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608

  元敦在此次事变中,立场坚定,不受诱惑,积极禀告侯官曹,并以身犯险,引蛇出洞,配合捉拿反贼,被元瑜大加夸奖,赏了御酒钱帛无数。
  元敦坚决推辞,并说愿将御赐之物全用在邺都的营造上。
  这个表态差点让元瑜泪流满面,贵戚们都不理解,大臣们没一个省心的,他过的太难了。
  儿子里好歹出了懂事识大体的,还能吝啬不成?立刻封为赵王,司州刺史,安北将军,正式跃升为太子之下第一人。
  解决了平城的麻烦,元瑜又马不停蹄赶回邺都,他把太子从东宫叫到太极殿,先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然后拿着棍子准备笞挞。
  城阳王、章武王等皇弟进来苦苦劝解,元瑜怒气稍平,遂令城阳王代他杖责一百下。
  城阳王心知这是皇帝开恩,下手很轻。
  太子也不蠢,每打一棍,就发出凄婉惨叫,到底把皇帝叫软了心。只打了五十多下,便挥手命人扶持着出去,幽锢在邺城西郊外的别馆,太子仪仗照旧,应该是没了废太子的心。
  对于没能一举扳倒太子,鸾鸟并不失望,毕竟多年的父子情分,不是说丢就能丢的,而且废太子动静太大。
  在当前局面来说,元瑜刚完成迁都的壮举,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所以给了太子苟延残喘的机会。
  “这次的乱局,五殿下怎么看?”
  何濡约王良策喝酒,王良策又叫上了五殿下元克,三人泛舟湖上,吹着晚风,好不惬意。
  “我?我很庆幸这是兄长们的争斗,和我无关。”元克还是有点小聪明的。
  “哦?”
  何濡眯着眼睛,道:“可我听人说,太子失德,皇室里有资格竞争储君之位的,唯有二殿下和你!”
第一百一十六章
科举
  元克从没想过取而代之。
  太子自被立为储君,已经二十三年有余,他跋扈日久,颐指气使,兄弟们也都习惯了。
  可元敦借着这次的平城之乱,异军突起,成了王爵里最尊贵的一字王,还是大国之一的赵。
  这让其他宗室看到了某种可能性,难免让人眼红,也让人心动。
  元敦能举报太子而成赵王,那我是不是也能踩着太子成为比赵王更尊贵的秦王、楚王、齐王和晋王?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叔叔做得,舅舅做不得?
  元克心思活泛起来,他曾被太子当众鞭打,仇恨刻骨铭心,笑道:“太子之事,牵强附会,不然父皇也不会饶过了他。至于二兄,他的胆色远胜于我,我当个富贵人就行了,别的岂敢奢望?”
  “南阳王元胜富贵了一辈子,结果如何?行将就木时被贬为庶民,饥寒交迫,居无定所,想必活不了几日。殿下想当个富贵人,无意权势之争,可终日仰人鼻息,战战兢兢,哪里比得上自己当自己的主人?”
  何濡最擅长的,就是蛊惑人心,王良策见元克脸色变化,必然动了贪念,笑着举杯说道:“来来,喝酒喝酒。”
  又是几杯酒下肚,元克实在按捺不住,道:“可是机会难得,像二兄那样的,几十年未必遇得到一次。现在太子被幽锢,更是难上加难……”
  薅羊毛,非得一只羊薅?
  何濡笑道:“守株待兔,是愚者的做法,智者会主动的去创造机会……”
  元克眼神迫切,道:“常侍请指点。”
  “你知道为何太子能够躲过废黜之灾?”
  “父皇舐犊情深……”
  “天家哪里有情?主要是因为侯官曹并无确凿证据,证明太子参与穆泰等人的作乱。”
  元克听的迷茫,道:“这有什么关系?穆泰等人的口供足够父皇做出决断了……”
  “只有口供,没有物证,怎么坐实?主上盛怒之时,难免会被元敦和鸾鸟蒙蔽,可等到太子被杖责,其实已经察觉到其中另有隐情。只是天子金口玉言,不会承认犯了错,又为了朝局稳定,只能将错就错,虚应故事的让城阳王代为杖责……”
  元克终于领会他的意思,道:“常侍是要我去搜集二兄欺君的证据?”
  “不错!二殿下能够踩着太子高升,五殿下自然可以有样学样……”
  元克犹豫道:“不好吧?二兄和我无仇无怨……”他想搞的是太子,不是元敦。
  何濡也不再劝,笑道:“那就当我没说,良策和殿下有姻亲之好,我和良策是骨肉兄弟,咱们没事可以多聚聚。”
  等酒兴尽了,何濡先告辞离开,元克拉着王良策继续喝,醉醺醺的道:“良策,你看我还有机会吗?常侍只是哄我开心,对不对?”
