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38

  “跟鬼子拼了!”
  “拼了!”
  ……
  “上刺刀!”魔头下了命令。
  张弛知道这个命令意味着什么……刚才他们一个排与五十几名鬼子拼刺刀而且还是占据了各种优势各种先机的拼刺刀尚且打得那么险,这会儿只剩下六十几人几乎可以说是筋疲力尽的一个连与上来的两百多名日本鬼子拼刺刀,那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是有去无回的。
  但战场有时就是这样,就算明知道是死也得往前冲。
  张弛默默的再次为自己的步枪上了刺刀,心里想着……这只怕是自己在这个时空的最后一仗了。
  然而,就在这时,空中却传来一片炮弹的呼啸声。
第一百二十七章
难得的胜利
  炮弹是从反方向打来的,这一点包括张弛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同时也感到十分意外。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鬼子什么时候跑到背后并从反方向朝他们打炮了?
  但是,当那些炮弹一发接着一发的在日军群中炸开时,战士们就明白了……这不是鬼子的炮,而是自己人的炮弹。
  “是援军!”愣了一会儿魔头就叫道:“是咱们师主力来了,这是咱炮兵团打的炮!”
  战壕上很快就暴出了一片欢呼声,人人脸上都露出兴奋外加庆幸的表情。
  这200师要是再来迟一分钟,只怕战士们都要冲下去跟鬼子拼命了。
  魔头说的没错,这正是200师赶到了,不过赶到的只有一个迫炮营。
  戴安澜在得知工兵一团在棠吉孤军对抗日军56师团时,就急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工兵一团虽说是个工兵团,可是这个工兵团却又不是普通的工兵团。
  这个工兵团不仅从日军手里缴获了大量的装备救出了大批的英军,还一次又一次的给日军以惨重的打击立下了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的奇功。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工兵团已经是缅甸战场上的一支传奇部队,它的存在和事迹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鼓舞、振奋了中国远征军的士气,许多部队都在以工兵团为榜样……他们的想法是:连工兵团都能打出这么多的漂亮仗,那他们主力部队要是不打出个样子来,还有脸回国去面对父老乡亲吗?!
  所以,不管是从个人感情方面、从装备方面、从振奋士气方面还是棠吉对整个战略重要性方面,都要求戴安澜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棠吉救下正苦苦支撑着的工兵团。
  为此戴安澜让迫炮营在一个步兵连的掩护下,搭乘汽车在前方先行……这种行军方式是十分危险的,没有人会把炮兵部队放在前头,这一不小心迫炮部队就废了。
  但戴安澜却觉得冒这个险值得。
  事实也证明戴安澜是对的,迫炮炮在最后一刻赶到并及时为159高地提供了火力支援……
  当然,这其中还有王麻子的功劳。
  王麻子在知道迫炮营先上来的时候,马上让工兵团里几个炮兵出身的兵在预设炮兵阵地里计算好诸元,甚至还用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完成了试射。
  接下来的事就不用说了,迫炮营赶到棠吉后马上就在预设阵地里架炮调好诸元连日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朝日军方向打出了一排排的炮弹。
  也正是这批炮弹救了一连救了159高地,甚至也可以说是救了棠吉。
  这一通密集的炮弹很快就把冲锋的日军给打了下去,同时也把渡边正夫给吓住了。
  “中国200师已经赶到了?!”渡边正夫有些不相信这个事实,但阵地上密集的炮火又让他不得不相信。
  如果渡边正夫知道此时赶到的不过是200师的迫炮部队,跟在后头的主力部队至少还要一小时才能到棠吉,那他就会调集炮兵压制住位于棠吉的中国炮兵,然后继续朝159高地发起进攻……已经弹尽粮绝的工兵团很有可能挡不住56师团的下一波进攻。
  但渡边正夫却以为56师团已经没有机会拿下棠吉了……他很清楚中国200师的战斗力,这个师在同古以一个师九千多人的兵力挡住日军55师团两万多人十几天。而此时,56师团的炮弹都差不多打光了,飞机又因为黑夜无法投入战斗,这时与拥有炮兵团的中国200师硬捍显然是不明智的,那很有可能会使56师团死伤惨重。
  “中将阁下!”参谋问:“还要继续进攻吗?”
  正发愣的渡边正夫不由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回答道:“放弃进攻,等待天亮后的空中支援!”
