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608

  “不必了!”顾允眉宇间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道:“微之总不会害我的!”
  天一入夜,繁星布满银河,如同万千灯笼高悬,美不胜收。顾允身穿普通齐民的衣服,带了冠帽子遮住脸面,临出门时,被鲍熙拦住,他苦苦哀求,道:“孟行春是主上的家臣,府君却是主上的外臣,内外勾连,从来都是人主的大忌,府君切不可听徐佑胡言,置身危地而不自知。何况太平仓既毁,扬州的局势已经不可挽回,府君正好借此机会脱身,虽难免会有点点骂名,但总比将来深陷泥沼要好得多!”
  顾允温声道:“先生,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可微之说的有道理,遇事则逃,畏难避险,哪怕安然活着,也只是一根朽木而已。再者,这次逃了,下次又能逃到哪去呢?”
  “这是徐佑的诡辩!”鲍熙难掩怒火,厉声道:“扬州的局势错综复杂,又遇上这么严重的旱灾,两者其一,都是百年难得一遇,更况乎两者兼具?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那才是真的朽木!”
  顾允抬头,不知是哪颗星辰亮了亮,照耀着他的容颜,仿佛白玉无暇,道:“先生,让我置身事外,眼看着扬州百姓垂死挣扎,那么,如此君子,不做也罢!”
  鲍熙久久无言,长叹了口气,让开了房门。顾允对他施了一礼,负手而去,英挺的身影悄然融入了夜色。
  有孟行春的秘密奏报,有吴郡门阀的倾力庇护,虽然朝中指责顾允的声音始终居高不下,但安子道仅仅下旨斥责并罚俸三年,具体善后事宜仍交由顾允全权负责。
  这样大棒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让很多人看到了顾允在安子道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逢迎拍马或者有意示好的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所倚!
  不过,金陵城中的威胁虽然化解了,但是扬州的旱情却在继续恶化,因为太平仓建成而营造的稳定局面再次失控,米价开始了报复性的反弹,短短五日,又涨到了四千钱的高位,别说那些苦哈哈的齐民,就是普通士族也有些不能承受。
  民怨开始凝聚、沸腾、翻滚,谁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来!
  顾允当然没有闲着,由徐佑秘密献计,一方面说服扬州诸姓门阀体恤国难,将多年仓储的陈粮以略高于往年的平价卖给官府,这主要是靠着他顾氏的身份,一般官员根本不可能做到,但这种收购是秘密的,并没有对外宣扬;另一方面,行文整个扬州有司,放开水陆各处的隘口,对运粮的车船减免关税,吸引别地的粮商大批量往扬州转运粮谷牟利。
  “米价高,无非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供过于求,则米贱,供小于求,则米贵。想要米价回落到正常的水平,必须有足够多的米粮作为依靠,可要做到这点,单单依靠官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先从门阀买粮,并让朝廷给予一定的奖赏,不过切记,绝不能走漏丝毫风声。然后再对外表明官府无意打压扬州的粮价,以此诱惑粮商们逐利而来……”
  起初,徐佑的计划在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弹,不仅左彣、履霜、秋分、冬至、山宗他们,就连何濡都觉得太过行险,不止一次劝道:“七郎的原意是好的,可为什么从门阀够粮要保密,宣扬出去,对当下的局势岂不是更加有利?”
  徐佑解释道:“若是宣扬出去,粮商们以为扬州粮储足够,必会心生疑虑,哪里还肯日夜兼程的往扬州运粮?”
  “这正是我的第二点疑问,黎庶苦于米价高涨,官府却还公开宣称无意干涉米价,这要传出去,顾允不知要招来多少骂名……”
  徐佑的脸上闪过一丝坚忍不拔之态,淡淡的道:“做大事,担些骂名不算什么!为扬州计,为百姓计,也为飞卿自己打算,受一时委屈,救苍生水火,这笔买卖划得来!”
