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605

  “他们都是好老百姓,但是却被不法之徒骗过,用伪钞跟他们买东西,臣正在暗查此事,事情进展今后会一一详报陛下……”
  如此絮絮叨叨写了厚厚一沓子,然后将鱼刀裹在里边,放入密折,锁上锁,叫人发往京城。
  汴京,军机处。
  章惇气鼓鼓地走进来,对折继祖说道:“我要发报,给苏明润发报!”
  折继祖讶异道:“右相何故如此激怒?军机处的电报可乱发不得,需要御披敕黄。”
  章惇这才回过神来,拖一张椅子坐了:“气煞我也!”
  章惇也在军机处待过一任,当时还是折继祖的顶头上司,叫老军过来奉了茶,笑道:“右相这脾气……这次却又是为何?”
  章惇说道:“苏子瞻在杭州赈济灾民,开仓放粮,放得可有些大手大脚。转运副使叶温叟吧官司打到都堂来了!”
  折继祖有些搞不明白:“右相的意思,是苏子瞻做下了……”
  章惇白眼一翻:“想哪儿去了,子瞻会是那样的人?他呀,就是菩萨心肠,仗着这种官仓丰实,施予过滥。”
  “而且他对杭州人偏心,以杭人乐其政,阴欲厚之,朝廷分发的赈济,他欲取其半与杭州。叶温叟坚持不可,认为需视各州灾伤轻重,然后斟酌与之。”
  “人家叶温叟说的哪里没有道理——使者与郡守职不同。公有志天下,何用私其州,而使吾不得行其职?”
  “子瞻之志固美,虽伤于滥,不害为仁;而叶温叟奉行职守,不苟其官,亦人所难为。”
  “两人官司如今打到汴京,吕微仲竟然不训斥子瞻,而欲斥责叶温叟,真是人人居官,无不欲自行其志!”
  折继祖说道:“那左相却又是什么理由呢?”
  章惇鄙夷地道:“他倒是好巧意,说朝廷先后出外苏颂、苏轼、苏油,如今再行文申斥子瞻,只怕天下以为朝政又有反复。”
  “置国家政事,灾民性命于不顾,竟然以平衡朝局为由儿戏!吕微仲,去前辈多矣!”
  “苏明润就不该去相,设若明润在此,定以政事为先!”
  折继祖笑得打跌:“设若明润在此,知道你呼其为前辈,怕不是要说道一辈子。”
  章惇在苏明润面前常常都是一副“你不如我”的派头,苏油也从来都不跟他计较,还每每以老大哥尊之,这下突然在折继祖面前泄了老底,不由得尴尬异常。
  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挽回脸面,顿时涨得老脸通红,只好端起茶水来掩饰,顾左右而言它:“折帅是怎么回事儿?自明润离开军机处,这里的茶是一年不如一年……”
  折继祖知道这老上司的脾气,也不好过分开玩笑,也就趁此岔开话题,笑道:“来来往往的除了陛下,都是大老粗,牛嚼牡丹还能品出什么好歹?左右不过越浓越经泡越好,司徒以前的那些明前雀舌什么的,咱老大粗喝着都嫌没味儿!”
  说完从后边书架上取来一个小盒子:“这个咱也不会玩,右相一会儿拿去。”
  章惇将小盒子打开,里边是一两的一饼密龙团,不由得又惊又喜:“陛下赏你的,我怎好要?”
  折继祖不以为意:“陛下上课带来的,结果石仙卿说少年郎喝茶容易夜不安枕,配了凉茶让漏勺少爷送来,陛下喝了觉得好,这茶饼就丢这儿了。”
  “听说这玩意儿还要碾末冲花,满院子老粗哪里会玩这个?你老来了拿走正好,真要心疼咱军机处,手底下披条子高抬一线就是了。”
  章惇这才笑呵呵地收起来:“少给我打马虎眼,说得我军机处出去就不认这门儿似的。”
  折继祖这才说道:“其实说起来吧,大苏夫子这事儿本不叫事儿,要依我看,给吕左相琢磨复杂了。”
  “正是!”说起这个章惇又来了脾气:“子瞻明润,都不是那样的人!”
  折继祖说道:“所以这事儿好办,我粗人粗主意啊,你就密折上奏官家,让官家自己拿主意。”
  “事关大苏,官家肯定要来军机处发电报找司徒问计。”
  “依照司徒的脾气,那肯定是公事公办。”
  “如此一来,右相你周身干净,一点不沾是非。还有,陛下年齿渐长,日见聪睿……”
  章惇顿时明白了过来:“都说武人粗直,依我看你老折肚子里的弯弯绕一点都不少!”
