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血(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705

  他唯一失算的就是……俘虏被捕时的不配合及其增加的重量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很小的问题,不配合就把他打晕也就是了嘛,至于增加点重量……那也就是体力上的事,这一点对侦察大队完全不在话下,何况还可以考虑让背俘虏的战士腾出装备的重量。
  但这不仅仅只是体力的问题,这增加的重量恰好使松软的田地无法承受,也就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侦察大队带着俘虏撤回的时间,这对于一个捕俘行动来说几乎就是致命的。
  
  第四章
捕俘行动(二)
  
  所以我的确很难想像陈巧巧竟然在事先就看到这个漏洞时而不做任何提醒,依旧让许良斌按着这个计划走上了战场。
  要知道参与这次行动的总共有一个排的战士……这个排分三个班分为三个组,分别是捕俘组、接应组以及火力掩护组。
  也就是说,这个计划的失败很有可能会造成一个排伤亡惨重,如果真要是发生了这样的事,那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陈巧巧了。
  那时我无疑就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处理陈巧巧吧,她好像也是在做她认为正确的事,甚至还可以说她就正是按照我的命令以训练越军特工的方法来训练侦察大队。
  不处理她吧,那对那些牺牲的战士又没法交待,而且也不足以平民愤。
  但对此陈巧巧却不以为意。
  “你担心这个干什么?”陈巧巧蛮不在乎的说:“你以为我会那么笨,在造成大量的伤亡之后我还会说出来吗?”
  闻言我不由一时语塞,一想还真对……这要是真造成伤亡了,陈巧巧就一口咬定自己也没发现,这是个意外也就可以了。
  事情果然就像担心的那样,侦察大队的捕俘行动一开始进行得十分顺利。
  捕俘组和接应组顺利的渗透进越军的防线……毕竟我军对越军的渗透侦察行动相对较少,这时的越军对我军的防备并不严,再加上越军兵力不足,尤其是在7.12战役之后,其就连一线的兵力都显得薄弱。
  这也使得侦察大队的渗透只是小心的乘着夜色一边爬行一边排雷而已。这其中他们唯一的困难就是解决掉两个哨兵,然后再让两名战士装成哨兵的样子继续放哨。
  火力掩护组也迅速在附近展开兵力,这其中包括了两挺重机枪和两组狙击手,他们的任务是在捕俘组和接应组撤回时为其提供火力掩护,一方面打退越军的追兵,另一方面也是压制越军的火力以免其对我军撤回的部队构成威胁。
  捕俘也进行得很顺利。
  也许是头一回,所以许良斌是亲自带队上阵,他们干净利落的用无声手枪干掉了越军军官的两名警卫员,同时许良斌上前一个枪托就在越军军官拔枪之前将其砸晕……毕竟是有备打不备,而有侦察大队还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这一切都在几分钟内完成,甚至都没有惊动附近的越军。
  直到许良斌在将越军军官背上往回跑时问题就来了……
  原本并不会往下陷的田地这时就是一脚一个坑,就别说跑了,走起来都相当困难。
  而且还不仅仅是速度慢的问题,脚陷入泥地然后再抽出来时会就会了发出很大的声响,这个声响在寂静的夜里很快就引起了越军的注意,于是马上就有几道手电筒朝这么照来。
  战斗在那一刻就打响了,先开枪的倒是许良斌一行人,这也是我平时在训练中告诉他们的:“如果行动暴露,那么后开枪不如先开枪,最好还要让越鬼子搞不清我军的意图!”
  许良斌就是这么做的,在越军手电筒照射过来时,他们不仅没有撤退,还转身用最快的速度摆出了进攻队形,接着大声喊着杀朝越军手电筒方向冲去……
  越军一看到这场景就愣了:他娘的,什么时候中国军人这都杀到这边来了,而且还发起进攻!
