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张明伟一听,有点像看白痴一样看了他一眼,然后问他道:“那如果有人想要我们大明秦地,你觉得他们只要攻下秦地就可以,不用担心我们大明朝廷出兵么?”
顿了顿,他又换了个角度再问道:“或者说,你只是要朝廷帮你在天竺打下一块地方,然后交给你,就这样就可以么?”
“……”朱常浩一听,顿时傻眼在哪里。
之前没想太多,就只是想着去佛祖降临之地修佛,说不定能修成正果,长生不老!
此时,他自然知道,他的想法太过天真,一时之间,讪讪地尴尬一笑。
可谁知,张明伟看他这样子,却是话锋一转道:“当然,瑞王要是真要属于天竺为封地,也不是不可以,必须要打败那莫卧儿帝国之后才行。可是,就凭瑞王如今的财力,想要助朝廷强兵以击败强敌,却是不够的。”
看到朱常浩带着惊讶和意外的眼神看向自己时,张明伟便继续说道:“如果瑞王要想安稳就藩,朝廷就必须灭了莫卧儿帝国才行。如此一来,整个天竺都是大明的,如果只给你瑞王一人,你不觉得这封地太大了么?”
听到这话,瑞王便惊喜地问道:“国公的意思,是在天竺封几个藩王,这样就可以了么?”
边上的朱媺娖一直默默地听着他们的对话,有点瞠目结舌的感觉。
在她看来,眼前的这两个人,真得是一个敢想,一个敢答,这也有点太离谱了!
如今的大明,还在救亡图存,关内要灭流贼、叛军,关外要光复辽东;帮周王打吕宋也是已定下了的。
有这么多事情的情况下,眼前这两人,却在商讨攻打天竺的事情,真是活见鬼了!
不过她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当今天下,除了她和崇祯皇帝等少数几个人,准确地说,包括张明伟在内一共五个人知道,大明原本在两年后就会灭亡之外,其他人压根都不会相信大明会亡国。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脑残到继续醉生梦死,各种窝里斗了。毕竟如今的流贼一直以来,对于官绅、藩王等等,那可都不是友好对待的。
另外,这个瑞王连女色都不亲近,一心只想修佛,自有他的一份狂热在内。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眼中,基本上除了他喜欢的之外,其他事情,都不会去深思的。
至于兴国公也跟着瑞王瞎起劲,那是因为张明伟来瑞王府,就是来捋羊毛的。能画饼给瑞王,捋来入蜀地作战所需要的钱粮,他当然不会放过了。
并且,对于天竺那边,相信每个穿越者,如果有的话,只要有机会,当然都不会放过。因为在那边,还有一个底下藏着无数石油的地方。从大明过去太远,占领天竺之后再过去,那就近多了。
天竺可以给藩王就封,但是,中东地区,却必须是朝廷直辖才好。
既然有这样的打算,张明伟和朱常浩神聊天竺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就目前来说,无非是先吹了再说。
此时,张明伟听到朱常浩的问话,便点点头道:“没错,那天竺太大了,朝廷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打下来,当然是要多封几个才行的。”
朱常浩得到兴国公肯定的答复,有了希望,不由得大为欢喜,便连忙再问道:“国公,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做,方才可以?”
张明伟听了,便笑着对他说道:“不如你把想法写了奏章,向皇上禀明情况,至于其他藩王的话,你可以建议庆王、蜀王、秦王等。你们早点出钱粮助朝廷平定内乱,便能早日筹划攻打天竺之事。”
庆王受封陕西都司宁夏卫,蜀王受封蜀地成都,秦王受封陕西西安。可以说,这几个都是大明西北的藩王。
如今张明伟就在这西北平乱,钱财的来源,最好的当然就是这几个藩王身上出了。不过张明伟估计其他藩王不会像眼前这个瑞王那样热衷。甚至当他们知道瑞王提议把他们也封去天竺的话,估计会骂瑞王一辈子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朱常浩却没想那么多,闻言大喜,连忙应下。
见他这么高兴,张明伟忽然开口感慨道:“我领军急行而来,钱粮所剩无几,这入川平乱,没了钱粮,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方能平定啊!”
闻弦而知雅意,朱常浩原本就想着巴结兴国公的,此时一听之下,便连忙说道:“国公放心,孤这边准备了白银十万两,粮食五万石犒军,以示孤之积极态势。”
“什么?瑞王是说白银五十万两,粮食五十万石么?”张明伟一听,便露出高兴的神情,当即对朱媺娖说道,“真是没想到,瑞王的态度如此积极!既然如此,回头你帮我也写个奏章,瑞王的事情,就这态度,我也定然是要大力支持的!”
“……”朱媺娖一听,顿时无语。
“……”朱常浩一听,顿时傻眼。
殿内所有人,包括边上伺候他们用餐的宫女内侍,全都傻眼。
他们一个个看着兴国公,就那么目瞪口呆的看着。
不过朱媺娖最先回过神来,她当即笑着点点头道:“好,我记下了。”
她这么一说,朱常浩也回过神来。如果他够硬气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指出,兴国公这是敲诈,他才没有说白银五十万,粮食五十万石,这简直就是抢钱啊!
然而,他当面是谁?是如今权势滔天的兴国公,就刚才,崇祯皇帝的旨意,他们也都是听到的,更能证明兴国公如今的权势有多大。
最为关键的是,朱常浩如今还正有求于兴国公,因此,他在回过神来后,心中滴血,但是却不得不勉强露出笑容,有点结结巴巴地说道:“对……对,白银五……五十万两,粮食五……五十万石……”
说到这里时,他真得想放声大哭啊!这一下子,便把他一辈子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钱粮,都吐出了一大半。
为什么国公就不说“白银一百万两,粮食一千万石”呢?他真要那么说的话,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实在拿不出来的啊!
