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608

  “大宗师是大宗师,徐佑是徐佑,他的境界,超出你们的认知之外。何况,徐佑视方斯年为亲妹妹,绝不会置她于死地而不顾。你若不信,可以再等等,我估计等到入夜,平城就会有新的消息传过来。”
  果然,当天夜里,鸾鸟接到新的消息,康静被杀,元沐兰率铁骑赶赴云背山,收殓尸体带回了平城.
  鸾鸟已无暇夸耀何濡算无遗策的风姿,她紧急前往台城,向元瑜禀告。
  元瑜闻听噩耗,伤心欲绝,他和康静亦师亦友,既敬重又推崇,彼此相伴三十余年,感情深厚,当即要返回平城祭奠。
  何濡劝阻,道:“死者已矣,当务之急,要为天师报仇。青州方面已万事俱备,只等主上点齐兵马,御驾亲征,就可摧枯拉朽,一鼓而下。等青州入大魏版图,再经略徐州,据淮水而饮马长江,南北定矣!”
  城阳王反对:“今迁都未久,诸州疲敝,擅启战事,于国不利。且青徐之间,水路纵横,我水师尚未练成,难道要用铁骑涉水泅渡,以追逐南人的坚船利箭吗?”
  何濡道:“城阳王不知军务,切莫多言。自来南北对峙,从北攻南,无非三条路。一是出关中,入益州,据上游顺流而下;一是出洛阳,经南阳谷地,取江陵,进入长江;一是占两淮,或由巢湖经濡须水入江,或由淮河经中渎水到广陵入江。”
  城阳王道:“如今天下两分,魏楚各据半壁,然关中、豫洛、益州、荆州等要地全在楚人手里,屯聚重兵。秦州刺史朱礼,久经战阵,洛州刺史叶珉,当世韩信,两州互为犄角,易守难攻,陆路已然封死。”
  何濡道:“那只有走两淮……攻淮,必先攻打青州。青州刺史卜天,也是从黄淮到长江的数千里防线上,唯一一个不是徐佑嫡系出身的刺史。”
  城阳王道:“不是嫡系又如何卜天镇守青州,和我朝对峙数十年,很少从他手里占过便宜。难不成何常侍去打,就能保证胜券在握?”
  何濡也不着恼,仔细解释,道:“卜天愚忠安氏,自安休渊死后,幼主登基,对徐佑把控朝政大为不满。这四年形同割据,不进京朝拜,不听令听宣,各种新法皆不予实施。徐佑忙于对付门阀,暂时对他安抚为主。但两人都清楚,一旦门阀被打压,徐佑腾出手来,势必会对卜天开刀。”
  “所以,此人可以劝降!”
  “劝降?”
  “对,经过皇鸟这段时间的接触,卜天确实有意归顺,但他怕徐佑会举兵来攻,自家抵挡不住,故要求陛下御驾亲征,率大军至青州对抗楚军。这是天赐良机,若是畏而不前,等青州被徐佑降服,后悔也来不及了。”
  城阳王面向元瑜,道:“陛下,我承认,何常侍言辞足可动人心,但兵凶战危,无人敢言必胜。想那卜天,一直对楚国忠心耿耿,徐佑再跋扈,至少对卜天也算仁至义尽,他怎会一经游说,立刻愿降?且降便降了,为何还要主上御驾亲征?我恐卜天降,此为徐佑的苦肉计……”
  他屈膝跪下,道:“家国之重,重在君王,兰京初造,百废俱兴,人心思变,内忧甚于外患,君王不可轻动!”
