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去哪了(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561

  那石洞中光线陡然转亮,郑隐只觉无数细线飞驰而过,转眼间,已至桃山之巅。
  崖畔有石桌,桌边端坐一道,正含笑望向郑隐。郑隐是天下大能,帛家道的顶梁柱,合道大修士,世间万千修士,他一眼便能看破虚实,但眼前这一位,却令他望之而似不见,眼前空空如也,对方却又明明白白坐在那里。
  郑隐深吸了口气,上前参拜:“霍山郑隐,拜见神君。”
  顾佐伸手延请:“郑君请坐。”
  郑隐告了个罪,坐在顾佐对面,顾佐再请:“郑君用茶。”
  郑隐先给顾佐斟上,才给自己倒了一盏,捧到嘴边,只觉茶味极香,沁入心脾之中,一股灵力化入腹中,赞道:“此茶……莫非是天上之物?”
  顾佐道:“当年赴瑶池蟠桃宴,觉此茶殊异,便赞了句好,王母见我甚喜之,故此赠了二两,今日郑君前来,便取出共饮。”
  一番话,顿时引发郑隐对天庭的无限暇思,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轻轻叹了口气:“我一好友姓郭名璞,字景纯,前些年飞升,不知神君可知?”
  顾佐点头:“郭景纯接桂香府符诏,登北都宫为水仙伯,注《水经》,我听说过他。你帛家道尊奉的祖师金阙后圣帝君,也在北都宫,蟠桃宴上也曾见过,只是离得远,没有说过话。你还有个弟子,名葛洪,如今在天庭天师府效力,前几年曾来勾陈宫拜见我,我不在,错失了相见的机缘。”
  郑隐失神道:“原来……如此……”
  顾佐道:“郑君,你弟子葛洪已然飞升,为何你至今留在此界?”
  郑隐如实道:“飞升需六亿信力,帛家道信众六十万,每年只得一千万圭,需耗费六十年之功,我弟子葛洪年岁比我大上许多,我若飞升,他恐来之不及。”
  顾佐点头,又问道:“你知天下有多少人么?”
  郑隐道:“大约八百万人。”
  顾佐道:“九百六十万人,论理,每年三亿圭信力都应该有的,两年便可飞升一个,可实际上呢,十年都未必能走一位。这其中的道理想必你也知晓?”
  郑隐道:“天下分裂,北秦南晋,战乱不休,神君所言三亿之数,均摊到每一个信众头上,那是三十多圭,太难,实际只有十多圭。这是其一。”
  顾佐点头:“大家忙着打仗,信众流离失所,自然达不到这个数。你接着说。”
  郑隐又道:“我大晋宗门太多,贫富不均,如上清、灵宝和三皇派,宗门里多年以来积储着十亿、十几亿信力用之不去,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合道修士,而有些宗门,合道修士却需苦等数十年,往往蹉跎而去。这是其二。”
  顾佐道:“你说的这两条,便是病根。若不解决,将来会越发艰难。我查过你们这一界的问题,两百年前飞升一人,只需四亿,一百年前为四亿八千万,如今已至六亿,离天界越来越远,打开飞升通道所需信力会越来越多,若不解决这个病症,长此以往,你等合道如何自处,汝等后辈怎么飞升?”
  郑隐躬身道:“还请神君指点迷津。”
第三十九章
整合
  通过下界五年的实践,顾佐深知要想稳扎稳打发展怀仙门,固然可以在几十年内完成六亿信力目标值,但这么干实在太费劲了,而且等他“飞升”之后,如何保护怀仙门道统不衰,这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晋第十八世界只是他获取信力的一个点,他需要如蜻蜓点水一般播下种子,而不是在某处栖息下来长久耕耘,说到底,诸天万界无量信众在等着他,哪里有工夫每一个世界都耗上几十年?
  在他的设想中,一个世界最多十年,这便足矣!
