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605

  王珪甚至为此向赵顼请去,但是现在是元丰改制的关键时刻,赵顼坚决不允。
  不过事后想来,王珪又觉得苏油不应该是始作俑者。
  因为现在全收西夏二十六州大的手笔,说明苏油已经将自己摒弃在了元丰五年的朝制改革之外了——无论如何,西夏故地现在需要安定,这娃短时间内不可能回得来!
  而蔡京故意在朝堂上撂话,现在看来也有剖白的意思,毕竟苏油一党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做派也和苏油一派以事功进取的做法完全不同。
  那么,会是谁呢?
  “相公?你怎么看?”赵顼看向王珪。
  王珪轻咳一声:“蔡京的考虑很周道,现在惊动百僚京中,的确不合适了,不如待到大朝会上在宣布,顺便昭示我皇宋新气象,为年后改制提力。”
  赵顼说道:“那就要麻烦相公重新草制贺表了。”
  王珪拱手:“此臣分内之事。”
  等到所有人都给赵顼恭贺完毕,章惇才说道:“蜀国公还是一贯的做派,后边提出来的那些意见,也得给个章程。”
  苏油的奏报当中,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外交,教育……林林总总写了很多,每一件都很重要,根本就没有顾及朝廷官员需要过节放假的打算。
  政治上,大体就是西夏如今的政治势力平衡的问题,西夏八个上层大姓,需要改易汉姓汉名,同时要进行政治改革,对夏国僭越的政治制度予以改造。
  苏油的计划是将山北四路的军事路编制予以扩张,将夏国原有的领土,分作河南、宁夏、河西三个行政路,分配夏国现有的政治势力,已达到快速安定的目的。
  但是州级以上的主官,肯定要大宋派人担任。
  政治区划明确之后,经济就要跟上,宁夏其实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和工业需要的矿藏,农业和畜牧业包括三个大区,河西的居延泽、修屠泽;宁夏的兴庆府冲积平原,河南的套内。
  而三路各地的煤铁资源尤其丰富,可以大加利用。
  除了这些,重开丝路也必须纳入日程,大宋需要派遣使团前往回鹘、鞑靼等各路进行贸易,达到羁縻各地部落的目的。
  要让丝路得到高效流通,黄河上还要在兰州也修造浮桥,加大对河外之地的控制力度。
  军事方面,夏国残余兵力尚有二十多万,这些游牧骑兵的战斗水平相当高,但是防区肯定要进行调整,重点几处大门户。
  如面对辽国西京道的曲野河、牟那山、阴山、五原;
  扼控辽国上京道的黑山黑水东西二军司;
  防守青唐,保护丝路的仁多泉城、卓啰城、兰州;
  直面黄头回鹘和和西州回鹘的沙州、瓜州、常乐城……
  民生方面,需要建立风车,机井,修整九渠,引进大宋的优良种子,大力促进牛马贸易,开采各种矿藏,建立各种工厂和工坊……
  外交方面,对西北回鹘以招诱贸易为主,对西南青唐以羁縻安抚为主,对北方鞑靼以扶持分化为主,对东方辽国以谈判交涉为主。
  其余几路都好说,辽国一定不会同意大宋全吞夏国全境,让辽国承认大宋得到西夏的合法性,肯定需要艰苦的努力,其难度甚至不逊于一场大战。
  而教育方面,一是红衣大和尚宣扬二林佛教,让蕃人更加柔顺,二是各处建立学校,传播华夏文明,传播儒学,还要废除西夏文字,改易风俗,推行汉话……
  赵顼看着厚厚一沓条陈,感慨道:“电报班这是费了多少电池啊……”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国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得国
  章惇说道:“事分轻重缓急,虽然蜀国公只字未提,但现在应当先议功赏,再议三路行政区的合理性问题,再议三路官员派遣的问题。”
  “其中最急的,是功赏,因为这个也应当在大朝会上予以宣布,而功赏中最急的,是蜀国公苏油的问题。”
  蔡确拱手道:“拓地万里的功绩,甚至已经超过了开国诸臣,如何酬赏,是得好好想想。要不……荣以郡王?”