  越军的第一反应就是关手电,然后组织防御。
  这就给许良斌争取到了一点时间,就在越军关手电组织防御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许良斌等人就一边朝后胡乱开枪一边撤退了。
  当然,这时问题依旧存在,也就是俘虏还是很难背回去。或者说,侦察大队根本就没那么多时间这样慢慢的将俘虏背回去。
  后来按许良斌的话说,就是那一刻他也有些慌了,他有想过干脆承认这次捕俘失败算了,也就是一枪把俘虏给崩了,然后带着队员全身而退。
  但他还是不甘心,不甘心第一次捕俘行动就这么失败了,于是还在用最后一点时间寻找将俘虏带回去的可能。
  下一秒他还真想出来了:用背包带将俘虏两支手一绑,然后就像拖尸体一样拖着俘虏跑……很明显,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背着俘虏时对地面的压力,而且由于田地较为平整光滑,所以拖着俘虏走并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
  当然,许良斌当时并没有想过什么压力之类的玩意,当时的他只是简单的想着,以前干农活的时候就知道拖着东西要比背着东西走要轻松得多,所以他就决定那么干了。
  最终许良斌等一行人就十分成功的将俘虏带了解回来,甚至俘虏在被拖到我军军医面前还没醒,而许良斌等人除了一个被子弹擦破头皮之外无一伤亡。
  “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暗中对陈巧巧说:“可不可以先提醒一下。”
  毕竟我军不是越军,所以有些适合越军的训练方法对我军就不一定会适用。
  “没问题。”陈巧巧回答:“不过我就不敢保证这支部队真要是渗透进敌人防线内作战,会有怎么样的战果了!”
  我不由有些无语,不过想想陈巧巧也许是对的,因为战场就是这么残酷,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这种面对危险的意识。也只有这样一直将自己置于真正的危险之中,才能让一支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支能在战场上生存的部队。
  就像我们合成营,我们的成长又何尝不是一直都伴随着鲜血、牺牲和危险?
  当然,在随后的战后总结里,我并没有对许良斌的这次成功给予好评,相反我还是将他们狠批了一通:“搞什么名堂,不是说经过精密的布署了吗?这就是你们的精密布署?现在只不过是捕俘而已,不过是在越军防线上拔一根毛。连捕俘都弄成这样,这要是让你们深入敌境去执行任务,那你们今天还有几个人能回来?!”
  其实我心里也知道,这对于第一次参加捕俘行动的他们来说,表现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第五章
捕俘行动(三)
  
  侦察大队的捕俘行动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常态,毕竟侦察大队是一个营的编制,以排为单位每个排参加捕俘一、两次也就有几十次了。
  当然,这些捕俘行动是不可能全都集中在老山地区的越军……虽然老山一带的防线也不短,但在我军对其几次展开捕俘行动之后,越军就提高了警惕并加强了警戒。
  这还让我军的一次捕俘行动吃了一次亏,有一回越军是专门针对我军捕俘设下了陷阱,也就是有意布置了一个看起来很容易被俘虏的哨兵,而在这个哨兵周围则暗中多布置了几个暗哨。
  甚至我还相信,越军这段时间在一线类似于这样的陷阱还有许多个,这是由于越军不确定我军会选择哪个目标下手,于是干脆就来个“广撒网”,反正这个布置也不用多少人手而且也只是多花点时间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战场其实就是不断的演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事情,毕竟双方付出的都是自家性命,所以总是会使尽浑身解数与对方见招拆招。
  越军的这种布置当然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这时我军侦察大队捕俘组很快就被越军摆放在明处的哨兵给吸引了目光……其实这也是侦察大队连续几次捕俘成功而产生了一种自大的心理,于是就没有发现越军其实还另有安排。
  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这是侦察大队的第一次捕俘失败。
  好在在最后关头,越军担任诱饵的哨兵表现反常……据指挥这次捕俘的五排排长王云海回忆,就在他们秘密向越军哨兵接近时,发现越军哨兵的目光总是有意无意的向他们所在的位置飘,而且动作突然就变得不自然。
  这就引起了王云海的怀疑,因为很明显这名越军哨兵已经发现了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按照常理,做为一名哨兵如果发现了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那就应该察看、确认一番才对,而这名越军哨兵不只没有这样做反而装作没看见……这不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和部队的命运开玩笑吗?!