  何濡见劝他不住,也就不再多说,但鲍熙可没这样的好脾气,从吴县专程赶到钱塘,面谒徐佑后,只差指着他的鼻子骂了,道:“徐七郎,你到底要干什么!小小年纪,粗莽武夫,就算博得些许才名,可这扬州的政务何等繁杂,赈灾一事牵扯万端,岂是你坐困钱塘,能够窥探明白的?为何要蛊惑府君行此遗臭万年之计?”
  徐佑冷冷道:“鲍先生,你的学问连其翼都是佩服的,可要说到政务,未必比我这个黄口孺子强多少。”
  “你……”
  “你辅佐顾东阳多年,可作出了足以夸耀的政绩吗?”徐佑不容他废话,字字诛心,道:“十年了,顾东阳考绩从来只是中上,十年了,仍然是区区东阳太守,要不是这次顾允高升,朝廷以父职不能低于子辈为由,将他拔擢为建武将军、益州长史,你也能说无功无过罢了。”
  鲍熙目呲欲裂,道:“徐佑,辱我就算了,竟敢辱及老郞主,你好大的胆子!”
  徐佑笑了,笑的轻蔑而自傲,道:“也只有你这种蝇营狗苟的人,才会在生死攸关之时计较尊卑长幼之类的虚礼。此次扬州旱灾,百年未遇,若是太平仓尚在,还可以徐徐图之,可一把火将太平仓烧的干干净净,主上看似没有追究,但谁都明白,飞卿这是在刀尖上起舞,若能控制局势,安然度过大灾,则主上有识人之明,飞卿有治国之能,朝野称颂,皆大欢喜。但你想没想过,为了建太平仓,为了那几十船粮,扬州官帑花费一空,现在火烧眉毛了,去哪里弄钱赈灾,去哪里买粮救济?一旦灾情不可收拾,酿成民乱,飞卿第一个要死!”
  他顿了顿,盯着鲍熙的眼睛,道:“鲍先生,顾允死了,你可以另谋高就,所以不急,是不是?”
  鲍熙脸色变得煞白,望着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的何濡,好一会才怒斥道:“徐佑,不要血口喷人。府君若出事,我自不会苟活于世,不过在我死之前,一定要拉着你共赴黄泉。”
  徐佑懒得再看他,挥挥手,道:“风虎,送客!”
  不同于鲍熙的强烈反对,顾允这次选择坚定的站在徐佑一边,在买粮运粮的同时,拿出大部分官帑修建馆舍学宫、筑堤疏河,并号召各郡县的中等士族主动开设粥棚施粥,将无劳动力和疾病缠身的老幼妇孺的口粮缩减到了每日一碗稀粥,维持着不饿死就成。
  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买卖人口、兼并土地、畜养奴仆、由良入贱等现象已经不再重要,只要不饿死人,或者少饿死人,任何手段都在官府的默认之内。
  生死事大,自
由事小,至于良贱,在大灾面前,已经无足轻重!
第一百七十二章
清梦和惊雷
  钱塘,粮码头。
  数十艘船错落有致的停靠在码头边,吆喝着号子的船工和肩扛着米袋的苦力在各个管事的挥斥中低头忙碌着,流淌的汗水洋溢在脸上的笑容里,让人感觉到生命的不易却绽放着璀璨的光辉。
  眼下这个光景,有活干,有汗流,才会有饭吃!
  徐佑正跟一位从江州过来的粮商闲聊,得知他这次送了三船的江米,按照当前的市价,足可盈利百万余钱。这人还是小粮商,所以才取道钱塘,而不是去吴县,据他说吴县现在的粮商几乎要塞满河道,大家都闻讯而来,几乎将广、宁、益、荆等州的陈粮都运到扬州来了。
  离开粮码头,经过西湖畔时,看到大德寺的和尚们正在沿街施粥饭,有个老妪衣衫褴褛,白发苍苍,颤颤微微的跪地问道:“大法师,佛祖不是庇佑信众的吗?我全家都恭敬的侍奉佛祖多年,可前日死了老头子,今日死了刚满月的孙儿,儿子儿媳也快不行了,到底是为什么?求求你,要收就收了我这把老骨头,给儿子们留条性命吧!”
