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339

  楚王这才点了点头,又问道:“再往后又该怎么样呢?”
  黄歇回答道:“我们想要停止战争,拟定盟约,赵国与魏国是一定会答应的,因为秦国虎视眈眈,他们无法抵抗秦国,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赵国,魏国,楚国要拟定盟约,韩国也一定加入,因为他不敢违背这三个国家,齐国一直都想要与各国结交,停止战争,休养生息,所以齐国也一定会答应。”
  “那燕国...”
  “我有一位门客,唤作朱英,我准备派他出使燕国,他是不会辜负使命的人。”
  楚王笑着,说道:“如此一来,那就形成六国与秦国对峙的局面?”
  “不,我楚国向来与秦国交好,怎么能带领六国与秦国对峙呢?”,春申君反问道,他笑了笑,看着惊讶的楚王,说道:“我们也要派人去秦国,邀请秦国也入盟,停止征战,与诸国和平相处。”,楚王愤恨的说道:“范雎会将您派出的这位使者杀掉的。”
  “那样的话,就是秦国想要跟六国对峙,这就不是楚国的想法,而是秦国自己的选择啊。”
  “那秦国要是结盟呢?”
  “那就让秦国来主盟,保持诸国的和平。”,黄歇说道。
  楚王认真的想着,却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即使您能形成六国同盟,六国只有面对秦国的威胁才能合作,而楚国想要主动进攻秦国,或者秦国不发动战争的话,同盟就是形同虚设,毫无作用啊。”,黄歇就好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肆意的大笑了起来,捂着肚子,笑出了眼泪。
  “您怎么会觉得秦国会停止征战呢?秦国的法律,秦国的耕作,秦国的一切都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他是不会停止征战的,若是他停止了征战,如今的秦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黄歇大声的说道。
  楚王一愣,思索了许久,方才点了点头,说道:“寡人听从您的吩咐,就按您所说的去办吧。”
  说完,他又问道:“像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应该去请教荀子?”
  黄歇摇着头,说道:“荀子在楚国招收弟子,传授学问,这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楚国会得到很多的贤才,请您不要因为其他的琐事而打扰他。”
  楚王答应了。
  .......
  魏王王宫里,魏王同样也是在与自己的重臣们商谈大事。
  龙阳君,平原君,段干子三人坐在魏王的面前,段干子非常的畏惧龙阳君,有龙阳君坐在这里,他是不敢多说什么的,只能是不断的奉承魏王的贤德,而龙阳君也只是盯着面前的段干子,主要的问政,是在魏王与平原君之中进行的,平原君的心情格外的复杂,说起来,他与其他的宗室不同,他是很爱赵国的。
  这种爱可能要超过魏无忌对魏国的爱,魏无忌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就算是无法返回自己的国家,只要能喝点酒,他就很开心,起码,他看起来很开心,他有一群愿意跟随他的门客,这些门客并不介意他们的家主是在魏国还是赵国,故而,魏无忌在赵国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并且帮着赵国处理政务。
  而赵胜就有所不同了,他比信陵君要年长,对故土的爱恋可能也就更浓厚一些,他本来是并不想要担任魏国国相的,只想要回去,可是,魏王对他非常的尊敬,不断的送给他美酒,美人,各种宝物,赵胜接受了魏王的恩惠,贵族的礼节要求他必须要有所反馈,故而,他成为了魏国的国相。
  魏王对赵胜还是非常信任的,在他看来,赵胜是一个值得信任的贤人,何况赵王并不喜爱他的这位仲父,那他完全可以留下来为自己所用,龙阳君告诉魏王,赵胜在魏国,他麾下那些杰出的门客也都会为魏国效力,其中包括向公孙龙这样有名的贤人,所以请一定要留下他。
  魏王看着面前的赵胜,虚心的跟他请教治国的学问。
  赵胜饮了一口酒,方才对答道:“魏国刚刚经历了战败,所以应该与周围的国家交好,一起来抵御秦国的进攻,要趁着没有战争的时候,提升自己的国力,应对将来规模更大的征战。”,魏王非常的开心,点着头,又询问他魏国该如何提升国力,赵胜认真的说道:“对于多生孩子的家庭,应该减少他们的税赋,给与赏赐。”
  “对于勤劳耕作的农夫,多纺织布匹的妇女,也可以适当的进行赏赐,并且将这件事告诉魏国的所有人,在有奖赏的情况下,魏国的人丁,粮产,肯定都会得到提升,这是秦国之所以强盛起来的办法,我发现您的王宫非常的奢侈,有很多珍贵的宝物,如果您能用这些宝物来鼓励农桑,鼓励生育,魏国是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听到赵胜的建议,魏王下意识的看向了龙阳君。龙阳君示意了一下赵胜,魏王这才反应过来,急忙笑着站起身来,朝着赵胜俯身长拜,赵胜被魏王的举动给吓了一跳,急忙起身,扶起了魏王,魏王认真的看着他,说道:“寡人有您这样的贤才来辅佐,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赵胜的心里,着实是有些感动,他迟疑了许久,方才说道:“臣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魏王便将治理国家的事情交给了赵胜,又赏赐了他五十匹良马,十位美人。
  在这个时候,基本各国都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有的选择养精蓄锐,有的选择变法图强,有的选择合纵连横,有的选择全力内政....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的走向忽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七国的未来也都被云雾所遮挡住了。只是,强大的依旧强大,而不够强大的,还在宴请宾客。
  ......
