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605

  程文应说道:“哎哟给你这一说倒是真像!苏油他虽然年纪还小,但是长得还挺漂亮的,就是乡下孩子,晒得有些黑。”
  程夫人拿起桌上的卡尺看了看,浮想联翩:“真想见一见他啊,想来这小堂弟,上一世当是此等人物。”
  这时伺月过来禀告:“太老爷,夫人,史家庄子有人求见。”
  程文应说道:“哟,应该是八娘有什么事情吧,她和苏油今早去得史家陶坊来着。赶紧叫进来。”
  来人是个农夫,进来说道:“太老爷夫人安,二十七娘让小的给两位送来一番吃食。”
  没一会厨子进来了,端来两个炭盆,将两坛汤头吊上,按农夫指点,烫了一碗牛杂,一碗牛肝摆上桌,又端出一盘芥末蒜泥毛肚摆上。
  程夫人和程文应面面相觑,农夫言道:“这是小少爷在庄子上料理的吃食,二十七娘尝了说好,除了史家,还让给城里纱縠行,书坊各送一份。”
  程文应试着尝了一筷子,叹气道:“这孩子,你说他前世要不是锦衣玉食之流,这也没人能信啊……”
  程夫人笑道:“牛肝鲜嫩,牛肚爽脆,味道也很香醇,这孩子还真会在嘴上补偿自己。”
  农夫在旁边陪笑道:“小少爷说了,这食材本身低贱至极,贵人们或者不会常吃,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泥腿子,码头上来往的客商脚夫,就是一项功德了。”
  程文应说道:“哦?这又是怎么说?”
  农夫说道:“小少爷说,这汤里加了药包,除了压制内脏的异味,让它变得香醇之外,还有一桩好处就是驱风散寒,开胃健脾。可以低价在码头销售,让所有人都吃得起。”
  “这可是肉食油荤啊,可不是功德吗?我们家二十七娘和贵府少夫人,已经准备把这事情做起来。”
  程文应叹气道:“难得,实在是难得,小油此议,比孔北海四岁让梨,心境更高一层。女儿,这孩子的培养,恐怕你要多操一份心思,兴旺家族,靠的终是人才。”
  程夫人对程文应肃然道:“父亲,我之前一直有个担心。曹仓舒虽然智识有余,然年寿不永。小堂弟能想到用这平日里废弃之物造福世人,这份仁德,定能感应上苍,征享寿福。”
  程文应说道:“你这当嫂嫂的,可得多费心。天分是一方面,精进是另一方面。”
第十七章
斗茶
  程夫人想了想,说道:“这孩子和子瞻子由性格都有不同,但是只要心地善良,就不会出什么大事。他在乡里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性情聪慧举一反三,加上精力过剩导致的。”
  “那就按现在的路子,不是喜欢事功吗?便让他做去,只需引导他把聪明用到正途上就行,正好也是他的兴趣。”
  程文应急道:“朝廷以文章取士,女儿你可不能耽误了这孩子。”
  程夫人狡黠一笑:“耽误不了,他不是大言炎炎要改造印刷技术吗?还提出字码按部首来保存,可以方便检索。”
  “呵呵呵,他大概不知道,我大宋已有五万多字,不是那么想当然的。”
  “韵学是我大宋读书人第一道拦路虎,我就亲自教他,顺便试试他的心性!”
  程文应沉吟了一下,说道:“要不还是送天庆观北极院?张道长的韵学教得不错,子瞻子由都是在那里读出来。”
  程夫人说道:“张道长年事已高,不轻易收徒了。我先教着,等到小油正式开蒙后,也有了个基础,到时候去拜求张道长,也好说话一些。”
  张道长大名张易简,苏轼苏洵韵学的启蒙老师,本身籍籍无名,历史上他似乎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学生,教出的学生里边有一个叫苏东坡。
  好吧,其实还有一个,陈太初,苏东坡同班同学,那人后来——呃,成仙了。
  宋代的文化知识,除了正常的士大夫,还掌握在三种人的手上,道士,和尚,妓女。
  道士,和尚,那是不事生产,专业诵读经文,加上时间有多,闲的。
  而妓女想要有声价,那就得有文化作为装点,音乐,诗词,茶道,总要有那得出手的才行,历史上记载翰林宰相斗茶输给名妓的事情,那是所在多有。
  扯远了,说回史家庄,此时天气尚热,吃过饭,有一段歇息时间,二十七娘便拉着八娘玩刚提到那件事——斗茶。
  在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所谓“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二十七娘找回了一些骄傲,因为她发现苏油居然不会这个。
  不过苏油也没时间看他们玩,更不知道眉山城程夫人那里有一场灾难正等着他。
  他现在正忙着给史大画图纸。
  他画的是两种容器,一种是小口坛子,坛口下方三寸,有一圈口沿,还有一个类似平底碗的盖子,倒扣过来,正好可以放到口沿上。
  坛口上还有个倒放的碟子,可以刚好盖住坛口。
  它的作用是避免在提起盖子的时候,带起的口沿水滴入坛内,污染了里边。
  口沿可以盛水,可以将盖子底部淹没在水下,隔绝内外空气,抑制普通细菌生长,培育乳酸菌等厌氧菌。
  这便是后世蜀州人家家必备的神器——泡菜坛子。