  “不可!”所有人都予以反对。
  章惇说道:“之前议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蜀国公以不在中书,不合体例,地方官员权力大同宰相,不足为后世法,坚决辞谢了。”
  王珪也觉得不妥:“我朝无此先例,开国诸王,在前朝已然工业勋位极重,故而太祖荣之以茅土,以期宣力于藩镇。”
  “而佐命功臣当中,惟赵普、曹彬二人封王,且都是卒后追封。”
  “名器至重,不可轻滥。”
  孙固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蜀国公年纪还不足四十,仕途久远,陛下可以留给子孙大用,要是现在就封赏太高,后面就不好办了。”
  蔡确的建议,其实有心计的捧杀。
  要是苏油封王,就直接变成和高遵裕一样的吉祥物,今后就只能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不敢再干预朝堂。
  对于蔡确来说,便算是去了一个大对手。
  吕公著说道:“不但有苏油的问题,还有家梁的问题,苏油奏报里还说,家梁坚决拒绝了凉国公的封号,认为过高,于礼不合,就连节度使一职,也认为不当世袭。”
  孙固摇头:“也是夏廷昏聩,若早大用如此贤臣,而不是处处防范,夏国也不会一战而亡。”
  王珪说道:“这个家梁,现在看来也是谦退明事之臣,我觉得蜀国公关于三路的设置构想是不错的,那就设立三路转运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即可。”
  蔡确却说道:“可是夏国新服,距离遥远,即便是分了三路,还是需要一员重臣总掌诸事。最起码,声望要胜家梁,军事要胜李文钊,政事要胜梁屹多埋,文字要胜嵬名济,对吧?”
  你特么说得好有道理!
  吕公著沉吟半晌:“拨乱反正,举重若轻,朝中之前有过经验的……好像就只有蜀国公?”
  王珪说道:“那就效文彦博,设宁夏都转运司,治所兴州,命蜀国公掌事。一切建议,皆允所请,如何?”
  吕公著说道:“要是这样,得加派监督,这个当陛下自择。”
  赵顼夹袋里边基本都是些杀才,拿得出手的只有一个李舜举,想了想:“之前有议,入都人选,乃舅舅,国公,李舜举三人,既然如此,那就保持。”
  “国公任宁夏都转运使,李舜举为都安抚使,舅舅为都经略使,各自建设幕府,同总西事。”
  “三路官员,命蜀国公点选委任,奏报以闻。”
  “各州知州,嗯……效河北边州军旧例,先选将领充任一届,给朝廷一些时间,再命中书从待选官员中抽能力者充任,诸卿觉得如何?”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赵顼现在也已经历练出来了,众臣都呼圣明。
  “至于奖掖……”赵顼想了想:“蜀国公刚刚以克复兴灵之功抬了封国,就不给了,命扁……咳咳……命其子轶、轭、驸马都尉王诜子彦弼、张敦礼子守静、陈昭明子梧,为皇子伴读。”
  大家都表示认可,最后蔡京拱手:“如此完胜,陛下是不是应当带百官敬告太庙,行朝献之礼,以慰祖宗之灵?虽然时间紧了一些,但是如今太常寺礼乐充备,宫人训练得宜,繁巨是繁巨一点,但在元宵前准备好,臣是有信心的。”
  靠!所有人都傻了,赵顼最重名,重名莫大于崇祖,我们怎么没想到?!
  这份功劳,活该人家蔡元长拿!集贤殿校理才被下了几天?这下怕是更有重用了!
  ……
  兴庆府,南郊军营。
  苏油将六路都经略司幕府设置到了这里,完成了西夏的宗室、外戚、权臣之间的政治平衡后,他就出了兴庆府,再也没有进入内宫一次,只命高遵裕整肃防卫,梁屹多埋救治灾伤,家梁统御群僚,恢复街市,而自己躲在这里,一边写发展纲要,一边等待李舜举的到来。
  结果李舜举不但来了,还带来了赵顼的诏书和苏油的最新任命。
  看完诏书,苏油有些恍惚:“真想不到有一天,我也成太子党他爹了……”
  李舜举说道:“陛下对国公的看重毋庸置疑,对两位公子,也颇为期望啊。”
  苏油对着汴京方向拱手:“陛下厚恩,苏油没齿难报。走吧,我带宫使去清点账册,宫室,仓储,你老不来,我都不敢妄动。”
  李舜举叹了口气:“太可惜了。”
  苏油有些讶异:“可惜什么?”
  李舜举说道:“世人皆知明润之智,明润之能,明润之德。却不知明润之廉,可惜了。”
  “如包拯、唐介、赵抃、毕士安之辈,耿介立身,便得清名。如明润这般,平一国而不取纤毫,难道担不起清廉之称吗?”
  苏油连连摆手:“担不起,我要是如他们那样,肯定不愿意做官。得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才说得到照顾别人。”
  “我都想不明白,如包公、唐公他们,那么穷咋还敢去守计司,太考验自己的品性了。”
  “换我,随便干点什么都不至于。”
  李舜举感到滑稽:“我在说当官廉洁,你在说齐家致富,这是两回事儿。”
  苏油不以为然:“家都齐不了,还帮官家治什么国?先让新妇孩子不饿才是正经。要不然很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朝国家伸手。”
  李舜举抽了抽嘴角,哭笑不得:“明润你这……倒也是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城门口,梁屹多埋、嵬名济、家梁,率领夏国百官,身着孝服,扶持着秉常的灵柩棺木,等待着苏油,李舜举,高遵裕的到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