  韩非领着那些盗贼来到了赵括的身边,这些盗贼们朝着赵括的方向俯身大拜,而韩非却乞求赵括能够宽恕他们的罪行,赵括不曾想到,像韩非这样治法的人,竟也会说出宽恕这几个字,赵括的门客们都很困惑,只有赵括,是非常理解韩非的。这些人的确是来自与韩国。
  他们是被抛弃的上党人,秦国在进攻上党的时候,杀掉了上党中所有抵抗的韩人,其余韩人害怕遭受到秦国的屠杀,只能四处逃亡,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韩国拒绝这些百姓返回韩国,韩国的贵族竟然觉得:他们大批的逃回韩国,会让韩国吸引秦国的目光,使得韩国处于危险的局势。
  所以,这些被抛弃的韩人,就只能四处流浪,赵国是欢迎韩人的,可是战争牵连到赵地的时候,这些韩人只能继续跑,他们找不到任何收纳自己的地方,只能沿路乞食,甚至是抢劫。在赵括表示不会追究他们围杀自己的罪行之后,这些贼寇们从四面八方接来了自己的亲人。
  那些是妇孺和孩童,都是韩人,有几个孩子,甚至腹部都已经凹进去了,让人不忍直视。作为韩国宗室的韩非,对这些贼寇,心里定然是复杂的,有痛恨,有愧疚,有自责,更多的应该是为自己不能救下自己的国人而痛苦。看着那些孩童胆怯的目光,看着抱着他们的母亲眼里的泪花,赵括再次沉默了下来。
  “戈!”,赵括叫道。
  戈回过头来,看着赵括,赵括对他说道:“我有些累了,就在这里停留休息罢,把储备的粮食拿出来,我要开宴席,款待这些从韩国赶来的客人。”,戈瞪大了双眼,想要说些什么,看了看不远处的韩非,只好低下声说道:“马服君,我知道您怜悯他们,可是他们只是盗贼,甚至,他们都不是赵国的盗贼。”
  “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储备的粮食也不多,若是分给他们,我们要怎么办呢?”
  “我会派出骑士,从前方的乡邑里换取粮食,您就听我的吧,我已经很久没有设宴了。”,赵括认真的说道,戈沉默了下来,摇着头,走向了后方。很快,门客们就下了骏马,下了马车,铺了坐席,点了篝火,有门客拿出了烧饼,有门客拿出了粟米,众人都开始忙碌了起来。
  那些韩人只是在远处眼巴巴的看着,不敢靠近。
  戈正在生着火,看到那些忽然变得胆怯的韩人,愤怒的骂道:“看什么啊,还不来帮我?!”
