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609

  原本秦灭赵的收官之战是可以继续这么玩下去的。
  毕竟战局已定,秦军只需要等上几个月,等邯郸的粮食吃完了也就结束了。
  但有人却不愿意这么玩。
  咸阳宫内,秦王嬴政在殿上焦急的走来走去,文武百官大气都不敢吭一声。
  李牧身死之前嬴政还没有这么心急。
  因为那时灭赵还是未知之数,且从战场形势来看多半还是如以前一般无功而返。
  但现在,李牧已死二十万秦军重重包围邯郸,嬴政马上就坐不住了。
  如果说六国里有哪个国家是嬴政最想灭的,那绝对是赵国。
  这不是因为赵国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不是因为赵军与秦军有一较高下的战力。
  更重要的是赵国对嬴政来说就是屈辱、是污点、是折磨。
  嬴政迫不及待的想把它从地图上抹掉,就像抹掉那些不堪往事一样。
  现在,灭赵已近在眼前,嬴政又如何会同意让王翦慢慢来?
  走了一会儿,嬴政突然停下脚步,厉声问:
  “李牧已死赵军士气低落,此乃灭赵大好时机!王翦为何不攻?”
  “莫不是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斯跪地回答道:
  “大王。”
  “赵军虽士气低落,然邯郸善有一战之力。”
  “强攻只怕损兵折将徒增伤亡。”
  “是以围而不攻才是上上之策,我等只需待邯郸粮尽……”
  只要是个明眼人就知道此时“围而不攻”才是正确的做法。
  尤其赵国之前还经历了地震和旱灾,邯郸城内存粮不足坚持不了多久。
  但嬴政甚至连建造赵皇宫的人手都准备好了……
  嬴政有个嗜好:“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
  也就是每灭掉一国就在咸阳宫帝仿建该国宫殿。
  而他对赵国最是迫不及待,又哪里会听得进这些话。
  嬴政挥了挥手打断李斯的话,道:
  “迟恐生变。”
  “我等又如何能知道楚、魏等国是否会派兵来援!”
  这担心倒有一定道理。
  因为之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赵国因长平之战被坑杀四十万,秦军乘胜追击眼看就要灭赵。
  然而魏国信陵君却来个窃符救赵解了赵国之危。
  眼前形势与当时相似,难保会有哪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带兵来援。
  然而这其实只是嬴政找的借口。
  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不说其余各国国力消退自保善且不易,又如何能救赵?
  且赵国也随着李牧身死而名存实亡,便是想救也救不了了。
  但李斯却没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嬴政心意已决,多说无益。
  果然,下一刻嬴政就下令道:
  “来人!”
  “八百里加急!”
  “令王翦收信之时便强攻邯郸,不得违令。”
  传令兵应声领命而去。
  这还不算完,退朝后嬴政在寝室内依旧坐立难安。
  不管是坐是躺,邯郸的往事便会一幕幕闪现在脑海里。
  最终嬴政忍受不了这折磨,他朝立在一旁侍候的赵高下令:
  “备上人马!”
  “寡人要亲自去邯郸一趟!”
第六十八章
督阵
  咸阳距邯郸1500里,嬴政的命令两天多的时间就递到王翦手里。
  之所以要“两天多”,是因为进入赵国境内后就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毕竟刚打下来的地盘,流窜的赵兵和盗贼比较多,尤其夜路不好走。
  万一要是把秦王的命令弄丢了那就是连坐家族的大罪。
  所以进入赵国境内就需要骑兵护送,有骑兵护送速度就慢了。
  王翦收到这命令后就皱起了眉头。
  秦军也是兵力不足。
  只赵国一家就让秦军伤亡惨重,这么玩下去还怎么对付其余四国?
  魏、齐、燕这几国还好说,还有一家幅员辽阔兵多将广的楚国呢!
  不是还有楚人叫嚷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吗?
  所以这部队不省着点用怎么行哪?
  然而这是秦王的命令,王翦也不敢不从。
  迟疑了下只得依令攻城。
  一时间麻衣火弹成片成片的朝城内抛射,兵士黑压压的往城墙涌……
  改良投石机的技术已交给王翦,王翦大军自然连夜赶制将投石机更新换代。
  不过几日时间,邯郸四周就到处都是新式投石机。
  由于其它三面城墙较低,投石机可将麻衣火弹抛射到城内更远距离。
  然后秦军就乘着火弹的威势朝城内攻去。
  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时的赵军也变聪明了。
  他们事先将城墙百步范围内的房屋尽数摧毁并将易燃物清空。
  往内延伸的房屋也是隔上数十步就拉倒一间以免火势蔓延。
  其实,杨端和猛攻北面那晚秦军确是很有机会破城的。
  那时赵军还没准备,火势一起不只是给赵国军民士气造成严重的打击,纷乱救火的百姓以及倒塌的废墟还阻止赵军往城墙增援。
  也就是兵士、箭矢、擂木等守城必备的补给运送都受到了影响。
  只要秦军持续攻城一段时间,赵军的抵抗就会越来越弱,用不了多久秦军就会破城而入。
  谁想那陈隗会在这关键时刻告密,把杨端和吓得赶忙收住了攻势。
  也就是说,其实是陈隗给邯郸续了一段时间的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