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339

  学子们似乎都已经忘记了他们前来是为了学什么,只是听着赵括谈及自己的想法,他详细的讲述国中百姓的尊卑问题,又讲述了国与国之间的敌对问题,重点还是放在了诸国一体的想法与律法的思想上,杀害他国的百姓,就是杀死自己的亲人,之所以要善待他国的俘虏,是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连国外的百姓都能算作是秦人,那国内的百姓更应该善待。
  人的尊卑是要通过他的行为和道德,而不是出身和财富。
  律法的作用就是规定出一个便于稳定的生活方式,目的不是在惩罚而是在约束,要拯救天下,就需要法治,而法治与如今的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正确的立法,严格的执法,公正的司法,让百姓守法....”,赵括前世为了公务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东西,如今终于是排上了用场,他详细的讲解了法治与人治,他并不觉得在如今的时代就可以达到法治,不过,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推动法律的重要性,减少一些人治对法治的阻碍...
  众人都听懵了,什么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之类的,听的他们是云里雾里的,不过,赵括时不时就会停下来,极为认真的解释自己方才所讲述的,听到赵括想要以律法来限制君王胡作非为,来自楚国的学子们,脸都给吓白了,他们想要捂住耳朵,却又极为的渴望听到赵括继续讲解。
  来自秦国的学子是最为激动的,他们双手颤抖着,想要抄录,却发现不知在什么时候,韩非就已经开始了抄写。赵括讲述了一整天,从律法,到哲学,到人种划分与起源,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知识,让诸国都不再将对方的子民当作是奴隶,当作是自己的战利品,随意的处置,更不要随意的残杀俘虏。
  而律法之类,当然是为了减轻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律法的本质是统治,可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对百姓没有坏处,起码不会有人再随意的欺负他们,不会被逼迫到绝望的地步。在赵括诉说的时候,这些人眼里几乎都是冒出火花来,赵括所说的,有法家的影子,有儒家的影子,甚至还有名家,农家,墨家等各个学派的影子,可又与这些学派截然不同。
  这是..要创立一个全新的学派嘛?
  赵括说完,看了看天色,已经是有些疲惫,他无奈的说道:“明日我就要离开赵国,战争是危险的,我希望二三子能留在这里,与韩非继续学习...”,他刚刚说完,韩非就猛地站起身来,说道:“我..我..我..要跟随老..老师,记录..您..您的...”,他还没有说完,其余学子们也是纷纷起身,他们都想要跟随在赵括的身边。
  赵括新来的几个门客,似乎也对赵括所讲述的学问很好奇,他们靠得很近,认真的听着,就在赵括想要回答韩非的那一刻,这三位门客忽然朝着赵括扑了过去,举起了手中的短剑,正在远处懒洋洋的听着赵括讲学的狄,猛地就跳了起来,朝着这里狂奔而来。所有人都被这变故所到了,“老师!!当心!!”
  却是那几个秦国的学子,他们迅速抽出了腰间的短剑,愤怒的朝着门客冲过去,直接将那几个人拦住,与他们厮杀了起来,更多的学子们反应过来,纷纷参与了厮杀,片刻之内,三位刺客,两个身死,而最后一个,却是被秦国学子死死按在地上,动弹不得。
第一百五十九章
赵括与刺客
  看着面前这位被按在地面上的门客,赵括皱紧了眉头。
  狄松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方才一脚踹在了那人的后背上,刺客痛呼了一声,狄还要再打,赵括将他拦住了,赵括看着面前的刺客,询问道:“您为什么想要杀我呢?”,刺客抬起头来,恶狠狠的看着赵括,此刻的他,已经换上了秦腔,说道:“我奉王令,来杀死您,这是我的使命。”
  而听到他的言语,那几个按住他的秦人学子顿时就急了,愤怒的大叫道:“你不要在这里胡说,大王是绝对不会派人杀害老师的!”,一个秦人直接拽起他的头发,便一拳打在他的脸上,愤怒的质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刺客盯着他们,愤怒的骂道:“叛贼!”
