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638

  这场面立时就把在场所有人都吓住了,包括杰克少将在内。
  “放轻松,上校!”杰克少将劝阻道。
  他不知道的是张弛一直都很轻松。
  “上校!”张弛对贝克说道:“这是给你上的第一课,在战场上更重要的头脑而不是身体……永远要想在敌人的前头,否则你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尸体,你的特别之处之在于……你是具健壮的尸体!”
第三百一十六章
强者
  其实张弛并不想用这么过激的手段,但他却知道这就是美国人的风格。
  如果对中国士兵,你更多的是要用感情去驯服他们,用这种枪指着脑袋的方法对中国士兵的话很有可能会出问题……国军部队中乘着打仗混乱的时候报仇的现像也不少,这也是为什么国军部队中的军官平时作威作福,但一到要上场了就体恤下属的原因,怕当兵的在背后打黑枪嘛,战场上子弹不长眼,谁知道那子弹是从哪飞来的?!而且打起来一乱,根本就没法查。
  但对美军士兵,就要用这种类似西部牛仔式的方法决出胜负,这样首先就会赢得美军士兵的尊重……这是个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着决斗文化的民族,私下有什么争端的话就用决斗来解决,这方式甚至还得到法律的承认。
  决斗文化背后的意义,其实就是尊重强者。也就是这争端不管谁有理,只要你更强,你就理所当然的拥有一切。
  事实上,这就算是现代还有所体现。
  在国际上美国讲的是“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也就是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罗斯福总统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就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所以在国际上跟美国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他奉行的原则就是“我是强者,话语权就在我,讲道理不过就是找一个借口或是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的问题”。
  于是美国在国际上就会出现许多自相矛盾的言论,连他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
  美国人傻吗?
  他们当然不傻!
  美国人不懂这些简单的道理吗?
  当然懂!
  只是中国人不懂,因为中国人是习惯于讲道理讲感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讲的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之类的东西。
  所以中国人才会傻呼呼的想跟美国讲道理,试图让美国明白这些道理。
  殊不知中美在文化上就有不同,就像决斗文化一样,美国的文化里就有“强者至上”的元素在里头,没什么道理可讲。
  张弛做的其实就是这个……他要在第一时间就震摄住这些美国军官,让他们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士兵才是强者!
  然后张弛就收起了枪,环视了美国军官一眼后,就接着说道:“我希望你们所有人都明白一点:你们如果这样走上战场的话,也就是如贝克上校刚才所说的,保持你们这种作战风格走上战场的话,很可能只能在战场上生存一个月。我不是危言耸听,这可以从你们的兄弟部队的作战经历得到验证……陆战一师、二师、三师……包括你们四师的183团,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无法坚持一个月,就算能坚持一个月也会濒临崩溃。而所有的这些战役,如果没有中国部队的出现,美军都将陷入困境!对此,你们有谁想反驳的吗?”
  会议室中鸦雀无声。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事实,作为军官的他们在来此之前都有学过岛屿登陆战的战例,毕竟这些战例中的问题很有可能会是他们将要碰到的。
  “很好!”张弛点了点头,然后接着说道:“最后我还想说……我们中国部队并不热衷于训练你们这些菜鸟,如果你们也不愿意……那就太好了,我们可以乘着这时间享受下拉包尔的阳光和海风!至于你们将来走上战场是否能活着回来……他妈的关我们什么事呢?所以……”
  说到这里张弛摊了摊手,问:“给我一个答案!我保证会按你们的意愿做,怎么样?”
  闻言美国军官们不由面面相觑,他们有些拿不定主意。
  “谁他妈的想要接受你们的训练!”贝克回答道:“我们会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且还能打败日本人……”
  “这是你们的回答吗?”张弛根本连看都不看已经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的贝克。
  “当然!”贝克应道。
  “不!”一名军官反对道:“贝克,你不能代表我们!”
  “是的,贝克!”又有军官说道:“你很清楚中国人在战场上比我们强,他们是经历过战争而且活着回来的一群人,而且是很多次战争,这不是运气!”
  “没错,贝克!”还有军官说道:“我们应该为那些士兵考虑考虑,也许你很优秀,优秀到能安全从战场上回来,但大多士兵并没有这么优秀,我们不能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
  “去他妈的!”贝克骂道:“谁说我们接受中国人的训练就一定能活着回来的?你能保证吗?还是你,或者你……”
  “不,我们当然不能保证!”杰克少将回答:“事实上,谁都不能保证这一点,因为战场是个不确定的地方。”
  众人都将目光投往了杰克少将,这时候他的话或许就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了,而从杰克少将目前的话来看,他似乎是站在贝克那一边的。
  然而下一秒,杰克看了看张弛后,就话锋一转,说道:“但是……如果我们接受中国部队的训练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会有更多的人活着回来,明白吗?比如183团昨晚损失了一百多人……这是没有经验造成的,训练之后,这一百多人很可能就不会死,死的只有日本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中国人的训练,包括你也一样,贝克上校!”
