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虽然是在问,不过崇祯皇帝的心中,却是知道答案的。如果锦衣卫没烂的话,朝臣也不可能如此肆无忌惮,大明也不会落得如此艰难的局势。
果然,就听到张明伟回答道:“陛下说得没错,后世非常遗憾的一点,就是陛下登基之后没有用好厂卫。史料记载,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最终也是投降了李自成,并且上缴了三万两白银。建虏入关之后,又投降了建虏。”
听到这话,确认了骆养性的历史结论,说真的,崇祯皇帝再一次受到打击了。
这个骆养性,天启年间还只是一个锦衣卫百户而已。他登基之后,就提拔了骆养性,以左都督(武将在公侯伯爵以下的最高级别)衔执掌锦衣卫,并加太子太傅。可以说,真得是非常重用他了,结果没想到,还是养不熟他。
崇祯皇帝正伤心愤怒着时,却听张明伟又对他说道:“不过锦衣卫中也有一人,留名青史……”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顿时一喜,连忙带着一点期盼欣慰之色问道:“谁?”
“史料记载,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在李自成攻城的时候,坚守崇文门,最后事不可为,便自杀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词,‘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听到张明伟这话,崇祯皇帝终于有了一点欣慰。别的不说,至少他现在知道,锦衣卫中还是有人有气节,是忠于大明的。
他刚想说话夸奖一句时,忽然,就听到太子朱慈烺先行开口,对他说道:“父皇,儿臣南行监察百官,催收钱粮赋税,正不知道如何行事为好。这个锦衣卫指挥同知,可否借于儿臣之用?”
之前的定论中,武有勇卫营总兵孙应元,文有张煌言帮着太子,再用郑福松。不过这三人,对于刺探、监察百官这方面确实没经验。如果再加上一个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的话,就比较全面了。
崇祯皇帝想着这点,看向儿子一脸期待的样子,他心中不由得有点犯难。因为他是打算,仿照东厂之例,提拔李若琏为锦衣卫指挥使,让他来整顿锦衣卫的。如果把人给了儿子用,那他自己这边怎么办?
“父皇?”朱慈烺看到崇祯皇帝并没有回答,就有点急了,连忙催了一句。因为在他看来,要想完成父皇交代的南巡事宜,这个李若琏是少不得的。
崇祯皇帝听到儿子催他,不由得抬头看向他,心中有点气恼,你个小兔崽子,竟然开始和朕抢人了,还这么急!
他正想到这里,忽然,从侧殿传来一声清脆的声音道:“还有先生呢!”
不用说,这是一直在旁听的坤兴公主,估计是旁观者清的原因,出言提醒了。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如同醍醐灌顶:对啊,自己不是还有先生在吗!只要有先生在身边,一个能顶其他人无数个,何必还和自己儿子抢人!
这么想着,他便立刻对朱慈烺说道:“好,这个李若琏就随你南下!”
朱慈烺其实是知道的,如果他开口要张明伟的话,父皇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不过此时得到了一个忠心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他也是高兴的,便立刻谢恩。
但此时的崇祯皇帝压根就没有理会他,他的脑海中,一下想到了很多,真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过,崇祯皇帝看着对面的张明伟,忽然之间,想起一个问题,顿时,一下呆若木鸡,傻在了那里。
第019章
目瞪口呆
正高兴着的朱慈烺最先发现他父皇的脸色异常,顿时,心中一沉,想着,该不会父皇要反悔了吧?
