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609

  嬴政想了想,就说道:
  “如此运粮也非长久之计。”
  “中原长期往云中郡运粮、运矿路上损耗过甚。”
  “若要消除匈奴之患……我等应做长远打算。”
  想着嬴政就问赵高:
  “大秦地界何处可迁民至云中郡?”
  赵高不由一惊:
  “迁民?”
  嬴政点了点头:
  “迁民。”
  “赵王嘉带走北地百姓,若无百姓北地便无从发展。”
  “且北地地处塞外偏远之地,只万余驻军就使我等疲于奔命。”
  “既是如此何不将百姓迁往北地从事生产?”
  “如此北地至少粮食就可自给自足,若是能再寻到铜矿自行冶炼兵器就更为理想了!”
  赵高拱手回答:
  “大王所言甚是,然而……”
  说到这就有意停了下来,摆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嬴政奇道:
  “然而什么?”
  赵高小声回道:
  “大王恕罪。”
  “当年李牧便是在北地自治这才受赵王忌惮……”
  嬴政“哼”了一声打断了赵高的道:
  “你把沈兵比李牧是对的,但寡人又岂是那昏庸的赵王?”
  赵高赶忙回答:
  “属下多嘴,属下并无此意……”
  赵高想压制沈兵的用心是对的,只是太心急了些。
  北地其实是有自治需求的。
  原因是中原产粮地距离北地十分遥远且交通不畅……中原各国之间因为经常往来所以且因本国发展需要也必须修直道。
  然而从雁门郡起就是偏远地区了,且连年战乱是以只有几条年久失修的小道通行,运输相当困难。
  这么一来就会出现运一袋粮途中就需要消耗掉一袋粮甚至两袋粮的问题,另外铁矿之类也需要粮草支撑。
  此时云中郡兵力不多只有一万余人,加上劳力、工匠等也不过三万,以大秦此时的国力勉强还能支撑。
  但随着兵力增多所需的粮草也就成级数上升,总会到大秦撑不住的时候,尤其统一大业还未完成。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百姓迁往北地屯田自治……这样北地至少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将大量物资浪费在运输的路上。
  至于赵高说的“提防”。
  提防的确需要,但此时沈兵势力还微不足道,嬴政需要壮大沈兵的力量抵御匈奴,这才是此时大秦的利益所在。
  真要提防,那也要沈兵强大到如李牧一般时才要考虑,现在说这个就太早了些。
  想了想,赵高又说道:
  “可是大王。”
  “北地乃苦寒之地,只怕百姓不愿北迁。”
  “若强行将百姓迁了去……”
  不等赵高说完,嬴政就问了声:
  “蒙武准备得如何?”
  赵高回答:
  “禀大王,就等粮食收成了!”
  粮食收成之时就是进攻之日,这是各国大战的惯例。
  这一方面是因为粮食收成了就有粮发兵,另一方面则是获胜之后缴获的物资也会更丰厚。
  然后嬴政就点了点头:
  “蒙武若是灭了代国,北地就不愁没有百姓了。”
  赵高张着嘴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原来大王却是为北地才问及蒙武的准备。
第三百一十二章
工业区
  然后沈兵就接到嬴政的一封信,说是欲取代国之民返迁北地。
  嬴政这是和沈兵想到一块去了,沈兵的眼睛也一直盯着代国,也就是原河套地区的百姓。
  这些百姓原本就是李牧从赵国迁往北地的……
  当时李牧驻守北地时的困难与沈兵此时的境况极为相似,李牧的解决方法就是将百姓往北迁。
  当时赵国百姓同样不乐意,但李牧许下了减税、封地的承诺,这才迁了数十万人去。
  所以“边境屯田”这东西其实并不是起源于汉朝。
  汉朝是将“边境屯田”制度化且普遍使用变成一种“兵法”。
  早在秦国时为了给养军队就有人为迁移百姓的记录。
  虽然迁移百姓与“边境屯田”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增加人口解决边境部队自给自足的问题。
  此时的沈兵在北地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说是在为代国百姓返回河套做准备。
  只不过迁移百姓这事可是要嬴政同意才行,否则沈兵哪敢轻举妄动。
  现在嬴政给了说法,那沈兵悬着的心就放下一半了。
  此时的代国过得可不太好。
  代国是背靠燕国抱团取暖希望不被秦国所灭。
  但就连燕国都被秦国大败且燕王喜还被吓得杀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并献上人头求和。
  在此之后还一而再再而三的给秦国送上粮食,为此搞得燕国百姓天怒人怨。
  这样的燕国能靠得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燕国都靠不住,那么代国能靠得住吗?
  尤其在楚国被灭后,所有人都在想:
  强大如楚国都逃不脱被灭的命运,何况是燕国和代国?
  于是代国百姓那是人心惶惶,许多人心下都在后悔当初跟着赵王嘉一起逃到这里仰人鼻息。
  甚至他们还相信是受赵王盅惑。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王嘉当时为了百姓愿意跟随他一同迁走,恐吓百姓说秦军一来便要屠城、坑杀云云。
  在信息不灵通的时代而且赵国与秦国又是世仇,之前还有白起坑杀数十万大军的先例,于是百姓被吓得只能拖家带口的随赵王嘉一起迁往代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