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4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6/608

  竺法师轻叹道:“天师道分江东为二十四治,设祭酒,置道官,收租米钱税,每岁聚敛的财物想必不是小数。沙门礼佛度人,受香火供奉,乃经不轻授之意,和贵教的法信如出一辙……”
  “故两教皆要革新!”
  袁青杞的声音清澈如水,可听在众人耳中,却发出铮铮剑气,响遏行云,道:“天师道要革除陋习,佛宗也要返归清俭,如若不然,佛门之昨日之难,天师道之今日之灾,就是日后佛道两教的下场!”
  竺法识默然良久,忽而莞尔一笑,口宣佛号,低首垂眉,不再言语。但他的态度无疑表明了支持袁青杞的提议,这让很多原本对道门充满敌意的和尚变得摇摆起来。
  其实天圣法难的降临,佛门里也有不少人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不是竺道融牵扯朝局太深,以至于脱身不得,岂会引来天师道的疯狂反扑?可若是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又是抉择的问题,一时半会辨不清怎么是对,怎么是错!
  竺无漏突然发问,道:“大毗婆沙,不知你意下如何?”
  徐佑哪里会上他的当,他如今过了亲自下场撕逼的阶段,稳坐钓鱼台,充当的是裁判的角色,道:“佛宗的路该如何走,我做不得主,需要佛子和诸位高僧一起商量。但佛陀曾说我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方有大劫。宁祭酒要革新天师道,佛宗到底该不该革新?想必各位自有见解!”
  竺无尘双手合什,满面慈悲,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佛宗沦落至此,怨不得他人,不除尽己身之虫,就算没有天师道,早晚也有这一场劫难!我同意宁祭酒的高论,佛宗亦当革新!”
  竺无尘的表态让竺无漏彻底陷入了被动,他城府森严,并不会公开和自家师弟翻脸,想了想,道:“敢问宁祭酒,你口口说要革新,然而兹事体大,该如何革,又如何才算得上‘新’呢?”
  他到底是聪明人,想借此断了袁青杞的后路,如果她只是夸夸其谈,实则毫无见地,那不用驳斥就没了说服力,可要是真的有备而来,敢革天师道,势必要自绝于孙冠,也为将来埋个不好的种子。
  袁青杞笑了笑,道:“佛子不问,我也要说的……”她大概讲述了改革天师道的几大核心法则,制订乐章,诵戒新法,规范斋醮科仪等等,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革新除弊的力度之大,展现出非凡的决心和魄力,应该是思虑布局了许久,这也正说明她确实有和佛宗修好的诚意。
  竺无漏此时的想法没人知晓,但智现深受触动,当他们这些幸存的僧众还沉浸在仇怨里无法自拔的时候,天师道里竟然有宁长意这样的人已经开始筹谋进行革新,境界之宏大,谋略之深远,让人敬畏。
  “阿弥陀佛!若宁祭酒真的要脱离鹤鸣山,另立道门,贫僧不敢为佛宗作保,但至少我个人愿意和道门重归于好!”
  智现的心思徐佑最清楚,他苦研《华严经》,隐约中有了脱离《般若经》之六家七宗的想法,只是并不成熟,今夜听袁青杞一番话,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孙冠尚在,余威不倒,宁长意就敢背师叛教,自创新宗,而竺道融已死,六家七宗名存实亡,他以《华严经》之浩瀚,怎么不能效仿宁长意呢?
  有了智现为榜样,众僧对袁青杞的敌意稍减,基本达成了徐佑今夜万荷池设宴的目的:让双方坐下来吃顿饭,聊聊天,互相说说理念和分歧,求同存异嘛,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不可能立刻解决佛道之间的问题,以后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它拉开了佛道和解的初幕。
  是夜,袁青杞一行人宿在道院的精舍里,离开时她送徐佑到院子门口,漫不经心的问道:“方斯年呢?这次来怎么没有见到?”
  “斯年数日前破了五品山门,要感悟世间种种,已下山修行去了!”