他正这么想着时,就听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尴尬之色,坐直了上身,带着一点歉意对张明伟说道:“先生看朕这记性,到如今都还没问先生高姓大名,真是太失礼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
正当他为松山之败,朝廷主力尽失,感觉大明要亡国而绝望之时,张明伟诡异地凭空出现在他面前。于是,就立刻被他当成了救命稻草,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上天来帮他的神仙。
虽然随后通过沟通,发现这个神奇的人并不是什么神仙,但却是来自后世的,同样让崇祯皇帝大吃一惊。紧接着追问历史的发展,一件件、一桩桩地事情,所见所闻等等,一直震撼着他。像问姓名这种小事,当然不会是最优先了。
也是到此时,他聊得已经够多,想起一个点子的时候,才算是想起,他竟然都还不知道张明伟的姓名这些。
此时,崇祯皇帝的这个话,让边上的朱慈烺也听得目瞪口呆,甚至连侧殿那边都响起什么动静,显然坤兴公主也没想到。
真得是,聊了那么久,把自己亲身女儿都许出去了,竟然还不知道对方叫什么……
张明伟听了,却并不在意,这时候再说也不迟:“我姓张,弓长张,名明伟,就是大明的明,伟大的伟。”
这个名字,听得崇祯皇帝的眼睛发光。他心中不由得想着,看看,先生虽然是后世的人,可同样是上天派来帮自己的,这不,连名都是“大明伟大”的意思。
等了一会,没听张明伟再说,崇祯皇帝便再问道:“先生的字是?”
“我们那会已经不兴取字了,所以我也没有!”
崇祯皇帝听得有点奇怪道:“那这么一来,岂不是重名的很多?”
对于后世的东西,这大殿内的都是好奇宝宝,全都竖着耳朵听张明伟的回答。
“确实重名的有很多!”张明伟听了笑着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重名最多的一个名字有将近三十万人。”
听到这个,崇祯皇帝有点无法想象,同一个名字的竟然都能有三十万人?这简直不可思议!
心中疑惑着,他便再问道:“那先生那时候一共有多少人?”
“大概有十四亿多吧!”张明伟回答一句,看到崇祯皇帝好像没立刻明白过来,便解释道,“就是一万万为一亿,一共有十四个一万万。”
“咕咚”一声,侧殿那边又传来一声动静。
而崇祯皇帝和朱慈烺则都是张大了嘴巴,一脸目瞪口呆的样子。
这个数字,让这个时代的人,真得是太难以想象了!
看他们这样子,张明伟心中起了捉弄之心,便又笑着补充了一句道:“只是京师的常住人口,大概有两千多万人。如果算上其他流动人口之类的话,京师至少有三千万人。”
他说完之后,目瞪口呆的人,继续保持目瞪口呆中。
就这个时代来说,包括东西方在内,百万人口的城就是非常大的城池,是最为繁华的了。大明有百万人口的城池,也只有区区几座而已。
张明伟的这番话,让这个时代的任何人听了,都不会比崇祯皇帝和朱慈烺兄妹好多少。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连想都想不出来,那么多人口到底会是怎么样的繁华,所住的城池会大到没边了吧?
而崇祯作为大明皇帝,对人口自然更为敏感,自然就更震惊。因此,还是朱慈烺先回过神来,惊诧地问道:“先生,这么多人,粮食够吃么?”
大明如今才多少人,都已经缺粮饿到处处造反了,那么多人,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啊!
“当然够吃!”张明伟听了,微笑着说道,“农作物的品种会改良,科学种植等等,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多的人都能养活!”
震惊这些古人的同时,顺带着又宣传了下科技的力量,这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
果然,崇祯皇帝听到这话后,回过神来立刻对张明伟说道:“先生一定要在大明好好传道受业解惑,把这个科学技术学识广而传之,朕定然全力支持!”
对于古人来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帝国,都是人多力量大的认识。如果大明有朝一日能有这么多人口的话,这天下就真得惟大明独尊了!当然,前提是能养活。
见张明伟点头之后,崇祯皇帝还记得自己之前所想,不敢再瞎扯,要不然,真得又会忘记自己想干什么了。
这也不怪他,实在是张明伟所说得每一个消息,都是让他们非常震惊的那种,实在太容易歪楼了。
只听崇祯皇帝接着又问张明伟道:“先生学问如此渊博,不知道是什么出身,除科学技术学识之外,还涉及了什么,比如兵书之类的?”
