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605

  程颢拱手道:“此番非为君实而来,乃是为天下苍生而来,岂可不送。”
  “出入老释之间数十年,最近渐渐醒悟通透,还是需返求诸《六经》,方可得之。”
  司马光笑道:“看来明润《伦理》之说,是摇动伯淳精神了。”
  程颢说道:“但此子毕竟年轻,日后位高权重,难免心境也会变化。”
  “君实,司徒一职,多是虚授,然以明润之能,难道还能让他不着实务?”
  “我与之私交不多,不过他对你可是一直非常尊重,你去信告诉他,不要畏议而忧讥,《伦理》里所言的‘责任’二字,他理应担当起来。”
  司马光摇头:“此子对我尊重,可也不代表他就会对谁言听计从。”
  “当年介甫与他同船,论辩三日尚不能使稍屈,可见其心中义理坚持,早已通达明透,岂是你我所能动摇?”
  说完又是唏嘘:“老夫十五年来皓首圣经,明润却是身体力行。到今日知行合一,神完气满。”
  “《伦理》一出,方知其无一日不在精进,所谓为万民发声,为天下请命,树千古风标,立万世师表。竟是要列坐于周公孔孟之侧!”
  程颢道:“终乃你我同道中人,能得见如此人物出于我大宋,不也与有荣焉?君实,看顾好他,别摧折了才是。”
  司马光不禁为老朋友感到好笑:“明润不过就是年轻了一些,论仕途履历,风姿气度,早就出得老夫几头地去了,岂是我能看顾的?!”
  程颢却正色道:“我所言的摧折,却是他的本心而言,莫使变易啊……”
  告别了老朋友,司马光一路东行,将近都门的时候,卫士见到司马光到来,均额手相庆:“司马相公来了!司马相公来了!”
  惊动了沿途人民,一起遮道聚观,就有百姓高喊:“司马相公,请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勿遽归洛!”
  一唱而百和,司马光见此情形,反觉疑惧起来,竟然不再入京,从间道归洛。
  太皇太后闻之,诘问主者,并遣内侍梁惟简慰劳司马光,询问如今大政。
  司马光上书,要求广开言路,征求直言。
  他是老台谏,对朝中那些欺上瞒下的手法门清,认为光嘴上说说不行,还得有操作措施,必须公开透明。
  于是上表:“谏争之臣,人主之耳目也。
  太府少卿宋彭年,言在京不可不并置三衙管军臣僚。
  水部员外郎王鄂,乞依令保马元立条限,均定逐年合买之数;又乞令太学增置《春秋》博士。
  朝廷以非其本职而言,各罚铜三十斤。
  陛下临政之初,而二臣首以言事获罪,臣恐中外闻之,忠臣解体,直士挫气,太平之功尚未可期也。”
  正确的操作,应当是不管有没有官职在身,不管是不是其本职,“凡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尽情极言”。
  而且要求必须全部受理,且归中央直管——“在京则于鼓院投下,委主判官画时进入;在外则于州军投下,委长吏即日附递奏闻。
  皆不得责取副本,强有抑退。”
  并且指出,谁要是阻挠这件事,那谁就是奸臣——“群臣若有沮难者,其人必有奸恶,畏人指陈,专欲壅蔽聪明,此不可不察。”
  梁惟简复命,吓坏了蔡确,这么搞的话,首先遭殃的就是他。
  因为蔡确是靠整人上的台,这么些年迭兴大狱,打击异己,仇家遍布。
  他在朝中民间的声名都快臭大街了。
  于是抢先创“六议”入奏,对司马光的上书提出了“改进意见”,指出一概受理是有问题的,比如“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扇摇重机,迎合旧令,侥幸希进,眩惑流俗”这六种谏议,有一相犯,应该立罚无赦。
  太皇太后又遣使将蔡确的奏表转给司马光,征求他的意见。
  由是“六议”之论,为天下所知,蔡确的名声,因为此事更加臭了。
  ……
  眉山,可龙里,苏油刚刚结束守制,就收到了赵顼驾崩的消息。
  还有太皇太后任命其为司徒的诏命。
  自己在可龙里埋头著述,其目的就是在根本上断了封建皇权的根子,结果却收到了三公之命,而且赵顼临终之前,指定自己为皇帝的师傅,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皇帝这个群体,苏油是极度没有信任感和好感的,但是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却有了自己的领悟。
  比如皇帝中的一些个体,苏油怎么都生不出讨厌的感觉来。
  比如仁宗,比如赵顼。
  仁宗虽然在一生里边也有些错失,优柔寡断,但是个人品行比较高尚,关键是对苏油这个小神童,是格外的关怀。
