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3/1605

  耶律俨封歧王,掌枢密院。
  王师儒封邹国公、掌学士院。
  萧兀纳守太傅、额特勒守太保,山陵使萧托卜嘉进太师。
  其余汉人行宫都部署萧特末、东面行军副统酬斡,乌库节度使耶律慎嘉努,殿前都检点耶律大悲努,皆赏赐有加。
  西廷魏王不甘示弱,收到诏书后彻底撕破脸皮,立皇太叔为太上皇,自立为君,并天下兵马大元帅,改元仁圣,号天锡皇帝。
  以李处温为宰相,左企弓为参知政事,虞仲文掌制诰,李处能掌枢密院。
  进萧干齐王,掌诸路兵马、奚王回离保进兴辽军节度使,为副帅,萧余庆进燕国公,为监军。
  其余部下张觉、曹永义、张敦固等人,皆进阶有差。
  王经痛斥两部不顾大局,不尊正朔,只为谋私循利,置天下于分崩的行径,丙寅,改永和宫为文德殿,立晋王耶律崇仁为新君,以文妃为皇太后,改元承康,号钦祚皇帝。
  不过东廷比较有章法,王经命南院诸臣谨守本份,除了有大功的耶律余绪被册封为渤海王外,其余一律保留原职。
  三路再遣使臣赴宋,宣称自己才是辽国正牌继承人。
  癸酉,耶律淳发表檄文,以北廷牝鸡司晨,外戚当道,更易国祚为由,兴师北伐,企图占领中京道。
  正统、承康两朝立即宣布耶律淳为叛逆,废其五代为庶人,从宗室谱籍除名。
  中京留守马人望一边向东廷请求物资援助,一边向北廷请求兵力援助,一边组织道南州郡实施抵抗。
  北廷在得到大宋第一批援助物资五十万箭矢之后,立即将上京道诸路盗匪打击得不行。
  萧奉先以太傅萧兀纳和太保额特勒为帅,最终基本平息上京道的民乱。
  其中侯既、张怒两路被萧兀纳剿灭,安生儿、张高儿被额特勒剿灭,义军残余部分就只剩下董庞儿与霍六哥合流,逃窜到韩州附近,意图依附女直,同时遣使东廷,希望接受招纳。
  额特勒将俘获的饥民予以整编,设为八营,取以德报怨之意,谓之“怨军”。
  又从盗匪首领当中选出得人心者设为帅臣,使之攻伐其余叛军。
  结果怨军非但作战不利,而且接连发生叛乱。
  东南路怨军将领董小丑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萧兀纳处死,其手下罗青汉、董仲孙等立刻率怨军作乱。
  额特勒带领其余几路怨军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等征讨,又杀了罗青汉、董仲孙,总算是平息了战乱。
  为了彻底解决怨军的问题,萧兀纳向额特勒建议,让怨军放下武器,接受整编,然后升级入宫帐序列。
  但是私下却对额特勒说道:“两营前叛,劫掠乾州,已从招安,今又复叛,苟我军不来,城破则数万居民被害。”
  “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鞑靼,而屡怨叛于我家。不若诱其解甲,遣兵掩杀净尽,则永绝后患。”
  额特勒不同意,说道:“亦有忠义为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杀之?”
  正好马人望求援,额特勒乃命郭药师等率众南下中京道,名为救援,实际是将这些瘟神丢到南边去当炮灰。
  马人望是士林清望,对这些接受招安的叛逆深恶痛绝,只给了郭药师等人一笔粮秣,连大定府都不许他们进入,便要他们南下抵御萧干和萧余庆统领的北伐大军。
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瑕疵
  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瑕疵
  怨军头领郭药师“貌颇伟岸,而沉毅果敢,以威武御众,人多附之”。虽然辽国危机提前了十年爆发,但是小郭童鞋依旧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不过这次的面貌,却是“骁勇少壮”。
  两路人马在中京道南路的神山一带,来了一场大战,郭药师等小将乱民,武力还相当不错,占据地利,竟然同萧干打了个旗鼓相当。
  力克不能,就得智取,于是萧干以金帛招诱,许郭药师官职,并许以滦、平两州为怨军基业之地。
  这个待遇远比额特勒和马人望开的价码好太多,郭药师自从接受招安,一路为朝廷血战,结果还是被当贼一样防着,心中早有不平。
  于是同手下们商议一番后,答应了萧干的二次招安,翻身成了西廷大将。
  萧干改怨军为常胜军,求请耶律淳封郭药师为常胜军都管押,滦、平二州部署,让他作为前军,反攻中京大定府南面大门榆州、归化。
  马人望愤怒至极,之前他一再上书朝廷,要求派遣得力干将前来拯救,结果朝廷竟然派来一支叛逆,在中京道烧杀抢掠,不服拘管不说,到现在果然再次反叛。
