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248

[1]
青本無此篇。
[2]
「罕及」:鑄本、異史本、黄本作「罕到」。「益遠之」:鑄本作「絶跡」。
[3]
「無所」:鑄本作「夜無」。
[4]
「瞛」:黄本作「縱」。
[5]
「額」:黄本作「頰」。
[6]
「盤伏」:鑄本、異史本作「盤旋」。
[7]
異史本、鑄本無「摇戰」二字。
[8]
「所患者」:異史本、鑄本作「所患」。
[9]
二十四卷本「約可」作「可約」,「前狀」作「前蛇狀」。
[10]
「壁上」:但本作「壁」。
[11]
「不寢」:鑄本、異史本作「不眠」。
[12]
「行卧不一,見生人,皆有吞噬狀」:但本作「行卧不絶,見一生人,皆有噬狀」,黄本除「見一」作「一見」外,餘同但本。
[13]
「客懼,依道士肘腋而行,使送出谷口」:鑄本無「懼」字,黄本無「使」字。
[14]
鑄本「寺僧」,作「寺中僧人」,並異史本「寄宿」作「寄居」。
[15]
「雞項」:康熙本、鑄本作「雞頂」。
[16]
「殺雞幾何,遂得多項」:鑄本作「殺雞何乃得多頂」,異史本「遂」作「乃」,康熙本「項」作「頂」。
[17]
「則蛇」:鑄本作「蛇」。
[18]
「烏足駭怪」:但本作「烏足怪」,鑄本作「奚足怪」,二十四卷本作「烏足怪駭」。
[19]
康熙本、異史本、鑄本無「佛殿」二字。
[20]
「井中」:鑄本、異史本作「井中有」。
雷公[1]
亳州民王從簡,其母坐室中[2],值小雨冥晦,見雷公持錘,振翼而入,大駭;急以器中便溺傾注之,雷公沾穢[3],若中刀斧,反身疾逃;極力展騰,不得去。顛倒庭際,嗥聲如牛。天上雲漸低,漸與簷齊[4]。雲中蕭蕭如馬鳴,與雷公相應。少時,雨暴澍[5],身上惡濁盡洗,乃作霹靂而去。
附記
光州南境山中,有婦笞其姑者。雷公下擊之。婦亟載穢物,雷公竟不能飛,矗立庭中,有龍拏之而去。後婦歸寧,行經山曲,大雷暴至,遂跪於草石中,不死亦不能起;號呼之聲達數里。其家持漿飯來,亦能食;與之子,猶哺之。而身如葛縛,分寸不能移動。髮上蓬蓬鳥巢焉。膝下腐而蛆螬出入之;腐而乾,則草生其骨際。復年餘,仍碎身於雷。嗚呼!人謂跪而不死者,爲污雷神以干天怒之故。然日笞其姑,雷公即不見污,謂非上干天怒也耶?虞堂附記
(原載《聊齋志異》遺稿》)
【校記】(底本:手稿本
參校本:康熙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鑄本、遺稿本)
[1]
青系無此篇。
[2]
遺稿本無「民」字,「其母」作「之母」。
[3]
「雷公」:手稿本作「雷中」,今據諸參校本改。
[4]
鑄本無「漸」字。
[5]
「澍」:二十四卷本作「注」。
菱角
胡大成,楚人,其母素奉佛。成從塾師讀,道由觀音祠,母囑過必入叩。一日,至祠,有少女挽兒遨戲[1]其中,髮裁掩頸,而風致娟然[2]。時成年十四,心好之,問其姓氏,女笑云:「我祠西焦畫工女菱角也[3]。問將何爲?」成又問:「有婿家無?」女酡然曰:「無也。」〔但評〕分來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此非尋常邂逅者。成言[4]:「我爲若婿,好否?」女慚云[5]:「我不能自主。」而眉目澄澄,上下睨成,意似欣屬焉。〔但評〕審視而定,殊非草草。成乃出,女追而遥告曰:「崔爾誠[6],吾父所善,用爲媒,無不諧。」〔但評〕真是情種,他日之矢死不二,基諸此矣。成曰:「諾。」因念其慧而多情,益傾慕之。歸[7],向母實白心願。