  “恭喜大将军麾下又添凤翼!”袁青杞并不惊讶,笑道:“那夜我看她围堵白长绝时颇有章法,天资卓绝,不同凡俗,说不定孙师之后,她是我辈当中最有希望晋升大宗师的人,或许也是唯一一位女子大宗师……”
  徐佑的脑海浮现出元沐兰的绝美容颜,女子大宗师,其实未必只有方斯年,口中却道:“祭酒何必妄自菲薄?我倒是最看好你,旦夕之间破五品、升四品,李知微定九品以来,怕是破天遭的第一人!”
  袁青杞修行至今,位高权重,几乎很少喜怒形于色,唯有面对徐佑,总会时不时被他气得露出小儿女的姿态来,这次也不例外,忍不住掐了一下他的胳膊,道:“你还笑我?这才多久,我怎么觉得你又蠢蠢欲动,要入三品了呢?”
  徐佑练成道心玄微时破五品,观孙冠和竺道融决战,杀鬼师时突破了四品,之后又和元沐兰交过手,更在领军北伐西征的过程里感悟良多,况且他的修行方式和世间所有武者都不同,仅仅化炁的效率就在别人的十倍之上,积累数年,要破三品并不算夸张。
  “侥幸,侥幸!”
  徐佑打个哈哈,袁青杞松开了手,眸光透着几许无奈,微微叹道,道:“方斯年心志无暇,是她该有的造化,可白易……白易行差踏错,实在可惜……”
  徐佑沉吟道:“心病还需心药医,放不下朱凌波的劫,他今生的成就将止步于此,要不然……让他和朱凌波再见一面?少年情思,终归由于求而不得才变的痛彻心扉,说不定真正的接触了,会发现那股执念份外的可笑……”
  “可我答应过朱礼和朱信,不会让白易接近朱凌波周遭十里之内!”
  当年白易试图偷窥朱凌波洗澡,打伤了朱信的儿子朱相,袁青杞付出好大的代价才平息了此事,不让他再接近朱凌波,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当防范。
  徐佑苦笑道:“我来想办法吧……”
第七十三章
于斯为盛
  接着抵达的是西湖社的周雍、巫时行、王戎、杜盛、沈孟、鲍虎,六人一个不拉,接到请柬后悉数相聚钱塘。他们这些年各有际遇,王戎和巫时行经过察举入了仕途,不过由于出身,担任的大都是郡县里的浊官,周雍居家讲学,门生过百,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儒家,鲍虎则闭门苦读,不为名利所动,学识愈加的精进,沈孟四处游历,观山水、见世情,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精华内敛,举止沉稳,杜盛却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保持多年前的纯真和开朗,没有多大的变化。
  见面后自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热情,只是如今徐佑和他们的身份差别巨大,不同的性格表现出来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如鲍虎难免显得拘谨,周雍反而略觉疏离,王戎和巫时行赔着小心曲意奉迎,沈孟则谈笑如常,杜盛是最自在的,嬉皮笑脸的道:“大将军有什么好关照小弟的?”
  其实他无心仕途,要什么关照?只差上来搂住徐佑的脖子喊一声兄长你混的不错,这股子发自内心的亲切让徐佑笑了起来,道:“听说你要成亲了?需要什么告诉我,千万别跟我客气。”
  杜盛和同乡士族家的女郎定了亲,双方知根知底,脾性合得来,明年迎娶过门,也算是幸事,闻言大喜,道:“大将军若肯拨冗来喝杯酒,寒家上下,必定铭感五内!”
