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7/1605

  “且颜子,王佐才也,而箪食瓢饮;季氏,鲁国蠹也,而富于周公。鲁君用舍如此,非后世之鉴乎?”
  “故史迁有云:‘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苏油心中暗自好笑,赵煦一年东胜洲零花钱就千万贯,有了这个打底,才能做到富贵不移!
  不但富贵不能移,还能往外倒,做慈善!
  散学之后,苏油送赵煦去理工学院。
  两人在车上沉默了好一阵,赵煦终于开口:“我不喜欢他。”
  开口就好,苏油点头:“我也不喜欢他。”
  “是吗?”赵煦顿时觉得自己有了撑腰的:“司徒也这样认为?”
  苏油把玩这赵煦摘下的那根柳枝:“是的,能得人敬,难得人亲。若是陛下因为程颐,而对圣道起了反感之心,道理讲一千遍都不往心里去,徒废口舌是小事,耽误陛下进益,岂不是坏了大事?”
  赵煦顿时闹了个红脸:“我虽然愚钝,也不至于如此。”
  苏油笑了:“如此臣就放心了。陛下须知臣子各种性格都有,既然是天子,那就各种性格的人都要包容。”
  “除非陛下的志向是皓首穷经极研义理一辈子只对着书本与古人交流,否则总要和各种性格的臣子们打交道,总要让他们各守其职,为国效力。”
  “程侍讲今日是用颜回的故事提醒陛下,不让有才德的人曲沦下僚,让其有机会施展才学,才是兴邦之道。”
  “这一点他讲得是很有道理的,因此陛下即使不喜欢这个人,也不能反感他说的这个道理。只要他说得对,陛下就应该虚心接受。”
  “我不喜欢他的原因,是他只对陛下折柳一事提出了批评,却没有提出补救的措施,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台谏。”
  “只看到问题,甚至小题大做,只会批评,却拿不出具体举措来匡救时政。这一点,臣却又不取了。”
  赵煦说道:“这就是司徒将那柳枝捡起来的原因?”
  苏油说道:“汴京城里有个风俗,起自汉唐。因为柳音通‘留’,那个时候的长安洛阳,送别亲人朋友到御桥的时候,都要折柳相送。”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时的人,因此留下了无数关于折柳的诗篇,所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折杨柳》在汉代就成笛曲,流传很广,‘折柳’,已经成了诗歌里叹别的意向之托。”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我看来,陛下今日之举本出无心,而造成的后果,也轻微至极,程侍讲以摧折春和相责,实在是有些过了。”
  “不过陛下也不必计较,臣给陛下讲一个吕公的故事吧。”
  赵煦很喜欢听苏油讲故事,顿时来了精神:“什么故事?”
  苏油说道:“吕公平生未尝较曲直,有人污毁他,他也从来不做申辩。多年以前,大宋的铜产量还很低,铜器是紧俏商品,非官员不得购买。”
  “那时候臣从大理搞到了一些铜料,由四通商号做出了一些紧俏铜器,先帝许于万姓大集发卖。”
  “吕公家乡的寺庙需要铜器,便托吕公帮忙,吕公当时俸禄不高,没有办法便找到了我,想用自己心爱的紫金石砚,换一个铜香炉。”
  “那砚台是吕公心爱之物,背后有一道座右铭,臣见到后非常喜欢,便私下出钱买了个香炉,从吕公那里换得这方砚台。”
  赵煦问道:“吕公的座右铭?那是什么?”
