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9/1605

  “行医若不辩阴阳二症,一概施治,杀人利胜刀剑!夫子你不要以为一方万能好不好?”
  好,苏轼也不敢不听,他之前还跟沈括打算合著一本医科专著来着,现在看来,那书不写也罢。
  苏油要是听到这俩货的主意,怕是得笑掉大牙。
  沈括的侄儿常服川芎,医者郑叔熊见了苦劝:“川芎不可常服,多食令人暴死”,沈括的侄子跟亲戚张事通的妻子,都因为这个而亡。
  沈括自己有严重的腰痛病,坐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需要缓慢行走,走上千余步后方可自由活动。
  最后是他帐下一名将官见了,问大帅你是不是常用苦参刷牙?沈括回答自己一直爱用苦参粉,不喜欢用牙膏,想着边刷牙还边带保健,美美哒。
  将官哭笑不得,说苦参伤肾使人腰重,这就是大帅你的病因。
  沈括这才改用牙膏刷牙,一年之后,腰病好了。
  这俩货出医书,怕是不少人得掉坑里。
  苏油不知道的是,真实历史上因为两人的名气,到后来真有人将苏轼和沈括记录过的医方汇集成书,命名为《苏沈良方》,不少二把刀医生用名气来治病,不问辩证,真的害了不少人。
  苏轼说道:“如今疫情看来是按住了,但是我们要吸取教训。”
  “瘟疫虽然已被驱除,但赈济只能起到临时的作用。重点是要推广医学。”
  “因为杭州是一座大都市,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瘟疫一起,可能流播四方。”
  “要想杭州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设立一家官办药局,如今士绅市民捐赠还有余剩,我再跟太皇太后请示拨些款项,咱们在杭州建立一所医学院,连治病代传播医学,如何?”
  庞安不禁大喜:“此事当行,老夫行医的地方在众安桥庙,不如就用那片地皮,设立药局。”
  苏轼点头:“那便如此说定,等此间事了,我们再去看看地方。”
  刚聊到这里,村外来了一名中官,身后还跟着一个小黄门:“学士却在这里,倒叫某家好找。”
  苏轼却不认识,不过他是吃挂落吃习惯了的,赶紧问道:“不知贵使带来什么申斥?”
  那中官莫名其妙:“什么申斥?某家是这次京中出来检点市舶司的,临来之际……”说完看着庞安和唐慎微:“这两位是?”
  苏轼说道:“这是此次治瘟的功臣,这位是黄州名医庞子安,这位是翰林医正,京师大学堂医学院院士唐审元。”
  那中官将身后小黄门手里的竹篮子交给苏轼:“没什么,就是临来之际,圣人让给学士带点东西,交割完毕,某家便即告辞。”
  说完竟然转身风风火火地走了。
  苏轼和庞安唐慎微都有些莫名其妙,待得打开竹篮子,唐慎微惊呼出声:“密龙团!”
  张舜民在自己的笔记《画墁录》里有过记载:“先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又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
  唐慎微担任过皇子御医,曾经出入过宫禁,倒是曾经见过。
  庞安虽然年纪够老,却何曾见过这等极品团茶,不由得大惊失色:“这可是天大的恩赏!”
