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0/1605

  但是非常神奇的是,这些板材都是软的,上边布满了凸起的字迹。
  李舜举大惊:“这……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应该见识过地丁胶吧,河西第一季地丁胶草收成下来之后,我便送了一部分到蜀中。”
  “蜀中学宫在青羊观的帮助下,将十三经全部翻成了胶模。”
  说话间,沈括已经指挥工人将胶模型放到了木框底部,然后开始用水泥浆浇灌。
  同时拿木槌在边框敲击,让气泡溢出。
  浇到一半,又在灰浆上铺上铁网加固,之后再次将木框浇满。
  这个法子非常迅速,不多时,操场上已经摆上了几百个灌注了水泥的木框。
  李舜举袖子都在颤抖:“这个……明润,我大宋各州各路……”
  水泥在大宋的运用已经非常的普遍了,如今除了后世的贵州地区,现在的黔州,矩州,乌蒙一带还没有外,其它地方,都已经在使用了。
  有了方便携带,不易碎裂,重量能够接受的地丁胶经碑软模,十三经完全可以在天下三百军州都树立起来。
  尤其是偏远如南海四郡,澹耳,甚至新宋洲,对于汉字传播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大宋是文官政体,苏油也披着文官的外衣,地丁胶他都没有首先用在工业上,先用来讨好读书人。
  但是蜀国公出手,绝对是惊动天下的大手笔。
  苏油笑道:“蜀中正在翻刻,大宋如今三十一路,我准备奏报陛下,每路一套胶模。”
  “至于翻多少套碑,那就看各路转运司和地方州府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了。”
  李舜举对苏油长揖一礼:“明润此功,计在千秋,当得老朽一拜。我必奏请陛下,将十三经碑树立的多少,纳入官员考绩。”
  苏油连忙扶起:“李公过誉了,考计倒是不必。大宋有些路经济还困难,或者没有水泥,倒也不用求全责备。”
  “不过既然是士林盛事,大可以由士绅捐资兴举,地方上准备好之后,奏报到转运司申请派遣工作队下去干活就是。”
  “这种事情不用太操心,花费不多还有好名声,愿意做的人还是很多的,实在力有不及的地方,最后还可以求恳太后,由慈善基金拨款嘛。”
  “对对对……”李舜举笑道:“到底还是明润考虑得周全,那明日我就召集学生,我们在学宫树立碑拓?”
  苏油说道:“没有那么快,水泥干结要等四十八小时,之后还要修补,再用纯水泥的细浆刷浆,字迹还要用绿漆填充……要弄,我们就给它弄好看嘛。”
  这个苏油有心得,自己还是扶贫干部的时候,乡政府门口就有个水泥坡,熊孩子们将那里当做滑梯,最后滑得那坡油光铮亮都反光了,漂亮得很。
  有时候自己嫌走路麻烦,都顺便滑了两次,印象非常深刻。
  “七日之后吧,七日之后,给学宫立十三经,顺便给二十六州送来的学子们开讲。”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课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第一堂课
  兴州孔庙,乃是野利仁荣首建,不过规模较小,至于对面的学宫,则是干脆没有。
  兴州一把火烧了一半,赵顼同意拆除西夏的“违章建筑”,作为各地学宫的材料,那李舜举就不用客气。
  因为兴州是西夏皇宫所在,因此资源最好,学宫和文庙被李舜举修得美轮美奂,规模宏大,与眉山都又得一拼。
  如棂星门、戟门、魁星阁、尊经阁、明伦堂、燕居亭、泮池、大成殿,愣是一个不少。
  除此之外,李舜举还修建了一处其它地方文庙没有的设施——远声祠。
  祠中奉立河西儒学的列位先贤,以纪念他们在远离中原的地区,传播华夏文明的功绩。
  张轨、郭荷、郭瑀、宋纤、祁嘉、马岌、段承根、阴仲达、宗钦、赵柔、刘昞……
  “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这些人,很多到现在都是世家,“以儒学显”、“以儒学致位”、“以儒学见称”,被称为“西州右姓”。
  如安定张氏、陇西李氏、略阳郭氏、西平田氏、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阴、索、汜、祈等,很多即便是在夏国行夏制的时期,都难以打压,是地方上有力的豪强和政治力量。
  之前宋夏隔绝,苏油在西夏学问名声不显,大家知道他的,就是智计高绝,善于打仗,深得横山河湟蕃人之心,在那边叫“益西威舍”,在夏人蕃部叫“大威德明王”。
  半年过后,这些家族才知道宁夏三路的实际最高官员,原来竟然是儒门大宗师。
  等到大宋皇帝陛下削平夏室宫殿,用于建造学校,苏油清平理政,轻徭薄赋一年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家门,奔走于途,开始积极参与到三路政治生活中来。