  “呵,秦语都说不好,还敢说自己是秦国的刺客?”,学子们愤怒的将短剑对准了他的脖颈,而刺客也不害怕,这是愤怒的盯着他们。
  赵括看着他,长叹了一声,说道:“您带着这两个人的尸体,回去告诉燕王,我听闻,今年的冬季,燕国又有很多百姓冻死,我知道一种办法,用土坯做榻,屋内设灶,灶所产生的烟,可以通过相连的空心柱来排到屋外,在榻下设孔,与空心柱相通...就是不相通,将灶设与屋内,也能使得屋内暖和许多...您稍后去找一位匠人,他唤作杜,在他那里,您可以看到半成品...”
  “我们之所以不将灶设在屋内,是因为浓烟,只要有办法将浓烟排出到屋外,是可以御寒的,不过,一定要记得不能漏烟,不然这会导致百姓中毒而死...”,赵括认真的说着,而刺客却是懵了,他看着面前为自己详细的讲述着御寒办法的赵括,张大了嘴巴,许久都说不出话来。
  “狄,请您带着他去见杜,他那里正在做我说的这件东西...若是能成功,是能救活很多百姓的...”,赵括对狄吩咐道,狄无奈的看着他,只好弯下腰来,紧紧抓住刺客,一把将他拉起来,便带走了,在这时间里,刺客都是懵逼的,麻木的被狄拉走,而在他离开之后,赵括这才看向了自己的学子们。
  学子们此刻皆是目瞪口呆的看着赵括,一个一个的说不出话来。
  “你们怎么了?”,赵括疑惑的询问道。
  “老师...他是来杀您的...您也断定这是燕王的吩咐...您怎么还将这个办法告诉他...让他带回燕国呢?”,开口的是乐叔,乐叔一早就认出了此人的身份,因为他是燕人,刺客隐藏的也并不好,说秦话的时候都带着一点点的辽东口音,乐叔在燕国生活了二十年,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
  只是,他无法理解赵括的行为。
  赵括摇着头,说道:“若是他伤害了二三子,我一定会处死他,可是他并没有,燕王想要杀死我,派遣刺客来要我的性命,我将他当作敌人,可是我并不将燕国的百姓也当作敌人,燕国的冬季非常的寒冷,百姓死伤严重,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方才给二三子说,诸国一体,我将所有人都当作亲人,那我帮助我的亲人,难道这是不对的吗?”
  学子们无言以对,神色略有些呆滞。
  狄押解着刺客来到了杜的住所,看不清东西的杜,笑着请他们吃饭,狄还是拒绝了,将赵括的言语告诉他之后,杜开心的拉着刺客,将他带进了室内,给他看了自己所做的土炕,这是马服君起的名字,果然,内室里温暖了很多,坐在那床榻上,更是如此,杜又为刺客讲解起了制作的办法...
  刺客呆愣的看着面前的灶,忽然瘫坐在了地面上,用双手狠狠抽打着自己的脸,竟是哭了起来。
  杜惊讶的看着刺客痛哭,急忙上前,按着哭声摸索着,终于是找到了他的位置,用手抓住他的肩膀,说道:“您不要伤心,您也有亲人被冻死了吗?我曾经收养了很多的孩子,其中有两个孩子,就是没有能熬过冬天,我把所有的衣裳都盖在他们的身上...不过,您不用再伤心了,我觉得这个办法可以救下很多的人,不会再有人承受这样的灾难,我们应该要开心啊...”