  韩非成为了他们的翻译,韩人也参与了进来,孩子想要拿起烧饼,却被母亲重重的打在手中,无奈的哭了起来,天色渐渐的昏暗了起来,而饭菜的香味却是飘扬在这野外,是不是有恶狼经过,狄总是拿个木棍,疯狂的敲打着地面,将这些恶狼吓走,他吹嘘说:他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在野外与狼搏斗了。
  邯郸奢华的王宫内,点燃着明亮的火烛,赵王举起了酒盏,朝着周围的群臣示意,群臣们大笑着,疯狂的撕咬着羊肉,纵然吃不下也要吞下去,用饭量来展现自己的勇武,有武士在最中间表演起来,武士披甲,手持利剑,跳着夸张的舞步,彼此面对面的跳跃着,不断的寻找破绽,贵族们不断的叫好,咕咚咚的饮下了酒水。
  乐师们奏响了音乐,有贵族唱起了雄浑的唐风,在最中间表演的武士用短剑狠狠朝着对方砍去...
  “碰~~”
  戈手中的短剑狠狠撞在了狄的盾上,两人彼此跳开,在篝火的照耀下,两人警惕的看着对方,围绕篝火转了起来,周围的门客们纷纷叫好,赵括坐在上位,啃着烧饼,怀里还坐着一个韩国的小家伙,韩人与门客们坐在这泥泞的土地上,全力的啃食着这能够活命的口粮,眼里闪烁着泪光,围绕在篝火的周围,终于,他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露出了罕见的笑容。
  韩人温柔的唱起了家乡的歌谣,门客们用短剑击打着盾来为他们奏乐。
  韩非站在赵括的身后,看着这一切,伸出手,揉了揉双眼。
  随后,他露出了一个赵括般的笑容。
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来,我见,我改变
  橑阳(左权县),位于太行山脊,地势颇高,依山傍水。
  从涉赶到橑阳,的确是耗费了赵括很长的时间,主要就是因为赵国内极其不发达的交通,使得赶路也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骑士在前方开路,那些韩国的民众,就跟随在赵括的周围,拖家带口的,看起来就好像是马服君在押着他们前进。故而,当他们这一批人刚刚赶到橑阳的时候,即刻就有当地的官吏走了出来。
  烈日高照,这阳光实在是有些耀眼,看向远处的时候,满是光晕,看不清道路。自从赵括赶来之后,还是初次见识到了这样强烈的阳光,邯郸的四季较为平均,冬季不是很冷,夏季也不是很热。
  橑阳令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夫,模样肃穆,一丝不苟的站在道路旁,县尉领着县中武士,站在两旁,看着韩国的贼寇,虎视眈眈,橑阳令快步走到了赵括的面前,恭恭敬敬的朝着赵括俯身行礼,赵括急忙下车回礼。这位橑阳令看起来很古板,纵然是面对赵括,也没有过于激动,非常的平静。
  看着那些跟随赵括赶来的韩国民,县令皱着眉头,询问道:“这些都是您的俘虏吗?”
  赵括摇着头,说道:“他们是上党的韩人,没有人愿意收纳他们,所以我带着他们来到了这里,我听闻,橑阳的土地肥沃,只是缺少耕作的人手。上党的韩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夫,若是您可以收留他们,给与他们一块能够开垦的土地,我想会有更多的流亡韩人来到这里,户籍的增加对橑阳来说,是一件好事啊。”
  “我想请您好好想想这件事。”
  县令抚摸着下巴,看着那些韩人,不假思索的说道:“我会收留他们的,不过,如今是无法让他们从事农桑,我会让他们负责县城的修筑,砍伐等事情,不会饿着他们。”,赵括这才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他们会感谢您的恩德,您是一个贤人啊。”,县令摇着头,说道:“我是因为要与您结交,所以才答应收留他们的,怎么能算是贤人呢?”