到了这个时候,他隐隐有所察觉,恐怕兴国公事先对他有过调查,毕竟兴国公手中可是掌握着锦衣卫的。因此,他才报了这个让他非常肉疼,却还是能拿得出来的钱粮。
事实上,张明伟可不止对他有过调查,而是对大明所有藩王都让锦衣卫调查了的。此时,他哪能看不出朱常浩的肉疼!
不过,他才不会在意。本来就是来捋羊毛的,要不是多捋点,难道兴国公的出场费就那么低了?
达到了目的,张明伟也就不多待了,留下刘金领着锦衣卫和一队军丁,就在瑞王府等着交接钱粮,而他自己则回城外大营去了。
第344章
朱媺娖的傻想
瑞王府这边,原本要他掏出钱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张明伟领军到达了汉中府,可贼乱如今都是在四川,汉中府这里并没有贼乱。
这么一来,要想按照原先的圣旨,如遇贼乱,地方乡绅乃至藩王都是要给出钱粮来防贼的,就不行了。
瑞王朱常浩真要不给钱,张明伟其实没有什么办法的。也因此,他想要捋羊毛,就只能是随机应变。
但没想到,朱常浩竟然自己递了一把梳子给张明伟,他就只能顺水推舟,捋多点羊毛下来再说了。
此时,至少大军入四川剿贼的钱粮是有了。而且马上要过年,怎么样也要犒赏一下这些还在为国征战的将士,这些就都不用再另外操心了。
他正在想着这事,身边随行的朱媺娖,忽然开口问他道:“先生真得打算攻打天竺?”
“嗯!”张明伟听了,转头看了他一眼,理所当然地点点头。
朱媺娖一听,便马上提醒道:“先生不是说,现在天竺是莫卧儿帝国统治,正是强大的时候么?”
张明伟听了,稍微露出一点回忆的样子,回答她道:“如果没记错的话,如今的莫卧儿帝国,应该就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个皇子杀了其他兄弟,逼他父皇退位并囚禁,莫卧儿帝国的实力在这个皇子的手中达到顶点后便会急速崩溃,有点类似唐玄宗时候。”
看到朱媺娖露出那种非常诧异的神态,他便知道朱媺娖被莫卧儿帝国的皇室内乱给惊呆了。这在大明朝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当然,忽略明成祖之外。
不过就算是明成祖,要是明太祖还在,给他一万个胆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心思的。
但是,这种事情,在莫卧儿帝国却是传统,竟然有父子相爱相杀的事情。有成功的,就夺了皇位;失败的,那就被老子所杀,不要太常见了。
“等到我们大明平定了内乱,有实力开疆拓土之时,相信莫卧儿帝国,已经到崩溃边缘了。”张明伟继续对朱媺娖说道,“那个时候,我们再去攻打莫卧儿帝国,相信不会有多少困难。这一点,回头也在奏章上写上。”
说到这里时,他忽然又露出那种自信的神情道:“其实,就算莫卧儿帝国依旧强大,那又如何?只是蒙古鞑子的后裔而已!他们欺负欺负天竺的原居民也就算了,敢和我大明打,就要让他们尝尝当年他们祖宗被驱逐出草原的滋味。”
“先生说得对,我们大明以后可是要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朱媺娖一听,也是自豪地回答道。
说完之后,她和张明伟便不由得相视而笑。
就这么的,他们一行人便说笑着回到了大营。
回到中军帐,张明伟才知道,黄宗羲和方以智这两个学生,都已经有回信了。
见此,张明伟不由得也很是高兴,便立刻要过了回信,让朱媺娖读给他听。
在信中,黄宗羲和方以智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没主动给兴国公写信的原因。不是说他们没有疑惑,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兴国公领兵为国征战,当以国事为重,因此不敢写信打扰,免得让兴国公分心,耽搁了国事。
听到这个时,张明伟不由得摇头叹道:“看看这两个学生,真是小瞧他们老师我了。竟然还怕我分心,难道他们的疑惑,还需要我绞尽脑汁,费去好多天的时间来给他们解惑?”
朱媺娖听了,当即抿嘴一笑道:“先生当然没问题了,可对我们来说,扇子为何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估计能想一辈子,都未必能知道原因所在。”
张明伟听了也是笑笑,刚才也就只是这么一说而已,便让朱媺娖继续念下去。
接下去,黄宗羲和方以智便详细禀告了他们在研究蒸汽机的过程以及遇到的种种问题。
张明伟能听出来,他们对于真空、压强、摩擦力、力臂、力矩等等,很多都是似懂非懂阶段。还有对动力的转换,齿轮的利用,也是有不少的困难。一直到宋应星和涂绍煃到达京师,也参与进去之后才算是顺利了很多。
听到这里,张明伟便不由得一笑。
相对来说,黄宗羲和方以智是属于那种理论派,他们的格物所学,多是理论研究为多。但涂绍煃这个人,张明伟不了解,宋应星却是了解的。
宋应星几次去京师赶考,虽然一直没考上进士,但是却行了万里路,一路上所见所闻,记录成册,最终才有了《天工开物》,这让他的见识,可以说在明末完全是第一人。
黄宗羲和方以智遇到的很多难题,虽然宋应星可能无法完全解释,但是往往却可以给出怎么做的建议。
他们几个人凑在一起,算是互补的那种,合作之下进度更为顺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个涂绍煃,你可知道是什么人?”张明伟想着,便问朱媺娖道。
摇了摇头,朱媺娖回答道:“就只知道他和宋应星是好友,是资助宋应星出书的。”
这一点,当然也是在书信中有说的。
张明伟听了,感觉物以类聚,应该算是不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