  刺客抬起头来,看着狄,说道:“我想要见马服君。”
  得知刺客要来见自己,赵括让狄将他带到自己的面前,狄,还有几个门客,围在刺客的周围,押着他又来到了这里,刺客刚刚看到了赵括,便跪倒在了他的面前,他说道:“我是受燕王所派,前来行刺您的...请您宽恕我的罪行,我...”,他实在是说不出话来,头都不敢再抬起来。
  于是乎,他又将燕王召集他们,如何进行安排,安排了多少人的消息,都通通告诉了赵括。
  赵括一言不发,沉默了许久,方才说道:“我不怪罪您,您不能不听从燕王的命令,只是,我希望,如果燕王再令您杀害无辜的人,请您不要去执行...带上您同袍的遗体,回去复命吧。”,刺客还是离开了,狄很生气,他觉得,对于这样的人,就该将他吊起来,放在马服的门口,让其他刺客都不敢再产生谋害马服君的念头。
  而赵括也要离开了,这次要前往韩国,学子们是不愿意留下来的,他们要跟随在马服君的左右,即便马服君告诉他们,自己没有时间来教导他们,他们也不愿留下,因为他们发现,赵括说不说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去做,他的一个行为,就能让他们明白几十年都不曾明白的道理。
  赵括曾告诉他们,以仁义来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仁义来报答你的恩情,众人不以为然,直到亲眼看到了赵括宽恕刺客的举动。赵括没有办法,只好带上了他们,而他的门客们,更是不愿意留下来,尤其是李鱼,赵括思索了许久,最后决定留下了王樊与明,让他们来负责这里的事情。
  王樊并没有抱怨,他知道,必须要有人留下马服,而明是自己要求留在这里的,他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帮不到赵括,留在马服,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他要帮赵括,将杜制作土炕的办法,卖给贵族,教给百姓。
  赵括安排好了这些,就去陪母亲了,对于赵母,他心里有些愧疚,这些时日里,他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陪伴母亲,只是,赵母并不在意,相反,他对于赵括的这些行为,非常的开心,听说赵括与刺客的故事后,赵母认真的告诉他,只是凭借着这件事情,你就一定会受到后人的称赞。
  赵括将小家伙抱在怀里,盘着他,不过小家伙如今长了头发,盘起来没有了曾经的手感,在赵母的身边,小家伙吃饱了就睡,整个人已经开始发福了,这让赵括有些担心,不过,当初的自己,应该也是这样长大的,长大后也并没有发胖,那么这千古一帝...应该也不会吧?
  老人带孩子,大概是永远都会觉得孩子没有吃饱,总是把孩子喂的白白胖胖的。
  赵括还是离开了马服,他离开的时候,门客们跟随在前后,学子们跟随在周围,可谓是浩浩荡荡,赵括坐在马车内,还是在思索着韩非的言语,韩非有三种拯救天下的办法,可是这三种,赵括却只能用小人的办法,无论是投秦,还是自己来当赵王,似乎都不是好的选择,赵王对他也是不错,他不愿去做伤害赵王的事情。
  若是辅佐赵国呢?会不会造成双强对立,严重的拖延统一的时间?会死伤更多的士卒,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赵括总是感觉很迷茫,他救下了赵国几十万要被坑杀的士卒,可是,自己的这个举动会不会在未来造成几百万人被坑杀的局面呢?国力最强盛,能够完全统一,停止战争的,似乎只有秦国...可是,自己真的能因为停止战乱的想法而放任秦国去屠杀其他国家的百姓吗?
  如果说想要改变秦国的制度,那要怎么样的制度才能代替军功制呢?自己又凭什么去改变秦国?自己能让天下变得更好吗?
  赵括终于也体会到了荀子的那种痛苦,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产生的痛苦,当马车停下来,众人休息的时候,赵括默默的拿出了竹简,那是秦王给他的书信,拿起了笔墨,赵括便写了起来,“我听闻,白起与韩国杀人,秦法以首级来计算军功,鼓励士卒杀死敌人,以他国百姓为赏赐,赏与有功的士卒为家臣...”
  “能否该以俘虏为军功,不再进行对俘虏的屠杀,能否将七国的百姓都当作是自己的百姓,大王想要一王天下,又怎么能用秦国来奴役六国?百姓要是在您的统治下生活的更好,就不会再有百姓抵抗您的军队,不然,就是平定了天下,也难免叛乱四起,一王天下也不会久远...”
