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609

  “校尉有所不知。”
  “北地百姓可不只是老弱……”
  王贲不由奇道:
  “可属下却未曾见到青壮,甚至壮女、稚童都少有。”
  沈兵解释道:
  “校尉没见着,是因为青壮都在代国。”
  王贲想了想,不由“哦”了一声:
  “将军之意,是由此可吸引代国百姓前来?”
  沈兵点了点头,道:
  “敢问校尉,北地百姓为何会随赵王嘉一同迁往代国?”
  王贲答:
  “他们原本便是赵国子民,赵王嘉一声令下且又有兵士胁迫,他们岂敢不从?”
  沈兵赞道:
  “校尉此言甚是。”
  “但还有另一原因,赵王嘉弃守北地,北地便势必为匈奴所破。”
  “若不跟随赵王嘉一同迁移,便要留下被匈奴所俘。”
  王贲再次“哦”了一声,赞同道:
  “将军所言甚是。”
  “因此北地百姓才背井离乡随赵王嘉而去。”
  “但可想而知,此行并非他们所愿,迁移代国只是无奈之举。”
  沈兵点头道:
  “此言甚是。”
  “若有朝一日代国告破,而我军又在云中郡守住北地且大有西进收复河套之势,校尉以为……”
  王贲连连点头道:
  “将军英明!”
  “我等今日善待北地老弱。”
  “它日北地百姓便会纷至沓来争相来助,到时收复河套便不在话下。”
  沈兵说道:
  “正是如此。”
  “此意便是公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校尉以为然否?”
  王贲对沈兵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惭愧的拱手道:
  “王贲受教了!”
  同样扶苏也是一脸惊异的望向沈兵。
  他有些不明白沈兵是怎么做到的?
  沈兵刚才那番道理似乎是把法家和儒家合而为捻到一条道上去了。
  这在这时代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法家与儒家势同水火互不相容……
  但其实这没什么奇怪。
  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
  全用法家的观点是一个极端。
  全用儒家的方法又是另一个极端。
  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也就是两者都用,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就刚刚好。
  所以两者当然是相通许多道理是能讲到一块去的。
  愣了好半晌,扶苏才问了声:
  “将军,接着我等该做何准备?”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采涅石冶铁!”
第二百九十五章
矿石
  涅石其实不需要从太原开采。
  太原距云中郡五百公里,虽说涅石挖出来就可以用几乎不需要成本,但如果从太原运的话少说也要十余天时间,运输人力及成本同样不小。
  更重要的还是,若沈兵长期、大规模的从太原运涅石,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引起赵高、李斯的注意,自然就会查探于是徒增麻烦。
  这可能导致沈兵无法保住秘密。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从云中郡往南一百多公里就到了河曲村。
  河曲村之所以称河曲村,是因为黄河在这里几乎是绕了一个半圆然后再沿着原走势前行。
  沈兵记得这里就是山西著名的河东煤田的最北端。
  也就是说这下面肯定有煤,缺点一个是普遍较深,离地面足有十几步。
  不过这算不上什么缺点,对沈兵来说就是多整点人一层层往下挖,几天的功夫就挖到煤层。
  这么一来运输时间就缩短至两、三天。
  对此扶苏还颇感讶异,问:
  “将军如何知道此地有涅石?”
  沈兵的回答是:
  “之前听闻百姓说过,耕种时在这片地区耕出了涅石。”
  “我等如今挖到涅石也不过是运气罢了。”
  扶苏是半信半疑,但除了沈兵这说法外也没有其它合理解释,于是也就只能信了。
  另一个缺点就是此处已属于雁门郡范围,沈兵这个北地将军若在这里有所动作就是越权了。
  这解决起来也不困难。
  沈兵只需找个借口向雁门郡郡守知会一声就可以了……
  “河曲村乃云中郡补给重地。”
  “因担心匈奴骑兵偷袭、侵扰,是以在此驻兵三千以防不测!”
  这借口合情合理,雁门郡郡守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同时这三千兵士驻扎在这里修筑城寨也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只不过这修筑的城寨并不是为了防匈奴,而是为了在内部采涅石。
  沈兵用的是大梁军,而且清一色的原魏国降兵。
  之所以选择原魏国降兵,是因为沈兵要防的是李斯、赵高一干人。
  而魏兵全都是沈兵和魏呴挑选的,不太可能会为李斯、赵高收买。
  但沈兵也知道这事想瞒很困难……有第三个人知道的就不是秘密了,何况还需要数千人开采。
  所以沈兵还留了另一手准备做掩饰:将涅石普遍用作军民生火、取暖的燃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