  苏轼将篮子提起来,见到底下有“进奉宝慈”四个字,立时明白了过来,感动莫名:“这是太皇太后赐下的。”
  见到庞安眼馋的样子,不由得笑道:“茶赐下来就是喝的,我家小幺叔常说‘上山打鸟,见者有分’,子安你今日有口福了。”
  ……
  五月,河北四路都转运使沈括奏报,大名府孙村埽工程竣工。
  之前尚书省曾经上奏:“大河东流,为中国要险,自大吴决后,由界河入海,中国全失险阻之限,不可不为深虑。”
  于是高滔滔诏范百禄、赵君锡条画以闻。
  范百禄等人考察回来之后上奏:“臣等按行黄河独流口至界河,又东至海口,熟观河流形势,并缘界河至海口铺砦地分。
  使臣各称界河未经黄河行流以前,阔一百五十步,下至五十步,深一丈五尺,下至一丈;
  自黄河行流之后,阔五百四十步,次亦三二百步,深者三丈五尺,次亦二丈。
  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与汉张戎之论正合。”
  赵君锡上奏:“自元丰四年开河出大吴道,势如建瓴,经今八年,冲刷界河两岸,日渐开阔,连底成空,趋海之势甚迅,虽遇泛涨非常,而大吴以上数百里,终无决溢,此乃下流深快之险也。”
  “今又开孙村道,且可为三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虽未保冬夏常流,已见有可为之势。臣等窃谓本朝以来,未有大河安流,合于禹迹如此之利便者。”
  “且行夹水冲沙之法,趋深走下,湍激奔腾,只有阔深,必无浅淀。”
  “至此汴京以下,水利全举,中国得抗捍百年之利,无全失险阻之理,不至上烦圣虑。”
  高滔滔大悦,赏赐汴京以下诸路水利之臣,命户部成立水利局,专责天下河防之事。
  今年除了两浙路有灾情,天下又是大丰,秋,七月,诏户部令诸路提刑司下丰熟州县,量增钱广行收籴。
  大宋第三类粮食储备仓——转般仓,开始建设。
  这个转般仓和之前的转般仓虽然名字相同,但是实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变成在保障国家基本存粮之后的商品流通粮仓,和常平仓的强硬举措相比,转般仓就温和了很多,通过市场行为,国家通过转般仓里的商品流通粮,可以实现温和平抑部分地区,小地区粮价波动的目的。
  其产生的收益,则将继续用于补贴国家粮食储备工程。
  虽然表面上看,这是从苏元贞、司马康、刘安世、范祖禹之请,但是这个思路,其实是在按照苏油按部就班的规划在执行。
  今年之后,大宋将具备国家常备——常平仓;救灾常备——广惠仓;商业常备——转般仓;加上民间自发的一些粮食仓储如义仓,族廪,以及小家小户的升斗储备,大宋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这项大成就,将是下一任宰执们响当当的政绩,跟着蜀国公的步伐,就是这样豪横。
  八月,壬寅,敕郡守贰以四善三最课县令,吏部岁上监司考察知州状。
  这是朝廷开始兑现承诺,地方州县官员,开始按照政治考绩作为升迁的硬标准。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奖励宣传优秀干部,接下来还要惩戒一部分,不过这些就不好意思出现在各大报纸之上了。
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三君子
  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三君子
  九月,秋收开始,朝廷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
  范纯仁依前官为观文殿学士、知颍昌府。
  王存为端明殿学士、知蔡州。
  吕大防进尚书左仆射,章惇进尚书右仆射。
  枢密直学士、户部尚书韩忠彦为尚书左丞。
  翰林学士苏辙为尚书右丞。
  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晁补之为同知枢密院事。
  沈括进工部尚书,苏元贞进吏部尚书,曾布进户部尚书。
  毕仲衍任大理寺卿。
  漏勺的恩师李格非任太学正。
  最大的大佬苏油,朝廷恩旨拟进司空,依前官为观文殿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河北四路节度使、判大名府。
  虽然苏油这算是高风亮节,完成了自己对朝野的承诺,但是依旧上书辞谢,认为朝堂荣宠过重,坚决推辞。
  高滔滔拿着章惇送进的拟任表看了半天,最终划去了司空二字,还是改回司徒。
  以此为代价,坚决保留了苏油河北四路节度使之职。
  这是给予了苏油最大的信任,宁愿放弃苏油在中枢虚衔上的进步,也要保证苏油地方上虚衔的进步。
  这其实是将之前国家交给韩琦与文彦博二人的重担,一起加到了苏油的肩上,说白了就是替朝廷看守北方门户。
  一旦有事,苏油这个四路节度使立即就可以改任为四路制置使,主持河北军事。
  当然那得非常时期才有可能,现在只能算是买了个保险,如今这个文官的四路节度跟军节度不是一回事儿,抓的不是军中实权,而是四路军政的总监督权。
  朝廷正在组建登州海军学院,高滔滔还任命扁罐为登州海军学院战术科知事,让他随自家老爹赴任。
  这等恩遇,在宋朝几乎是到顶了。
  虽然是虚名节度使,一样需要开府建牙,苏油如今夹袋里的可任人选那是无数,但是苏油挑来挑去,最终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幕府掌书记,王彦弼;军司马,高世则;判官,王寀。
  王彦弼是长公主独苗,现在长公主也由荆国进到秦国长公主了。
  高世则是高士林的儿子,高滔滔侄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