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605

  苏油笑道:“莱山一号固然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套种方法的改良,水利设施的持续改善,新型家庭式立体农业的推广。”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肉蛋油的摄入,让人体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降了下来。”
  “还有就是储藏方式和加工方式的改良,让粮食储藏期变得更长,糜烂浪费减少,让人对粮食的营养吸收率增加等,都应该算进去。”
  “三大丰一小丰,这四年国家的粮食储备激增,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来得太不容易了。”
  “今天臣之所以请陛下来中牟,太后也之所以同意,是因为臣要请陛下看看我们试种的那些东胜州作物。”
  “陛下,如今我大宋作物,最顶级的上田,一年可收四石,其余的平均亩收两石就很好了,很多坡旱地,贫瘠地,亩种两斗年收一石的也比比皆是。”
  赵煦有些小兴奋:“那就是东胜州作物产量大大超过预期?”
  苏油笑道:“有几样,实在是……一会儿陛下见了之后,亲自测量吧。”
  马车很快转到一条小路上,道边房屋渐渐变少,耕地越来越多。
  很快,道边出现了一种高大的作物,已经变得枯黄,每棵作物上还有一个个小笋一样的结实,分列在作物粗壮杆子的两侧。
  苏油说道:“这就是玉黍米了。我们就在这里下车吧。”
  远处一群农夫正准备收获,见到三人下车就迎了上来:“学士来了,还有扁罐郎君,不知道这位是……”
  苏油说道:“老李这一年辛苦了,这位是佣哥儿,城中勋贵子弟,他家的地明年也该轮作了,家中长辈叫过来看看,能不能挑点高产的新粮食种。”
  老李也是当年西军死人堆里的扒拉出来的,手脚倒是都齐全,就是脸上挨过一箭,将左右脸射了个对穿,胡须遮掩下像俩酒窝,反倒让人变得有些喜庆。
  就是说话从此有些大舌头。
  老李说道:“那我给小郎君推荐玉黍米,扁罐少爷说万里海外那些人亩产两百斤,我看那是他们压根不会种!”
  说完美滋滋地对苏油问道:“学士,那就招呼儿郎们开工?”
  苏油笑道:“那就开工吧,赶紧上人手,将这片地都收了,其它几样呢?”
  老李便招呼手下收割,然后说道:“在那边呢,我带学士过去看看?”
  苏油说道:“马铃薯、甘薯、木薯,都看看。”
  马铃薯地和甘薯地上是一条条低矮的土垄,土垄上藤子已经开始枯萎的就是马铃薯,藤子尚在青绿的是红薯。
  老李扛来几把锄头:“这玩意儿也喜人,就是国公爷有交代不敢胡乱弄。”
  打发走老李,苏油给赵煦和扁罐都分了一把锄头:“咱们随机刨几棵,估计下产量。”
  这个种植方法来自后世,最搞笑的是直到后世九十年代以后才推广到川中。
  苏油当年在地头和老人们聊天的时候,老人们说以前川中种植薯类都是种在平地上,起垄的种法在福建沿海早有采用但是他们都不知道。
  起垄种植好处很多,平日里沟里可以走水,不怕淤积,收获的时候推平土垄就能得到块根和块茎,不用挖坑,收获比平地种多不说,也轻松很多。
  一棵马铃薯很快被赵煦起了出来,一共刨出来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疙瘩,苏油将之收集到篮子里掂量了一下,也有两斤多了。
  不过大的只有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小土豆。
  三人随机挑了十棵,每棵有多有少,加起来也有二十多斤。
  然后赵煦翻出本本来用铅笔一算:“司徒!这亩产能达到七百斤!七百斤!”
  后世土豆亩产动辄两三千斤,精耕细作的试验田,万斤都有过,七百斤产量苏油也不是很吃惊。
  呵呵笑道:“庄子上都是改造的上田,猪粪肥也足,又是专家精耕细作,不是普通农家能比。”
  “换到次等的田地上粗作,产量能有四百斤就不错了。”
  “那也了不得啊!”赵煦转头对扁罐说道:“扁罐哥,我要给你报功!”
  扁罐左右看了看,没人,才尴尬地说道:“陛下,其实你该叫我苏殿直,或者苏都卫,要是被朝臣听到陛下如此称呼我,会劾我大不敬之罪的。”
  “哦。”赵煦这才想起来自己已经是皇帝了,也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今天是在庄子上嘛!”