  两人辩了良久,何濡没能说服城阳王,而城阳王对皇帝的影响颇大,其他人也纷纷反对出兵。
  欠了何濡人情,原本可以在朝堂给他最大的支持的康静身死,崔伯余目前的心思集中在国内,也无心开拓疆土,导致元瑜有些犹豫。
  出兵的计划暂时搁置,谁知当天夜里,台城宣阳门外的双石阙,被人用墨笔写着两行大字:
  徐佑携方斯年到此一游,恭祝魏主万寿无疆。
  这两行字如鸾翔凤翥,神采动人,北魏也有很多人临摹徐佑的神品书,当即认出这是徐佑的真迹。
  双石阙是营造邺都时新造的,被称为神龙、仁虎,趺座高七尺,阙身高五丈,刻着珍禽异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
  如今被徐佑的墨迹污了全身,一大清早,闻讯而来的百官乌压压的围住石阙,大多都感到震惊,但是还有人没心没肺的忙着点评书法,赞不绝口。
  何濡也在人群里,望着充满了徐佑风格的戏谑,仿佛又回到了静苑那些欢声笑语的日子,唇角先是溢出微笑,然后似乎察觉到不对,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和可怕。
  刚刚起床的元瑜匆匆从台城出来,抬头一望,顿时急怒攻心,捂着胸口,疼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后经御医抢救,虽无大碍,可勉强坐立行走,但御驾亲征是别想了。他强撑病体,卧在床榻上主持召开廷议,决定对青州用兵,任命城阳王为征讨大将军,这是临时之职,和之前大将军的权柄不可同日而语,率内大将军尉迟金雀、征东将军穆怀恭、镇东将军杨峦、安东将军崔琰等共计十五万人,号称六十万,于十日后出发,进攻青州。
  城阳王劝无可劝,回府后和儿子叹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徐佑贵为楚国太尉,当今武道第一人,岂会效仿那顽劣孩童,故意用言语嘲弄主上?无非是要激怒主上,让他失去该有的英明和决断,此次出征,我可能回不来了,你好生侍奉母亲,照顾弟妹,家有良田和产业,做一富家翁就是,别参与朝政……”
第一百二十四章
陌上花开,缓缓归矣
  卜天不是诈降。
  虽然他和徐佑经历过很愉快的合作期,但是两人的交情从来都算不得深厚。
  当年徐佑讨伐元凶,率新成立的翠羽军北上,先攻克徐州,后和青州对峙。他孤身入卜天军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卜天归顺,且允他永治青州,卫国戌边。
  之后,安休林在位,徐佑任大将军,忙于西征,卜天对徐佑也算支持,从青州出兵,在侧翼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他们的分裂,自玄武湖之变开始,安氏的皇帝和诸多皇子被何濡下毒屠戮殆尽。
  这个污点,是徐佑怎么洗都洗不去的。
  作为安氏的忠犬,两人渐行渐远,也是可预料中事。
  徐佑这几年忙于和门阀争斗,还要全面革新旧制,一直腾不出手解决青州问题。
  并且想要除去卜天很不容易,他几十年的经营,青州就是他的家天下,部曲效死,水泼不进。
  徐佑曾尝试过给卜天加官进爵,调进京城任职。
  当然,这是好心保全他,求得双赢的局面。
  但卜天拒绝了,他一来信不过徐佑,二来更舍不得青州土皇帝的威福。
  然而,徐佑在楚国越来越强势,等击垮了门阀,皇室沦为傀儡,百姓齐唱颂歌,寒门士子逐渐占据朝堂,眼看着就要稳住大局,卜天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接下来就会对青州动手。
  他的目光,只能向北。
  宁可借魏人的手,也要为安氏报仇!
