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1605

  苏油笑道:“那是因为眉山码头热闹,我便带着孩子们抓鱼,然后在码头卖鱼,卖豆花饭与行人,用每日浮利,养活自己。”
  “听说以前夔州码头也是非常热闹是吧?”
  乡老们就点头:“那得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峡里山塌路断,上边是滟滪堆,下边是新滩,水陆难行,我们就被关在了这里边。”
  “所幸夔州气候温润,周围山上地多,娃子们春天上山烧畲田,种点豆麦,日子还是过得去的。”
  苏油看了看周围农人褴褛的衣裳,这还叫过得去,华夏民族百姓忍耐力,实在是有些惊人。
  山下的人家日子都过成了这样,山上的那些,只怕是更加不能看。
  关心了一下农时生计,问了问往年的产量,最后在心里对夔州的经济水平有了一个谱——瓜菜顶上半年粮,外加老天给力的话,能够解决基本温饱。
  就这还是最好过的区域最好过的一帮人,天下最穷处,不是瞎说的。
  唯一的安慰,是梁员外家柑橘园里的肥鸡和自酿米酒味道很好,据梁员外说家中米酒酿造时加了一种当地所产的叫刺梨的植物果实,米酒回味无穷。
  下乡送过一次温暖,吃了人家一只肥鸡,苏油开始清算计簿,收敛仓储。
  一年五十贯公使钱,前任自己都过得苦逼,一枚嘉佑通宝都没有给他留下。
  仓库里边干净得老鼠都含着眼泪搬家了,仓场上竹木和苎麻倒是堆积如山,估计百姓都拿这个来抵税。
  全是原生态,上任知州总算还是做了点事情,好歹麻杆和麻皮是分开的。
  到此苏油才算有了点底气,老子到底还没有穷到掉渣啊……
  这里名义上是州,但是治政难度,其实还不如眉州一个县,甚至连陵井都不如。
  夔州路转运使司和安抚使司都将治所上移到了渝州,毕竟那里靠近蜀中,如今繁华得多。
  两路收到了苏油的报道文书,都给了正式回复。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夔州出入实在太麻烦,小苏探花的能力我们是完全信任的,只需要把那个笼子治理好,不出事,就不劳你跋山涉水地出来拜见我们了。
  不用来哭穷,哭穷也没用。我们合计了一下,为了鼓励小苏探花发展民生,转运司让夔州免税!三年免税!
  还有乡弓手,去年新政,各州可以有六百名上限,小苏探花你要是愿意,安抚使司将中州,开州,达州的编制都送给你,这下你有两千四百人撑腰了,所以震慑蛮夷什么的,对你应该不存在的哈?
  苏油好气喔:“你们当我野生的是吧?!”
  夔州能收到税?免跟不免,有区别吗?!
  没有税收,没有钱粮,还两千四百人,少爷耗子都养不起一只!
  因为人口少,产业少,老百姓都在忙着糊嘴,大家得抱团从老天那里要吃的,唯一的好处,就是没那么些勾心斗角的屁事儿。
  只需要搞好生产,就解决了夔州的绝大部分问题。
  夔州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力低下之间的矛盾。
  苏油回到府衙,开始写信,必须找眉山求助。
  很快,眉山派来了一艘一型帆船,除了苏油要求的各种东西,还有一个小组。
  眉山土地庙小学,如今成了蜀中理工人才的培育大基地,第一批五十来人,都已经长成,分散于眉山各处产业,担任骨干。
  张散刘嗣也是二十多当爹的人了,张散是最早的渔业组组长,现在是四通商号运输司总工。
  快银船,就是这娃的独立设计。
  刘嗣是基建组组长,现在已经是路建司总工,制图专家。
  两人见到苏油,都是激动万分,迎上前来纳头便拜:“张散刘嗣,问小少爷安!”
  张散说道:“小少爷高中探花,当时眉山城里大庆了三日!我们都聚在一起,又哭又笑,只可惜小少爷不在跟前,当真比过年都还热闹!”
  苏油赶紧将两人扶起来:“三哥四哥这是干啥,家里都好吧?”
  刘嗣抹了一把眼泪:“都好,八公身体好着呢!就是闲不住,土地庙小学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他那里去玩。”
  “这次拴住哥本来也想来的,被程老太爷骂了一顿才老实回陵井上去了!这趟差事,就落到了我们两身上。”
  “石老太爷如今在大理安宁河那边的矿上。那边的精铁,现在是一船船往外出。阿囤姐姐说过两天要带一队兵过来给你撑腰!”
