苏厨(校对)第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8/1605

  赵顼问道:“告表你们写的?文辞甚为可观,为何不去考进士?”
  刘崇说道:“北人多宏论,南人工词章。我们本来要考举的,但是此次科举,尽罢诗赋,学士自揣策问非江北士子敌手,加之盘缠用尽,羞见父母,不得已选考了明算杂科。”
  韩路说道:“学生也是如此。”
  赵顼问道:“既是如此,好好考就是了,既然没考上,两年后重来便是,又因何击鼓鸣冤?”
  刘崇怒视王安石和苏油:“学士误国,断江南士子入选之路;皇亲舞弊,薄京外寒门上进之心!”
  靠,苏油心里边暗暗赞叹,特么要不是骂自己,还真是好文采!
  王安石申斥道:“诗词乃修心养性之用,于治国了无益处!国家求才,乃理政安民所用,不是给尔等俸禄以图安逸的!此论休提!”
  赵顼抬手制止:“就事论事,你们参加的是明算科,虽是杂科,但朝廷功名,亦不轻许与人。我想问的是,皇亲怎么就舞弊了?”
  韩路说道:“明算科榜,入选者一半以上——姓赵!”
  周围吃瓜群众都是一片哗然,开封府胥吏赶紧弹压。
  赵顼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你是说朝廷取士不公?苏油!”
  苏油赶紧躬身:“臣在。”
  赵顼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解释一下吧?”
  苏油说道:“陛下,臣只以成绩取人,明算一科,阅卷最是简单,因为它有标准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取卷一观,一目了然,不像进士科,青莲居士的诗歌也有人偏不喜欢。”
  最后这句赵顼只当没听见,挥挥手,叫人去将试卷取来。
  苏油这才转身对两人说道:“明算科,考的是明算的能力,除了简单的加减乘除,还要用简单的推理一步步解出复杂的题目,考查的举子们的思路。我想问的是,你们是按思路解题的,还是只会皇宋《算经》原题答案,不会推究其中的道理?”
  两人对视了一眼,韩路拱手道:“苏探花学究天人,学生们自然是不及的,但是我们不信,赵氏宗亲,尽皆比学生还强!”
  苏油两手一摊:“这就有些不讲道理了吧?”
  刘崇怒道:“朝廷取士不公,除了试官事先泄露考题与他们,我们想不出来还有别的可能!”
  苏油说道:“这个我们且先不论,要证明也很简单,我们先看试卷吧。”
  不一会,试卷送到,赵顼先一把抢过,哗哗一翻,对宗室人群问道:“二十一叔来了吗?”
  宗室中一位十几岁的少年走了出来,穿着就如那些破落宗室成员一般,不过文质彬彬,表情平静,躬身一礼,淡淡地说道:“官家,臣在。”
  赵顼叹了一口气:“二十一叔,你这又是何必。”
  濮王赵允让一共生了二十二个儿子,其中英宗赵曙是第十三个,赵宗佑是第二十一个,两人差了小二十岁。
  古人结婚早,因此论辈分赵宗佑是赵顼的亲叔,可论年龄,居然比赵顼还小几岁。
  赵顼对这小叔叔非常尊敬,因为当初博平郡王赵允初无后,大家都说宗佑这孩子不错,仁宗就下诏让赵宗佑过继给赵允初,以继承爵位。
  赵宗佑到仁宗那里哭诉:“臣不幸幼失怙恃,将终身悲慕,忍为人后乎!敢以死请。”
  仁宗也怜惜他,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史册记载赵宗佑“为人克己自约,肃然若寒士,好读书,尤喜学《易》。”是宗室里少有的人物。
  即便是在王安石新法下,赵顼的亲叔,也不再裁减范围,现在的赵宗佑,实实在在拿着清海军节度使的俸禄,完全没有必要来趟这趟浑水。
  赵宗佑躬身,朗朗说道:“朝廷更张,自赵宋宗室始。臣以理推之,宗室更张,便当自官家至亲始。臣幼好术数,认为明算一科,可能有些把握,故而斗胆参选,以为国家表率,不敢尸位素餐。”
  苏油只管改卷,都没有对过名字,可以说是相当不负责,现在取过赵顼试卷来一看,大惊:“满分!全对!”
  高兴得都忘了场合,转身就对赵宗佑说道:“我军器监就需要你这样人……”
  突然想到后世那个让人恶心的QQ表情,当即住嘴,特么怎么把自己弄成东厂大太监了!
  赶紧将两位举子的试卷找出来,一看成绩就摇头,再看拿到鸡兔同笼题,妈蛋俩背书党!
  当即问道:“你们是背过《孙子算经》吧?这道鸡兔同笼,如何解法?”
  韩路振振有辞:“《孙子算经》,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小苏学士这题出错了!”
