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校对)第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2/681

  之所以会传播地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各地豪强都在关注兖州府的情况,派有专人传递消息。
  第二,也和王二彪大张旗鼓的进攻曲阜有关。事后,又任何掩饰地押解孔家人北上。
  这可是曲阜孔家,这么大的事情,各地豪强的“耳朵”,自然都是死命地传递消息了。
  一时之间,所有听到消息的地方豪强就全都被震惊了。
  连千年世家的孔家,最不可能受到牵连的孔家,在这次的事情中都被全族缉拿,那么其他地方豪强,又有谁能强过曲阜孔家的?
  朝廷大军在鲁地,那是真得铁拳重击,都不带一点含糊的。
  震惊之余,在这山东地界内,不管是什么来头,官宦世家也好,地方卫所也罢,那还敢有半丝想着和朝廷作对的可能!
  甚至都不用左懋第手下的新政官员再去地方,他们就自觉地开始配合了。什么粮田赋税啊,隐户人口啊,自发地开始清理。
  可以说,等到左懋第的手下过了新年,再度开始督办新政的时候,就变得异常顺利,以至于原本要随行保护的骑军分队都开始闲得无聊了。
  对于这种情况,张明伟当然是乐意看到的。
  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他便传出军令,把散在各地的骑军都收了回来,就在山东首府休整,不再插手地方事务。
  等到崇祯十七年二月中旬的时候,山东这边的新政,基本上都已经开始有序地在推进。左懋第忙碌的,都没法在待在济南府,开始下去各个州府。
  去年年底爆发的山东之乱,事实上在去年过年前就基本平息。如今又待了一个多月,更是没听说,什么地方还有乱象。
  张明伟见此,便让李过和高一功,合计六千骑军,出发前往莱州府,在那边等待天气合适的时候便坐船前往东江镇。
  而张明伟自己,则领着剩下的两万出头的骑军,开始返回京师。
  将近三万的骑军,又是在冬季,后勤补给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长期呆在山东的话,这边的动乱刚平息,也负担不了太久。
  也同样是后勤限制的原因,派往东江的骑军,就只有六千骑军,这已经是目前估算出来后勤能承受的极限了。
  山东这边新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没个一两年是体现不出来的。
  另外,张明伟在这个时候北上,还和崇祯皇帝的旨意有关。
  孔家的最主要人犯,押往京师,其他孔家族人,则都关押在济南府。
  京师那边,三法司会审已经开始。崇祯皇帝的意思,就是张明伟如果已经办妥山东的事情,就回京师去看着。
  因为崇祯皇帝其实已经被张明伟说服,儒家可以有,但是孔家必须打倒。
  为了防止可能的意外,崇祯皇帝就要张明伟亲自去看着,以保证这个审讯孔家的事情,不至于出什么幺蛾子。
  就这么的,张明伟便回京了。
第473章
掌控舆论
  一如张明伟所料,京师这边,有关曲阜孔家的消息传出之后,简直就像一块巨石砸入了一个小池塘一样,掀起了巨大的反响。
  曲阜孔家,在宋之前,就已经被历代皇帝封过褒成、褒尊、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封号,而等到了宋仁宗时,改封为衍圣公,“衍”寓意圣裔持续衍展、世代繁衍无止境。
  可以说,孔家自古以来,只有世人对他们的尊崇而没有敌意。
  各种各样的书香门第,和孔家一比起来,都不敢再称为书香门第。一直以来,曲阜文风鼎盛,这是想当然就是的事情,毕竟是孔圣后人所在,孔庙之所在。
  而文风鼎盛的话,那便代表教化世人,人心向善,是孔圣所倡导的楷模,读书人的圣地。
  如此种种,却在这崇祯十七年初的时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般的读书人,甚至于普通百姓听到孔家的这些事情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他们被冤枉的。
  一直以来,读书人和阉宦都是对立的。而笔杆子是掌握在读书人的手中,因此,历朝历代以来,只有和读书人,或者说和文官合作的宦官,才可能有好名声。
  如果是和文官作对的,那绝对就是十恶不赦的奸人。哪怕这个奸人在某个时期权倾朝野,但是,最终留给世人的印象,还是十恶不赦的奸人。
  比如说,西厂首任提督汪直,在世人的印象中,那绝对是大反派来的。
  但是,如果仔细去看汪直的过往,就能发现他惩治不法之官,镇压建州女真叛乱,对抗蒙古鞑子等等,他的功勋,真得没有多少文官能达到。结果呢,却成了一个大反派了。
  基于如此种种,很自然的一点,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二彪奏报孔家之罪,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那也绝对是污蔑了。肯定是阉宦的问题,而不是传承千年,最大的书香世家的问题!
