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4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9/609

  若大秦已深入人心并震摄住基层将士,那么楼兰王、月氏王想要带兵造反……基层将士就会思考几个问题:
  是跟随大王造反呢,还是继续跟随大秦?
  造反有多大的成功机会?
  造反之后能获得多大的利益?
  这么一思考,发现造反成功的机会很小,就算成功了也没有多大利益,反而是在大秦庇护下更安全……会跟着楼兰王、月氏王造反那才是怪事了!
  这也就是沈兵在西域实施“怀柔”政策的原因。
  也是沈兵先对各国贵族妥协,再发展基层军民紧抓民心的原因。
  革庾却是不信这些话,他站在城头大声喊道:
  “你等休要把我当作三岁小儿。”
  “你我对阵,何时留俘虏活口过?”
  这话倒是真的。
  中原与匈奴仇恨极深,彼此作战通常都不留活口。
  这情况一直持续到汉匈大战中后期……
  那是匈奴就觉得奇怪,匈奴骑射一点都不比中原骑兵弱,为何总是打不过汉军!
  想来想去,就认为是匈奴练兵方面有缺陷,也就是各部太没有规矩各自为战,而汉军却是号令一下进退有序。
  于是匈奴就希望学习汉军的练兵方式,这才开始任用汉军俘虏,李陵就是其中之一。
  革庾会说这话,一方面是抱着一线希望跟秦军谈谈条件,另一方面则是让部下不要抱太多幻想。
  兵士大声回道:
  “我大秦说一不二,说是保你不死便不会取你性命!”
  革庾又道:
  “便是留我等性命又能如何?”
  “还不是一生为奴累死、病死?”
  “若是如此,倒不如战死沙场倒也干脆!”
  说着便高举弯刀,城头上的匈奴大声高喊回应表示赞同。
  上前喊话的月氏兵士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剺将这番话翻译给沈兵听,沈兵听了也觉得棘手。
  那可是一万匈奴,投降之后能做什么呢?
  贬为奴隶他们肯定不干。
  杀了也不行!
  那就只有打上一仗两败俱伤么?
  想了想,沈兵就上前几步大声说道:
  “你等若是降了,便让你部驻守交河,不知意下如何?”
  剺意外的望着沈兵,说:
  “大将军……”
  沈兵扬了扬头,下令:
  “便如是说。”
  “若再不愿降,便只有一战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豆
  革庾听着这话就有些不信,问:
  “此话当真?”
  “你可是能话事之人?”
  剺不等翻译给沈兵知道,就愤怒的回答道:
  “此乃秦国大将军沈兵,你说是不是能话事之人?”
  革庾听着这话就愣了,他之前就听说过沈兵这名字……身为匈奴的一员当然有听过沈兵。
  只是革庾以为沈兵应该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将,不想却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沈兵回应道:
  “自是当真。”
  “你部甚至能持有兵器。”
  “不过有一个条件,你部不得拥有战马、骆驼等坐骑!”
  沈兵这么说却让革庾放心了。
  因为若是什么条件都没有,以“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原则来看,那基本就是骗人的陷阱,只待匈奴军队投降之后就出其不意将其一网打尽。
  但如今沈兵却提出匈奴不得拥有战马的条件……这就足以说明沈兵所说是真,否则根本不需多此一举。
  沈兵的考虑,则是匈奴最擅长的就是骑射,没有战马的匈奴就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另一方面,西域一带是绿洲地形,交河方圆百里没有其它水源,没有马匹和骆驼这些畜力运水,军队在那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差不多就是被软禁了,手里就算有兵器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还会有秦军坐镇姑师城,而匈奴主力又远避草原,这一万匈奴也只能呆在交河无处可去了。
  革庾与一众部下商议了一会儿。
  其中有部下说:
  “万夫长千万不可相信秦人,他们一贯言而无信。”
  “此举只是骗我等投降而已。”
  革庾摇了摇头说道:
  “秦人或许言而无信,但这沈兵却从未出尔反尔过。”
  “更何况,右贤王已撤走,我等坐下无马在这姑师也是死路一条。”
  “横竖是死,何不信他一回?或许还有条生路?”
  革庾这话分析得有理。
  匈奴既没有逃的希望更没有胜的希望。
  若从仇恨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与秦人拼掉一个算一个。
  但这又有何意义?
  匈奴也是讲利益的群体……
  这点与蒙古军有根本区别,匈奴作战眼里看到的是敌人的财富、牲畜和粮食。
  蒙古军队也看这些,但却有严明的军纪约束及勇气。
  相对而言,匈奴更像是一群强盗而不是军队。
  讲利益的群体就会衡量得失,这么一盘算就知道是投降了好。
  于是革庾就站在城头上回了声:
  “我等若是降了,如何还能保有兵器?”
  这的确是个问题。
  投降这一刻必须缴了兵器,否则匈奴军队就可以出城之后突然发难,到时秦军反倒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但此时匈奴若是缴了兵器,秦军若是不守信用尽数将匈奴砍了……匈奴到时又找谁说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9/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