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校对)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奇怪,这里什么时候有的?”祖大寿也是惊讶的问道。
吴三桂倒是知道一点,回答祖大寿道:“我记得这里是兴国公开的大明京师书院,怎么就变成那么多房子了呢?”
说到这里之后,吴三桂有点疑惑的自言自语道:“该不会是我记错了吧,大明京师书院不在这里?可这么多房子又是怎么回事啊?”
官道上自然还有其他行人,虽然离他们远一点,却也能听到他们的对话。就有一个年轻人不怕他们这些当官的,笑着回答道:“这位军爷没记错,这里就是大明京师书院,只不过这半年以来,一直在扩建而已。”
一听这话,吴三桂向他抱拳回礼一下,然后转回头看着远处的那一大片建筑,感慨地说道:“这修建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那个年轻人见吴三桂很有礼貌的样子,便又回答他道:“国公不是发明了那个水泥吗?只要能力跟得上,修房子都是很快的事情。”
“原来如此!”吴三桂听了点点头道。对于这些东西,他还真是不了解。
祖大寿又听懵了,问他外甥道:“什么水泥?这是什么东西?”
没想到三年之后回来,竟然有那么多东西不知道,真是奇了怪了!
吴三桂简单的回答了一下祖大寿的问话,然后又转头问那个年轻人道:“一个书院而已,为什么建那么多房子?”
这个年轻人显然是比较关注书院的,因此他刚好知道,便回答吴三桂道:“书院里面读书的地方倒是少,学生也不是很多。最主要的是什么实验室,还有实验室相关的一些什么作坊,因为书院的实验室需要,就都建在了附近。除此以外,工匠他们的家属也都搬过来,因此这房子就比较多了。”
边上的祖大寿已经彻底听不懂了,书院怎么还有什么实验室,这实验室又是什么鬼,为什么又和作坊有关系呢?
吴三桂正在和那个年轻人说着话,慢慢的离书院越来越近,终于看到了正门口,他忽然就发现门口那边有很多人,或者牵着马,或者靠在马车边,在那候着。
“这又是什么情况?”吴三桂看的也稀奇,便又问出口道。
不过这一次,年轻人还没有回答,吴三桂就看到那个大明京师书院大门口,一下涌出了很多人。而那些在门口等着的人立刻迎了过去,或者伺候上马,或者伺候进了马车。
“今天是书院考试的日子,这些人应该是刚考完出来了。”年轻人随口解释道。
一听这话,吴三桂忍不住问他道:“你不是说学生也不是很多吗?”
就他这会看到涌出来的学生,至少有两百来个了,对于他认知中的书院来说,绝对算多了。
“是不多啊!”年轻人听了,笑着回答道,“书院那边已经宣布,下一次会招收一千多个学生。这么一比起来,眼下的学生你说多不多?”
“一千多?”吴三桂听了,用手指着书院方向道,“都在这里念书?”
“是啊!”年轻人点点头道,“按照书院方面的说法,主要是懂得新学的人太少,就刚才出来的这一批人,考核合格的,有一部分会进实验室,大部分会作为书院的教师,所以才能招收更多的学生。估计等到明年的时候,书院可能会招两千人都不止。”
说到这里,年轻人感慨一下道:“真是遗憾,我从江南赶过来,没能赶上第一批。要不然的话,我说不定都能进实验室,做出一点成绩来,就能去科技部或者财政司了,这可是科举之外的另外一条路。”
“……”吴三桂也听懵了,都有点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了。
于是,他决定到京师之后,向他爹好好打听一下有关的情况。
将近傍晚时分,祖大寿和吴三桂等人,终于赶到了京师。在此期间,他们已经看到之前的那个蒸汽火车,早已经返回通州去了。
突袭东部草原的大捷,到这个时候已经引不起很大的轰动了。不只是因为已经有过一次横扫草原的大捷,更关键的是,在大明百姓的心中,蒙古鞑子并不是那么厉害,之前都已经打赢了最为厉害的建虏,其他大捷自然就不会那么震撼人心了。
但不管怎么样,这始终是一个大捷,朝廷这边派了兵部侍郎前来迎接。
这两年来,兵部尚书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休养。
如果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病逝了。有可能是在这个位面上,好消息不断,没有什么烦恼事,心情好,身体也就能多坚持久一点了。
第二天一早的时候,崇祯皇帝便接见了他们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武英殿内,祖大寿激动万分,趴在地上大声说着,语气中带着哽咽。
松锦之战被俘的时候,他是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回到紫禁城,再次见到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对于祖大寿再次从辽东逃回来,显然也是很激动。毕竟从建虏那边逃回来的,在崇祯初年有过一个,然后就只有祖大寿一个了。更多的明军将领,却是投降建虏,一心为建虏死心塌地的卖命。
因此,崇祯皇帝竟然站了起来,大步走到祖大寿面前,亲自把他扶了起来,同时说道:“祖卿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这时候,他又注意到了祖大寿的腿,好像伤势没好,便更是感慨,握着祖大寿的手,真情地说道:“如果我大明朝的文官武将,都能像祖卿这样忠君报国,国事何至于差点万劫不复!”
听到崇祯皇帝这么高的评语,祖大寿心中的知遇之恩,让他又想往地上跪。
不过这一次被崇祯皇帝扶住了,就听他对祖大寿说道:“朕和先生商议过,祖卿前后几次功劳甚大,因此,朕封卿为锦州伯,依旧为锦州总兵!”