  “秦国的律法非常的残酷,律法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便于您的统治,还应该保障百姓的生活,约束权力,无论是您的大臣,还是您本人,也该受到律法的限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对您不利,若是不限制君王胡作非为,您的子嗣里若是有庸碌残暴的人,难道不会毁掉秦国多年的积累吗?”
  “荀子说:君王,是船舟,庶人,则是水。水能载船舟,也能覆船舟...请您不要一味的征收税赋,不断的让百姓忙于徭役,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的生活稳定,您的统治才能稳定...您是君王,所有的子民,都是您的子民,您应该一视同仁...”
  赵括这篇对答写的很随意,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思绪,想到了什么,就写上了什么,他越写越快,大抵是将自己这些日子里的思索,感悟,都写在了这篇对答之上,就好像是跟一位朋友对话,也没有对一位君王的尊重,没有对敌人的敌意,只有苦苦相劝,赵括很快就写完了这篇对答。
  放下了笔,赵括也不知道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不过,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他将韩非叫来,将手里的竹简交给了他,韩非一愣,方才询问道:“老..老..老师,需要我帮您修改吗?”,这倒不是韩非看不起赵括,只是赵括写的这对答,没有格式,没有敬语,语句不通顺,甚至还有错字,赵括却是摇了摇头,他说道:“就这样吧,稍后我去校场,请您将这篇对答交给邯郸的楼缓...”
  韩非答应了他。
  邯郸之外的校场里,守卫邯郸的精锐早已在这里聚集,赵括不需要再进行整编。在他们之中,还有很多的熟人,都是当初迎战燕国时,随同赵括出战的那些年轻贵族,此时,他们都是在这支精锐部队里担任军官,赵括赶来的时候,这些士卒是非常激动的,他们眼里的那种狂热,都有些吓到了跟随赵括而来的弟子们。
  赵括让他们休息一天,明日出发,又召集将领们来商谈出兵的道路。
  等到赵括做完了这些,这才弟子上前拜见,这位弟子来自秦国,唤作杨端和,就是他,方才杀死了两位刺客,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武,就是狄,也很喜爱他的身手,跟他比试了一番,毫无困难的就将杨端和给扑到了,不过,狄还是称赞他,狄说,自己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只是比他稍强一点。
  他的身材最是高大,而年龄却又是最小的,平日里不爱言语,其余的秦国学子隐隐以他为首,据说,他出身不低,当初的杨国被晋国所灭,杨国贵族逃向西北,这位杨端和的祖上,似乎就是当初杨国的大贵族,祖上有几代都在秦王宫里任过职,只是这些人都较为平庸,并没有太出名的贤人。
  他询问道:“秦国的士卒听到战争的消息很开心,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得到军功来提升爵位,可赵国的士卒为什么在得知战争的消息后也是如此的激动呢?”