母止此兒,常恐拂之,即浼崔作冰[8]。焦責聘財奢,事已不就;〔馮評〕小曲折。崔極言成清族美才[9],焦始許之。〔但評〕小兒女有何知識,而祠中邂逅,遂締良緣,固是慧而多情,亦菩薩有以啟其衷也。成有伯父,老而無子,授教職於湖北,妻卒任所。母遣成往奔其喪。數月将歸,伯又病,亦卒[10]。淹留既久,適大寇據湖南,家耗[11]遂隔。成竄民間,吊影孤惶而已[12]。一日,有媪年四十八九,縈迴村中,日昃不去,自言:「離亂罔歸[13],將以自鬻。」或問其價,言:「不屑爲人奴,亦不願爲人婦,但有母我者,則從之,不較直。」〔何評〕便異。
聞者皆笑。成往視之,面目間有一二頗肖其母[14],〔馮評〕如同作戲,然用「頗肖其母」句斡旋之,略爲近情,不似他書隨手亂謅也。觸於懷而大悲[15]。自念隻身,無縫紉者,遂邀歸[16],執子禮焉。〔但評〕此意神天鑒之。○胡母奉佛,菩薩化身固也。然使成與菱角稍有二心,未能堅守前盟,菩薩亦不發此慈悲矣。况鬻爲人母,自古未聞,成以頗肖其母而迎歸執子禮,誠孝之感,已不自今日始矣。媪喜,便爲炊飯織屨[17],劬勞若母;拂意輒譴之,而少有疾苦[18],則濡煦[19]過於所生。忽謂曰:「此處太平,幸可無虞。然兒長矣,雖在羈旅,大倫不可廢,三兩日當爲兒娶之[20]。」〔馮評〕意想不到,觀下文又恰入人意中,真是奇筆。成泣曰:「兒自有婦,但間阻南北耳。」媪曰:「大亂時,人事翻覆,何可株待[21][22]?」成又泣曰:「無論結髮之盟不可背,且誰以嬌女付萍梗[23]人?」媪不答,但爲治簾幌衾枕,甚周備,亦不識所自來。〔馮評〕猜疑不定。一日,日既夕,戒成曰:「燭坐勿寐[24],我往視新婦來也未。」遂出門去。三更既盡,媪不返,心大疑。〔馮評〕陡絶險怪。看得透,一部聊齋皆是如此用筆。俄聞門外譁[25],出視,則一女子坐庭中,蓬首啜泣。驚問:「何人?」亦不語,良久乃言曰:「娶我來,即亦非福,但有死耳!」成大驚,不知其故。女曰:「我少受聘於胡大成,不意胡北去[26],音信斷絶。父母强以我歸汝家,身可致,志不可奪也!」〔但評〕身不能自主,所得自主者此志耳,一對情種。成聞而哭曰:「即我是胡某[27],卿菱角耶?」〔但評〕成泣而言,媪不答,但爲治簾幌衾枕,蓋成之心媪已早鑒之矣。豈惟鑒成,並受聘於成而志不可奪之菱角,此時泣不盥櫛,强置車中。老母慈悲出門而去,俄而蓬首啜泣,轉喜爲悲。夢耶非耶?娶來即亦非福之語,菩薩其早鑒之耶?女收涕而駭,不信。相將入室,即燈審顧[28]曰:「得無夢耶?」於是轉悲爲喜[29],相道離苦。先是,亂後,湖南百里,滌地無類,焦攜家竄長沙之東[30],又受周生聘。亂中不能成禮,期是夕送諸其家[31]。女泣不盥櫛,家中强置車中;至途次,女顛墜車下。遂有四人荷肩輿至[32],云是周家迎女者,即扶升輿,疾行若飛,至是始停。一老姥曳入曰[33]:「此汝夫家,但入勿哭。汝家婆婆,旦晚將至矣。」〔但評〕我讀至此即哭,讀至後乃大哭。〇以肩輿迎來,示之曰:「此汝夫家。」成其志也。又曰:「汝家婆婆旦晚將至。」菩薩之成人節,教人孝,何懇懇哉!金毛犼奔騰湖面,載母而來,母子抱哭。余讀至此,不知何爲亦哭不止也。乃去。成詰知情事,始悟媪神人也。〔馮評〕胡大成伯父作教湖北,生往奔喪,則已在湖北矣。焦嫁女於長沙,乃湖南也。途中肩輿疾行若飛,暗中已牽合攏來,説到仙佛,則萬里咫尺耳。夫妻焚香共禱,願得母子復聚。母自戎馬戒嚴,同儔人婦奔伏澗谷。一夜,譟言寇至,即並張皇四匿。有童子以騎授母,母急不暇問,扶肩而上,輕迅剽遫[34],瞬息至湖上。馬踏水奔騰,蹄下不波。無何,扶下,指一户云:「此中可居。」母將啟謝,回視其馬,化爲金毛犼[35][36],高丈餘,童子超乘而去。〔但評〕大士化身,固是虔奉所感,而鑒於成之孝居多。母以手撾門,豁然啟扉。有人出問,怪其音熟,視之,成也。母子抱哭,婦亦驚起,一門歡慰。疑媪爲大士現身[37],由此持觀音經咒益虔。遂流寓湖北,治田廬焉。