祖大寿正在纳闷,皇上口中的先生是哪一位时,就听到了崇祯皇帝不但让他官复原职,而且还封了他为锦州伯,顿时,喜出望外之余,哪还顾得上那个先生到底是谁,连忙叩谢天恩。
在他后面的吴三桂,看着他舅舅被崇祯皇帝如此厚待,心中也是非常高兴。感觉他舅舅冒着非常大的风险逃回来,真的是值了!
当然啦,眼下只是崇祯皇帝口头说了一下而已,回头会有正式的圣旨。
对于这一次战事中其他立功人员的奖赏,就按正规的渠道走,崇祯皇帝也没有必要在祖大寿这边说。
事实上,崇祯皇帝其实也还在担心,东江军那边到底怎么样?如果被建虏全歼的话,又是一个麻烦事,需要继续调兵遣将重建东江镇。
他们正在说着话呢,是就听到外面内侍传来一声通传,说兴国公前来觐见。
崇祯皇帝一听,放下东江镇那边的事情,连忙让兴国公觐见。
按照他的意思,兴国公要来的话直接来就行了,无需通禀。但是,兴国公一直坚持那么做,崇祯皇帝也就随他了。
边上的祖大寿,自从回到大明以后,对于兴国公,那是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如今要见到兴国公真人,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忽然有一点激动,就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神人,一手挽天倾的能臣,抄家能手,不败战神,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
只听殿外传来动静,随后一人便出现在他视野内。
刚一看到,祖大寿还以为不是,因为眼前这个人是如此的年轻,估计都不到三十岁,又怎么可能是传说中的那个兴国公?
然而,就是这个年轻人,身穿蟒服,如果不是兴国公,又有谁有如此殊荣?
这个年轻人,真的是兴国公?
在祖大寿的脑海中冒出这个疑问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抱拳行礼道:“末将见过国公!”
崇祯皇帝没有回到座位上,而是直接迎了过去,笑着对张明伟说道:“先生,今天书院的考试如何,可能满足用人的需要?”
边上的祖大寿一听,便确认无疑,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传说中的兴国公,基本上等于无所不能的那个。
猛然间得到这么一个结论,祖大寿便傻眼了,这个年轻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就算是天才,也不可能有他这样的成就吧?
不过祖大寿毕竟年纪摆在这里,很快便回过神来,便立刻上前见礼道:“末将祖大寿,见过兴国公!”
张明伟在外面的时候,已经知道祖大寿和吴三桂他们来了。对于这个祖大寿,他其实也是好奇的,就顺便过来看看。
此时,他先回答了崇祯皇帝的问题:“年轻人接受新学比较快,还是有一部分能用的,不过也就勉强能用。最主要的是,在用的时候再让他们继续学,目前也只能这样了。”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便带着一点惊喜问道:“那那个什么电是不是可以搞了?”
第557章
在皇极殿的实验
电力在原本的历史上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时间是要到十九世纪中期。
相对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其实是机械革命。对于这个,古代人还是能理解的。
可是,电力这个玩意,在古代的时候,就有闪电了。
因此,张明伟要想在大明这个时候把电力这块科技树点开,就远比蒸汽科技要困难多了。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问话,他便一声苦笑道:“陛下,电这个东西搞出来不难,但是,需要的人手会更多,就目前来说,我最多只能挤出时间给大家演示一个有关电的试验。但是,具体的学识方面,还是要等新学的人成长起来才行!”
张明伟是兴国公,锦衣卫指挥使,大明京师书院的院长,各项实验室的带头人,财政司的讲师等等,一天忙到晚,他也忙不过来所有事情。只能是他吩咐一些东西,然后让人去做。
蒸汽动力的这个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情。他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就有人会去做。比如说,宋应星其实就懂得很多,只要张明伟稍微指点,宋应星就能做起来。
可是,电力这个东西,就是宋应星也是抓瞎的。虽然张明伟确实很想把电力科技这块也搞搞,但是,实在是这个基础太差了。
也是如此,张明伟才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就给在大明京师书院学习的学生先进行考试了。考核通过的人,会先提拔一部分人去实验室当帮手,其实就是实习生,在动手中再进行学习。
还有一部分人,就会成为书院的老师,去教更多的学生出来。
至于他本人,甚至他的几个直系弟子,就压根没有多少教授基础课程的时间。
好在已经设立了科技部和财政司这两个衙门,掌握新学的人,可以不用通过科举就有可能获得当官的资格。虽然是技术官,那好歹也是官来的,吸引了很多家境比较贫穷的读书人走上了这条路。
当然,这也是便宜之计,等到以后,还是要正规化,也要有科考这样的事情才行。
此时,崇祯皇帝听到张明伟的这番话,却也没有多少失望,立刻兴致勃勃地说道:“好啊,这个有关电的试验,什么时候开始,朕还答应了几位贵妃,也要看个究竟的。”
听到这话,张明伟想了下说道:“那就明天吧!不过宫里面这边,可以让坤兴公主过来演示。她一直跟随在我身边,学到的多,只是演示一下,却是没有问题的!”
崇祯皇帝一听,也不失望,当即笑着点头道:“朕看来是真得有先见之明,把媺娖安排到先生身边,这好处就看到了!”
边上的祖大寿听得傻眼,坤兴公主在兴国公身边?这又是什么情况?
他正在想着时,张明伟终于应付完了崇祯皇帝,便转头打量了下祖大寿,比想象中要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