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校对)第20部分在线阅读
第035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
穿越者在古代,要整体的爬科技树,首先需要做什么呢?有人说是钢铁,有人说三酸两碱,有人说是火药,还有人首先上蒸汽机……
不过,在朱由栋这种高度重视标准的穿越者看来。爬科技树,首先当然是解决度量衡的问题。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尤其重要。
中华帝国历朝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多有变化。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古代中国粮食的计算单位:石。
石在用来衡量粮食多少的时候,不是重量单位而是容积单位。指填满一个国家法定大小的空心容器时需要多少米。这个单位是非常粗糙而且不断变动的。汉代一石粮食大约重27公斤到30公斤不等,明代一石就是六十多到七十多公斤不等。不惟不同朝代差距巨大,就是同一个朝代,地方不同,差距也相当明显。
你说,要是连度量衡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今天用汉尺,明天用宋丈……这科技树怎么爬?
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温度。前面四个其实要求的都是一样:最基础的标准长度单位。
作为穿越者,朱由栋当然对寸、尺、丈什么的不感冒。他直接提出了“米”概念。当然,他这会没有米原器,也无法给这些基本不识字的工匠讲解子午线千万分之一的概念。总算他还记得古代三尺接近于现代一米。所以就直接粗暴的定下了三尺为一米的标准。然后要求工匠们将一米均分为十份、百份、千份。这就是要求把长度的标准精确到毫米级别,短期内,这样的精确级别应该是够了。
不用担心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手工做不到这一点,后世满清流行鼻烟壶,那个时代的工匠们可以在细小的鼻烟壶内部做出极为完美的画卷,微雕技术大华夏其实是相当先进的。
第五个单位,质量。在有了标准容积单位后自然也能够解决:常温状态下,一立方米水的重量定为一吨。然后要求工匠们根据标准容积下水的重量制作铜制砝码。吨、千克、克乃至毫克,全部都要标准的做出来。
最后一个是温度。在现在的状况下,什么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是别想了。朱由栋要求工匠们首先尝试做的是指针温度计:将铜片和铁片合在一起,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两种金属热胀冷缩的效果不一样,只要温度发生变化,这样的指针就会滑动。朱由栋告诉工匠们:先做一个半圆,以冰的温度为0度,水沸腾之后为100度。在这个幅度内,把温度表划分100份。然后反复的试验铜铁比例,什么时候能够达到精确指向0度和100度了,这个温度计就算成了。
这样的温度计当然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但是没得办法,算是应个急吧。
在给所有的工匠们定下了第一期工作目标后。朱由栋又给各个不同种类的工匠们各自分派任务。
瓷器匠的任务是首先明确的:除了共同制作度量衡之外,他们将在铁匠组的配合下修建高炉。
这个时代的瓷器匠往往具备成为材料学家的潜质。毕竟他们能够让各种纷繁复杂的材料在一个炉子里煅烧成型还能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质地。对各种材料的单一属性和综合在一起的反应,没有比他们更清楚的了。
高炉建起来后,当然是需要小规模的试验精钢、特种钢的烧制。这些,都少不了材料学的介入。朱由栋作为身负特殊任务的穿越者,对个人享受什么的并没有太多的追求,他需要瓷器匠,并不是要给自己烧制瓷器,而是要在材料学上打下基础。
铁匠组的任务目前相对单一:螺杆!各种大小、长度不一的螺杆。有了螺杆,以后各种精密加工的器械才有保障。待得高炉建好,钢材质量得到提升后,标准螺杆就可以推而广之。
火药组的任务是两个,一个是火药的进一步改良。明代的火器部队数量众多,黑火药的制作水平也不输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在历史本位面面对满清实战效果不佳,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火绳枪其输出速度太慢,而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加之大明工部下属工匠们没有生产积极性,一昧的粗制滥造。所以,黑火药本身是没问题的,朱由栋需要的是进一步提高黑火药质量,以及少量的研制无烟火药。
作为医学生,他当然是不知道无烟火药具体怎么做了。但得益于穿越前混迹起点多年,所以他知道无烟火药的关键就是硝化纤维。而且现在他的猪圈生产链里连甘油都生产出来了,硝化甘油也是可以上的嘛。不管是硝化纤维还是硝化甘油,最最基本的东西便是硝酸。而硝酸的人工合成在目前看来是很难的。所以只能从硝石上想办法。而硝石嘛,在吐鲁番盆地的鄯善县没有纳入大明的有效统治之前,整个华夏的硝石矿都不是很丰富。有限的产量更多的要供应工部。所以,朱由栋这里更多的只是预研,少量生产。