  赵顼就有点搞笑了,这是一个到了快四十岁都还比较中二,心态一直停留在愤青状态的中年人。
  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优秀的君王,但是他们具备其他优秀君王都没有的品质,就是其心中的“人性”,远大于“神性”。
  所以苏油在心目中,一直将仁宗当做一个慈祥的长辈。
  而赵顼,则有些像那种经常被降头,盲目冲动,时不时就会搞出些状况,需要有人经常给他驱秽解嗨,为他不断操心的中二朋友。
  在真实历史上,赵顼的一生都在尽力拼搏,一直坚定不移地迈动着自己通往理想的中二步伐。
  哪怕他是那样的步履维艰,哪怕最后路上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他的目标,从来都没有变过。
  在对理想的坚持这一点上,赵顼其实值得钦佩,然而他临死前发出的那声“朕好孤寒”的慨叹,真是如雪一般的寂寞。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风向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风向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赵顼如今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大宋任何一位君主,因而也有了无数的支持者,拥护者,崇拜者。
  苏油知道,即使自己没有在他的身边,赵顼也不会再如历史上那般感觉到孤寒,弥留之际,他最多只会遗憾,没有能在自己的手里完成大宋最后一步大棋。
  赵顼从来不自私,性格也不坏。
  赵顼的人性,从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让御史攻击韩琦迫其退位,之后又在韩琦陛辞的时候,与之相对痛哭的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一次他的确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因而在见到受害者时,感到内疚和羞愧。
  从之后他给韩琦和韩琦后人的荣誉来看,苏油不认为赵顼的那一次的哭泣是在表演,恰恰相反,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反映。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君王,可能够为自己迫害臣子的行为而羞愧到哭泣的,又有几个?
  要是帝王们自己有个朋友圈的话,赵顼如此“拙劣”的表现,无疑会引发帝王们的群嘲。
  他们的内心当中,只怕更多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那个臣子并没有过错。
  因为他们是神,是天之子,代表着永远的正义。
  他们的威严,权势,基业,让他们从来都会坚决出手,去抹平那些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身带“未犯之罪”的臣子们。
  未犯之罪,换一个名词,就是“莫须有”。
  秦桧用这个理由杀岳飞,因而被世人唾弃了千年。
  然而非常双标的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帝王们身上的时候,直到千年之后,都还有人为这样的行为寻找借口,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合理的,是有足够的理由颂扬的。
  还是那句话,或者当时他们的行为是必须的,但是以未犯之罪而杀人、抄家、灭族,是否真的值得颂扬?
  永远不值得。
  因为他们不能自作主张的预判。
  只有神才能预判,而他们,终究都不是神。
  因此赵顼的这一点品质,让苏油觉得弥足珍贵。
  但是他不敢救,任何一个帝王,他都不敢救。
  他有自己的使命。
  石薇来了,见到苏油看着山下的田野,溪流,山村出神的苏油,轻轻从背后搂住他。
  苏油说道:“陛……先帝龙驭了。”
  “嗯。”石薇轻声说道:“小油哥哥你别太难过。”
  “太皇太后的诏书已经到了眉山,要我们立即启程回京。”
  石薇说道:“那就走吧,我去眉山学宫将龙老当年留下的戒尺取来,这次你一定要摆出为父的威严,狠狠揍扁罐一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