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608

  “港口?”
  鲁伯之熟络的勾住使节的肩膀,道:“来来,咱们边喝边谈……”
  百济使节离开,苑里的其他人却从徐佑的诗里品出味道来。
  大楚的商业活动比起汉魏,算是十分的繁荣,但重农抑商的政策依然存在。商人有钱,可身份地位低下,被人鄙视,也无法当官。
  物资需求满足之后,必然要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这是人的天性。
  徐佑准备给他们释放天性的机会。
  随着这首新诗的流传,徐佑于十二日在礼部正式成立遒人司。
  所谓遒人,出自《夏书》: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遒人的作用,一是宣布政令,二是采访民事。在基层负责的人员,也会定期接收新的命令和上报新的见闻,保证及时更新。
  《诗经》就是通过遒人采集整理而成。
  遒人司征辟大量说书人入职,为了确保每个州和每个郡都设立分部,每个县有三人以上的遒人,还招收了一批由于检籍失去士族地位的读书人。
  他们有知识,也有捧铁饭碗的积极性,身在低估,不再介意浊职丢不丢人,纷纷踊跃报名,几乎挤破了门槛。
  这一招,既有效解决了遒人司的人手问题,也大幅度缓和了检籍引发的社会矛盾。
  遒人司成立的第一个任务,是借助徐佑的新作,将商业可以流通百物,方便百姓,有利于国家经济繁荣这个基本思想传播出去。
  再进一步说明商人的苦辛和风险,把淳朴之风荡尽,奢靡之风盛行,归结于商人是不公平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为即将进行的经济革新预热。
  经过两个月的铺天盖地的宣传,不少商人自发的印刷徐佑诗集,免费送给百姓,连乡野偏僻之地,也在传唱这首“商人诗”。
  民众对商人的看法在快速的发生着改变,朝廷突然颁布法令:取消金陵、吴县、钱塘、成都、浔阳五座城市的宵禁和里坊制度,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允许在有关部门规划好的区域摆摊做买卖,并减免繁琐的交易税,重新制定简洁明了的商业税征收试行方案,推动城市商业化进程试点……
  这套法令,其实和之前的土断、检籍、新法等一脉相承,通过土断检籍,分清了土地和人口的关系;通过新法,解除了土地对人口的束缚,增加了流动性;再通过取消宵禁和里坊制,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商业行为,从小农经济向农商并重转变。
  为了保护商业,户部和吏部联合下文,规定凡官府需要的物资,都要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摊派和征调。官吏不许以任何名义盘剥商贾,违者从严从重惩罚;
  同时,推出农业、水利、造纸、印刷、纺织、矿业、造船、炼钢、烧瓷、饮食、娱乐等十七大行业的三到五年规划。
  当徐佑大刀阔斧的对江东全方面改造的时候,北魏也迎来了一次大变局。
  经过何濡一年多来的分化、拉拢、打压,又顶着各方巨大的压力,提前投入堪比北魏三年纯财政收入的人力物力,对邺城进行了全方面的修缮和扩建。
  为何选择邺城?
  洛阳曾是元瑜心里的备选地之一,但后来局势变化,洛阳几经战火毁城,现在就像是嵌进楚国腹中的钉子,四面皆敌,已不适合为兰京。
  邺城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不是因为其他地方不好,而是因为笼罩在邺城身上的光环太耀眼了。
  邺城最初是在袁绍的治下,物阜民丰,等到曹操封魏王,定邺城为国都,前后营建数十年,再到曹丕篡汉,迁都洛阳,可仍然把邺城作为五都之一,直到曹魏覆灭,还是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基地。
  北魏立国后,邺城所在的冀州被称为国之资储,唯籍河北,可知当地的富饶繁荣。
  且邺城的漕运相当发达,得漳水之利,物资运输便捷,西有太行之险,南有黄河屏障,比起洛阳,有洛阳的优势,而无洛阳的劣势,立作兰京,更为合适。
  这年五月七日,天师康静上表:臣夜观星象,俯察图记,发现必有迁都之事。
  皇帝道:天意如此,然不知民心如何?
  康静答道:上古尧都平阳,舜迁于冀,可知帝王所居,历代不同。今平城贫瘠,只能修武,不能修文,百姓颇多怨言。陛下迁都,经略四海,正是周汉兴隆的规制,民心自然支持。
  皇帝又道:然自先帝以来,久居此间,北人恋旧,一旦南迁,未免造成惊扰。
  康静道:大魏远祖世居北荒,后居东木根山,又居盛乐,再迁平城,帝王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随地可安,陛下英明武略,国运清夷,如何独独迁不得呢?
  皇帝以为大善,正式把迁都提上议程,向诸州郡和边境六镇颁发明谕。但是,仍然遭到鲜卑贵族和一些朝臣们的极力反对,而反对声音最大的,是边境六镇的镇都大将。
  这是隐患,若不息平镇都大将的异议,怕会遗祸无穷。何濡建议元瑜西巡,元瑜如今对他言听计从,旋率三郎卫士出京临幸阴山,登阅武台,遍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再还平城已到秋季。
  六镇对迁都的异议被压制。
  可面对平城里的反对力量,崔伯余问计何濡,何濡笑道:“尚书令胸有成竹,我就不献丑了。”
  崔伯余坚持,道:“请少傅指点。”
  何濡答非所问,道:“我听说尚书令最近和天师有些争执?”
