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1605

  第二百七十一章船到了
  “为了大哥的安全,最好变异姓名,化作商人。具体的沟通交流,自有散花楼听风阁的人与大哥接洽。经纬仪的使用方法,也会有人教授于你。”
  “梵文数字坐标,蛮夷们不懂,你只需要一路行商,一边小心打探诸蛮形势,让商队定期将测量记录册送与四通商号同你联系之人即可。被人发现,只推说是账本,不怕泄密。”
  “陕西情形,与二林大理不同。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最好能发展出一些可以深入西夏的队伍,不拘盗贼,私盐贩子,夷人马商。以厚利诱之,以严威摄之,让他们为我所用,刺探情报,测绘地图,逐渐向西夏境内和他们的高层渗透。”
  说完又掏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单子:“这东西在汴京没什么用,在西南诸路可就是好东西,它叫存单。到了益州,大哥便可以此为本,转换身份了。”
  王韶将单子打开,一看差点吓得将单子掉进汤里——就见上面写着数行字:四通钱庄首席重户,铺银三万贯,见单核印立支照取,各职勿得推延差误。
  这个反而不推辞了,王韶将单子珍而重之地贴身收好,心中突突乱跳,站起身来躬身一礼:“得遇明润,愚兄幸甚。定然不负所托。”
  苏油也站起身来还礼:“非明润有托,乃皇宋急需振作,须倚大哥之志。子纯大哥,此计非十年难以收功,遇到事情,还需留待有用之身,为国效力。当舍当弃,千万不要犹豫,不要计较一时得失。安全,永远放在第一。”
  王韶百感交集,觉得此刻再说什么都是空话,干脆重新坐下来:“此去一路风尘,估计都是蛮酪胡浆,可不敢辜负眼前这餐饭食。下次再吃到,可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苏油笑道:“此事易与,等大哥功成名就,小弟定然再为大哥置办一场,共忆今天这场交情。”
  送走了王韶,苏轼与苏油一同转回巷子。
  苏轼摇头:“明润,你们的心,太大了。”
  苏油说道:“大吗?盐夏银沙,自汉时便是疆埸,金瓯百年不完,难道不该进而取之?”
  苏轼说道:“话是如此,可国内如今局面……”
  苏油笑道:“是啊,所以只有做好准备,以待明时。我也没有说现在就要厉兵秣马封狼居胥嘛。”
  苏轼还是摇头:“要让母亲知道你如此挥金如土,只怕是……”
  苏油笑道:“这是我几年来存的私房钱,不用让嫂子知道。”
  苏轼怒了,一把用胳膊肘卡住苏油的脖子:“私房钱都这么多!还卖镜子装穷!赶紧借我措大一千贯,大相国寺万姓集上访到一幅右军书帖,这都快愁死我了……”
  苏油挣扎着申辩:“你是进士老爷,不是措大……你要是能将仙井盐钞在汴京用出去,那就有,不然就是一叠废纸,是真穷……哎呀你放手幞头快掉了……”
  ……
  叔侄俩为钱撕逼的日子没过太久。十月,薛忠领着的大船终于到了。
  眉山二型奇怪的风帆造型,吸引了汴河两岸所有的目光。
  薛忠一路尽量少停靠,货物还是被沿途官员搜刮去了五分之一。
  即便如此,薛忠还是非常满意,因为船上的东西,到了这里,可就不是益州发货地那价钱了。
  三倍起步,五倍不封顶。
  薛忠看着过来接船的石通和乞第龙山就丑表功:“乞第,达之,这一路你们是不知道我的辛苦,你看我都瘦了……”
  石通上下打量了一番:“不好意思,没看出来。”
  乞第也点头:“胖子拘在船上不得活动,更胖了。”
  薛忠翻着白眼:“别闹,恩公呢?恩公怎么没来?”
  苏小妹拿着记录本准备接收苏油打包的那些零碎:“小少爷去石家庄子收菘菜去了。”
  薛忠都傻了:“菘……菘菜……这一船货还顶不上菘菜……”
  苏小妹说道:“薛大哥你快点,小少爷说家里调料快要用完了,就紧着你来补上呢,晚上他要看到厨房东西准备妥帖。”
  好吧还是我的吃货恩公!薛忠笑了:“那就赶紧,这个真耽误不得!”
