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609

  “且论农之言会记录在册并由农家子弟传授各地……”
  “若工师有建议被收纳,不久便会为天下百姓所共知。”
  沈兵不由“哦”了一声。
  农家这模式倒是有点意思。
  把知识份子集中在一起讨论一番,得出一个最佳的耕种方案然后分散各地实施指导……
  后来沈兵才知道这论农通常只是个形式。
  因为最佳耕种方案早就根据之前的实验和论农定下甚至形成法律条文了。
  后续农家每年还会照例在耕种前组织一次论农。
  这一是农家形成了一种集会和仪式。
  二是若有新情况需要解决也可以集思广益。
  再则就是交流种田经验寻求发展。
  比如这次三郡旱情就是个大问题,这也是论农会安排在邯郸的原因之一:集中各地精英到实地来看看,然后商讨出一个解决方案。
  只不过此时旱情已解决得差不多或者说是已找到解决方法了。
  于是此次论农依旧是个形式。
  沈兵以为自己只去露个面也就差不多了。
第八十九章
以农治国
  从此,屯田方面就不需要沈兵等人操心了。
  砲师做的事就改为制作水车和翻车,再有就是接待一批批的外来者。
  说是“接待”那是实至名归。
  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各地派的人员前来学习制作方法。
  有本郡的也巨鹿和太原郡的,甚至秦国其它郡县也派了许多人来。
  各种身份都有,士农工商一个都没落下。
  士农工这三类人来学习没什么问题。
  士是知识份子。
  这时代普遍认为士学问多学得快,让他们学会了再回去传授,没毛病。
  农、工则是有直接利益关系,这其中尤其是工,他们干的就是这行。
  至于那商人也来学……沈兵就搞不明白了,他们学这水车、翻车又能有什么用?
  商人却振振有词的回答:
  “此乃引水利器。”
  “我等可乘其还未普及之时批量制作。”
  “再卖予急需的农民……”
  沈兵竟无言以对。
  也难怪这时代的商人地位会这么低,他们总是找机会卡别人脖子。
  比如批量制作水车、翻车。
  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商人是乘着他们赶农期时抬高价格。
  从工人的角度来说,商人会抢了他们的饭碗甚至压低价格。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商人低买高卖征税困难,而损害工人、农民的利益就更是间接减少国家税收……
  于是商人这么不受待见也就是常理之事了。
  不过这些都不关沈兵的事,砲师反正自己干自己的,其它人站在一旁参观便是。
  制作和管理上有浍盯着沈兵可以放心。
  接待方面有苍打点。
  苍这家伙别看他一副没出息的样子,嘴巴还是很在行,动不动就“我师兄怎么怎么着”胡吹一番,把那些人给唬得一愣一愣的。
  沈兵就搬把折叠凳坐树下乘凉,顺带喝几口杨端和使人送来的米酒……这米酒味道虽然不行,但这时代就不要要求那么高了。
  然后借着些许酒意靠在树上打个盹,不知不觉天色就暗了下来。
  此时,睡得舒服的沈兵早已把论农的事抛诸脑后。
  还是浍来提醒了一声:
  “工师,戌时已近,你与内史之约……”
  沈兵睁开眼,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迷迷糊糊的回答:
  “快到戌时了吗?”
  “好在左工师提醒,我却把这事忘了。”
  “对了,许应下榻处在何处?可要乘马车前去?”
  浍吃惊得下巴都差点掉了下来。
  不过浍当然不会责备什么,他给沈兵指明了方向,只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暗自摇头。
  要知道论农通常是不请外人参与的。
  多好的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工师居然能把它给忘了?
  许应的住处离耕地不远,步行一刻钟就到了。
  这住处其实是许应要求的。
  身为农家就该住在农舍与耕地为邻。
  否则王翦怎么也会在城内为许应安排几间上房。
  论农却是在院外。
  这或许也是农家的传统,农舍一般较小无法容纳太多人。
  摆设十分简单,就在地上铺几张席子摆几张案桌,再点上火把照明就完了。
  让沈兵有些意外的是,农舍旁的小河及沟渠里居然分别摆着一具水车和翻车。
  正有许多人围在附近观看。
  不过想想又觉得正常。
  论农嘛,便是讨论和交流经验。
  现在新增了两种引水神器当然要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再由这些农家子弟带到五湖四海。
  在这商业不发达的古代,农家就是用这方式达到传播技术的目的。
  否则,若只依靠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从秦国这一头传到那一头都不知道要多久。
  一见沈兵来,许应便兴奋的向众人介绍道:
  “这位便是制出水车、翻车的砲师工师,沈兵!”
  霎时所有目光都集中到沈兵身上,接着便是一双双拱起的手:
  “工师有礼!”
  “工师大材!”
  “见过工师。”
  ……
  这些农民打扮的农家子弟其实大多都是读书人。他们虽然以农民的身份要求自己,但难免还会留带些礼节和酸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