  何濡是最早洞悉卜天心理变化的人,所以迁都之后,建议元瑜和他进行接触。
  皇鸟领命而去,郎有情妾有意,就像拍一下屁股就知道摆好姿势的老司机,双方一拍即合。
  至于为何不让总是负责对外事务的鸾鸟去青州,因为鸾鸟现在对外事没兴趣,她只想在邺都盯着何濡。
  随着北魏出兵,卜天马上发出檄文,直指徐佑十九条大罪,单看罪名,罄竹难书,仿佛古往今来第一大奸臣。
  此时徐佑刚到江陵不久,带着方斯年来到郭勉墓前,先点香祭拜,鞠躬叩首,然后听到咯吱门开,转身回头,看到草庐前倚门而立的詹文君。
  三年尽孝,虽不至于形销骨立,可她也清减了许多,盈盈一水间,目光纠缠,说透了万语千言。
  徐佑笑道:“金陵城外,陌上梅花已开十万株,娘子可归矣……”
  詹文君嫣然一笑,来到徐佑旁边,冲郭勉的墓碑柔声道:“家舅听到了么,夫君待我极好,今生遇此良人,不算白来世上一遭,家舅九泉之下,也可安心了。”
  回到草庐里,詹文君拉着方斯年的手,打量片刻,叹道:“谁成想我家的小丫头,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宗师……”
  方斯年道:“我也是糊里糊涂……”
  徐佑没想到会在这个年代听到这么凡尔赛的话,笑道:“人比人,气死人啊……”
  又说起邺都之行,在神龙、仁虎双阙上题字,詹文君又好气又担心,道:“夫君身系江东亿兆臣民,今后万万不可如此涉险。虽然北魏没了大宗师,可兰京戒备森严,驻扎雄兵数十万,一旦被发现围住,怎么脱身?”
  大宗师当然不是万能,所以徐佑很有分寸,混进邺都后只在宣阳门外生事,没有擅闯台城。
  就算要闯,他和方斯年联手也未必闯的进去,闯进去也未必出的来。
  陷身战阵之中,十个大宗师也抵不住万弩齐发的威力,扛不住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围攻。
  徐佑认错态度良好,道:“只是一时兴起,有些得意忘形,夫人教训的是,绝不会有下次了。”
  方斯年在旁边吃瓜,接连发出啧啧声,她追随徐佑多年,见惯了他在府内和府外完全不同的样子,倒是并不惊讶。
  詹文君笑道:“我岂是要教训夫君,只是想着夫君行事多考虑后果,别说受伤了,就是掉了根头发,也会让玄机和我夜不能寐……”
  方斯年突然觉得吃瓜不香了,喉咙里齁甜齁甜。
  正在这时,接到秘府送来的紧急军报,以及传抄的讨徐檄文。徐佑看完后仰头大笑,道:“这定是其翼的手笔,旁人写不出这样的尖酸刻薄。”
  方斯年凑过去看了几行,奇道:“小郎你还笑?何郎君这样骂你,你不生气的吗?”
  “这檄文乍读起来酣畅淋漓,似乎骂的尽兴,实则牵强附会,故意用耸人听闻的恶行来抹黑我,别说那些世族不信,就是普通齐民也糊弄不了……比如第九条,说我凌虐无度,夺人妻女,府内养歌姬八千余人……呸,天下谁不知道我徐佑福泽天赐,得幸娶娇妻两人足矣……”
  方斯年看了眼詹文君,拉长嗓子,道:“哦……”
  詹文君微笑不语。
  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自己的男人留点面子。
  徐佑乜眼,道:“斯年,我发现自你成了大宗师,嘴皮子变利索了啊……”
  方斯年飞身到草庐外,大宗师就是不一样,窜的比兔子快了几十倍,她面对草庐的方向,负手后退缓行。
  阳光倾斜,整个人如同沐浴在光芒万丈的佛光里,若被愚民愚妇瞧见,不定会以为是佛陀下凡,跪地膜拜。
  可忽而嬉笑,宝相顿时破灭,道:“小郎,我先回钱塘闭关,稳固境界,你和夫人好生叙叙别情,莫来教训我了。”
  “去吧!”
  徐佑知道方斯年这是故意给他们留出空间,道:“慢慢领悟,一品之内,天地辽阔,你我不过一叶浮萍,无须自满,也无须惧怕,随心而动,随意而行。”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方斯年躬身,正色道:“是!”
  ……
  “还有收拾的吗?”徐佑关心的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