  转运司的人来了,又走了。
  这船货的价值不好估,太过高昂,他们必须先回去禀告。
  牙行的人来了,也走了。
  看过货品,他们觉得可能不好吃得下,甚至不敢擅自乱来——先得通知城中富贵人家的管事们,他们挑剩下的,才是汴京市面上能够看到的。
  薛忠只好先将所有货品存入转运司在码头的库房,然后请转运司的人贴上封条,派人驻守。
  这些都是要给钱的,眉州几任知州,靠这个都吃肥了。太阳能够照到的地方,当然没有什么新鲜事。
  苏油对那头并不关心,汴京的冬天,可是听说没什么蔬菜的,日子怕是没有眉山好过。
  因此种收大白菜,对于吃货来说,才是重中之重。
  石家田庄将白菜,萝卜,芥菜头料理得非常好,毕竟汴京的人多力量大,粪肥跟眉山比那是量级的差异。
  几个月时间里,田庄挖了好多的地窖,还半埋了好多大缸,今天到了收储的时节。
  庄头对这位未来的石家娇婿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这样的菘菜,萝卜,听说都是南边带来的种子,一棵顶以前庄子上三棵!
  张藻张麒觉得这一幕与土地庙曾经的日子很相似,指挥庄户们切萝卜,切芥菜头,晾制,调香料,忙得一塌糊涂。
  还有白菜,酸白菜,冬日里炖猪肉粉条的好东西。
  苏油则指挥其余人剥烂叶子,将各种蔬菜收入地窖。
  另外起了一片地,是一排排半米深的土垄,两头封死,周围有排水沟,准备种植韭黄。
  然后从庄子上收了大量的豌豆黄豆,冬日里可以在家里暖房自己发豆芽。
  还准备了腐殖土,椴木棒,看看到时候能不能培养出蘑菇木耳,不过这个就全看天意了。
  因此苏油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去看大船到货薛忠也应该原谅。
  不过庄上运货的大车,让苏油很不满意。
  传闻隋代就有的四轮车,通过不紧密的后轮偏移实现大半径转向,苏油估计够呛,反正他是的确没见着自由转向的四轮车辆。
  如今大宋运货所用的最大车辆叫太平车,名字苏油都不知道该说是很吉利还是很不吉利。反正一车能运送四五千斤,但是还是两轮的,用的大量牛和骡子为动力,速度很慢。
  汴京的道路,至少内外城到部分郊区的道路,路况是可以的,苏油觉得自己好像又有事情可做了。
  折刀的轴承,石通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看了苏油的四轮马车结构图,石通很骄傲:“这转向轴就是一个大型的折刀轴承,只是刀片变成了前轮车架,刀鞘变成了后轮车架而已,很简单的事情。”
  “嗯,真聪明,但是有个问题——即便有了转向架,转弯的时候,相对的内外轮转速依然相等,因此转弯还是有内轮和地面的滑动摩擦存在,低速没问题,以后高速了,行车可能不稳。这个问题你考虑过吗?”
  “呃……”
  “所以你得意个屁!去找小妹,让她给你看看差速齿轮箱的原理!不过这车用不着,你说的轴承型转向架已经够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楼
  第二百七十二章新楼
  其实对大宋来说,大车目前的重要性不是来自载货量,其重要性更多来自于对畜力的节省。
  两轮车,货物的重量有一半通过车轭落到了骡牛的背上,改为四轮,重量全落在车架上,牲畜无需再负重,只需要提供前进的动力就可以了。
  如此便可以从牛换成马,这最终会导致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大船来到汴京,上边有一台眉山目前最精准的机床母床,还有大量的标准工件。
  汴河的水流速度一般,因此石通和苏油经过考察,决定将基地安置到四十里外的郑州,靠近淮水的石家庄子。
  汴河如今被豪强们非法占有了大量的河滨用地,建设成水景庭园,磨坊。
  由于逼窄了河道,占用了大量防洪地段,导致水患直接威胁汴京城,很快就会被包龙图铁腕强拆。
  郑州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爱怎么弄怎么弄。
  巨大的水轮机竖立了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调试车床。
  要将眉山的成功模式搬到汴京郊区,机械是最重要的设备。
  汴京石家自打眉山羽纹花钢锻造出来,便组织人手前往学习,但是那帮子人转眼就被投入到了安宁河谷地区——那里发现了一处巨大的矿藏,不光有煤,还有铁,人手紧缺。
  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大,几乎是无底洞。
  因此如今的石家庄子,懂这个的还是只有苏油石通和三人组。
  苏油满身都是油污,坐在竹椅上咕嘟咕嘟灌凉茶,苏小妹正在记录工作日志,石通带领着张藻张麒全神贯注地车第一根丝杠。
  苏油对石通说道:“喂,大石头这样不行啊,会累死人的!”
  石通不以为然:“这叫什么累?能累得过当年手工锻铁?师傅你该注意锻炼才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