“诸位师傅,做这个新式火药是很危险的。所以吾特意给你们建了一套工坊,周围都是空地。不过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你们工作的地方,周围都布置了吾的侍卫,这一点还请理解。”
“殿下客气,这规矩我们晓得的。”
“嗯,除了试作新式火药外,吾还需要你们在烟花上面花点心思。”
改良烟花是必须的,不然没法跟皇帝、太子交待。也没法解释以后这个庄子里经常传出的爆炸声——这里是京畿重地,离北京城只有几十里路而已啊。
烟花的颜色是由不同金属燃烧后表现出来的,这一点古人早就有了发现,而且在制作烟花上已经是精益求精,各种金属都试过了。朱由栋要求改良的,一是发射药本身:黑火药进一步高纯度化、颗粒细化,使得烟花能够被推送到高空很高的地方才爆炸。二是烟花爆炸后形成的图形要可控,单个烟花不行组团发射后要能够拼出字来——他还指望这玩意去拍万历的马屁呢。
木匠们的任务也不轻:模具!各种各样的模具,并且不是只限木模具,其他材料的模具也要准备。以及水力机械的设计、制作。
而织工们在听到朱由栋的具体要求后,也感到有些压力:需要一种布料,相对轻便的同时还能耐磨——其实朱由栋想要的是牛仔布。
皮匠们的任务现在稍稍轻微一些,朱由栋交给他们几张图纸,都是现代的一些靴子的样式,让他们根据图纸把实品拿出来。在朱由栋的计划里,未来所有的军用服饰,都要提前在这红河庄设计好并少量生产,以便检验实际效果。
第036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一)
“徐先生,徐先生!”
“啊?太孙恕罪,臣走神了。”
“无妨,徐先生,您看这么布置成不?”
“太孙实乃天人,好吧,这话臣当着太孙也好,私下和其他同僚也罢,都说了很多次了。太孙布置得很好,臣没有什么要说的。呃,不,臣其实是在想,在格物之技方面,臣已经当不了太孙的老师了。倒是请太孙做臣的老师才比较恰当。”
“当不得徐先生如此称赞,吾只是什么都略懂一点,真要深入,就一定抓瞎。徐先生,你和耶稣会的利奇先生接触较多,应该能够感到,在格物之技上,我大明已经开始逐渐的落后于泰西。再不奋起追赶,以后我大明恐怕难以如汉唐那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吾也不瞒你,吾在这里的布局,就是要让我大明的格物水平能够赶上甚至超过泰西,并最终为我大明的国泰民安提供保障。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仅凭这些师傅是不够的。”
说完这话朱由栋也不由得心里叹气:华夏此时和泰西在科技上的差距是有,但也仅仅是某些方面差一点点,而且在更多的方面还有胜出。
仅以玻璃为例,是,意大利人在13世纪就已经会制作玻璃了,但是现在意大利会制作玻璃的工匠全都被集中在一座荒岛上且终身不得离岛。在历史本位面,要到1688年意大利的玻璃制作技艺才会外泄。
玻璃现在在欧洲还是极为珍贵的装饰品,根本无法广泛应用。没错,1590年欧洲就有人发明了显微镜,但真正广泛应用还得到1648年之后。同理,望远镜的诞生也得在1608之后。
当然,西方现在也有穿越者了,如果对方也像他朱由栋这样,成天泡在起点的穿越文里汲取了足够的知识,或者对方本来就知识渊博,那么,这些东西或许也会提前问世。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大明和泰西差距不大或者说就没有本质的差距。
所以,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太孙的志向,臣懂了。臣感谢太孙的信任,那么臣也对太孙说说心里话。臣参加科举,考举人是为了自家的地位,考进士是为了做点事。做什么事,就是因为臣对格物之技更感兴趣,觉得我大明这样下去迟早被泰西甩开。所以,臣才考了进士。因此,得遇太孙,是臣的幸运。臣愿为太孙所驱驰。”
“多谢徐先生的信任。那么,徐先生且随我来。”
有了自己的庄子,很多隐秘的事情就可以拿到这里来做了。比如,穿越者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延长注定会越来越模糊,趁着还记得住一些,用纸笔记录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徐先生,吾听说你一直在跟利奇先生翻译、整理几何原理的相关书籍?”
“确有其事。”
“感想如何?”
“太孙,臣接触泰西的格物书籍越多,就越感到惊恐。泰西诸贤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公理,然后用公理推导新的理论,之后又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反复,估计要不了多少年,泰西的产业就可以得到极大的飞跃。”
“嗯,徐先生说得非常在理。那么,徐先生你来看看这几本册子。”
……
“太孙殿下,这几本册子从何而来?!这,这,这简直就是天书啊!”
“呵呵,徐先生不要问这些从哪里来。这些东西,有用么?”
“岂止有用,简直就是能推动我大明向前走很大一步啊!”