  “你我自家兄弟,成亲怎能不去?”徐佑笑着应承下来,心里却知道杜盛极有分寸,不会拿着他的许诺信口开河,这样的朋友交往的放心,也比旁人更加的可靠。
  把六人安排在书院的斋房里,这些是徐佑微末之时的知己,和别人待遇不同,由他亲自设宴款待,并特地邀请了袁青杞作陪。佛道和解起来很困难,但儒道之间同源同种,彼此没有什么世仇,倒是可以先结个盟,联络联络感情。
  见到左神元君,杜盛激动的脸蛋通红,站起来不敢落座,问了才知道,杜氏一门笃信天师道,杜氏家主对袁青杞的道法神通推崇备至,每次见到都执礼甚恭,以杜盛这个辈分根本没有凑到跟前说话的资格,更别说像今日这样对坐共饮了。
  徐佑似笑非笑的看了看袁青杞,这个在他面前从来保持不了高冷形象的女郎,面对外人时却是飘然尘世之上的仙风道骨,强烈的反差很容易给当事者一种骄傲的错觉和独占似的快感。但徐佑道心玄微已成,不会像普通人这样的俗不可耐,只是觉得很有趣,或许人世间所有的高高在上,都源于自我伪装和所要扮演的身份角色,帝王有无奈,贵人有凄苦,道士无清净为却要争锋,和尚四大皆空可求财求地,这是仰望的那些人看不到的另一面。
  宴席进行了一个时辰,袁青杞平易近人,说笑不忌,给足了徐佑面子。杜盛得以和心目中的女神近距离接触,简直乐得三月不知肉味,悲惨的喝多了酒,直接吐在了衣服上,被人抬下去休息。王戎和巫时行对袁青杞并无多少热忱,因为他们知道天师道和朝廷的那些龌龊事,又刚进仕途不久,顾虑的是自个的前程,若不是徐佑招呼起来的饭局,根本不会和袁青杞坐在一起。至于周雍全程兴致不高,鲍虎寡言少语,唯有沈孟察觉到了徐佑的意图,每每恰到好处的插入话题,引经据典,把儒家和道家的源泉和相同之处点评的十分精彩。
  散席之后,徐佑也宿在了书院的斋房,简单洗漱了一下,听到了敲门声,果不其然,周雍推门进来,闷闷不乐的道:“微之,你召我们前来,只是为了给三教归一摇旗呐喊的吗?”
  徐佑笑道:“元和看出来了?”
  “佛宗在灵秀山住了大半年,这不是秘密,宁祭酒又突兀出现在书院,且屈尊我就是再蠢,也该猜得到!”周雍何止不是蠢人,他是真正的聪慧,看似呆拙,实则通达,只是不喜欢揣摩人心那些破事,沉醉于自我的世界里,不染尘埃。
  徐佑道:“三教归一现在还谈不得,玄机书院只是提供一个让三教可以和平共处的地方,互相问难、辩诘、学习,然后再融会贯通。此是后话,不急一时,请你们来,只是为了四声切韵!”
  周雍这些年讲学时不忘大力推行四声切韵,只是他人微言轻,影响力局限于一郡一地,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每当念及这是张墨未尽的遗愿,无不痛彻心扉,连带着对徐佑也有了点不满,所以今天表现的疏离了些。不过听了徐佑的话,所有的不满立刻抛之脑后,兴奋的几乎眼睛都在发光,道:“真的?”
  “我还欺瞒你不成?”徐佑目光深邃,似乎想起了往事,低声道:“这是西湖八子社成立的宗旨,也是不疑兄的梦想,无论如何,都要推行下去。”
  周雍重重的点点头,道:“为了不疑!”
  “为了不疑!”
  五日后,玄机书院正式开院,大典仪式搞的无比的隆重,扬州刺史、大中正、诸姓门阀、诸太守、诸令以及各郡的小中正和知名的文人士子尽数前来,山上山下,人头攒动,几近千余之众。
  近三十年来,钱塘从未有这等的盛况!
