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之至尊巫师(校对)第4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2/1859

  用某聪明人的话说:“这种将人看做砝码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只要给出具体数字,就可以随意增减,起初是为了救一火车的人,推一个坏人下铁轨,使之被轧死,不能作恶,然后是干掉5个激进分子,救一屋子的人,再然后……”
  凯恩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开了头,就停不下来。因为已经有十倍于生物人的民众被疯狂杀戮的地狱虫抹杀。
  最终超过7000万生物人死于塔桑尼斯之战,而死掉的民众突破10亿大关。
  各撤离点,光是因为恐慌失控、歇斯底里、试图不按规矩撤离而被射杀的,就有数十万之众。
  几乎所有的撤离点都上演了那边排队撤离,这边不断有人拉响光荣弹的最后防线戏码。
  更加血腥的是从避难所叫号到撤离点排队的这一路。
  撤离点是经过重点布置的,火力解构完善,防御力量也较足,承压能力强。毕竟人可以死,但希望破灭,就会崩,所以无论如何折跃门不能毁,这个道理凯恩明白。
  但避难所就是临时的了。从避难所到撤离点,到后来需要敢死队才能打通。
  这个敢死队的主力是平民。
  生物人战力在抵挡20倍以上数量的地狱虫集群,战机从云层下低空掠过,俯瞰视角就能看到,地狱虫完全就是海洋,而防浪大堤是一条由光爆组成的火线。
  那些光爆,不是O型T850射出的核榴弹,就是生物人拉响了光荣弹。
  重火力随着被地狱虫的拔除和弹药无以为继,都只能进行重点防守了,空中也没基本没有了无人机,悬浮机,都被数量数十倍的地狱虫击落了。
  还有就是混种从太空轨道打下来的触手光束,虽然因为人类一方的大气遮挡策略而视野不清晰,但随着地狱虫的着陆和非重点区域的扫荡成功,问题已经获得了有效的缓解。
  从城市外围的远山观看,开阔的视野内,百千道炽白光束钻破云层,在城市间来回划动,倾盆大雨都无法剿灭烈焰和爆炸,整座城市都在燃烧,而城市外围是海啸般漾动的地狱虫,其形成的波潮不断的涌动冲击,试图淹没城市,给人感觉,城市距离彻底毁灭只差最后一点点。
  这最后的一线,已经维持了几个小时,地狱虫们就是无法更进一步。
  其实从着陆概率点的选择来讲,选择城市着陆的,还要胜过在城市外围着陆的。
  然而着陆城市的地狱虫,都被人类一方消化掉了,以大量的牺牲为代价。
  而城市与外界交界处的消化速率其实更高,只不过城市外围的区域更为广阔,大量的地狱虫不断集结,从而形成了以撤离点为核心的诸多城市包围圈。
  核武当常规武器用,光荣弹时刻都在拉响,人口不断的大量减员的大战役,任何描述都是苍白无力的,没有准确的措辞能形容那样的场景,这就是文明意志之间的较量,只不过较量的双方都被代表了,都没能展现出各自的真实水平。
第0450章
战争重心偏转
  异虫和人类,都被打成了代理人战争。
  双方贯彻的都不是自己的真实意志。
  而星灵们则将这场大战看做一面镜子。
  他们在想,假如面对这样入侵的是艾尔,而不是塔桑尼斯,星灵是否能表现的更好?
  答案是不能。
  战力上的巨大差异,不是靠精神境界所能弥补的。
  人类在这一战中已经表现的非常的英勇了。为了制造尽可能多的折跃炸弹,为了在环球轨道布置足够多的天雷,为了制造有足够多的作战武器,他们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生产奇迹。
  这里边固然有凯恩的无人机体系近乎毁家纾难的付出,却也有人类自己的功劳。即便是在战事最惨烈的时期,仍旧有很多生产线在开足马力生产。
  大撤离是发生在70个小时的事,真正的高峰期是14个小时,从准备到正式开工,70个小时内,光是生产的动力装甲服就突破了1亿台大关。
  可以说,没有这样的产能,人类就得直接用血肉之躯去跟地狱虫怼,如果是那样,即便全部意志惊人,也要付出百倍于现在的代价。
  这场大战的影响是深刻的。它让动力装甲服彻底走向民间,也导致了人类在相当长时间里追求武力上的强大,从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新联邦财政收入的30%用于武器研发和制造,以及军队建设,这个政策足足持续了133年,并且人类的战争模式演变成了打爆太阳系,深空开战的狠厉模式。
  那是凯恩都没有想到的,科普卢星区的人类确实奋起了,只不过成为了低等文明最害怕遇到的那种一旦被发现就被会被抹除的吞噬型文明。
  而成因就是这次差一点就被种族灭绝的大灾。
  我不杀人,人就来杀我。宇宙中没有温情。灭亡的异帮文明才是好文明……
  未来的科普卢星区人类文明就走上了这样一条路,总计闪耀了3300多年,祸害了14万个大星系群,被万族称作源自蓝色地狱的噩梦种族。
  凯恩·赵并没有料到自己成了让本就黑暗的宇宙变得更加黑暗的宇宙公害种族的奠基人。
  在大战之后,他像普通人一样沉浸在惨重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中。
  无人机体系的损失,灰胡子体系的损失,还有人口的损失。
  尤其是战争尚未结束,打断骨头连着筋,塔桑尼斯和克哈拯救了一百多亿人,其他星球的战事还在持续,拯救还在继续。
  整个战事一直持续到7月,才算基本结束。