  渡边正夫的想法是……既然200师已经赶到棠吉了,那也就不差这一小时等到天亮再说,那时日军因为有空中力量还有可能占优势。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渡边正夫才失去了拿下棠吉的机会,工兵团也逃过了一劫。
  接着,在迫炮营的炮火掩护下,王麻子很快就派人上去把159高地的一连换了下来。
  王麻子亲自带着副官和警卫员上去迎接从159高地上下来的一连,看着战士们个个都衣衫破烂不成人形,王麻子上前一个个握着战士们的手,嘴里不停的说着:“好样的!”、“弟兄们辛苦了!”、“打得好!”……
  由于日军暂时停止了对棠吉的进攻,战斗也就此告一段落。
  张弛等人撤下来还没多久,就看到大批大批的汽车截着步兵拖着大炮甚至还有几辆T26坦克开进了棠吉。
  日军56师团同古时相比多了许多重装备,200师也一样,他们在组织平满纳会战时就补充进了原本滞留在腊戍的重装备,这些重装备包括苏制122MM的榴弹炮以及十余辆T26坦克。
  当然,这些装甲只有十几毫米厚的T26坦克跟工兵团手里的M3、M4坦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但重要的就是200师拥有许多能够熟练操作坦克并很好的协同作战的坦克乘员,于是工兵团多出来的几十辆M3、M4坦克一交到200师手里,立时就可以将200师的战斗力又提升一个档次。
  更让战士们兴奋的不已的是,200师还带来了满满几十车的弹药和汽油……这是戴安澜从英军手里要来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工兵团归建后会从工兵团手里接收一部份坦克和装甲车,而这些坦克和装甲车都需要英军弹药,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像工兵一团这样的传奇队伍会因为没有弹药而失去战斗力。
  此时的英军,因为有仁安羌被围的前车之鉴,当然知道战事不是想的那么简单,为了自己能够安全逃跑着想,也就不敢再像之前一样在弹药和补给方面狠卡中国军队的脖子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连长
  日上三竿,在距离棠吉几公里后的一片树林里,隐藏在其中工兵团正在休息。
  不远的棠吉,200师正与日军56师团打得不可开交,虽然56师团兵力占优甚至火力也占优,毕竟那是日军一个师团,它所拥有的火炮、坦克等数量并不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师能比的,这其中尤其是空中力量……日军的飞机在棠吉上空不断的呼啸着往下投弹或是俯冲扫射,打得整个棠吉都笼罩在一片硝烟中。
  但是,200师也有200师的优势,那就是占据了地利。
  在棠吉这样的地形上,日军56师团的兵力优势体现并不明显,兵力无法展开使日军在同一时间内能投入战场的兵力甚至比200师还要少,于是反而变成了200师以优势兵力打日军劣势兵力。
  其次是56师团在进攻工兵团时耗费了大量的弹药,这对于56师团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56师团征用了运输部队的汽车强行穿插,这下一被挡在棠吉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弹药,那么后勤补给上的危机就慢慢体现出来了……56师团虽然火炮坦克比200师多,但能打出去的炮弹却没有几发,于是根本无法对200师构成威胁。
  之所以56师团还在不断的进攻,仅仅只是因为他们还有空中力量……但这显然是徒劳,平满纳方向的战事还在继续,第五军主力正在层层阻击逐步后退,日军能投入到棠吉的飞机也不多,靠这些飞机就想拿下棠吉几乎是不可能的。棠吉很有可能会打成另一场同古会战,也就是200师独立挡着一个日军师团十几天。
  历史该就此改变了吧……张弛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
  56师团必须要攻下棠吉才能穿插至腊戍,穿插到腊戍才会切断远征军的补给及撤回国内的道路……既然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日军56师团已经被挡在了棠吉,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史上远征军的败退野人山了!
  想到这里,张弛紧崩的神经总算是放松了下来。
  那么,接下来战事该如何发展呢?
  张弛在脑袋里构划起一个作战计划……守住曼德勒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再加上瓢背、棠吉以及棠吉之后的和榜、雷列姆……就可以背靠着祖国包围着中缅公路挡住日军的进攻,这样既可以守住祖国的门户,又能得到祖国的支援。也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当然,由于西线英军的全线溃退,中国通往外界的通道注定要被切断。
  但如果守住曼德勒的话,往后就可以设法打通从曼德勒到印度的通道,这并不难做到,至少这要比史上从荒山野岭中打通了一条“史迪威公路”要好得多。
  “嘿!”这时刚开完会回来的魔头坐到张弛身边,给张弛递上了一根烟,说道:“刚才我跟团长商量过了,咱们连一直缺个连长,俺也不能一直代理这个连长……”
  说着魔头就顿了下点燃了烟。
  “我没意见!”张弛回答:“你当连长很合适!”
  魔头笑了笑,说道:“我的意思是……你来当这个连长!”
  “啥?我当连长?!”张弛不由愣了。
  “上峰同意了!”魔头点了点头。
  “可是……”张弛有些为难地说道:“那副连长你……”
  “我什么我?”魔头回答道:“我不是一直都代理连长吗?别婆婆妈妈的了,你问问咱连有谁不同意?!”
  说着魔头就冲着躺在周围的战士们说道:“弟兄们,上峰想让三排长当连长,你们怎么看?”
  “没意见!”
  “当然没意见!”
  “我赞同!”
  ……
  魔头朝张弛扬了扬头,那意思好像是在说:“我说的没错吧!”
  张弛有点愕然,这倒不是因为其它,事实上对于当连长带百来个兵张弛还是有信心的,毕竟也带过一个排有些指挥经验,他有信心带好一个连。
  只是……前一秒他还在服从魔头的命令,现在却指挥起魔头来了,这角色转变有些太大一时适应不过来。
  但其实这在部队里挺正常的,尤其是在一支正在打仗的部队里。
  想了想,张弛就对魔头说道:“副连长,往后还得您和弟兄们多多支持!”
  “当然!”魔头拍了拍张弛的肩膀:“说这话就见外了,弟兄们的想法很简单,谁能带着咱们打胜仗咱们就跟着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