  苏油之前就主持过一次考试,从中选拔出来五十人,作为各地的州县官员、学官、僚佐。
  同时命各地推荐品学兼优的学子,无分汉蕃,来兴州学宫培养。
  兴州学宫还有一个特点,这是跟蜀中眉山学的——楹联。
  很多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录的句子,比如什么“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又比如“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又比如“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之类。
  应李舜举的邀请,苏油也制了一联,书存于明伦堂的两侧:
  率性修道致中和,人情之趋,即为天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民心所向,便是纲常。
  元丰五年九月十六,苏油带领二十六州学子,在文庙祭殿孔子,带领他们游览碑林,之后在明伦堂授讲。
  《春秋》是苏油的本经,苏油便以《春秋》开篇为题目。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春秋》,是一部大史纲,是夫子根据当时鲁国史官的记录,修订整理而成。”
  “为何叫《春秋》呢?因为当时鲁国史官记录各国大事,是按年、季、月、日的方式为体例的,故而鲁国编年之史,本身便叫做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共计两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用了多少字呢?不过一万六千字。”
  “故而《春秋》难读,便是因为其言微而义大。即所谓的——春秋书法。”
  “所谓的春秋书法,究其根本,即夫子在用自己的文字概括历史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倾向。”
  “与司马迁《史记》,传记之后太史公曰的史评体例不同,夫子将这种思想,隐藏在了文字当中,没有直书出来,称为‘曲笔’。”
  “何谓曲笔?一言而明,乃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但是《春秋》中全是曲笔吗?也不是,里边同样有据事直书的一面。”
  “以曲直明是非,便是大义。”
  “何谓是非?左丘明发微探幽,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孟子有云: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因此夫子的《春秋》,暗含褒贬,即便行文中没有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文字使用和材料选择,都能够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作者主观看法,批判态度,以及对礼制尊卑的维护。”
  “这种笔法,到后来很多人都在用。但是《春秋》之所以被褒扬,除了夫子首创,通过这种笔法,捍卫了史学家的尊严,声明了自己的立场,也维护了自己心中的纲常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为最大多数人接受的‘仁义’,与‘善良’。”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研读《春秋》,就能在字里行间,读懂夫子在维系的是什么。”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
  “《传》做了解释:不书即位,摄也。”
  “什么意思呢?隐公元年,却没有写隐公即位,那是因为鲁隐公只是摄政。”
  “鲁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去世后,续娶了姬妾声子,生了隐公。”
  “除了隐公,惠公还有一个儿子,是桓公,为宋武公的女儿仲子所生。”
  “仲子生下来手掌上就有三个字——‘鲁夫人’。所以鲁国人认为,她才是鲁国的正室夫人。”
  “仲子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逝世了,因此隐公虽长,却自居摄政,奉戴桓公为鲁君。”
  “这就是《春秋》书元年而不书隐公即位的原因。”
  学子们恍然大悟,《春秋》开篇三个字,却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
  “王周正月,什么意思呢?是说隐公摄政的时候,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