  美军军官们不由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贝克虽然心有不甘但却也无可奈何。
  不过贝克这很明显是在意气用事,傻瓜也知道接受中国部队的训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说有什么坏处的话,那也许就是丢了点面子。
  “我该对你说声谢谢吗?”张弛小声问着杰克少将。
  “不!”杰克少将回答:“当然不,我只是为我的士兵的生命着想。事实上,说谢谢应该是我!”
  “很高兴你能明白这一点!”张弛回答。
第三百一十七章
训练
  第二天一早,陆战第四师的美国大兵们像往常一样起床,然后一边用收音机听着充满杂音的音乐一边对着镜子小心翼翼的刮着胡子,嘴馋的就撬开了罐头对着里头的牛肉狼吞虎咽,偶尔还会和身边的战友说几句无聊的笑话再互相点上烟。
  这时突然几声刺耳的哨声划过了军营上空,接着就是一声“集合”的大喊。
  美军大兵们不由纷纷侧目,有些大兵甚至抱怨道:“搞什么鬼?!日本人打过来了吗?”
  “我想不是!”一名美国少尉回答:“听说中国部队从今天起要对我们展开训练,这不会就是他们的训练吧……”
  “我想,那些从战场上下来的中国士兵肯定是反应过度了!”一名中尉接嘴道:“我可以把我们的心理医生介绍给他们!”
  “哦,麦克!你说的是凯蒂医生吗?”另一名美军反对道:“我可不愿意,我想我们都不愿意把她介绍给中国人的你们说是吗?”
  周围传来美国大兵的一阵哄笑,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部队发出的集合命令放在心上,很快就又自顾自的忙着手里的动作。
  由此也可知美国大兵心里也不愿意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受训”,他们更愿意跟中国部队保持“联合训练”的状态。
  这一点其实并不意外,军官讲的是战略需要,是部队的战斗力,而士兵则很简单也很直接的考虑面子和眼前的一些问题……美国大兵会想:中国军队从上到下的装备都是美国提供的,吃的也是,那么应该是中国人服从美国人的命令而不是颠倒过来。
  “师座!”看到这情景,同乡人就为难的目光投向了张弛。
  张弛早就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尤其是这些美国大兵还是185团的……185团的团长是贝克,而贝克在昨天的会议中遭到张弛的一阵奚落,虽然他最后迫于形势不得不服从命令,但他却并不愿意配合,也没有给185团的士兵做好思想工作,这也是美军大兵对中国士兵的命令不理不睬的原因之一。
  照想,此时的贝克或许在指挥部里得意洋洋的等着看张弛一干人的笑话呢。
  但贝克却太小瞧张弛了,下一秒张弛就朝身边早已做好准备的机枪手点了点头。
  机枪手把枪口一抬,“哗哗哗”的就朝空中打了一梭子弹,有几发子弹甚至都将帐蓬打了几个洞。
  枪声吓得美国大兵们纷纷丢掉手中的东西趴到了地上……确切的说这也不能说是被“吓”的,而是美国大兵受的训练就是在听到枪声的第一时间就要趴在地上,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
  张弛随手就拿过小喇叭冲着那些美军叫道:“给你们五分钟时间,不服从命令的话,我发誓下一梭子弹就不是往天上打的!你们可以试试!”
  美军霎时就骚乱了起来:
  “去他妈的,他们真会这么干吗?”
  “谁知道呢?他们杀过很多人,或许根本就不拿杀人当回事!”
  “他们有什么权力这么做!”
  “老兄!也许他们真有权力这么做,因为我们不服从命令!”
  ……
  正在美军还在猜测着张弛会不会真敢动手时,张弛就开始倒数时间了:“还有四分钟!”
  “上帝!不管怎么样,最好还是先按他说的做吧!”
  于是美军纷纷从地上爬起来朝操场跑去。
  贝克听到枪声急匆匆的从指挥部里跑了出来,张弛在经过他身边的时候微笑地说道:“贝克上校,感谢你的配合,你的部下很听话!”
  只气得贝克狠狠的骂了声:“FUCK!”
  一到操场上张弛就毫不客气的把美军士兵们训了一顿:“哈尔西将军告诉过我,你们接受过六个月的军事训练,我以为我看到的会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但为什么站在我面前的全他妈的是堆废物!集合整整用了十五分钟!再瞧瞧这位中士,你的枪呢?你是打算用牙齿去咬日本人的刺刀吗?还有这位……抱歉,我没法知道你的军衔,因为你他妈的只穿一条裤衩,你是这样上战场是准备用屁股来企求日本人饶过你吗?还有你,你的头盔呢?!鉴于你们如此糟糕的表现,全体两百下俯卧撑!”
  “长官!”有人反对道:“违规的只是一部份人,我们不应该受了惩罚!”
  “少尉!”张弛反问道:“如果战场上一群日军朝你们发起冲锋,你们的防线因为有一部份人没有准备好而崩溃,你可以要求日本人只杀那部份没有准备的人而放过你们吗?可以吗?回答我!”
  “不能!长官!”
  “大声点!”
  “不能!长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