  “这也是臣佩服吕公的地方——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好之乐之
  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好之乐之
  “因为吕公相信,只要自己蹈仁义,行正直,无私无愧,那就清者自清。”
  “根本就不需要计较别人说了什么,也根本无需为自己辩解什么。”
  见小破孩神色渐渐变得和缓,苏油说道:“明日臣让扁罐将那砚台交给陛下,算是恭贺陛下进学之喜吧。也请陛下时时记得其背后的铭文,学习吕公的风节。”
  说完一摆手里的柳枝:“一会儿到了学院,我们先解决这根柳枝的遗留问题。”
  ……
  当晚散学后,赵煦回到宫内,手里还多了一个小包。
  高滔滔也听说了今日讲读的事情,过来看赵煦的反应,却见赵煦正站在矮凳上,打开大鱼缸上的过滤槽,将包里边的物事一个个放到过滤槽里的石头上。
  “哥儿这是做什么呢?”高滔滔不由得问道。
  赵煦说道:“今日进讲,程夫子见我折了一根柳枝,责我摧折春和。”
  “司徒便将那柳枝捡起,待散学之后,带我去理工学院,说这柳枝不是不可救,皇祖母你看。”
  高滔滔接过赵煦手中的物事,却是一小段柳树枝,上边有一两个芽头,头上封了蜡,底下包着个纱布包,里边料想就是一些营养土之类的东西。
  赵煦一边摆放柳枝一边说道:“司徒说只要纱布包保持湿润,这些柳枝会生出根,发出芽,待到小苗长成,就可以移入土中,变成一棵棵的柳树。”
  高滔滔不再说话,将手里的柳枝递了回去。
  赵煦兴致勃勃地将柳枝摆好,取过过滤槽的薄盖板盖上一多半,说道:“我和司徒商议了几处地方,司徒夸我找得好,说过滤槽的湿度应该能够保证柳枝生长。”
  高滔滔看着赵煦高兴的样子,暗自叹了一口气:“哥儿进学辛苦,祖母那边做了哥儿最喜欢的马铃薯烧猪排,今日陪祖母用饭吧。”
  次日,赵煦的书桌上多了个砚台。
  高滔滔命人取来,又叫来服侍赵煦读书的老内官问话。
  赵煦也继承了自家老爹喜欢显摆的性格,不过比赵顼好的是只对自己喜欢的人。
  苏油告诉他的故事,当晚他就告诉了宫人。
  听老内官讲清来历,高滔滔翻过砚台来,看了底下的铭文,也没说什么,只让老内官将东西放了回去,原样摆好,别让官家发现。
  ……
  司马府邸,吕公著正坐在榻边,正与病榻上的司马光商议国事。
  吕公著这段时间主抓京周几路对于役法的利弊条陈,对司马光说道:“君实,从目前情况看来,河北两路,对免役法的意见比较大,但是京东两路和京西两路,地方州县对于免役法却是非常支持的。”
  “尤其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甚至更远的京兆府,都认为免役法是良法。”
  “看他们条陈里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地方老百姓不缺钱,只要不多纳所谓的‘宽剩’,仅仅承担役务所需要的那部分钱粮,他们是很乐意的。”
  “而且这几个州府都有专业的工程建设团队和物资运输团队,现在又有了折冲司这个专业治安的行伍,商业发达百姓手里也有宝钞,不会遭受换钱纳钱的盘剥,我看了看各州县的意思,都称便利。”
  “还有重要的一条,这些地方不差钱,之前已经征收的宽剩钱,结余也最多。”
  “我让蔡京盘过账,开封府界内,今后六年的差役都够支应。”
  “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施行免役法,开封府就算一文钱不收,账上的宽剩钱都能够支撑府界六年。”
  “如果改了免役法,那老百姓被多收的六年宽剩就白交了,之后又要开始承担役务,很多州县百姓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愿意改回差役。”
  “现在问条已经搜集得差不多了,我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如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简单。”
  “现在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差役免役的问题,反而是‘宽剩钱’的问题。”
  “这个要不管理好,百姓膏血,就有被州府利用此次役法调整,大肆吞没之虞!”
  司马光眉头紧皱:“这些数据都拿得确实吗?”
  吕公著说道:“君实,这是陛下亲自办理的,每日数据抄录得认真,数据之下还有分析总结,虽然不文,但却周尽,连我都大有所得。”
  司马光说道:“陛下年岁尚幼,却已有圣明之相,程正叔授讲我也没能参加,那天的讲解怎么样,陛下觉得有得吗?”
  吕公著叹了一口气:“正叔乃是正人,文义道理倒是讲解得很不错的,不过就如君实所言,陛下年纪还小,正叔讲解得……我觉得有些深了……”
  “反倒是苏轼在经筵所言,我以为颇有见地。”
  司马光问道:“苏子瞻作何说?”
  吕公著说道:“苏子瞻说,人君之学与臣庶当异。”
  “他告诉陛下,他和明润小时候,为老泉先生驱率读书,初甚苦之。”
  “等渐渐知道好学,则自知趣向。”
  “等到揣摩既久,则中心乐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7/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