  和尚宣了佛号,扶起老妪,道:“这是前世的孽,造今世的果,非佛祖不庇佑,而是只有断了因果,才能让他们往生极乐。你看到的是死,其实,佛祖已给了他们新生!”
  “新生?”
  “苦海多苦难,离之不可惜,老人家宽心些,你的家人来世可得大富贵!”
  “是吗?那就好,那就好……”老妪扑通又跪了下去,虔诚的一下下的磕着头,道:“佛祖保佑,佛祖保佑!”
  徐佑立在柳树下,看着眼前这幕,微微叹了口气。
  左彣问道:“郎君为何轻叹?”
  “风虎,你说,佛门的这些道理,是真正的道理吗?”
  左彣摇头,道:“我看不是!按照佛门的说法,今世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跟前世有因果,然后要信众放下欲念,一心一意的去求来世安乐祥和……那我们的存在和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能想到这一层,已经比很多人都高明了!佛门未必握着天地间的至理,但是宗
教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在绝望时抚慰人心。如果不是那和尚一番言语,老妇人从此刻到死,都不会真正的开怀,日日夜夜被生离死别的亲人折磨着躯体和魂魄,不得安宁。至少现在,她即将枯死的心,有了归处!”
  左彣若有所思,道:“郎君的意思,不必管宗
教的出处和本义,只看它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道门之所以在争夺信徒的战争里被佛门逐渐的超越并彻底压制,归根结底,就在于理论体系的不同。佛门的理论体系更简单易行,也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象化之后,就是对愚民的巨大蛊惑力和渲染力。
  “对,抛弃其神性,吸纳其人性,不管胡教还是正教,都将变成我们独有的教派!华族千年前,乃至千年后,对宗
教的改造大抵如此!”
  徐佑突然笑了起来,笑容里有对这个伟大文明的自豪和崇敬,也有对这个伟大文明那异乎强大的同化能力的狡黠和得意。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为我所用!”
  回到静苑,徐佑直接去见何濡,神色透着几分凝重,道:“连大德寺的和尚都开始出来施粥收买人心了,天师道为什么还没有动静?”
  “大德寺可不仅仅施粥这么简单,这几个月竺法言以一日两食吸纳逃难的流民,在各地大肆扩建寺庙,花费极低,却得民众交口称赞。”何濡伸手入怀,搓了搓泥,然后屈指弹出,懒洋洋道:“刘彖事先囤积了那么多的粮食,总不会是拿来自己吃的吧?或许都明玉还在观望形势,如果顾允那边没有大动作,就算把刘彖囤积的粮食全部撒出去,也不过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所以,我想,他在等,等一个合适的介入的时机!”
  徐佑略觉心安,但眉头依旧没有舒展,道:“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不过是早晚而已,至少对生民有利。可我不知为什么,始终觉得不安……”
  “嗯?”
  何濡坐直身子,他在寺庙长大,多多少少会相信冥冥中会有神秘莫测的力量,尤其是徐佑这样天纵奇才的人,直觉,有时候会比眼睛看到的还要精准!
  他凝目望着徐佑,身子略微前倾,道:“不安自何而来?”
  “不知道,我抓不住!”
  徐佑烦躁的将头埋进手里,呢喃道:“冬至的人没发现什么异常,也没发现天师道的人有在钱塘大肆活动迹象,吴县那边的孟行春也没有找到更多的明确的线索。就好像……就好像天师道突然消失了似的,都明玉费尽心思谋祭酒之位,甫一得位立刻杀杨乙、立虎威,然后谩天昧地的偷取库银,秘密运到小曲山中,再未雨绸缪的大肆屯粮,每一步都走得如弈棋般精妙绝伦,总不会在该收子时却变得悄无声息吧?”
  话音刚落,他和何濡同时一震,两人四目相对,都看到对方眼中的惊惧。
  不是都明玉悄无声息,而是他们已经变成了聋子和瞎子!
  论起情报遮蔽能力,冬至手中那个刚刚婴儿学会走路的机构,比起风门,实在差得太远了!
