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609

  而蒙良的任务除了打开销路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
  正如之前所言,古时工人的地位不高且生活不稳定,且因为人多地少的原因还有大批的工人游离在社会中。
  这对云中郡而言是好事,因为云中郡需要人,尤其需要大批手艺娴熟的工人。
  农民是挖不动的,原因主要是农民被土地捆绑在当地无法离开。
  工人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们走不开的那就是有家人需要照顾。
  但沈兵给的工钱也就是每天二十钱却可以轻松养活十口之家,于是举家迁往云中郡都不成问题。
  于是还犹豫什么呢?
  工人在云中郡受重视社会地位高,工作甚至比农民还稳定,更重要的是还能赚钱养活家人……所以没有多考虑,当然迁往云中郡。
  这差不多就是到各地招工。
  当地官员更重视农民而不是工人,甚至招工还带走了一批社会上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闲杂人等减少了安全隐患使其更好管理,于是也就不反对。
  因此在布匹不断销往各郡的同时,人口也在往云中郡流动,且大多都是云中郡急需的工人。
  这些工人很容易分配,就以他们的手艺各施所长。
  建房的工人就安排去建筑,制作铁器的就去铁器作坊,另外还有冶铁炼铜的、民间制剑的、木艺石匠等等。
  这些人在沈兵眼里那都是妥妥的人才,沈兵有些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处“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中备受鄙视。
  此时的云中郡是百废待兴,将来还会开疆拓土,再加上还要进一步工业化……这些有着各种技艺的工人就是中流砥柱。
  这样前后月余,云中郡共收拢了五万余名百姓。
  五万人不算多,比如雁门郡就有七万余户二十九万人口……平均每户四人。
  秦时出于征税需要强制成年人分家,所以每户人口不会太多。
  云中郡这五万人口只是刚起步,尤其其中许多人还是处于“散户”状态……所谓的“散户”指的是虽然人在云中郡,但只是为了生活,其户籍还在原地,征兵、服遥役等都得回原籍。
  到此务工的工人和游民大多属于“散户”状况。
  这也是古时人口流动不大的原因之一。
  实际能算进云中郡户籍的就只有两万余从代郡逃来百姓。
  这数字显得有些寒碜。
  不过这状况很快就出现改变……
  中原各地粮食已经成熟,蒙武当下就带着磨刀霍霍的二十万大军朝燕国开拔。
  之所以是燕国而不是代国,是因为燕国才是北方的重点。
  众所周知代国是倚靠燕国而生,如果灭了燕国,代国就有可能不战而降。
  反之灭了代国却未必有此效果。
  所以当然是将兵锋指向燕国。
  另一方面,在此之前因为燕国败于秦国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秦逼着向百姓“借粮”,燕王喜已经是天怒人怨无人愿为其作战……进攻燕国时机正好。
  至于嬴政之前所说的“给粮就不攻燕国”……那不过就是骗小孩的把戏罢了,只有燕王喜才会信。
  沈兵不知道秦、燕之间的大战,他只知道蒙恬上阵了。
  此时的蒙恬三十岁,在此之前因为破齐有功拜为内史……京城的最高征政长官。
  或许是因为在外征战有王翦,所以之前蒙恬一直都在咸阳为官。
  直到此时嬴政才将蒙恬派上战阵随其父蒙武一同出征。
  这一来就不用想了……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燕国处于元气大伤还未恢复的阶段,而秦军却如日中天,又有蒙恬指挥,这一仗可以说毫无悬念。
  事情果然如沈兵所料。
  蒙恬第一时间就派兵直插燕、代两地之间分割了两国的联系,另一面蒙武则将燕王喜包围在都城内且只围不攻。
  燕王喜这才明白之前一次又一次“借粮”给秦国有多愚蠢,这岂非自断活路?
  被围在城内的燕军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空空如也的粮仓发呆,粮食虽然成熟了但都在城外被秦军收割……
  出城抢粮吗?
  除非打赢驻扎在城外的秦军。
  守在城内吗?
  只有饿死一个结局。
  于是,燕王喜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降。
  如果燕国是这个结局,那么代国自然也逃不脱投降的命运,除非赵王愿意逃往北方匈奴地界。
  这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了,就算是不问政事的百姓也十分明白。
  于是代国百姓一窝蜂的四散逃跑。
  确切的说不是“四散逃跑”,他们逃跑的方向绝大多数都是云中郡……
  云中郡是代国百姓的故乡,且一早就宣传过愿意收容并善待他们。
  更重要的还是早就有人逃到云中郡还传回消息他们的确在那受到优待。
  古时信息封闭没错,但事关百姓生死,他们会不顾一切的打探到消息。
  于是云中郡的百姓且还是原籍百姓就在这段时间迅速增多,没过多久人口就增长到十万且还在增加中。
第三百二十四章
利润
  云中郡很快就热闹起来同时也忙碌起来。
  这时沈兵才体会到管理一座城的难度:
  户籍问题、住房问题、工作问题等等,所有单个看起来都是小问题,但数目大到上十万级别就都是大问题。
  幸运的是沈兵在此之前已有所准备……
  仓库里储存的粮食足以解决百姓月余的生活,另外雁门、太原、邯郸等地的粮食已成熟,沈兵可以用布匹源源不断的从外地换来粮食养活百姓。
  当然,这些粮食不是“分发”给百姓。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若只是把粮食分给百姓的话一方面是坐吃山空另一方面也是养成百姓懒惰的心理。
  所以这些粮食其实是作为工资发放,即便是一来没有食物也必须记帐。
  工业区已经规划完善,甚至还由新来的工匠搭建起许多厂房其中还有双层厂房……这是由云中郡土地不足决定的。
  云中郡城外的耕地和工业用地都是在“圈地”范围内规划,土地有限而人口却极速增长,圈新地又需要时间,于是就搭建双层厂房把一块地当两块地使用。
  不过双层厂房对这时代的工人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只需要用更粗壮高大的木材立起第二层。
  更重要的还是这是水力织布,基本没什么安全隐患。
  一幢幢厂房搭建起来,一队队经过培训的合格工人走上岗位,布匹的生产速度在一个月之内由每天生产一百匹飞速增长到每天生产两千余匹,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以至于沈兵原以为足够使用的苎麻都短时间内被消耗光……这使沈兵不得不紧急从雁门、太原等郡购买苎麻才能保证生产。
  当然,在这过程中大量的财富也不断往云中郡集中。
  要知道这可是每天生产两千余匹上好的布匹。
  胖子屯曾计算过,若是将原料、人工及运输、销售等成本全加起来也不过只有十八钱……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厂房、水车及织机的制作费用。
  这些费用其实应该计为“折旧”,因为厂房这些东西可以用几年,其成本应该分几年摊。
  但古时的人不懂现代的会计知识直接将其计入成本,沈兵也不去纠结,反正他最终要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成千上万能聚在云中郡能安居乐业的人,能够为云中郡提供兵源提供发展及势力的人。
  于是对此时这些不够科学有许多漏洞的记帐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胖子屯一边拿着帐本一边报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