  赵煦渐渐已经大了,对于朝政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折继祖这是给章惇支招,不要什么事情都还是都堂自己开会做决定,只拿赵煦当橡皮图章。
  得让皇帝自己开始决断一些事情。
  通过这件事,可以让赵煦体验一下“群臣照旨奉行”的感觉,同时又达到了章惇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且赵煦要“乾纲独断”,肯定不会用宫里的电报房,得跑军机处来跟苏油发电报,连带着还将军机处的重要性也在赵煦跟前凸显了一把。
  小小一件事儿,给折继祖利用到了极致,只能说能混到大宋朝廷高层的,无论文武,没一个不是玲珑心窍。
  章惇去掉了心事,还得了一小饼密龙团,高兴地抛了抛盒子:“走了!”
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见董非
  第一千五百九十章又见董非
  大名府,节度使幕府,王克臣收到贴子,带着人过来拜会苏油。
  王克臣和苏油也是老交情了,这位是驸马王师约的爹,老牌勋贵里边的正牌进士,当年守郓州的时候得到苏油乌鸦嘴的指点,大力修造了郓州堤防,还将堤内湖滩上的百姓全部迁移入了堤外。
  结果当年就河决宣房口,郓州城虽危实安,一个人都没有伤着,事后朝廷嘉奖,升了老头河东路转运使。
  老头是老河北了,苏油任四路节度,朝廷没有设置四路都转运使,其实苏油还要代行都转运使的职责。
  但是苏油一贯推让惯了的,准备主抓监督就行了,于是申请朝廷升老头做了四路都转运副使,来自己锅里一起搅马勺,主抓行政实务。
  而大名府通判,苏油推荐了自己初出仕之时的老上司——以前三司胄案的洪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洪江跟稳了两个人。
  洪江的仕途,也说明了大宋官场对吏员的残酷。
  国朝吏员进身的,如薛向那般就已经是到顶了,还是在王安石“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高士林当胄案大佬的时候,苦活累活全是洪江在干,鲜花锦绣全是高士林在拿,这就是三十年前的大宋官场生态。
  苏油的到来,让洪江的仕途开始发生改变。
  因为炼焦厂和炼钢术两项成就,洪江终于迈过了“吏员”的门槛,成为了大宋一名小小的“官员”。
  结果又因为名字的关系,被后任官员认为对河渠司不吉利,又给赶到了商州,继续跟着高士林搞工业。
  但是身份已经变了,仕途通道已经打开,身上背着“懂工业”的标签,大宋几个工业基地的建设都有他的身影。
  之后在徐州、郓州都干过,还做过小州的知州,在苏油的计划里,大名府必须得有工厂,就点了洪江的名。
  加上沈括临走时的推荐,六十三岁的洪江得以通判大名府,也算是混进了大宋地方官员里边的头几名了。
  王克臣跟苏油用不着客套,也没有什么下属的自觉,见到苏油先奏了一本:“明润镇守四路,陛下寄以泰山之重,岂可自轻如此?”
  “我咋了?”苏油莫名其妙:“我昨天才到,没干啥啊?”
  王克臣看了跟在后边的高世则一眼:“子正都已经告诉我了,说你一上午造访工坊,别瞪他!论辈儿他得管我叫老祖,我问他话他敢不照实回答?!”
  高王两家也有联姻,这理儿没法论。
  王克臣又说道:“大名府靠近北方,城中鱼龙混杂,节度出巡起码得五百亲兵跟随……”
  苏油听得一个头两个大:“好好好别说了,待我先与老上司见礼。”
  洪江都快吓哭了:“明公万万使不得,叫我老洪就可以了……这次得任大名通判,我一定好好干……”
  苏油还是跟洪江行了一礼:“当年初历仕途,没少得洪公指点包容,否则也不会有苏油的今天。”
  洪江连连还礼:“当年初见明公,明公便声明不得以探花、贤良相称,但呼官职,明公叫我通判也行,老洪也行,万万担不起如此客气。”
  苏油请两人坐了,这才说道:“今日去了城北一趟,才知道河北邯郸早有煤铁产出,此事大有可为啊……”
  洪江说道:“昨日翻阅了旧档案,大名府附近,邯郸的确有煤有铁,而且颇为精良。”
  “不过还是地近辽人,没敢大力开发,如今那边铁冶都是收纳民间匠户上缴的铁料,一年下来……约莫千吨左右。”
  “太少。”苏油首先就下了定义:“千吨钢铁供应四路,简直就是毛毛雨,河北军事重地,对钢铁的需求极大。”
  “新军已经编练完毕,如今不再是往日。别人怕辽国,我可不怕,这个产能,我怎么都要做起来。”
  洪江说道:“那我下去细查。”
  苏油说道:“不用,他们已经来了。”
  却见高世则已经领了几人进来,王克臣笑道:“忘了这里还有一位明润的老熟人。”
  苏油已经起身:“哈哈哈董员外,可是久违了,还真是哪儿哪儿都有你。”
  董非还是那副猥琐模样:“听闻司徒开牙大名,董非特来献计。”
  苏油问道:“这回是玉黍酒还是甘薯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