  “殿下,同为龙种,皇位就该各有机会,不过太子占了立嫡立长的便宜。他要是英明伟略,也就罢了,现在看来,二殿下显然是不服气的……”
  元克仰头往嘴巴里倒酒。
  “二殿下愿意出来争,其实是好事。有他冲在前面,殿下你就不会引人注目,只要按照何常侍的安排,让他们两败俱伤……”
  元克猛然捏紧了酒杯,脸庞变得有些扭曲。
  北魏太和两年,也就是南楚的升明四年。
  魏国正处在大变局的前夜,多方势力纠缠不休,看似平静的湖面被迷雾笼罩,除了身在局中的极少数的人,没人能看清最后的结局。
  而楚国的走向则越来越明晰,随着山宗和柳红玉的大婚,预示着门第婚之制被打破,徐佑在和门阀世族的斗争里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要想彻底的终结门阀政治,还有最后一步。
  升明四年秋。
  谢希文上表,称“……华霍所以能崇极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实赖股肱之良也。今,九品中正择人法,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当废之,另用新法……”
  九品中正制,是门阀赖以存身的政治基础。
  谢希文这道奏疏,是在徐佑依次铲除了门阀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宗法基础后,砍向他们脖颈的断头刀。
  有人坐不住了,出头反驳:“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忧长。家世、德行、才能并重,是曹魏以来,最为公正的察举选官之法。尚书令要废之,怕是太过想当然了。”
  “公正?”
  谢希文冷冷道:“坊间小儿到处传唱: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等良将怯如鸡。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偏偏寒门无上品,士族无下品,若是公正,会当真如此吗?时至今日,只需查验远祖和父兄的门第世资,就能给予品状,授予官职。士族、庶族由此而定,清流、浊流由此而分,长此以往,门阀世族掌控晋升之途,所选官员无所作为,或贪腐成性,或昏聩无端,于国于民,皆是大害。”
  他转身面向皇帝,道:“为千秋万世计,臣请陛下俯允,废中正制,立科举制,分科举人,考试进用,不分士庶,无须举荐,皆可自行投牒报名应试,以名次授官职大小,以政绩定拔擢贬谪……”
  谢希文洋洋洒洒,足足说了半个时辰,将科举制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报名,如何考试,如何监督,如何选官,以及长远规划,无不详尽的向皇帝和百官做了陈述。
  大体是徐佑结合唐宋以及后世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来的新科举制,规避了几千年走下来的弯路,尽可能的把这个制度搞的相对公平。
  因为不管是唐宋,还是到了现代,想当官,就去考试,永远是人类社会最为公平的制度之一。
  所有人都不说话,目光看向站在首位的徐佑,包括小皇帝。
  徐佑笑道:“尚书令此议甚好,我看,就通过了吧。”
  皇帝忙道:“依太尉所言。”
  百官俯首:“臣等附议。”
  经过了这两年的多次交锋,门阀节节败退,再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反抗。虽然明知科举制是压死他们的那根稻草,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稻草砸落在头上。
  那种感觉,生不如死!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来历
  科举改制一出,天下震荡。
  寒门有了希望,无不奔走相告,从扬州到益州,各种文社聚集,诗赋称颂,百姓立生祠,奉香火,把徐佑当成了圣人。
  而门阀世族惶惶不可终日,顾允为此召集顾陆朱张四姓子弟,分析利弊:“尔等衣食无忧,家族藏书万卷,请的又是最好的老师,父兄长辈,无不饱学明经,哪怕再不成器,耳濡目染,也比那些寒门庶族强了百倍?若是这般还比不过,那是自家时运不济,也怨不得旁人。”
  一番劝慰,倒让不少人定下来心,以前可不劳而获,谁还愿意努力争先?现在日月更易,当潜心读书,考取功名,方不辱没家族,也让那些寒门瞧瞧,就算不论品第,单论才学,还是士族为优!
  北魏,邺都。
  元瑜就楚国改制之事询问群臣,崔伯余不屑一顾,道:“所谓科举,无非是效仿汉朝旧制。汉时,分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多个科目来举士,和南人的法子如出一辙。然而两汉之际,奸佞横出,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危害忠良,终至灭亡。直到曹魏设九品中正,一改前弊,宇内为之一清……”
  这又有人不服,道:“既然九品中正远胜科举,为何曹魏国祚两百余年,而两汉则有四百年呢?”
  “曹魏之亡,亡于皇族为夺权而生乱,与九品中正无关。”
  又有人道:“九品选人,为何只取门第,不拔才能?”
  崔伯余道:“世家子弟,就算才具平常,可德性纯笃,用之为官,忠于上,而怜于下,为何不取?”
  “傅说版筑,吕望钓叟,何尝出自世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