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1605

  一人一个号,上有瓦顶遮盖,下有横板可坐,前有小板子,连关人带当写字桌。
  虽然地方很狭小,如同苏油在可龙里养鸡的鸡笼一般,但是好歹不用官员们临时抓瞎借场所借凳子了。
  听说礼部正在和计司打官司,想将人家这个贡院据为己有。
  苏油在街对面不远寻到一个小院子,不大,有七八个房间,一个小天井,一年租金八十贯铜钱。
  八十贯铜钱,一百六十贯铁钱,在眉山郊区都够起一座纱縠行苏家那样前花园后水塘的宅子了。
  在汴京,呵呵呵。
  但是这也是条件最好的一所宅子,拎包入住那种,苏油非常满意,小手一挥,就这套院子,少爷包了。
  这是优质资源,除了自己一家人考试用,到时候还可以用来做人情。
  到现在,事情基本算是安定了下来。
  刚刚开始顺心,烦恼又来了——龙老头摊上了大事儿。
  两头忙,老头苏家人压根都没有见着,只知道刚开始的时候,事情还算进展顺利。
  老头诣阙,呈所著书百馀卷,上赐五品服及金帛。
  接着,诏下两制看详。
  然后事情就急转直下。
  文彦博已经去相,到了洛阳。
  同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何郯,封还诏书,拒绝执行。
  翰林学士欧阳修、知制诰刘敞等,劾昌期异端害道,不宜推奖。
  龙老头自诣登闻鼓院,还纳所赐,朝廷沸然。
  然而时议汹汹,似乎还有扩大之势。
  台谏言辞尤为激烈——乞令益州毁弃所刻版本,龙昌期当伏少正卯之诛!
  苏油闻之大惊,立刻求见欧阳修,然而欧阳修不见他,让人传话:此乃大义之争,龙昌期虽年近九十,然菲薄周公,这是不可理喻的。
  明润你还小,不当牵涉其中,安心读书,准备考试过解,为朝廷效力,才是你的正事儿。
  苏油只好悻悻回家回家,想来想去,还是提起笔来,给欧阳修写了一封长信——未能免俗,继堂哥之后,他也来了一篇《上欧阳内翰书》。
  “内翰执事:
  近闻阙下,台谏有请诛昌期之声,油殊以为非智。
  儒者从丘,丘乃受教于李聃,继崇周之礼统。
  始于存养孝悌之元伦,终于化育参赞之德绪;行用于日常,治平于天下,固其盛德矣。
  时移战国,孟轲出焉,亲亲而行仁。曰良知,曰良能,以性为善。崇尧舜之道,翼教民于顺,盖一变也。
  再至荀卿,明王道,分天人,以性为恶。以隆礼尊贤而王,以重法爱民而霸。言导君以仁,齐民以律,盖又一变矣。
  是春秋而下两百年,儒已三变也。
  然三变皆有因,何哉?以世间固有万世不易之理,天下固无万世不易之人也。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
  故诸经以《易》为首,得无由哉?
  三教之由,或为教化之设。所为敷变,从俗而已。
  昌期之说,以释间儒,盖其可诛之因乎?
  油请疑之:今有大理一国,八府四郡,其境愈于西夏,而人口倍之。然不为皇宋患者,何也?是其国之俗,崇佛而好儒也。
  则昌期之说,非为杜妄,实有秉之以治一国者。
  效验于前,此油不解其一也。
  宇内环视,皇宋所接者:曰辽,曰西夏,曰吐蕃,曰大理,曰安南。
  其间盖有西南蛮,诸羌杂居焉。
  与宋无战史者,唯大理一国而已。
  今置昌期于鼎镬,固易事耳,然使友邦无疑,则至难哉!
  诛效验有持其人,远不战之邦其心,此油不解之二也。
  甚有议毁灭编版者,油再请疑之。
  昌期之说,于大理已成圭臬,纵然毁于宋境,能灭其说乎?
  其所著述,《西南图志》尤丰,盖百卷有奇,敢曰无用乎?
  行必无效之事,焚可待用之书,无得而失大,遗笑于外邦。敢问何功可致,何智可称哉?此油不解其三也。
  或曰昌期诋周公,盖其可诛之由,油请再疑之。
  王莽篡前,杀己幼长二子,以示天下至正。
  平帝病,莽告于天,祈以身代。
  长安西反,莽怀携孺子婴,日夜祷于太庙,作《大诰》。谓必匡汉以还。
  然其后若何?
  当是时,天下儒者共推莽。请加九锡之书,至近五十万。士庶公卿,皆以为贤。
  油幼读史,每以其窃国为恨,而以士庶公卿为愚。
  及待长成,自问当斯时也,何由辩周公之贤,而纠莽之奸?
  此油不解其四也。
  然此惑昌期曾为解之——使世无周公,则亦无莽。
  油以为至论,皇宋叚祥,正盈朝野,此无劳周公之时,而不可孕莽之世也。祈内翰善思之。
  另启:事已动摇圣听,油惧有小人后踵,不以公为忠,但以僭妄非公,惑导人主而去公者,窃为内翰忧之。
  祖宗制度,不以文字罪人。此深远之虑计,奈何以一昌期而毁之哉?
  油愚,顿首。”
第二百六十三章
老太君
  第二百六十三章老太君
  洛阳,文彦博府邸。
  文彦博拿着欧阳修转给他的信,对龙昌期笑道:“我这小师弟,可谓护师心切啊。”
  龙昌期不以为然:“一介白身,不老老实实读书,竟敢妄议时政,结尾还隐带威胁,就不是君子所为。”
  “欧阳永叔是他威胁得了的?我是需要他来救的?都快九十的人了,官家难道还真能绑我去砍了不成?这不是瞎胡闹嘛?”
  文彦博笑道:“十二岁的孩子,见识能如此明白,实在是够难得了。老师,还是你教导有方啊。”
  说完又道:“永叔终是正人,将这封信寄过来,足见坦荡。他的意思,这事情就此罢休了。”
  “话说回来,我说老师啊,你何必要非议先贤?”
  龙昌期翻着白眼:“我又没有非议孔子,我只是论周公不当而已。”
  文彦博又叹了一口气:“非议周公,难道还是小事儿?得得得你先别激动……”
  安抚住老头,文彦博才说道:“我们先不论这个,好在总算是事情了结了。就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劳老师空跑一趟。还请在府里修养一段时日,我请几位在洛阳退养的贤达来陪你如何?”
  龙昌期:“别,我还得赶着回去,学宫一帮孩子呢。再说你这里的饭菜我也吃不惯。”
  文彦博都有些无语了:“老师,学生好歹数任宰执,官家仁厚,赏赐甚丰。这些菜色,可都是内中的做法。”
  龙昌期撇了撇嘴:“那官家也真是可怜,宽夫,事君还是忠谨一些吧……”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