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校对)第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458


263、韦孝宽
【原文】
韦孝宽镇玉壁,念汾州之北、离石以南,悉是生胡,抄掠居人,阻断河路,而地入于齐。孝宽欲当其要处置一大城,乃于河西征役徒十万,甲士百人,遣开府姚岳监筑之。岳以兵少为难,孝宽曰:“计成此城十日即毕,彼去晋州四百余里,一日创手,二日魏境始知。设令晋州征兵,二日方集,谋议之间,自稽三日,计其军行,二日不到,我之城隍足为办矣。”乃令筑之。又令汾水以南,傍介山、稷山诸村,所在纵火。齐人谓是军营,遂收兵自固。版筑克就,卒如孝宽言。
【译文】
北周人韦孝宽(杜陵人,名叔裕,以字行)镇守玉璧时,想到汾州以北、离石以南一带,都是没有开化的胡人,抢劫居民,阻断交通,但土地名义上归北齐所有。韦孝宽想在重要地点建筑一座大城,于是从河西征调役民十万人、甲兵七百人,派开府姚岳去监工。
姚岳认为兵士太少,万一北齐得知,出兵来攻,任务不仅危险而且不容易成功。
韦孝宽说:“我计算建好这座城,只需十天就可完工,这地方离晋州四百多里,第一天开工,第二天魏地才能知道。假设从晋州征兵,也要两天才能调齐,议论用兵事宜也要花费三天,我预计军队两天走不到这里,这时城墙就已经筑好了。”于是要姚岳依令筑城。
韦孝宽又命令部下在汾水以南,介山、稷山一带的村落四处点火,北齐人以为是军营,于是收兵回去。最后果然如韦孝宽所预计的,完成了筑城的工程。
264、刘惔
【原文】
汉主李势骄淫,不恤国事。桓温帅师伐之,拜表即行。朝廷以蜀道险远,温众少而深入,皆以为忧,唯刘惔以为必克。或问其故,惔曰:“以博知之:温,善博者也,不必得,则不为。但恐克蜀之后,专制朝廷耳。”
[按]
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志,谓会稽王昱曰:“温不可使居形势之地。”昱不从。及温既克蜀,昱惮其威名,乃引殷浩以抗之,由是浸成疑贰。至浩北伐无功,而温遂不可制矣。
【译文】
晋朝时成汉主李势(字子仁)骄奢淫荡,不关心国事。桓温率军讨伐,上奏章后即刻出发。朝廷认为四川道路险阻,桓温的士卒少而深入险境,令人担忧。只有刘惔(相人,字真长)认为必胜。
有人问他乐观的原因,刘惔说:“我是从赌博来推测的。桓温是个很厉害的赌徒,没把握赢的绝不会下注。我担心的只是,桓温攻下四川之后,一定会总揽朝廷的大权了。”
[冯评译文]
刘惔每每赞赏桓温的才智,而且预知他有叛逆之心。他曾对会稽王昱说:“不可以使桓温处于形势险要之地。”王昱不听。后来桓温攻下四川,王昱才开始害怕桓温,而引用殷浩(长平人,字深源)来抗衡。[差多了。]从此渐渐互相猜疑,到殷浩北伐无功时,桓温已完全无法控制了。
265、杨廷和
【原文】
彭泽将西讨流贼鄢本恕等,入问计廷和。廷和曰:“以君才,贼何忧不平?所戒者班师早耳。”泽后破诛本恕等,奏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泽既发而复留,乃叹曰:“杨公之先见,吾不及也!”
[冯述评]
张英国三定交州而竟不能有,以英国之去也。假使如黔国故事,俾英国世为交守,虽至今郡县可矣。故平贼者,胜之易,格之难,所戒于早班师者,必有一番安戢镇抚作用,非仅仅仗兵威以胁之已也。
【译文】
明朝时彭泽(兰州人,字济物)率兵西讨流贼鄢本恕等人之前,问计于杨廷和(新郑人,字介夫)。杨廷和说:“以君主之命讨贼,还怕不能成功吗?唯一要留心的是:不要急着班师回朝。”
彭泽杀了鄢本恕等人后,奏报朝廷要班师回京。不料贼寇余党又纷纷作乱,无法控制。彭泽出发以后又留下来,于是叹息道:“杨公的先见之明,是我不如的。”
[冯评译文]
张英国三次平定交州,最后竟不能保,就是因为张英国离开当地的缘故。假使如彭泽讨贼的故事,使张英国世代为交州太守,则至今交州还是明朝的郡县。所以讨平贼寇很容易,要使他们改过不再作乱很难,因此得留心不要太早班师回来,指的便是要进行一番安抚的工作,不是只靠兵力打胜仗就能解决问题的。
266、卜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4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