  何濡正要派人去叫冬至过来详细询问,徐佑阻止了他,道:“不必了,冬至已经尽力,这不是个人能力的差距,而是人力物力财力上全面的不对等,徒劳无益!”
  他终于恢复平静,道:“不管都明玉想做什么,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以不变应万变!”说完又是一笑,道:“其实我们焦虑的毫无道理,对天师道而言,或者说对任何一方而言,我们都是小人物,微不足道。扬州真有大的变故,也轮不到你我来操心!”
  “还是静观其变吧!”
  只是话虽如此,可身在局中,想要置身事外又是何等的不容易。在大批粮食进入扬州后,米价却仍旧高居不下,民间的怨恨之声几乎充盈天地,如同鼓起来的鱼鳔,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与这种明面上的民怨相比,地下的暗流涌动才让人真正的担心。不知从何时起,高惠临死前传出的谶语开始在黔首之间秘密流传,但谶言后几句所隐藏的信息还是没有曝光,只是假借前面几句煽动对当朝和佛门的不满情绪。
  除此之外,冬至的工作也越来越难展开,外围的人员被策反了几个,要不是她足够机警,恐怕会被错误情报误导,而安插在刘彖处的几个内线接连失去了联络,她的耳目和触角在经历了几个月的野蛮生长之后开始被人有计划的斩掉,且毫无还手的能力。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也为了在这场不对等的情报战中保存实力,徐佑让冬至命令手下全部蛰伏,正面战场应该交给卧虎司去对抗,他还没有本钱去挥霍这来之不易的一点家当。
  转眼到了八月底,暑气开始消散,但民间的怨气已经积累到了无法遮掩的地步,再多一点,就会彻底爆发。顾允和徐佑商议之后,认为时机到了,由官府出面,将这段时日收购自各门阀和士族的米粮成批量放出,远低于市价,并通过卧虎司和郡守府多个部门协同,严查粮商富贾假扮灾民买粮,一旦发现,即以图谋不轨抓入大牢,罚没家产,充为救灾之用。
  三日内抓了九户,斩了三颗人头,血腥味弥漫了吴县的街市。本来依照律法,死囚犯必须经复奏,皇帝核准之后才能行刑,但事有轻重缓急,顾允手里就这么点粮食储备,要是不行雷霆手段迅速震住不良宵小,支撑不了几日就得露馅。所以早早的说服孟行春,通过司隶校尉萧勋奇从安子道手里请了密旨,可以当机立断,先斩后奏。不过这个任意杀人的权力位比持节的大都督,安子道不放心,严令孟行春,杀人不可超过五数,官吏和士族不能动,且必须有顾允同时签署才可以行刑。
  这足够了,三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粮码头和东市,比任何言语都有说服力,真正需要粮食的民众能够以低价买到糊口的口粮,无钱的灾民也可以免费吃到吊命的稀粥,眼看要炸锅的局势平缓了少许。但是粮商们还在观望,并没有适时的跟进降低米价,这时候顾允暗中放出的消息,让粮商们知道官府手中的米粮都是从各个门阀平价买入,储量夸大了十倍,足够应付扬州大部分受灾郡县度过这次旱灾。
  消息一出,粮商们躁动不安,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开始跟随官府的米价开市售卖,短短十数日,从众心理导致的米价崩盘,如黄河之水,倾泻而来,止也止不住。
  静苑中一片翻腾,外人不知,可他们却知道,平抑米价的计谋全部出自徐佑,看似偏颇的不近人情,却又仿佛造化妙手,轻描淡写的将一场大难化于无形。
  这是神迹!
  同样高兴的还有正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万千百姓,他们欢喜着跪地祈祷,感谢上苍,也感谢顾允,称他为圣人,将这次赈灾的策略称为神明之政。
  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一片祥和的背后,一场席卷了扬州的危机突然爆发。
  八月二十七日夜,雷动的人声袭扰了无数人的清梦,徐佑猛地惊醒,发觉身上竟出了一身的汗渍,吩咐秋分掌灯,正在疑虑的时候,左彣匆匆推门进来,低声道:“钱塘城被围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