第一百六十章
别站在这肮脏之上
  赵括并没有能对杨端和的问题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他说:这个问题,你应该去询问这些士卒。
  赵括看着舆图,如今的他,已经不是刚刚来到这里的菜鸟,起码在制定行军路线的时候,是不会再需要旁人来相助了,不过,即使如此,他还是将军中的年轻将领们聚集了过来,询问他们的看法。这次救援韩国,看似轻松,而赵括完全不敢松懈,毕竟他还是对上了白起这位可怕的对手。
  在先前的战争里,依靠着廉颇,魏无忌的相助,又有超出对方数量的赵人全力奋战,这才勉强将白起击退,甚至还不是击破,双方的伤亡差距并不大,而白起还是进攻方,这就已经能让赵括看出自己与白起的巨大差距,若不是白起的士卒要留守长平,自己还得分兵进攻,只怕赵括早就被他杀死了。
  另外,如是算上被白起歼灭的魏国大军...那赵魏联军就是惨败了..毕竟,魏军被打的全军覆灭。
  白起,大概是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将领,是如今将领的天花板。赵括在战后,收集了很多关于白起的资料,他的战绩,他的打法,因为他知道,自己迟早还会与这位对手再次交手,自己想要挡住他,就必须要了解他,可是,越是了解,赵括就越是惊惧。白起初次被委以重任,就靠着远比对方要少的兵力,愣是全歼对方,斩杀了韩魏二十四万大军。
  他三次攻打楚国,三次全胜,大概是斩杀了楚国三十五万人,他进攻魏国和韩国,差不多也是杀了二三十万人,攻打赵国,斩杀了三十多万,攻下的城池有七十多座,未曾尝过一次失败...也不能说白起是依靠秦国强大的国力才如此强势,因为秦国也有除了他之外的名将,可是这些名将的斩获完全不能与他媲美的。
  只能说,秦国的制度,造就了一个可怕的战争机器,或者说,一个最适合秦国的将军,正好在秦国。
  白起的打法迅猛,他不喜欢对峙,常常是通过逼迫对方运动,然后找出破绽,包围歼灭,直捣黄龙,他的计算能力,或者说逻辑思维能力非常的惊人,在部署战术的时候,他能算出对方的下一步的打算,提前做好部署。廉颇告诉赵括,在伊阙之战,白起以十万的兵力对战韩魏二十四万大军,他以不足一半的兵力进攻,还全歼。
  他提前预估了对方的逃跑路险,派兵扼守要点,完全不怕敌人临死反扑,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算计能力?
  廉颇对他的这位对手,也是很敬佩。
  赵括很担心,可是他麾下的这些年轻将领,是半点都不怕的,他们相信,跟随赵括就能生擒白起。赵布起身,上言道:“请发兵函谷关,逼迫白起回军,我们半道设伏...”,赵括呆滞了许久,方才让他坐下,他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正要开口,就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将军走了进来。
  来人正是乐间,而站在周围的学子们当中的乐叔,眼前一亮,正要说些什么,又停住了,乐间也没有再去看自己的儿子,就仿佛没有注意到他,赵括急忙起身,想要让他坐在上位,乐间不肯,便坐在了他的身边,如今的赵国,可谓是人才济济,李牧在云中,操练士卒,抵御胡人。司马尚在雁门,与李牧一样,而田约在代郡练兵,廉颇在邯郸练兵...
  乐间爵位为上卿,可是没有地方可以让他操练兵马,故而被赵王派来帮助赵括,赵王的意思,是让他来担任赵括的副手,他还有些担心,乐间会不会不愿,若是乐间恼怒,可以让两人各自带上一万精锐,不分上下,可是赵王也没有想到,乐间答应了,答应的很利索,他愿意听从赵括的命令。
  麾下总算是有一位可以信任的将军了,赵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他这才看向了赵布,没有回答他的建议,反而是问道:“秦国为什么要出兵韩国呢?”,赵布一愣,有些疑惑的询问道:“这与我们的战事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是有关系的,我听闻,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政治?什么是政治呢?”,赵布继续问道,而周围的将领们也是面面相觑,只有乐间,眼里闪烁着别样的色彩,聚精会神的盯着赵括,而周围的学子们,都是踮起了脚尖,杨端和下意识的觉得,自己该拿起竹简了,他正要去找,就看到一旁的韩非举起了笔,凝视着面前的赵括。
  杨端和一愣...真不愧是大师兄啊...
  赵括思索了片刻,方才认真的说道:“政治,便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是一个国家想要达到的目的,说起来是很繁琐的,秦国出兵韩国,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给秦王复仇?还是为了别的什么?”,赵括询问道,乐间忽然开口回答道:“他们的目的是楚国。”
  “对,他们出兵韩国的目的,是为了瓦解同盟,主要是对付楚国,如果楚国不出兵救助,联盟就会瓦解,如果楚国出兵了,那他们就要给楚国巨大的打击...那么,如今楚国出兵了,他们会选择怎么去打击楚国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