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609

  魏呴见此赶忙打出旗号让兵士做好准备。
  兵士见那队亮出青铜剑的亲卫马上就意识到怎么回事,当下将毛竹往亲卫方向一架,威喝一声就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虽说这些毛竹还没有装上倒钩,但毛竹的枝条很有韧性,这些亲卫手里拿的又是短兵器,想要接近大梁军便只有穿过毛竹茂密的枝叶……
  可是他们才只穿行至一半,大梁军的长枪就已出现在他们面前了。
  于是没过多久,那队亲卫便接二连三的败下阵去,他们甚至连大梁军的边都摸着。
  蒙武与杨端和见此不由大为吃惊。
  其实不只是他们,魏呴也是张大了嘴巴半天也没反应过来。
  杨端和问:
  “副将,此阵是……”
  沈兵回答:
  “回上将军,此阵乃鸳鸯阵,那毛竹其实是‘狼筅’。”
  “它看似毛竹,实则却是一件兵器,其竹枝中藏有铁制倒钩。”
  “便是属下前些日子向上将军讨要的铁钩,只是此时还未装上。”
  杨端和“哦”了一声:
  “我还道那些铁钩是制船器具,不想却是用来制作狼筅的……”
  接着杨端和又吃了一惊,望向蒙武道:
  “蒙将军,若此时那狼筅已装上倒钩,你那亲卫这么冲了进去,只怕……”
  蒙武脸色一时十分难看。
  杨端和说的是,若倒钩已装上,这一队亲卫毛毛躁躁的冲了进去便免不了有几个为倒钩所伤。
  沈兵接着解释道:
  “上将军有所不知。”
  “大梁军没有盔甲便忌讳与敌军近战。”
  “既不可与敌近战,便唯有与敌远战。”
  “此阵前有狼筅阻敌,后有长枪、弓箭伤敌,若敌人侥幸闯过狼筅,便有剑盾手应付。”
  “于是便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杨端和点头赞道:
  “好一个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好阵。”
  蒙武勿自不服,在旁黑着脸问了声:
  “若敌人以长兵攻此阵呢?”
  沈兵回答:
  “楚国长兵大多长一丈一尺,而狼筅则为一丈三尺。”
  “敌人即便以长兵进攻此阵,也必将踏入狼筅枝叶之中。”
  “到时有毛竹枝叶障目又有倒钩要避,且毛竹枝条还能阻止其将长兵奋力刺出……”
  “反之我方兵士却无此弊端。”
  “敌人长兵又岂能破得了此阵?”
  杨端和闻言不由连连点头。
  蒙武的脸色也凝重起来,他又问:
  “若敌以战车来攻呢?”
  沈兵朝蒙武一拱手,道:
  “将军,若敌以战车来攻,我等只需将长枪立于狼筅中便可。”
  那便是在“竹林”中的一道道枪阵,而且战车上的楚军还看不到长枪在哪。
  这一来蒙武也是服气了。
  他面带惭色的朝沈兵拱手道:
  “副将此阵甚好,却是老夫有眼不识泰山。”
第二百零一章
弃城
  这时嬴政那边传来消息,果然就像沈兵想的那样,对安陵城的回应是:
  “安陵城不可用,我等应另想它法。”
  杨端和看到这消息不由皱起了眉头,然后马上召来沈兵商议……
  沈兵对此倒是早有预见,不过他依旧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道:
  “既然安陵城不可用……就只有拿下陈城并以陈城为基地了。
  杨端和皱眉迟疑了下:
  “可是这陈城……”
  沈兵知道杨端和在担心什么。
  陈城可是楚国原都城,其城坚墙厚不说还储存着大量的粮食且有十万楚军驻守。
  秦军虽然有二十万,加上沈兵的大梁军有二十七万。
  但这些兵力用于进攻陈城就差不多了,如何还能攻城掠地攻占淮河对楚军进行分割包围。
  而且这还只是楚军位于陈城的兵力,曹州还有项燕亲自带领的十五万。
  这两城若是互相声援……要攻下陈城并非易事。
  沈兵却不将其当一回事,说道:
  “上将军且放心,要取陈城并非难事!”
  杨端和不由奇道:
  “副将何以如此肯定?”
  沈兵当然肯定,甚至沈兵还知道项燕会放弃整个淮北。
  项燕这不放弃淮北不行啊,淮北沿黄河一带土地肥沃利于灌溉,这一片全是楚王负刍的土地。
  项燕要是在这里与秦军一决死战的话,那么消耗的就只会是楚王负刍的兵力。
  项燕不会这么做,楚王负刍也不会这么做。
  沈兵对其中的内情了解不多,但他却知道一点,这一仗项燕会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
  既然是“诱敌深入”,那么在外围城池哪怕这座城池是座坚城,楚军也不会布设太多兵力或不愿死守。
  比如楚军在陈城有十万兵。
  这十万兵一旦驻守陈城就会被包围。
  一被包围楚军就必然要用更多的兵力前来救援。
  这样一来一往,楚军所有的兵力都会被“粘”在陈城附近,到时又如何能“诱敌深入”?
  其实不说十万,就算一万的兵力楚军都不愿意放在陈城。
  所以,沈兵由这个结果就断定楚兵在陈城的兵力不过是个幌子,其作用就是吓阻秦军使其不致太轻松就得到陈城。
  一旦秦军发起进攻……楚军虚晃一枪便撤退,陈城就会是一座空城。
  当然,沈兵不能这么跟杨端和解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