听到这个问题,张明伟稍微愣了会,有点不明白他的意思。
倒是朱慈烺帮他回答了:“先生学识这么渊博,至少是进士出身,说不定还是状元呢!”
一听这话,张明伟才明白崇祯皇帝是问什么,便笑了下回答道:“后世也有类似科举的考试,我是211,按考生比例来说,应该是三甲进士之类吧。至于兵书,看过一些,高中……还是学生时代时,也曾参加过军训。”
朱慈烺听了,对于学识这么渊博的张明伟竟然不是状元,感到很是有点遗憾。但崇祯皇帝的关注点显然不在这里。就见他疑惑地追问道:“什么是军训?”
“就是新兵训练!”张明伟顺口解释了一句,感觉崇祯皇帝会听不懂,就自己再解释道:“我那个时代,任何人都要服兵役。但是,在校生,就类似在国子监读书的,可以通过军训来掌握从军的基本技能,以此代替服兵役。万一国家有战事需要动员的话,也不至于一点都不会。”
他的话音一落之后,顿时,他又看到了目瞪口呆的一幕。很显然,人人都要服兵役,哪怕国子监的监生也要参加军队训练,这又让他们震惊到了。
过了良久之后,崇祯皇帝回过神来,不由得非常羡慕。要是大明如此的话,还怕没军队可用!不过要读书人都参加军队训练,人人服兵役,在当下却是太难了!
想了一会,他用力摇头,尽量不再多想,都怪先生说得每件事情都那么让人惊讶,真得差点又把正事给忘记了。
此时,崇祯皇帝大概了解了下张明伟的履历,便一脸诚恳地说话了。
第020章
大刑伺候
“先生,朕有一个想法,你看看是否可以?”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下,然后才继续说道,“当下最为重要的是,一为整顿吏治,查抄钱粮;二为编练强军。而锦衣卫刚好都有这两份差事的。因此,朕想着,先生能否先当着锦衣卫指挥使的差事,替朕先做这两件事情?”
此时的他,自然是知道,吏治如此,厂卫难辞其咎。而且骆养性最终投贼,他当然是不可能再让他当锦衣卫指挥使的。
如果只是让王承恩管着东厂来整顿吏治,查抄钱粮的话,他并不放心。并且,由张明伟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同样来整顿吏治,查抄钱粮,那绝对会更有优势。毕竟他知道历史,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他能察觉出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卖国晋商有勾结。类似这样有目的地查探,定然能事半功倍。
还有谋害他儿子的那个事情,崇祯皇帝也犹如一根刺,一直刺在他心中。这个事情不查出来,他寝食难安!而从之前的交谈中,他感觉张明伟比起王承恩更细心,抽丝剥茧之下,更容易查出当年的真相。
另外,锦衣卫其实是军队来的,不过设有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是掌管锦衣卫军纪,而北镇抚司才是监察百官。
如果马上把京营交给张明伟去训练,想要得到强军,这一点,他还是有点疑惑的。毕竟从他登基以后,多少名臣都试图编练过新军、强军,结果却是不尽如意,甚至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因此,让张明伟先在锦衣卫内练练手,就是最好不过的选择。成功了,就再把京营给他;要是失败了,范围小,也没多少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想法,崇祯皇帝才说出了这个要求,也算是给张明伟安排的第一份差事了。
张明伟听了,稍微沉吟了一会,才看着崇祯皇帝回答道:“陛下,我初来乍到,对于大明,更多的是从史料上了解,还需要对这个时代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事儿我可以做,但希望陛下能给我时间。另外,有可能我的做法和这个时代的做法都不会相同,这点也要事先说明,还望陛下鼎力支持才行!”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大喜。
他被人害过好几次,每次都是夸夸其谈,好像成竹在胸一样,让他寄于很高的期望。可他全力支持之下,结果却是银枪蜡烛头,把大明又往深渊中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