  郑隐是晋第十八世界最顶尖的人物之一,他提出来的问题直指根本,是这个世界信力上不去,飞升困难的主要原因。
  能看出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少,可惜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决,所以顾佐当仁不让,决定把重担扛在肩上。
  “我意整合各家宗门,郑君是否愿意相助?”
  “如何整合?还请神君明言。”
  顾佐理了理思路,道:“整合分为两步,首先整合大晋各家宗门,以崇玄署统之,朝廷管世俗,崇玄署掌教化。各宗各派不得私存信力,所有信力,归崇玄署接管,有合道需要飞升或道门弟子受箓时,由崇玄署统一安排。”
  郑隐想了想,道:“恕我直言,神君之能,固然可以整合出来,但神君走后,各家各派又会陷于纷争之中。”
  顾佐道:“那就在整合之时,各宗各派一并协商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崇玄署的大政,由合道修士共同决定,成立一个……天师堂,每一位合道,在天师堂据一席之地。”
  郑隐想了片刻,道:“只怕前期的争执,就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
  顾佐道:“先抓大宗门,议定个章程出来,大宗门定下来后,再召集小宗门商议完善。”
  郑隐点头:“第二步?”
  顾佐道:“大晋道门整合之后,请北方五斗米道过来商谈,他们若不来,我就亲自过去请,请来之后若不能达成协议,就不要走了。”
  郑隐有些兴奋了:“第三步,南北各宗整合之后,吊伐北秦!”
  顾佐点头:“就是如此,一年一个台阶,三年完成。郑君愿意否?”
  郑隐俯身拜倒:“愿为神君效犬马之力!”
  顾佐问:“先请哪些大宗来我处商议,郑君可为参赞。”
  郑隐当即掰着指头算起来:“上清杨曦、灵宝葛巢甫、三皇派鲍靓,三派大小事务,可一言而决!”
  顾佐道:“李家道和你家也属大宗,不可或缺。此等大事,少了谢安石也不行,请郑君代我一行,请他们来我桃花源做客。”
  郑隐思虑许久,干脆先至会稽郡东山来见谢安,白虎神君所言在理,此等大事,没有仰天下之望的谢安参与,肯定阻碍颇多,而且谢安出面的话,再请其他各宗就容易多了,可信度也高一些。
  至东山时,却没见到谢安,于是由其子带路,来到山阴若耶溪畔的小孤山,在这里见到了谢安。
  看着眼前一片大兴土木的工地,郑隐问:“安石公要建宫室园林?”
  谢安道:“祝融道人勿怪,这是在建白虎神君庙,我拟名怀仙观,景夷已经征得神君同意了。”
  郑隐笑道:“我怪什么?神君是天上仙君下凡,隐唯有崇慕而已。此来也是想请安石公前往桃花源,共赴神君之会。”
  当下便将事情说了,谢安大喜:“如此一来,江山一统有望矣!此事我必竭力促成!”
  有谢安出面奔走,很快便邀齐了上清派杨曦、灵宝派葛巢甫、三皇派鲍靓、李家道李弘,大家一起来到桃花源。
  入桃源之前,郑隐先指着溪边桃花道:“诸位,神君之道,可由一花而见。”
  看罢,众皆凛然,肃穆而入。
  顾佐于桃山之巅宴请六位合道,向他们道:“有在座诸位,天下合道已聚其半,有些事情可以摊开来说了,我之意,郑君想必已经知会诸君,具体该当如何,你们定个条陈出来,我不插手,总要令诸君满意。你们满意了,天下人才能满意,天下人满意了,我也就满意了。”
  谢安问:“神君下界,是为天下分合而来么?”