  对北面那个朝廷,马人望彻底失望,于是挂印封衙,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辞谢一切恩赏任职,回锦州老家闾山书院,授课传道去了。
  萧奉先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逼走马人望后,立刻命耶律俨为中京道主管,统帅率萧兀纳、额特勒两路大军南下,接手大定府,和萧干的大军决战。
  等到耶律俨抵达中京,才发现敌军极盛,萧兀纳、额特勤手下不过败军余勇和临时招募的难民、转迁户,根本无法与萧干手下的精兵相抗。
  大军为萧干、萧余庆、郭药师所败。
  萧兀纳、额特勤退守中京,同时上书求援。
  萧奉先已经拿不出多余的兵马,为了解决西廷,重启之前驱虎吞狼之议,决定给耶律淳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
  丙子,大宋梁州团练使赵仲忽进古方鼎,识曰“鲁公作文王尊彝”。
  赵煦命陈于京师大学堂,为“年代器”,赐仲忽钱三贯,并国家荣誉证书一份。
  同时规定,此类文物,具有重要文史价值,当归国家所有,除传世器外,新出土的必须上交国家,民间不许买卖。
  这做派跟耶律洪基得鼎后以为天命所归,斋僧度发截然不同。
  赵仲忽拿到证书哭笑不得,三贯,这尼玛购鼎的本钱都不够。
  丁丑,辽北廷贺正旦使耶律慎思抵京,除了庆贺新年,还上书赵煦,只要大宋以北廷耶律定为正朔,我朝皇太后愿意割让幽云十六州与宋,且契丹愿永为大宋蕃臣,并乞敕封金册,赐下国书,恢复岁赐!
  赵煦立刻召集群臣集议。
  少数大臣如章惇就表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大宋必须立刻接受,然后出兵幽云,恢复汉唐旧地。
  多数臣子表示这是北廷驱虎吞狼之计。北廷耶律定并不是合法的辽国君主,大宋之前也一直不予支持。
  如今接受他们这项请求,是中了北廷奸计,同时出卖了东廷晋王正朔,大宋所得必将大于所失。
  而军方将领则倾向出兵,大宋不需要任何他国给予的理由,幽云乃祖宗念念不忘恢复的祖地,如今时机已至,不取何待?
  众议纷纷,赵煦手降敕诏,命大臣在外者言事。
  如今在外能叫得上“大臣”的,不过文彦博、吕惠卿、苏油、范纯仁、吕大防等人。
  文彦博已经病重,上书支持章惇,要求赵煦出兵,他希望在死前听到大宋收回幽云的好消息。
  范纯仁和吕大防主张持重,大宋以仁孝治天下,以信义约群蕃,北廷东廷的名分没有定下来之前,萧奉先以外戚当国,卖幽云十六州与宋,要是辽国翻脸处置了萧奉先,就能够不予承认。
  如此一来,大宋反而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吕惠卿虽然是“奸佞”,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是不含糊的,表示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如今耶律淳为了皇位挥师北上,两道空虚,大宋应当出兵先打下来,然后以重兵镇守,剩下的,就是“慢慢谈”。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河北,因为不管是战是和,苏油节制的四路都经略司都是对辽前线,他的意见最为重要。
  戊辰,苏油的长信抵达汴京。
  苏油首先提出,北廷和东廷,到底谁才该算辽国“正朔”,目前尚有争议,可以暂时不议。
  但是耶律惇的“西廷”,却是绝对不合法的。
  耶律惇在耶律延禧诸子尚在的情况下,先发兵攻打辽东,如今自立为帝,又发兵攻打中京,这是绝对违背公序和大义的悖逆之举。
  故而大宋伐之,不为无礼。
  但是北廷以利益相诱的举动,我大宋是不取的,大宋即便是出兵征服两道,那也是为了王绪纲常。
  大宋不应当以承认辽国北廷和东廷任意一方的“正朔”为代价,作为出兵的交换条件。
  北廷和东廷的斗争,那是辽国的“内政”,大宋不应当过度干涉。
  扶持辽东,那是大宋关心自己在辽东的利益;
  大宋同样也扶持了北廷,那也是为了发展大宋在中京道与上京道的利益。
  然而大宋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不能凡事皆以利益为考量。
  大宋即便出兵收复幽云,那也是替辽国剿灭不臣、大逆,且得地之后,也只能“妥为代管”。
  等到北廷和东廷决出到底谁才是辽国正朔后,大宋再与其正统继承人展开磋商,决定幽云归属,这样才是正道。
  因此大宋出兵幽云,是在辽国正朔未定,权臣造逆的情况下,主动替辽国维护王道国统,其中并不掺杂自己的任何一丝利益。
  大宋永远是礼义之邦,大宋军队永远是仁义之师,这一节乃是前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