  苏油说道:“胡闹!她担着益州路的军职,岂能轻离辖地?还有着身子,怕是想来跟我索要贺礼的吧?”
  阿囤弥结婚了,是范先生给牵的线。
  听说是范先生的得力助手,二林部高姓白家的一个年轻人,随范先生整理图籍,管理学校,顺便跟着他读书的门生。
  宜宾对岸,唐淹吸纳了很多为了讨生活而投奔于此的流民隐户,形成了一个城镇,取名为江阳城。
  又用了三年的时间,修通了从安宁河谷到江阳城的道路,形成了二林部——大理会昌府——江阳城三角区。
  这条环线极富特色,实际上是将会昌府一分为二,以会昌府城为界,南部是大理在控制,北部是二林部和江阳城在控制。
  所出的精铁,由大理高家,二林部,四通商号共同分配。
  这些精铁,绝大多数还是流入宋境,被川峡四路吸收。
  川东的另一个经济大区——利州,从眉山走水路绕到嘉陵江的湾子再上去实在不划算,如今四通商号路建司正在改善路基,准备放一颗卫星——在眉州到利州之间安设铁轨!
第三百零四章
翻译官
  第三百零四章翻译官
  说是铁轨有些夸张,其实是在枕木上方铺设外包n字型的铁衣的水泥轨道,宽度也只有二指,很细。
  不过这样就可以用十六匹马拉动连接在一起的四轮马车车厢,一次运送上千吨货物,一趟下来,已经比眉山二型大船的运载量都要更加厉害了。
  这东西在安宁河矿区早已投入使用,如今技术已经成熟,四通商号董事会便想将它弄到蜀中来。
  这个思路是苏油提供的,具体的可行性分析,实地勘察,方案规划,具体技术难题,便是眼前的刘嗣搞定。
  有了这条线路,川峡四路就会被横向串联起来,川中几个大城市间,会形成一个初步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
  这个计划非常庞大,已经进行了两年,预计完成时间还得三五年以后。
  苏油也有野心,有他坐镇夔州,本来计划四年以后才兴建的大环线最后一部分——出川通道之一的夔州段,可以提前开始了。
  打通峡州到渝州的陆上通道!恢复汉代诸葛亮修建的夷陵故道!改善三峡航运条件!
  一切,从零开始。
  两人带来的理工小组,都是后来陵井民工子弟里培养出来的年龄较小的一批,苏油已经不是太熟悉,现在也都围拢了过来。
  苏油笑道:“来了我就不客气了,先期测量永安宫大码头,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课。这里要最早恢复出来。需要的东西那么多,如今却连眉山二型都靠不了。”
  大家一起往府衙走,路上苏油又问道:“元贞呢?他现在如何?”
  龙昌期回到眉山,继续著书立说,两年前,得到苏油中探花之后,哈哈大笑,饮了几杯酒为贺。
  第二天,人们发现,老人微笑着走了,终年九十一岁。
  老人去世后的第七天,眉山,二林,大理,川峡四路学宫,举行了大型的祭奠仪式。
  消息传到汴京,苏油大哭了一场,关起门来,在苏洵的主持下,与三苏进行了一场私祭。
  连续三天,每一位到方知味就餐的客人,都会附送一小份雪花鸡淖,苏油通过这种方式,纪念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老人的学说不被宋廷认可,但是苏油认为,其实龙昌期是将佛学六明中的因明学,正式引入儒学的第一人。
  再过几十年,儒学会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苏油相信等到那时,人们会给予这位老人应有的待遇和评价。
  刘嗣说道:“元贞回二林部了,龙老走了,他如今在范先生和唐先生手下继续学习。”
  苏油点头:“我这里有一套新科进士题录,还有三年来做过的所有文卷,一会儿写封信给他,愿意的话,就来跟着我。”
  十五日,夔州集市。
  夔州城里,总算有了一些人气。
  一半是夷人,穿着蓝色的麻衣麻库,上身窄紧,下身裤腿宽大,领口袖边是彩带,脚下是麻鞋或者草鞋。
  倒是女子身上,有些铜器和银器,裙子也是艳丽,估计是把一身的家当都穿身上了。
  苏油让糟娃带着几个娃子支了一个摊子,摆上大锅烧起了水,一边一口小炒锅,找梁员外从乡间收来一两百个鸡蛋。
  没错,这娃要卖煎蛋面。
  看着一条街的衣衫褴褛,苏油实在是忍不下心来收他们的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