  另一种容器是敞口盆,也有盖子,不过中间多了一根中通的通气管,盖上盖子,蒸汽通过气管进入容器内,可以将食品蒸熟,同时水蒸气在盖子上凝成的水珠会滴入容器,形成汤汁。
  后世云南人的招牌炊具——汽锅。
  这俩东西一点难度没有,以史家陶坊的工艺水平,完全可以做到。
  耕牛摔断腿这种事情,其实史家还真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头牛犊的价格,在五贯左右,而按一头牛出肉三百斤计算,百文一斤的价格那就是三十贯,光卖牛肉就利润丰厚。
  因此才有史书上有官员向中枢建议强行提高活牛价格,让屠户无利可图的脑残建议。
  不过这大小是一桩差错,所幸的是没有发生在春耕期间,要不然,从县衙到史家,都是要责罚庄头和当事人的,不会如现在这样轻轻放过。
  加上苏油一番神操作,坏事变成了好事儿,说不定一年后史家的口碑就会在眉山城有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码头那是什么地方?四方辐辏之地,刷声望的最好地界!而史家现在相比其余三家,差的就是这个,这才是二十七娘对苏油的建议如此上心的原因。
  因此几个罐子算得了什么,苏家小少爷就算烧了砸着玩,也由他!
  苏油画完两样图纸,来到八娘和二十七娘身前,两人已经在那里斗上三轮了。
  二十七娘招呼苏油:“小油来评评,我和八娘谁的茶好?”
  苏油走过去一看,不由得目瞪口呆:“抹……抹茶还是……卡布奇诺?”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沫以“咬盏”为佳。
  相应的,能出沫,质地细腻,颜色白的便被定为上品茶,庆历中蔡襄制造的小片龙茶,一斤价值高达二两黄金,合十八贯之多。
  而现在建茶中的龙园,胜雪等诸般精品,那更是高达十几贯一两。
  到后来,建州每年呈送给皇家的第一纲茶,名为“北苑试新”,小茶饼大小一寸左右,差不多小麻将牌大小,一饼只够数杯,价格是四百贯,折成北宋现在的物价,那也有六七十贯之高昂。
  精品茶叶,和宋代文人仕女的其它高档奢侈品一样,完全是天价。
  宋人现在喝的这些好茶,都叫“团茶”。即茶叶采摘之后经过繁复的工序蒸制成茶饼。
  至于后世流行的散茶,那是淘汰品,满足贩夫走卒,番邦蛮夷的玩意儿。
  当然,两者工艺不一样,后世的散茶是通过炒法破坏蜡质层,让茶味容易释放,这技术现在还没有。
  说回当下,烹茶时,先将团茶研成茶末,置于碗底,然后用沸水冲成茶汤,同时用茶筅快速击拂茶汤,使之发泡,泡沫浮于汤面——这个过程叫做“点茶”。
  后世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常常为京都的茶道体验所惊艳,其实就是这个东西。
  茶末以白色者为上品,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入汤轻泛”,发泡充分。
  水以山泉为上佳,“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火候更是重要,所谓“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茶具以建盏为宜,所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最后,点出来的茶汤,以汤色纯白,汤花泡沫鲜白、久聚不散为佳。
  这典雅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又进化形成了一种更高超的茶艺——分茶。
  不少的大夫仕女,都是出色的分茶高手,他们能够通过茶末与沸水在茶碗中冲出各种图案花巧,所谓“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卡布奇诺咖啡,苏油后世见得多了,不过那是静态图案。宋代分茶,那是在茶汤翻滚的动态中变化完成,其难度肯定更高,还带着生幻瞬息的禅机。
  大批的文化名人,如蔡襄、范仲淹、苏轼、苏辙、梅尧臣、宋徽宗、李清照,那都是此道高手。
  这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文化品质和精神修养的提升,也是物质生活提高后的必然,不能说是错。
  要说错,就是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精力。
  外敌未靖,四境未宁,百姓负担犹重的时候,居然就有胆子追求这些,从地方到朝廷,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一片歌舞升平,才养成这样奢靡逸豫的风气。
  谁给他们的信心?!
  二十七娘瞥了苏油一眼:“你在说什么?这是建州头金,花了好大力气从江陵府搞到的,一斤八百文,在嘉州要卖到两贯!”
  运输,在大宋果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