〔何評〕多情而慧,偏乃得大士現身。
【校記】(底本:手稿本
參校本:青本、黄本、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康熙本)
[1]
遨戲:〖何註〗敖,半从士从方;遨,遊也。敖戲,遊戲也。
[2]
青本、黄本無「裁」字。二十四卷本「從」作「就」,「頸」作「額」,「風」作「丰」。
[3]
鑄本、異史本「我」下有「是」字。
[4]
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無」作「否」。「言」:鑄本作「曰」。
[5]
「慚云」:康熙本作「漸云」。
[6]
「誠」:二十四卷本、青本、黄本作「成」。
[7]
上十二字:鑄本作「歸」。
[8]
鑄本「常恐拂之」作「恐拂其意’,「即」作「遂」。
[9]
「已」:鑄本作「幾」。「成清族美才」:二十四卷本作「清族才美」。
[10]
「又」:青本、黄本作「父」。鑄本無「亦」字。
[11]
家耗:〖何註〗家中音耗也。
[12]
鑄本無「而已」二字。
[13]
「離亂罔歸」:鑄本作「亂無歸」。
[14]
「一二」:青本、黄本作「二三」。
[15]
「觸於懷而大悲」:鑄本作「觸懷大悲」。
[16]
「邀」:黄本、青本作「迎」。
[17]
二十四卷本無「媪喜便爲」四字。
[18]
鑄本「少」上無「而」字。
[19]
濡煦:〖何註〗《莊子》:「相煦以濕,相濡以沫。」謂如失水之魚,相愛護也。
[20]
「可無虞」:青本作「無可虞」。「娶之」:青本、黄本作「娶婦」。
[21]
株待:〖吕註〗《韓非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而死。因釋耒守株,冀復得兔。」
[22]
「株待」:二十四卷本作「株守」。
[23]
萍梗:〖何註〗許渾詩:「客路隨萍梗。」
[24]
「識」:二十四卷本作「知」。黄本「一日」下無「日」字。「燭」:鑄本、異史本作「獨」。
[25]
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本「譁」上有「喧」字。
[26]
「胡」:康熙本、鑄本、二十四卷本、青本作「湖」。
[27]
「哭」:黄本作「泣」。「即我」:鑄本作「我便即」,異史本、黄本作「我即」。
[28]
「即」:鑄本、異史本作「就」。
[29]
「於是」:鑄本作「乃」。
[30]
二十四卷本「類」上有「噍」字。「攜」:鑄本作「移」。
[31]
二十四卷本「是」上有「以」字。
[32]
青本、黄本無「下」字,並二十四卷本「家中」同作「家人」。鑄本「車中」作「車上」,「墜車」作「墮其」,並異史本均無「至」字。「荷肩」:黄本作「肩荷」。
[33]
二十四卷本「入」上有「之」字。
[34]
剽遫:〖何註〗遫,音肅。剽,匹妙切,劫也,急也。《史記·禮書》:「輕利剽遫。」
[35]
金毛犼:〖吕註〗《集韻》:「犼音吼,北方獸名,似犬,食人。」〖何註〗佛坐騎也。
[36]
「啟」:二十四卷本作「拜」。「犼」:手稿本、康熙本、異史本、鑄本作「吼」,今據青本、黄本、二十四卷本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