  赵括一愣,惊讶的看着他。
  县令带着他们走进了橑阳,而县丞却是帮着去安排好那些韩人,县令也就给赵括介绍了自己,他唤作赵禹。禹这个名,还真不是寻常人敢用的,以此看来,他的出身应该是不低的。只是,听到他的名字,跟随在身后的狄似乎知道什么,跟在赵括的身边,一直都想要跟他说话。
  赵括没有理会他,狄急得团团转。
  县令将赵括带进了府内,来款待他,宴席并不是非常的丰盛,有些朴素,这让赵括有些高兴,他最害怕的就是各地的官吏为了迎接他,铺张浪费,百姓们都吃不起饱饭,怎么能再浪费呢?赵括坐在上位,县令坐在他的身边,两人谈起了县中的政务,狄拉着一旁的戈,低声对他说道:
  “我听说过这位县令。”
  戈瞥了他一眼,他的脸上写满了“快问我”,戈只是哦了一声,别过头去,不再理会他,狄等了片刻,也等不到戈来问自己,就只能拉着戈的手,低声对他说道:“我听闻,这位赵禹,出身宗室,为人正直,从不说假话,向来实话实说,邯郸有不少人敬重他的诚实,因此得到了上君的宠爱。”
  “所以上君让他做了个县令?”,戈有些不信。
  狄继续说道:“他最初是被拜为御史,又拜为司过,又为代郡守,为云中郡丞...哈哈哈,没有想到,今日竟是成了县令,据说,上君曾跟他询问是否可以接纳上党,他建议上君收下上党,还说什么无论收不收上党,秦国与赵国的战争都无法避免,后来战争失利,上君将他叫过去,询问他为什么会失败。”
  “他竟然告诉上君:这是因为您整天想着接纳贤才,却不想着如何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是赵国失败的原因啊。”
  戈来了兴趣,问道:“他真是这样说的?”
  “是啊,这件事,邯郸人人皆知啊,上君爱惜他的才能,没有杀掉他,后来又让他出使...哈哈哈,您说这样的人可以担任使者吗?果然又失败了,上君便将他赶出了王宫...”
  就在他们谈论的时候,赵括却已经被面前的赵禹弄得有些头晕,赵禹对他说:我原先也没有太理会底层的官吏,不知道他们为恶的情况,因为他们的管理很有成效,所以知道了他们作恶,也没有在意,听闻您要惩治各地的官吏,又允许众人赎罪,我才急忙将恶吏抓起来,安排了各地举荐的有道德的贤人,您还会惩罚我吗?
  赵括目瞪口呆,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这人不该担任县令,他应该在王宫里担任御史或者司过,尤其是司过这种专门上谏,指出君王不足之处的官职,最适合这样的人来担任啊。赵括心里想着,结束了宴席,回到了赵禹为自己安排的屋内,狄,戈,韩非早已在等待着他。
  等到赵括赶来,狄急忙将自己知道的又告诉了他,赵括这才恍然大悟。戈有些敬佩的说道:“看来这位县令还是个正直的人。”,赵括却隐隐觉得,用正直来形容他,似乎有些不对,应该用诚实来形容他。只可惜,太过诚实的人,向来就是被众人所不喜的人,众人都喜欢与诚实的人结交,又厌恶太过诚实的人。
  赵禹的确说了实话,在知道赵括要前来之后,他的确是将整个橑阳的官吏都惩治了一遍,赵括走到地方上的时候,看到官吏们亲切的帮助百姓的场面,他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似乎是完成了。赵禹陪同他,在县里的各地都巡视了一番,县里的百姓们都非常的激动,围在赵括的周围。
  徒步走在耕地边沿上,赵禹忧心忡忡的对赵括说道:“这几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可是税赋却还是很高,上一年,我的县里有八十四位饿死的百姓,我向邯郸上奏,请求降低这里的税赋,又告诉邯郸我这里的伤亡情况,邯郸因为我饿死百姓的罪行,罚了我两年的俸禄。”
  “没有俸禄,我也没有办法救济百姓了,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了。”
  赵括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各地出现饿死的情况,都是很少会给邯郸上报准确的数量,尽量往少里说,免得招来灾祸,也就这位,实话实说,连俸禄都给说没了。赵括对他说道:“我与国相魏无忌曾谈论过这些事情,请您放心吧,今年赵国会减轻徭役税赋,给与各地百姓修养的时间。”
  赵禹点了点头。
  赵括离开了这里,此处的百姓与韩人一同出城送别。赵括还是非常开心的,他已经能感受到,自己的巡视已经起到了作用,在随后赶到的几座城池里,他看到了那些“改过自新”的官吏,看到了那些开心而害怕的百姓,百姓因为官吏的转变而开心,却又因为担心他们变回去而害怕。
  赵括只是告诉各地的官吏,自己往后会常常派人在各地巡查官吏的情况,提拔有功劳的贤吏,惩罚害民的恶吏。而他的确是在思考这件事,如果没有针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为非作歹,那是必然的事情,虽然贵族都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可是他们的道德操守里并不包括善待这些底层的小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