  顾长雍、张景隆、陆宗周和朱仁等四姓宗主亲临祝贺,庾朓、柳宁也派最受器重的子弟们送了不菲的礼单,而袁氏来的人不是袁阶,这是为了避免和袁青杞见面后尴尬,来的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袁蔚。当初为了进京见崔元修,徐佑找袁阶求了袁蔚的荐书,结果差点被坑惨了,袁阶说袁蔚的性情有点古怪,这次见到真人,除了不苟言笑,却没发现有什么古怪的,宽袖青衫,白面长髯,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英俊潇洒,卓尔不凡。
  袁蔚代表袁氏,而袁氏代表天下儒宗,所以这个名誉山长必须要给,不过以袁蔚的才学,做个名誉山长倒是名副其实。
  另外的名誉山长分别是袁青杞和竺法识,袁青杞代表了道门,竺法识代表了佛门,这两人的当选并不意外,意外的是最后一个名誉山长祖骓。
  祖骓虽然也算是世家出身,可他常年混迹在将作监,主掌舟车、兵械、厩牧、农器等奇技淫巧,和书院这样高大上的氛围格格不入,很多人不怎么理解,徐佑的解释是:祖骓只负责天经和玉算两院,凡不喜皓首穷经的学子,或者说没有读书天赋的人,又对术算和杂学感兴趣,可以选择进入这两院修习。这似乎在说别人不要的废材,祖骓要了,读书不成的笨蛋,可以去学学不入流的杂学。其实周王朝开始官学要求学生必须通五经贯六艺,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
  数,从来都不是杂学!
  只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千百年来,儒家慢慢的以四书五经为上品,六艺已沦为杂学,徒呼奈何?
  不过,所有人都不知道,儒佛道三院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天经和玉算院在徐佑心里的重量!他要通过玄机书院,在十年之内,把天经玉算拔高到显学的地位,就算不能凌驾诸学之上,也要并驾齐驱!
  明道堂里挤得几乎没有空隙,徐佑高站在讲经台上,开始发表他身为山长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今日,玄机书院开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鄙人德薄能鲜,蒙诸君厚爱,推举为山长,实在是备位充数,当之有愧……现海内向平,文风日起,曾有人问,玄机书院之于其他书院,可有异同?我回说书院者,教书育人之地,大同小异。唯有的区别,玄机书院不再是世家门阀的私学,复古礼,尊孔圣,秋夏读书,冬春狩猎,以有教无类为根本,无论门阀子还是寒门庶子,皆可入院求学。学什么?立言、立功、立德,需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因此,玄机书院广邀鸿儒、大德和真人们法驾莅临这山水灵秀处,不拘一教和夷夏,不拘显学和末学,兼容并蓄,传道受业解惑……然而又有人问,该如何传道呢?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书礼易乐春秋,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此即是道……”
  徐佑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全方面的阐述了玄机书院的核心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以复古礼为旗帜,搬着孔孟为靠山,悄无声息的把数百年来门阀世族牢牢控制的学习文化知识的铁幕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整座明道堂鸦雀无声,有人皱眉,有人张目,有人激动万分,有人敬服不已,只听到徐佑清越又充满了威严的声音道:“玄者,道也,机者,变也!玄机书院之立,将变革旧制,弘道江左,欲培植非常之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希翼诸君协力,凭吴会灵秀,聚四海英杰,于斯为盛!”
第七十四章
轻轻一语若初年
  开院仪式结束,灵秀山大宴宾朋,宋神妃亲手酿造的雪泥酒重见天日,酒香弥漫山野,人人痛饮狂歌。徐佑的玄功日益精进,几乎千杯不醉,无论谁人敬酒都来者不拒,剑眉星目,唇红齿白,衣袂翩翩而起,恍若天上人。
  兴尽而散,各归来处,徐佑抓紧时间安排书院的各项工作,以袁青杞为道院监院,以竺法识为佛院监院,以袁蔚为儒院监院,以祖骓为天经玉算两院的监院,监院以下设有各堂的堂正,堂正以下是管干、典谒和学录。再效仿春秋时的会盟制度,由徐佑和四大监院组成玄机书院监务会,凡重大事宜,若山长不在,由四人与会协商处理,并另设监办一人,负责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管理。