朱由栋给徐光启的,其实不过是现在朱由栋的脑子里还能回想起来的一些数理化、生物、医学知识。除了医学书籍确实算这个时代最高端水准外,其他的东西,其水平顶天就是21世纪的初中级别。
杂乱、低级、不成体系,而且特别是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东西,很多是需要做相关实验来验证的。朱由栋此时当然无法去做实验,只能是粗暴的直接写明结果。
比如化学最基础的元素周期表,他现在手里连最原始的显微镜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观测到分子,原子?但他就直接写在书里了:而且特别写明,先别管能不能做实验验证,他就是正确的。
徐光启是何等人?这个时代最厉害的科学家。或许受限于此时的科技水平,他的见识和知识确实不高,但是人家的思维、智商可以说足够碾压朱由栋。所以,在再一次稍稍仔细的看了这些册子后,徐光启当然提出了很多疑问。
“呃,徐先生啊,这些东西呢,确实有很多现在无法验证,但是吾敢保证,这些都是正确的。你先记下来就是了。至于验证嘛,等外边的那些师傅们把高炉建好了,温度计出来了,陶瓷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后……吾就让他们试着弄坩埚窑,然后开始烧制玻璃。到了那个时候,什么试管啊,烧杯啊就都有了。那时候你就可以做很多实验了。”
“玻璃?臣是听利先生介绍过这个东西,据说整个泰西只有一个孤岛才能生产,难道,太孙也知道制作方法?”
“嗯。知道。”
“哎哟!呃,臣失态了。利先生说,这玻璃在泰西卖的极贵,非权贵不能购买。”
“哈哈哈哈,玻璃的原料到处都是,也便宜得很,只要掌握了方法,吾可以把他卖得很贱的。不过呢,暂时还不能卖得太贱,除非吾明确的知道泰西那边的玻璃生产技术已经完全扩散,否则这个东西,以后将是我红河庄的新一代财源!”
想象着未来滚滚而来的白银,朱由栋很没有风度的抹了一下口水,然后转过身来对着徐光启正色道:“徐先生,多的话吾不说了,这些东西,不准带走,只能在这里看。更不许外传!”
“是,臣决然听从太孙的吩咐。”
“利奇先生是谦和有礼的,但无论如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他的理想并不是帮助我大明发展格物之学,而是要把所谓主的荣光照耀到我全大明。吾在这里也跟徐先生说一下,你如果对基督有兴趣,要入教可以。但是吾需要你时刻牢记,你是哪族人,是哪国人!”
“请太孙放心。”徐光启面对着此时面色严肃的朱由栋,干脆半跪了下来:“臣乃儒家弟子,心中的信仰在那里很清楚。臣入基督,不过是为了让利先生对臣介绍泰西之学时少一些戒心和保留罢了。臣刚才已经说了,愿意为太孙所驱驰!”
“嗯,徐先生。”四岁半的孩子轻轻的把手搭在了四十多岁中年男人的肩膀上:“外面的那些工匠,是吾的双手。但他们没有知识,只有经验。而你,才是吾的心腹!将来,在你的指导下,我大明的格物之技,一定能够超过泰西!吾对此深信不疑!”
第037章
东瀛岛的变化(一)
“铿~~呯~~轰~~~”
“哟西!竹千代,你督造的这竿新式铁炮,无论是射程、精度,都比以前的国友筒好了太多!更好的是,这竿铁炮居然不用火绳点火就可以击发,这样一来,铁炮使用过多受限于天气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哈依,多谢父亲大人夸奖。说起来,父亲大人果然不愧是东海道第一铁炮高手啊,这么远的距离,仍然一炮中靶。”
“哈哈哈,可不要小瞧你父亲啊,我虽然今年都六十二岁了,但仍然每顿吃得下三碗味增饭,而且不会吃饭中途不停的出恭哦。”
“哈哈哈哈~~~父亲大人的才具,岂是廉颇可以比较的?”
一六零五年,日本国,江户城。
此时即将年满五岁的德川竹千代,正陪着日本国事实上的统治者德川家康在郊外一个隐秘的靶场,实验他最近指导工匠做出来的新式铁炮——燧发火枪。
热兵器的发展,当然始于轻武器。而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步兵使用的火枪或者说步枪。
最早的管制火器始于中国的南宋,之后随着蒙古人的铁蹄传播到了西方。之后大约在十五世纪中后期,西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绳枪。并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将其称为铁炮。在后来大明对倭寇的战斗中,日本人使用的火绳枪传入中国,明朝对其进行仿制,称为鸟铳。
最早的火绳枪也好,或者铁炮、鸟铳也罢。虽然威力都不小,在100米内重盔甲基本无法抵抗,但是其局限性也很大。最直接的就是击发方式需要明火,由此导致火绳枪受天气的限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