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校对)第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458

王旦从真宗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曰:“十日之内无捷报,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此又用廉颇与赵王约故事。大臣谋国,远虑至此,亦由君臣相得,同怀社稷之忧而无猜忌故也。
项羽欲烹太公,高帝曰:“我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愿分我一杯羹。”陈眉公谓太公以此归汉,亦孤注之意也。
【译文】
春秋鲁成公时,晋人扣留郑伯,公孙申说:“我们立即出兵攻打许国,并且宣布将另立国君,晋人一定会释放君王。”于是郑国围攻许国,表示对郑伯的被扣毫不在意,晋君说:“郑人将另立新君,我等于扣留了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借讨伐郑国归还郑君,和郑国议和。”于是郑君安然返国。
[述评译文]
鲁僖公时,因宋人有立子鱼(即史鱼酋)为君的提议,而使诸侯放弃挟持宋襄公;同样的,定公时也因号称另立武叔为君而使卫成公全身而返。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史事。
所以另立新君以摆脱敌人威胁并非始于公孙申。
明朝土木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以此对大明大肆需索,于肃愍[谦]对胡使者说:“赖神明保佑,明朝已有皇帝了。”胡使者见计不成,只有释回英宗,朝中大臣以为于肃愍的计谋是源自公孙申的灵感。
宋朝时王旦(宋朝进士,后封魏国公)随真宗率军亲征到澶州,雍王留守东京。一日雍王突然得了急病,真宗命王旦立刻赶回东京,接替雍王的职务,王旦说:“臣希望皇上能宣寇准晋见,臣有事禀奏。”寇准到后,王旦说:“若十天内澶州没有好消息传回,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真宗沉思许久后,缓缓说道:“立太子为帝。”王旦这是引用廉颇与赵王赴渑池之会时君臣相互约定的故事。王旦为国深谋远虑,可算是贤臣;这也是由于君臣间能相互信任了解,没有猜忌,共同为国家的福祉而努力才能如此。
楚、汉相争时,项羽为威胁刘邦,想杀刘邦的父亲太公。刘邦知道后说:“我们曾约为兄弟,因此我父亲就好比是你父亲一样,如果你一定要杀了他炖汤,也分我一碗吧。”陈眉公评论此事时说,正因刘邦这一番话,刘父才能安全脱身,但在当时,也可算是孤注一掷了。
567、胡松
【原文】
绩溪胡大司空松,号承庵,先为嘉兴推官,署印平湖,有惠政。适倭寇猖獗,郡议筑城,公夜入幕府,曰:“民难与虑始,请缚某居军前御倭,百姓受某恩,必相急,乃可举事。”从之,民大震,各任版筑,不阅月城成。
【译文】
明朝人胡松号承庵,初为嘉兴府的刑狱,掌理平湖县,政绩颇佳,深得百姓爱戴。
当时沿海倭寇为患,骚扰之事时有所闻,郡府为加强防范,考虑发动民力筑城防御。胡松听说筑城的事后,连夜赶往郡府,面见郡守说:“平湖的百姓思想单纯,很难让他们了解筑城抵御倭寇的重要性,不如在倭寇来犯时把我押到第一线抵御倭寇,平湖的百姓都曾受过我的恩惠,看到这种状况,一定会替我着急,这时再要求百姓帮忙筑城,一定能得到百姓支持。”
郡守同意胡松的提议,果然,百姓在见到胡松危急时十分害怕,于是纷纷拿着工具加入修筑的行列,不到一个月,城墙就建好了。
568、狄青
【原文】
南俗尚鬼,狄武襄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投此钱尽钱面。”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倏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释]
桂林路险,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坚之。
【译文】
南方人迷信鬼神。有一次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南蛮人,曾建南天国)时,大军来到桂林,狄青焚香祝祷:“此次讨蛮不知胜负如何?现在我以一百个铜钱请示神明,如果出征能获胜,那么这一百个铜钱全部都是正面朝上。”
手下将领极力劝阻,因为一百个铜钱都出现正面的机率实在太低了,恐怕会严重的影响军心士气。狄青没有接受劝阻,在数万军士的围观注视下,只见狄青猛一挥手,一百个铜钱洒满一地,每个铜钱都是正面朝上,一时间军士们欢声雷动,响彻山林。狄青也高兴得不得了,命副将取来一百支铁钉,将铜钱钉在原地,覆上青纱,亲手加上封条,然后向神明祝祷:“等我凯旋回来,一定重谢神明,取回铜钱。”
在平定南蛮胜利凯旋后,狄青果然实践诺言,回来取钱,幕僚检视那些铜钱,才发觉原来那些钱两面都是正面。
[冯释译文]
桂林路途险阻,军士人心惶惶,所以狄青借神明的力量来提振士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4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