  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大监院的精力主要放在讲学上,监办将成为书院的实际掌控者。所以此人必须得是徐佑的心腹,能够完美执行徐佑的意图,并有足够的应对处理各种琐碎事务的能力,但这个人又不能出身太高,背后不能有明显的靠山,不然会对监务会形成牵制,尾大不掉。
  就这样沈孟进入了徐佑的视野,袁青杞对沈孟的观感不错,支持他担任监办一职。所以当沈孟被徐佑叫到房内,说了让他担任监务会监办的打算,沈孟小吃一惊,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然后颁布了玄机书院规约,就入学资格、书院礼仪、专业教学、成绩考核、违规惩罚、休假制度等条例均被纳入规约之内,齐志趣而端士品,全仰仗于此。后世司马光曾写文章把规约的存亡作为学院兴衰的金标准,朱熹的白鹿书洞书院学规更是被视为书院教育的巅峰之作,所以玄机书院规约制定的十分详尽,对不率师教、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等十七中行为作出了相应的惩罚,却又特别注意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独立和创新精神,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日后在书院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随时的删减和修正。
  通过天工坊无比强大的印刷能力,徐佑著作的《五经正义》装订成千余册,发给各院师生。同时对所有愿意担任书院都讲的各宗各学的大家,由天工坊免费开印对方的著作,并通过骆白衡在全国进行推广和售卖,所得收益尽归著作方所有。
  人活在世,无非名利,谁也逃不出这个真香定律,所以玄机书院很轻易的就笼络了大批饱学鸿儒,师资力量急剧膨胀。
  开院后的第二天,徐佑亲自给首批入学的三百五十三名学生上课,讲的不是五经正义,而是妙趣横生的天文地理知识。
  东汉时期蔡邕的《天文志》中说“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脾(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盖天说就不必提了,朴素的不好意思讨论,浑天说相比盖天说有点点的进步,但也基本属于知识分子的美好臆想,只有宣夜说吸收了道家关于气的思想,提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的见解,它认为宇宙是无限空间,日月星辰漂浮在气体里,这具有相当大的突破意义,但它又认为星辰发亮是因为有质有精的元气自带光耀,却又拘泥在了时代的框架里。
  “地是圆的,类似一个球体……”
  这样的说辞其实算不得惊世骇俗,毕竟在楚国比这个更过分的言论都不知有多少,然而有意思的是,徐佑以屈原的《天问》为切入点,解释了天是怎样,地是怎样,潮汐是怎样,太阳月亮如何发光,宇宙如何形成,星辰如何运转等等等等,听着匪夷所思,偏偏又能够自圆其说,这就很了不得!
  明道堂里坐着的三百多人几乎大半数听的很懵逼,可也有少数几个人陷入了认真的思考。徐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作为山长第一次讲学,不讲经义,不讲诗赋,甚至连佛道都没有提及,却讲了这么个不三不四的东西,必定会带来最强烈的冲击力,国人已经远离科学太久了,沉疴要用猛药,不用怕会药死人,药死再多没关系,只要能救过来几个,那就是星星之火的种子,是未来的希望。
  “山长!”有人举手喊道。
  徐佑把虎钤堂那套规矩搬了过来,课堂可以发问,发问要先举手,笑道:“好,请起!”
  那人站起来,五短身材,肥胖不堪,说话时脸上的肉堆积一起,把原本还算大的眼睛糟蹋成了小小的缝隙,寒冬之日,可能由于堂里的人太多,或者是由于紧张,额头隐约还有汗滴,道:“弟子庾策,敢问山长,方才你说的这些既不见人诸圣经典,也不见于稗官野史,若是真的,又该怎么验证呢?”
  言外之意,空口无凭,这是当众开炮,堂内顿时哗然,以徐佑今日的文名和权势,敢于这样公开质疑,莫不是疯了吗?
  堂内有认识庾策的,知道他是庾法护的第六子,可全然没有继承父亲任何的优点。据说是庾法护某次夜里醉酒马厩,兴之所至,和最卑贱的养马女发生关系生了这个儿子,要不是后来庾法护还算磊落,干脆的认了这个事,他可能根本来不到这个世界上。
  不过,敢于质疑,这是徐佑最喜欢看到的场面,道:“天经院和玉算院即可验证,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人一家之力。你若有兴致,可去两院好好学习,我期待你自己找到答案。”
  为了刺激天经和玉算两院的就读率,玄机书院毫无悬念的采用了两年毕业的学分制,各院之间不设门槛,你可以在儒院,也可以去道院,只要时间充足,精力充沛,且饱含求知欲,甚至可以从早听课听到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6/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