  人类的总人口损失是52亿。比原历史线的160亿少了一个三分之二还多。
  但凯恩·赵很不开心,甚至说恨到一定程度了。
  18个月后,报复战开启,无人机体系打造了1500万的舰队,将地狱虫以战舰海的模式彻底淹没,哈斯塔化身则死于无数次的神针打击,硬生生用凡力磨掉了所有超凡,让玛尔萨拉化作了宇宙尘埃。
  用凯恩事先的狠话说:“如果还有一个单位直径超过1立方厘米,就算我输。”
  之后,无人机体系,追杀异虫200多年,先后生产了超过2亿艘战舰,直到将之彻底灭绝。
  在那之后,该体系的行踪就成谜了,有人说是被造物主收走了。还有人说奉命前往虚空怼萨尔纳迦去了。
  总之,认为它们在完成任务后自毁的少之又少。
  而自毁才是真相。
  是凯恩本体的命令。当时凯恩本体已经吸纳了凯恩·赵的记忆。
  他说:“凯恩·赵的一些行为体现了我人格中的不成熟、不理性。从某个角度讲,他其实就是我的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
  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
  在设计凯恩·赵之初,凯恩本体就有将宣泄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凯恩·赵那么热衷于海量大军,平A装比的重要原因。
  在成为轮回者的日子里,凯恩从没有一次真正的发泄。一方面是万象门体系的约束,另一方面他的自省,以及理性思考,多角度思考习惯不允许他那么做。
  这种负面情绪虽然每次都能化解掉不少,但还是形成了一定的积郁。
  他就像一个谨小慎微过日子,也想爆发,也想中二一把,哪怕是对着群山鬼哭狼嚎一次也算。
  然而人生的讽刺之一,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根子上定型后,很难改变。
  像凯恩这种心思缜密,想法过多的货色,永远也洒脱不起来,强学也学不像。他已经习惯了他的模式,弄出个分身,最终也演绎的荒腔走板。
  有些人,比如吉姆雷诺,凯瑞根,即便是种族大事,最后也能演绎成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而凯恩则正好相反,一个雇佣兵硬是最终成了种群的拯救者,文明的拯救者,不但要救人,还要清理社会污垢,重塑文明走向,这也是没谁了。
  吉姆雷诺和凯瑞根最后战死于大麦哲伦星系的某异虫世界。
  当时凯瑞根已经是刀锋女王,只不过异虫那时已经大势已去,凯恩根本不给其喘息之机。有着人类思维的刀锋女王还是很狡猾的,捉了几十年迷藏。
  吉姆雷诺临死前对凯恩说的话是:“当初在玛尔萨拉时,我就知道你是个根本不懂感情的混蛋。”
  凯恩说:“雷诺,审视你的人性,你是那种能跟人痛苦,但不能共甘的人,你那牛仔式的缺点,在和平环境下,只会塑造出一个别人眼中不求上进的烂人。而现在,几十年的贼公贼婆,你最闪亮的那一面都展现了出来。最后以一个战士的死而终结,这个归宿不算差,比死在病床上,比放松下来审视彼此之间的格格不入一面,闹着别扭各奔东西要强。你很清楚我没有说谎,无论是你,还是凯瑞根,都是倔强的人……”
  而对星灵,凯恩对当时的达拉姆议会说:“请让人类装一会儿比,毕竟他们从未真正阔过。”
  达拉姆议会理解了凯恩的意思。以星灵们的处事理念,也的确不习惯有个节操上并不能让他们佩服的野爹压在头上。
  那么只能是离开。以灰胡子为首的兵锋太盛,红着眼珠子在玩复仇,凯恩能开诚布公的来找星灵们谈这个事情,已经是看在大撤离时星灵出手帮忙的面子上了。
  当时,星灵们的技术已经都做到星球折跃,包括艾尔、撒库拉斯等星球,都被折跃到了遥远的大星系群。
  星灵们当时也没想到,灰胡子装比200多年后,科普卢星区的人类会继续装比,且一装就是3000年,然后毁灭于全民升维。
  任何事,太过就都不好,奋斗也一样,科普卢星区的人类似乎用自己的历史,为凯恩的一生写下了评论:流星一样璀璨,且陨落。
  很多时候,未来向过去一样,显得过于遥远,让人无法获得清晰的感触,也就觉得无趣。
  虽然从成神之后,凯恩看待事物的角度,理论上该变一变了,但实际上他还是习惯以人的时间观念来思考,做事。
  也就是说,当下的,几小时内的,几天内的,是想的最多的。上了月的就要说提到计划了,而以年为单位的,只有个概括的规划,其余的都尚待填充。
  这样的凯恩,在2500年的6月下旬,自然没能想到雷诺和凯瑞根会死在他手上,也没想到哈斯塔化身狡兔三窟,最后一个种子,潜伏在从它那里寻求摆脱埃蒙掌控的异虫主宰的躯体中,要到200多年后才能真正划下句号。
  现在的他,也没想到无人机生产体系最终打印了2亿多艘星座级战舰,并且在他一念之间全部毁灭。
  他这时候只恨手中呢的舰船还不够多,以至于相信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他没办法跟哈斯塔化身讲理,只能先忍着。
  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想到了。
  那就是事情照着现在的节奏发展下去,终究会上升到造物主级的较量,毕竟代理人战争虽然惨烈宏大,但实际上并没能解决矛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2/18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