  于是这就只有一个解释能说得通了……这是越军布下的陷阱,这名越军哨兵不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而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诱饵引诱侦察大队上前。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越军有多疯狂,竟然会以自己的兵为诱饵。
  只不过很可惜的是,这名越军哨兵虽然勇气可嘉,但演技却不够好……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任何一个人在知道黑暗中有敌人悄悄朝自己靠近而且随时还有可能将自己杀死的话,都不可能会像平常一样保持镇定和自然的。
  想到这里王云海当机立断,马上发出行动取消全军撤退的暗号。
  越军暗哨也很快就察觉到这一点,当即就有两个排的越军一边打枪一边朝我军撤退的方向追了上来,另外还有一个排从侧翼直插我军捕俘组的退路企图包围我军。
  这时接应组就及时做出了反应,他们在第一时间为捕俘组的撤退提供火力掩护,接着用最快的速度在我军后方布下大量的地雷……当然,这个布雷就没有再挖坑了,只是简单的将地雷激活然后放在草丛里。
  这些都是陈巧巧训练的结果,而且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演练,所以战士们对此是驾轻就熟,就算是在黑暗中也能轻松完成。
  越军显然没有想到我军也会使用这种本该是越军特工应急时的招数,一个不小心就接连两次触雷,这才把追击时间缓了下来。越军速度这么一慢,我军捕俘组与接应组很快就与越军分离开并进入了火力组的掩护范围……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敌我没有脱离,在这黑夜中火力组根本就无法分辩敌我,也就无法为我军提供火力掩护。
  于是最终我军还是成功的从越军陷阱里逃了回来,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一死两伤的代价。
  这一仗我并不想批评他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毕竟一死两伤这个代价对他们来说已经够惨重了,所以只是简单的对许良斌说了句:“注意总结经验,下次不要再犯同样了错误了!”
  对此许良斌大感意外,事后他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就感叹道:那时,他其实更希望我骂他一顿,甚至狠狠的处分他一下,那样就会让他心里好过一点。但我只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反而让他心里憋得慌。
  他不知道的是,我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记得更紧,才能认真的总结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失败在哪里或是该怎样避免。
  事实也正是如此,许良斌痛定思痛总结了这次会出现这种危机的原因,事实上痛定思痛的是整个侦察大队的战士,毕竟这是侦察大队自组建以来头一回受到这么大的打击。
  总结的结果是:捕俘点过于密集,以致敌人有所防备。
  在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我是深感欣慰的,因为这代表侦察大队的战士在思想上是相当成熟的。
  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军与越军在心理上还是十分相似的……这也许是因为越南与我国同属一种制度,又或者是因为越军是由我军训练出来的,所以在作战风格等方面都十分相似。
  心理上的相似,就表现在都不服输,在哪里跌倒就自然而然的会希望在哪里爬起来。越军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7.12战役,他们明知道我军有炮瞄雷达,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他们制定怎样的计划都是十分危险的,但他们还就是不服气,结果就是以成千上万的伤亡为代价。
  我军战士其实也有这样毛病……确切的说这很多时候都不能算是毛病,因为一支部队要想保持一种顽强的作战风格,就必须要有这种不服输的倔劲。
  但正谓“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之道”。
  “不服输”也同样是如此,这种倔劲如果是恰到好处的话,那就可以是不断的超越、不断的进步。但如果过了,那就是执迷不悟不懂得变通。
  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简单的说,如果按一般部队的想法,这一仗在老山一带打败了,那战后总结很有可能就会是总结出各种原因,比如计划不够周密、协同不够紧密、准备不够充分等一大堆,最终的结果就是还要在老山这一带继续找越鬼子麻烦,不把这块硬骨头给啃几块下来就不算好汉。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明显的,老山一带的越军已经有了防备,就算我们组织严密偶尔能够成功几次,也不可避免的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毕竟双方都是人,越鬼子不是傻瓜,我们也不是神仙。
  如果换一种思维考虑,我们的战略目的是捕俘,而不是跟越鬼子斗气,于是局面就豁然开朗了。
  就像侦察大队最后得出的结论一样:捕俘点过于密集。
  其话外之意,就是要分散到其它地方去展开捕俘行动。
  这当然是正确的,要知道中越边境可是将近一千五百多公里,老山只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点。在这么长的防线上,老山一带的越军有了防备,并不代表其它地方的越军也有了防备。就算整条防线上的越军都得到了消息,这么长的防线也不可能会每一处都没有漏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7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