  当然了,京师这边,暂时没人敢说这和兴国公有关。毕竟敢和兴国公作对的人,已经落得什么下场,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文官和读书人对上阉宦,那是天然就有正义性。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政治正确。
  于是,群情汹涌,很多人都要替孔家出面。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颁布旨意,准了兴国公的提议,三法司会审孔家大案,厂卫旁听监察,并公开审讯,许百姓旁听。
  当然了,这里所谓的百姓,其实和普通百姓无关,都是官宦相关,有地位的那些人。
  陈圆圆这边,在奏报到京师的时候,她也收到了张明伟的书信,让她特别准备《明报》的特有关孔家专刊。
  于是,在三法司会审孔家大案开始之前,《明报》的孔家大案专刊便印发了出来。
  这第一期的内容,只是对孔家大案进行了事件经过的普通描述,以及即将到来的三法司会审,还附上了京师这边对于这起案件的各种观点评论。
  最终,在末尾的时候,用大字写明:本报持续关注此案进展,第一时间报道审案细节,敬请期待。
  此时,《明报》分社除了扬州之外,已经在两京十三省除云南、贵州之外的省会都有分社。并且动用了八百里加急的传递机制,把最新的《明报》特别版发往全国各地。
  等到张明伟回京的时候,大明朝全国各地,不管大江南北,都是同一个话题:孔家之案的真相如何?
  除了京师以外其他地方的消息来源,就只能依赖于《明报》。因为《明报》不但消息最为详实,同时也是传递消息最快的。毕竟能动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的,是很少人有这个能量的。
  一时之间,《明报》特别专刊,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报难求。
  不知不觉间,大明舆论,就掌握在了《明报》手中。
  ……
  骑军回到京师继续休整,回头要准备去山海关报到,面对强敌建虏。
  而张明伟,则是第一时间被崇祯皇帝召进了皇宫中。
  “先生此策甚妙啊!”崇祯皇帝一见到张明伟,便笑着说道,“自从三法司审讯开始,京师有关孔家之案的风向便开始变了。”
  张明伟听了,微微一笑,这是明摆的事情。
  王二彪不愧是个人才,不管他是用什么手段,总之,他提供的口供,证据等等,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证明孔家的那些破事了。
  就算有人翻供,但是,一条证据链之下,影响也不大。
  孔家的人,千年以来,养尊处优惯了,那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其中的人杰,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真得没有!
  文官们就算想帮着孔家,其实也很难。
  会审的时候,有厂卫看着的;大牢里面,也同样有厂卫在看管。要想撇开厂卫去和孔家人通气,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过,随着审讯的深入,有一点也慢慢地浮现了出来。
  就是孔家的本意,确实没想着杀官真正造反,只是因为利益受损之下的狗急跳墙而已。
  崇祯皇帝把情况给张明伟说了下,然后笑着说道:“如今三法司会审孔家之案,也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对于孔家,大概有两种处置方式。”
  “第一种,主要是文官这边,建议孔家这些人有罪,按律处之,但遵孔乃是自古以来便有,不可废弃,当中孔氏族人中选取遵纪守法,儒学修为精深者继承衍圣公爵位。曲阜县令,则由朝廷另行任命,不再从孔家人中选择。”
  顿了顿,崇祯皇帝看了眼边上伺候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然后才继续说道:“而司礼监的意思,则以孔家谋逆论,杀一儆百,震慑不法,诛九族!”
  王二彪是宦官,他的所作所为,别人自然把这个当成了整体的宦官行为。面对这种斗争,所有宦官都不得不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至于有意见的,也只能等事后再说。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一笑又对张明伟说道:“根据先生提供的那个锦衣卫日报上看,民间舆情,还是倾向于第一种处置。如果朕同意了第一种处置的话,这孔家就等于没有打倒。而如果朕准了第二种处置的话,恐怕舆情不平!先生以为,该如何处之?”
  之前他和张明伟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儒学可以有,但是孔家必须打倒!
  因此,要按着崇祯皇帝的本意来说,他肯定是选择第二种,直接干掉就好了。但是,身为皇帝,也不可能一意孤行,要综合考虑才行。
  张明伟听了一笑道:“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孔家的影响经过这么多年,早已根深蒂固,要想轻松改变这种局面,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过陛下也不用过多在意,再稍等一段时间,这案子拖得越久,就越能打破千年以来的影响。”
  说到这里,他又一笑道:“《明报》那边,我再找几个有份量的人来点评,继续讨论这孔家的这些破事。等到真正剥去了孔家身上的那层外衣,便是陛下可以下旨定案的时候了。”
  崇祯皇帝一听,当即哈哈一笑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朕就先让他们再审着好了!”
  说完了这个事情,他忽然话锋一转道:“先生,如今朕的女儿已经十五,要不,就定下婚期如何?”
  朱媺娖一起陪同张明伟进宫了,不过没跟着来一起议事,而是去见她母后了。
  这时候,冷不丁地听到崇祯皇帝这么一问,张明伟一时都没跟上思路。
  回过神来后,他看到在场的人中,就只有王承恩一个人在,便对崇祯皇帝实话实说道:“陛下,在我那个时代,十五岁的年龄,还是在上学读书的年龄。这种思想认知,是刻在我的骨子里的。订婚可以,结婚的话,感觉太小了。”
  “这样啊!”崇祯皇帝听了,并没有强求。反正张明伟这个女婿,是不可能跑掉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2/6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