  顾佐摇头道:“我为信力而来,天下纷争太久,此界信力不畅,故此下界。”
  这一问就是问到了点子上,顾佐的回答,也毫不遮掩的讲清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商议时所要遵循的原则——把信力做大。
  顾佐不去管他们怎么争执,只要压着他们在这里争吵就好,吵着吵着总能吵出一个结果来。
  在这六个合道里,谢安肯定是希望促成此事的,他最想要的应该就是北伐大业的成功。郑隐和李弘处于弱势,为飞升计,当然也希望顺利建起崇玄署。
  阻力比较大的是杨曦、葛巢甫和鲍靓,这意味着他们要将信力拿出来分享,但整合大晋各宗各派的好处也很明显,他们的影响力将会更大。从长远来看,还有分润北方五斗米道信力的机会。正如顾佐说的那样,把饼子烙大了,每个人分到的才能更多,所以他们三人也没下车的意思。
  谈来谈去,在桃山上谈了三个月,六位合道依旧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其间,杨曦谈急了,向郑隐动手,旁边的人怎么拉都拉不住。
  顾佐略施法术,送来一片桃花,形成墙障,杨曦和郑隐顿时有若隔世,明明就在眼前,却走不到对方身前。
  实际上,因为受到世界规则压制,顾佐无法施展七重金山世界,这一招不过是徒具其形而已,七重最多只能有一重,看着唬人,试探一下也的确唬人,真正打起来尽全力出手也是能够破解的。但杨曦等合道没见过,被“真正的仙术”这一噱头唬住了,不敢再以道法相斗。
  但依旧谈不成。谢安有点着急,向顾佐建议:“神君干脆出面压一压,杨、葛、鲍三位道友有些过于纠缠既得之利了。”
  顾佐拒绝:“我出面当然可以,但强压下来的条款,放到将来必成隐患,只有各家宗门真正愿意接受的东西,才有长久的约束力。”
  谢安正失望时,顾佐又补充了一句:“既然现有的合道谈不出结果来,干脆把所有合道都请来,我已向龙虎宗、净明派发出邀请,两家合道将至,到时候,大晋的合道便齐了,商议起来就更有头绪了。”
第四十章
庐山坐论
  龙虎宗、净明派两位合道的加入,给杨曦、葛巢甫和鲍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对谢安、郑隐和李弘一方的巨大支持。
  当谢安继续在很多问题上做出让步之后,杨、葛、鲍三人终于同意了协议中最重要的一条:将大晋所有信力合并,统一交由崇玄署掌控。
  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将在各宗门之上成立崇玄署,执掌布道教化之责。今后各宗各派产生合道修士后,飞升所需的信力由崇玄署安排,谁先完成飞升的准备,谁就飞升。
  协议对各家宗派的发展也做了规划,京中不再增设道观,地方州郡交由各宗,各宗各派以现有势力和规模为基础,划分布道范围。
  举例来说,比如把江州、南阳划分给楼观道,那么今后只许楼观道在这两个州郡增设道观,其余各宗均不得增设,但别家宗门已经设立的道观,依旧可以招收弟子、赚取道产,楼观要保证其正常布道。
  崇玄署大政皆出于所有合道组成的天师堂,具体事务则从各家宗门抽调修士担当。
  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这项协议终于达成一致,并由顾佐亲自点名的庐山道士陆修静编订各宗各派经书总目。
  陆修静是个炼虚散修,无宗门派系,更喜好钻研道家经义,常年在庐山修行。听说白虎神君专门指定他来编纂道经总目,非常高兴,立刻接下了这项任务。
  将宗门经书加入道经总目,这是奠定将来自家在道门中地位的大事,各宗各派对此极度重视,几乎都是由宗主、掌门或祭酒亲自前往庐山,协助陆修静。
  陆修静穷其一生搜罗各宗各派道经典籍,许多宗派失传的经书,他那里都能找到孤本,基础本来就好,再由各家宗门积极配合,半年时间便定下初本,取名《三洞经书目录》。
  成书之后,又邀请各家宗派上庐山校订,于是大大小小五十七家宗派齐聚庐山。
  借此机会,得顾佐授意,八位合道便在庐山召开道门大议事会,完善修改协议条款,并修纂《天下宗派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5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