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609

  这就不是死几个人的问题了,而是魏国百姓甚至贵族都活得没尊严、觉得自己活得不如狗的问题。
  反观秦国,却是只要努力只要立功就能晋爵,甚至还能升为贵族……
  这一来一去差别何止千里。
  因此别说是秦军攻魏了,就是没有攻魏,魏国都有不少百姓偷偷越过边境逃往秦地。
  在这情况下,魏国又如何能挡得住秦军?
  楚王负刍皱眉问道:
  “那该如何是好?”
  “秦已尽得韩、赵之地,燕国也被打得无力还手。”
  “齐国又一直与秦苟合。”
  “若是这魏国再为秦所灭……”
  “秦就能得到大片富产粟米的耕地,那么下一个就是我楚国了!”
  楚王负刍还算看得明白,这魏国的存亡对楚国来说可不仅仅是唇亡齿寒这么简单。
  魏国这块富庶之地如果被纳入秦国版图,马上就会成为秦国进攻楚国的粮食基地。
  项燕想了想,就回答道:
  “大王说的对,所以我等只能援魏。”
  “为今之计,微臣以为我军应先移师于陈。”
  “待魏国求援时,我军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陈(今河南淮阳)原本是楚国的都城,因为过于靠近边境担心遭到敌国进攻所以于十余年前迁都寿春。
  楚王负刍点头道:
  “有理。”
  “此事便交予将军去办!”
  杨端和这边对此事一无所知。
  如果秦军要对付的只是魏军的话那或许不成问题。
  但此时却多了一个项燕……那就增加了许多变数。
  杨端和只是从魏国探子那得知没有魏兵在城外的原因:魏王假将军队收入城内消极防御。
  这正合杨端和心意,于是杨端和便放心的南下进军黄河、汴河河口。
  见沈兵还是有些不放心,杨端和就笑着解释道:
  “啬夫莫要为此担忧。”
  “我等已探得魏王假要将兵力收回大梁死守。”
  沈兵闻言不由愕然。
  也就是说主动放弃这城外水网?
  这是脑子有坑吧!
  这河道、沟渠只需随便布置上几排弓箭手、投石机,等秦军过河时一通乱砸乱射也能打死不少人啊!
  你要是真怕死,差不多就逃行不?
  这一层层的水网打过去,等秦军打到大梁城下少说也要上万伤亡吧!
  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放过了?
  见沈兵脸上不可思议的表情,杨端和便“哈哈”大笑:
  “便如适才所言,并非人人都有啬夫之才。”
  “魏国此次有难了!”
  沈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赶忙谦逊了一番。
  顿了下,杨端和就说道:
  “啬夫且随我来,我正要向你引荐一个人。”
  说着交待了李岩一声,就带着沈兵往河边走。
  穿过营地就望见不远处一队人在黄河岸观测着什么,其中还有一个老者拄着根奇怪的拐杖皱眉沉思。
  走近后沈兵才发现那拐杖却是一把刻有刻度的铁尺,似乎是用来探测水深用的。
  杨端和上前朝老者拱了拱手,然后就向沈兵介绍道:
  “这位是水工郑国,大将军请来水攻大梁的!”
  沈兵初时还没反应过来,但转念一想就不由瞪大了眼睛。
  水工郑国?
  不会是修郑国渠的那位吧?!
第一百二十九章
郑国
  名叫郑国又是水工,而且还是王翦调来水淹大梁的,那不是修郑国渠的那位还能有谁?
  郑国一听沈兵的名字同样也如沈兵一般瞪大了眼睛:
  “啬夫莫非……便是制出水车、翻车的那位沈兵?”
  杨端和笑着代答道:
  “不是他还能有谁?”
  “以啬夫助水工,不会辱没水工吧!”
  郑国赶忙拱手道:
  “当然当然。”
  “久闻啬夫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沈兵赶忙回礼:
  “不敢不敢。”
  这郑国是这时代少有的牛人之一。
  若是不知情,以为郑国也就是修了一条渠而已……用人力和时间去堆不就成了?
  但要是真了解就不会这样想了。
  旦地处内陆蒸发量高凡的地区往往都有盐碱化的问题,原因是水份蒸发水里的盐份却留下了。
  虽然淡水的盐份很少,却经不起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土地便会盐碱化无法种植作物。
  秦国关中(今陕西泾阳一带)就是这样一片地区,该地盐碱化十分严重,甚至附近的湖水都是咸的。
  这问题便是到了现代都很难解决,但是谁又能想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让眼前这个叫郑国的水工给解决了。
  关中有条河叫泾水,这条河的特点就是含泥含沙量大。
  它原是南北走向再汇入渭水对中间一大片盐碱地不起作用。
  结果郑国来了个神来之笔……修了一道渠将泾水改成东西走向引到洛水,其间又引了几条支流进郑国渠使其水量丰富。
  这原本也算不了什么,的确堆人、堆时间可以完成,没有技术含量。
  重点却是……
  其水量恰好控制在泛滥期能漫过郑国渠,使含泥含沙的泾水涌向下方那边盐碱地,而且每年定期来这么一次。
  于是,那片盐碱地表面就覆上一层肥沃的沙土……从此盐碱地就成了良田。
  史记对此的记载就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