  苏油笑道:“发现作物的功劳,在扁罐上次回到杭州时,就已经功过相抵,岂可再赏?”
  “如今要说有功,那就该归于研究出这些作物的栽种之法,以及今后的推广之人。”
  “而这个人不是扁罐,也不该是扁罐,臣认为……陛下你该身担其责,为大宋子民解决温饱,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嗯!”赵煦顿时点头:“几种作物,我都要带回宫去给皇祖母看看,这是天佑我大宋!”
  苏油说道:“说起来还有个东胜州华夏余裔的归化问题,这里边也有他们的功劳,却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还在相互屠杀,大兴人祭。”
  “教化问题,也请拥哥留意。”
  赵煦点头,然后想到一个问题:“吐绶鸡有多少了?现在可以吃了吧?”
  苏油哈哈大笑:“来到苏家庄子,先得干活,干完才能吃饭!”
  赵煦现在隔日一朝,因此只有一天时间,等着土地全部收完是不可能的,只能随机收获称量,然后根据面积估算产量。
  几人忙碌了一上午,跑了庄子上几个地方,最终得到统计结果,马铃薯亩产七百斤,甘薯五百斤,木薯有些吓人,能达到上千斤!
  但是木薯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本身需要脱毒。
  脱毒的方法就是切成片丢到箩筐里,放到溪水中冲刷两日,或者磨成浆子,兑水沉淀几次。
  因为脱毒过程中木薯自身会发酵产生酸味,最后还要加碱中和。
  因此产量虽然大,却必须加工才能食用,并不适合小农家庭。
  这个问题夏天收获的凉薯同样有,凉薯水分太多,产量虽然大,但是不易存储,而且种子和藤蔓有毒,也容易造成误食。
  作为粮食大面积推广不合适,当作对于大宋菜蔬的补充,倒是不错。
  这些思考方式,在收获和测量的过程中,苏油顺便也给赵煦详细讲解了一遍。
  这些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何不食肉糜”,不能让赵煦以后看到地方官亩产上万斤的荒唐奏报就信以为真,产生国家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的错觉。
  不过成果还是非常喜人。
  大宋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一土地属于官地,主要是得益与荆湖开发和南海宁夏的红利。
  官地的种植,官府其实可以干预一下的,带着赵煦来亲自验看几种新作物的产量,就是希望他以后尽一份自己可以尽到的责任。
  从赵煦的高兴程度来看,苏油觉得完全值得期待。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农事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农事
  这几样作物先落到种花家手里,有天生特殊技能点的加成,相信很快就会培育出更加高产的品种来。
  回到庄子上,苏油又带着赵煦去看羊驼,看吐绶鸡,瘤头鸭。
  羊驼被打理得很干净,农妇每日还要给它们梳理毛发,显得非常可爱。
  羊驼毛很高级,苏油估计农妇们每天在利用梳理牲畜的方式薅羊毛,不过他没有证据。
  赵煦一看就喜欢上了,接着就要伸手:“哈哈这个可比瘤头鸭和吐绶鸡漂亮!”
  苏油将他一把拉了回来:“这东西会吐人口水,小心它大不敬,咱们还是料理鸡鸭去。”
  瘤头鸭味道很好的,一大锅酸萝卜老鸭汤,秋天里最为滋补的美味。
  吐绶鸡就差了点意思,大归大,但是没有腌制过直接料理整鸡,那会砸了苏大名嘴的招牌。
  最终苏油的做法是卤,卤完之后切鸡块再用卤汁浸泡入味。
  剩下的鸡杂鸭杂才是好东西,如今有了泡椒,用泡椒,泡姜,酸豇豆,干豇豆,芹菜,加上新得的土豆片,整了一个干锅鸡鸭杂。
  另外炒了个南瓜片,然后将隔夜的米饭盖在上头,弄了一个南瓜控米饭。
  顺便还给赵煦烤了几个红薯土豆。
  这一顿可把赵煦给吃美了:“宫里的厨子太差了!做不出这样的美味来!”
  扁罐也点头:“我就说东胜州土人的料理不得法,果然还是要在父亲手里才做得出美食来!”
  苏油说道:“这次时间太仓促,下次再来,我给佣哥做个大烤鸡。”
  “佣哥再忍忍,等到新房子造起来,自带厨房,到时候就能够自己做宵夜了……”
  堂屋里边还有两桌,那是庄子上的管事,外边还有十桌,这几天收粮食,大家都在一起吃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