  崔伯余也不隐瞒,道:“是,我欲把佛门赶尽杀绝,可天师却觉得佛门式微,再不足以威胁天师道,打算见好就收。”
  对康静而言,他在北魏振兴天师道的任务已经完成,佛门经过多次清洗,只是苟延残喘,托庇在太子和诸多贵人门下,继续追杀,困兽犹斗,政治上要冒更大的风险。
  但对崔伯余而言,他要全面汉化,复兴儒学,自然要报儒家被佛门压制了百余年的深仇大恨。
  两人为此多次起了争执,康静无法说服崔伯余,崔伯余也无法说服康静。
  他们不能达成共识,元瑜就不能下最后的决心。
  所以崔伯余今夜拜访何濡,明着是为了商讨迁都,实际上是为了佛门。
  何濡道:“其实,若要让主上灭佛,现在正好是良机……不如,我和尚书令同时把心中所想写在掌中,看看是否相同?”
  崔伯余欣然应允,取笔写了两字,握拳等何濡写就,再摊开手掌。
  果然,两人写的内容一模一样:
  大乘。
  若法归泉下有知,真得说一句:我谢谢你们嘞!
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都
  废物利用,是何濡崔伯余这些大佬们特有的金手指,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大乘教。
  大乘起义平定数年,还有零星的余孽在活动,但这些人就像是跳蚤,恶心恶心你,却又造不成太大的伤害。
  不过,当大佬们认为你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哪怕是只跳蚤,也能掀起滔天巨浪。
  九月十八日,平城接到幽州传来的紧急军情,有沙门僧御隐自称弥勒佛座下二弟子,为报法归之仇,承继大乘教的衣钵,号净居国明法王,聚众十万,起事造反,抄掠幽州、瀛洲数郡,似有涤荡之态势。
  元瑜大怒,不顾所有人反对,决定御驾亲征。安淮王元英、任城王元丕留守平城,他带着太子、重臣,以及诸贵戚、部族、门阀和数万最精锐的军队,浩浩荡荡,前往幽州平叛。
  行至相州武城,恰逢天气多变,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每天只能走数里,停停歇歇,贵人们折腾的怨声载道。
  他们中好多人这么些年养尊处优,出入八座,奴仆成群,又不通骑射,根本无法忍受行军之苦,怨气越积越重。
  夜里宿营扎寨之后,几个部落大人,诸部尚书,陆、奚、长孙等大姓,以及诸多贵戚造访太子,众人商议彻夜,决定力谏。
  等到天明,皇帝下令继续开拔,太子带着众人跪伏在御辇前的泥地里,哀声道:“大乘教不过小患,严令地方围剿便是,何劳天子兴师远征?今国人皆不愿前往,独陛下乾纲独断,又岂能成事?”
  元瑜大怒,从御者手里夺过马鞭,猛抽太子的后背,道:“朕经营天下,志在混一,你不似乃父,而似蠢猪,既无远略,也无武勇,万事与朕作对,今日不打醒你,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噼里啪啦的抽打,太子皮厚,倒也硬气,跪地死不后退。元瑜气得扔了马鞭,道:“起驾!”
  太子猛一前扑,抱着车轮,高呼道:“陛下三思!”
  身后黑压压的众臣也跟着嚎啕大哭,道:“陛下三思!”
  元瑜脸色变幻,好一会才道:“朕大举南来,震动远近,若寸功未建,就班师回朝,如何面对天下人?今不去幽州也行,但是,当迁都邺城,不至于师出无名,伤了天家威严。”
  众臣面面相觑,他们其实心里未必没有怀疑过,元瑜此次亲征,很可能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可真到了揭开的时候,还是被惊的久久不能言语。
  元瑜没给他们时间思考,拔出宝刀,居中遥指,道:“卿等赞成迁都的,可站在左首,不赞成的,站在右首。”
  太子当先起立,走到右边,呼啦啦跟过一大片,北安王元祯、二皇子元克、何濡、崔伯余等多名心腹大臣站在左边。
  三分之二对三分之一。
  场面一度很尴尬。
  北安王元祯厉声道:“自古欲成大功,不能听从众议。陛下既已允诺尔等不再远征,身为臣子,岂能一逼而再逼?今迁都邺城,是臣等所愿,也是百姓所愿,谁敢反对,谁就是大魏的罪人!”
  说完步入右边的人群里,逐个劝说:与其远征幽、瀛,宁可迁都。但这些人如同吃了秤砣铁了心,无论如何不肯松口。
  何濡无视所有人的目光,走到元瑜身旁低语了两句,元瑜微微颌首,鹰目环视太子等人,宝刀劈下,正中车辕,拂然道:“我意已决,你们若非要反对,可自行返回平城。真有胆气,拥戴太子另立朝廷便是!”
  此言一出,吓的太子以头触地,浑身颤栗,道:“儿臣万万不敢如是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