  题……出……错……了……
  苏油一脑门子黑线:“好,就算是我出错了,那我问你们,孙子算经上的原题,如何解答?”
  刘崇说道:“这是圣人发现的巧合。”
  苏油摇头:“然而并不是,两头六足,必是一鸡一兔,三头八足,必是两鸡一兔。”
  这俩题汴京小民都会算,不由得交头接耳。
  苏油继续说道:“以此相推,会有很多题,会有很多答案,不过每一道题对应的答案,都只有一个。你们不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只知道囫囵吞枣,落榜了,怎么能怪旁人?”
  刘崇不服:“那这位小皇叔,他会?”
  苏油还没说话,赵宗佑淡然说道:“自然是会。”
  汴京城老百姓最喜欢聪明少年,要是这少年是皇家的,还是名声极好的,那就更喜欢了。
  一个个露出兴奋的神色。
  汴京城里典故多,看来又要添一个。
  今天这瓜够大,够老子讲一辈子的,这趟没有白来!
关于官制
  有书友想了解北宋官职体系,说是看得头晕,不过北宋官职体系过于复杂,据统计有一万一千多个,这里只能简单地说一说。而且只说文官体系。
  北宋元丰改制之前,官职复杂,我们不扯机构任职,就文官来说,分九品正从上下三十阶。因为正一品欠缺,所以一共二十九阶。
  然后又分散官阶,正官阶,差遣,勋官阶,和特赐荣誉。
  比如苏油,从渭州回京,官职全称是中书舍人,宝文阁侍制,银青光禄大夫,护军,判三司胄案,兼判将作监,翰林侍讲,赐紫,佩金鱼袋臣。
  其中中书舍人,本来是起草诏令的官职,但是在宋代这个官职不任职,由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就是个空头衔,叫贴职。
  宝文阁侍制同样是贴职,不过来自另外一套系统,叫馆阁,就是大家常常听说的大学士,学士,到侍制。
  这一套官阶非常清贵,是皇帝侍从体系,就是秘书。最高的叫昭文馆大学士,只能是宰相充任,其次是史馆兼修国史,只能是次相,然后是集贤殿大学士,只能是末相担任。
  还有宰相在宋朝只是个便称,正式名称都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靠这个学士头衔区分等级。
  而副相的名称,叫参政政事。
  重要的宗室和宗亲成员,也能挂这个职,一般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使相,比如曹国舅。
  再往下,就是阁名,每个皇帝一个,龙图阁阁主是太宗,天章阁是真宗,宝文阁是仁宗,英宗。每个阁,对应的职务又有学士,直学士,侍制,直阁。
  侍制以上,叫侍从官,就是皇帝身边的人,苏油就是从直宝文阁,混到了宝文阁侍制,之后如果不贬,会升为直学士。
  但是宋朝除了龙图阁,以先帝馆阁为贵,所以苏油要升直学士,那就不能再在宝文阁位置上呆了。
  馆阁是论资历的,基本上只能慢慢熬,而且起步基本是科举前三以及制科出身。
  然后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东西,和翰林那一套体系是分开的,翰林学士,枢密学士,又是另一套东西,是实务。
  银青光禄大夫,是散官,散官体系从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到从九品将仕郎。
  这个因为苏油不停外任,而且不断升职,因此跳得很快,离最高的从一品,中间还隔着特进,光禄大夫,紫金光禄大夫,书写到现在,苏油已经再此升级到紫金光禄大夫了。
  护军是勋官,这个系统,从一转从七品武骑尉,到最高十二转正二品上柱国。
  当然这是文官的勋官体系,武官是没有的,这就是苏油拿去气人家种诂的原因。
  差不多说完了,有了以上的那些,就可以确定品服。
  但是有些特例,就是最后那个赐了。
  宋代规定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如果正官阶不及三品,但是其余比如勋官,散官达到了,也可以穿紫袍,这就需要皇帝特旨,叫“赐”。
  赐紫袍是何佩金鱼袋必然搭配的,所以不会有单独赐紫的说法,那是给和尚的,对于文官,肯定是赐紫金鱼袋连在一起说。
  不知道大家看了有没有更昏,估计赵顼也昏,所以接下来过不了几年,就会元丰改制,施行另外一套体系了。
  对了,刚刚说的这些,只是朝升官,就是俗话说的京官,知县知州那些,又是另一套了。
  苏油回京后的官职,有几个不在上面说的那些里,除了胄案和将作的正式差遣,还有翰林侍讲和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为了给宰相班子出谋划策的职位,是当时的参知政事老张老赵给弄的,翰林侍讲是因为蜀学有独到之处,皇帝有时候要听他和王安石司马光辩论,为了兼听则明给弄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8/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