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339

  “只是,有几个人,我却是不能放过的...”,冒顿咬着牙,眼里满是凶狠。
  ......
  会稽郡,这里从前是被战争所摧残的城池,而在如今,这座城池也彻底恢复了从前的繁荣,甚至比在楚国时更加的繁荣富裕,这里的百姓数量越来越多,楚人也渐渐变成了秦人,除却一些老人,年轻人都已经忘却了曾经的故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是如此。
  在一处院落内,年轻人正在举着石块,锻炼身体,过了片刻,他又趴在地面上,开始另类的锻炼方式,一位年长者坐在不远处,看着疯狂锻炼的年轻人,他眯着双眼,无奈的说道:“武成侯所书写的《练兵纲要》还真是不凡,这里头的锻炼方式,闻所未闻,却是如此有用...”
  年轻人所做的俯卧撑,就是赵括编写的《练兵纲要》里锻炼体能的办法。
  年轻人却没有回话,他身体高大强壮,双臂跟年长者的腿一样粗,他卖力的锻炼着,一言不发,年长者沉思了许久,方才说道:“籍,你也长大了...我先前教你读书,你读了几个月就不愿意继续读,我教你剑法,你练了几个月也就不愿意练了,你到底是想要学什么呢?”
  项籍停止了锻炼,猛地站起身来,看向了自己的叔父,他瞪大了双眼,大声说道:“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一愣,看着手里的《练兵纲要》,他似乎明白该教对方学什么了...他们一家都是当初的楚国将军项燕的后代,项燕战死之后,他们隐姓埋名,躲在了这里。
  后来秦国官吏来登记,他们也是以假的身份瞒了过去,从此成为了秦人。只是,他们心里,始终都没有忘记过去的仇恨,尤其是项梁,更是不敢忘记杀父之仇...只是,这些年来,项梁却没有什么作为,楚国旧贵族都被迁徙,在这里,他找不到什么帮手,他只能等待着机会。
  等了这么多年,秦国却越来越强大,复仇的机会也变得更加渺茫。
  只是,他面前这个少年,虽然只是读了几个月的书,却能清楚的说出他们如今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学了几个月的剑法,却能轻松的击败自己,这兵法...就不知道他能学多久,项家有这样的儿郎在,或许...真的能有复仇的机会吧。项梁开始教导项籍兵法,项籍起初非常的开心,只是学了几个月,就不愿意再学习了。
  项梁大怒,与项籍谈论兵法,却惊恐的发现,对方已经能轻易的说赢自己了。
第五百零四章
徐福面圣
  项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年轻人,他的学习效率非常的惊人,只是,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他只是在达成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习了。他的叔父尽管很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可是对他这样的性格还是有些担心...不过,好处是,这年轻人只要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他就一定会去完成,绝对不会半途放弃。
  项家跟其余的六国余孽是不同的,当初武成侯还活着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内战,他提议对各地的贵族以及贵族之后进行迁徙,避免他们往来,避免他们在自己的故土上拉拢百姓,形成一股潜在的威胁。在武成侯力排众议,坚决要求如此执行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武成侯为什么要对这些落魄贵族如此残忍。
  将他们赶出故土,让他们失去祭祀先祖的机会,将他们赶到偏僻的荒郊野外,这对当下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残忍的处罚,当时因为迁徙法令而被迫离开家乡的贵族里,有老人,有妇女,有孩子,很多人都死在了半途上,这也成为了武成侯身上不多的“黑历史”,他的命令的确逼死了不少的无辜贵族。
  只有一心想要推翻秦国,建立故国的这些叛乱分子,才能明白武成侯的用意,项梁在楚地,想方设法的结交原先的朋友,想要拉拢一些对秦国不满的楚国贵族,来作为自己的助力,只是,各地贵族在武成侯的迁徙令下,十不存一,就是留下来的那些,也都是隐姓埋名的活着,完全不敢暴露自己的贵族身份。
  拉拢各地贵族,通过贵族在民间的影响力来发动叛乱的想法,彻底被掐死了在根源上,楚国的王室以及大贵族,如今都在北地,雁门,渔阳等地...跟他们联络??先找到他们再说吧!这让项梁是那么的绝望,难道在十几年前,武成侯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吗?跟这样的敌人争斗,真的能成功吗?
  既然贵族这条道路走不通,项梁就只能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民间,想要通过鼓动那些对秦国不满的百姓黔首,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复国...可是,这条道路同样也是一条死路。经过武成侯改造后的秦国,并非是历史上那个将六国百姓当作牲畜,不断的让他们交税,不断发动徭役,弄得天怒人怨,百姓都活不下去的秦国。
  如今这个秦国,对天下各地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税赋极低,几乎没有大型徭役,就是偶尔动用徭役,也不会达到累死百姓的地步,甚至还会给与补贴,孩子们都有机会认字,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有这样的好日子,鬼才愿意跟他们光复楚国!华夏的百姓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都是会选择忍受。
  如今的生活蒸蒸日上,在武成侯逝世之后,丞相李斯完全继承了武成侯的遗愿,没有改变分毫,“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了,除却新征服的南越等地,其余地区可以算是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了。而韩非新修订的秦律,进一步放宽了百姓们的生活限制。
  各地百姓可以自由的进行迁徙,进行商业往来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在楚地生活的未必都是当初的楚人,可能有魏人,有齐人,在这里用将军项燕的名义造反,魏人哪认识项燕是谁?项梁的造反这些年来迟迟没有进展,就是因为这些事情,可是项梁并没有放弃,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只要他还活着,就一定要为父亲复仇。
  项籍就是在这样的复仇思想下长大的,自从他明白了事情后,他所能听到的就只有复仇这两个字,项梁已经认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复仇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他只能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项籍的身上,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可以等到秦国动乱的时候,高举义旗,光复楚国,为项燕复仇。
  他们就这样等着,项籍平日里要跟着其余人出去耕作,秦国不养闲人,任何人都不能闲着,更不能躲避...秦国不可能永远都是国泰民安,一定可以等到机会的。
  ......
  坐在宫殿内,始皇帝看着面前的方士,方士唤作徐福,是齐地琅琊人,因为武成侯的影响,始皇帝对这些装神弄鬼的方士们向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在之前,赵康征伐月氏的时候,有几个方士上书,说是得到了武成侯托梦,想要帮助始皇帝来联系武成侯,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让始皇帝好奇,反而是引起了他的怒火。
  始皇帝认为这些方士在侮辱父亲,将他们下狱,诛杀其族,险些就要在全国内大量的抓捕方士数十来进行屠杀,还是韩非拦住他,韩非认为,杀人必须要有罪行,不然,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厌恶就搞屠杀,秦国得律法没有说当方士就要被杀死,这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皇帝迟疑的时候,韩非忽然说了一句,“马服曾有一位方士唤作平。”,始皇帝这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再进行对方士的抓捕与屠杀。而此刻因为大学的缘故,百家兴盛,其中怜悯方士的,反对当即政治制度的人也不少,有几个大儒提议,取缔如今的郡县制,重新施行分封制。
  这就惹怒了丞相李斯,李斯将他们下狱,韩非再劝谏。韩非尽管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却还是按着律法没有规定上书反对政策就要被抓起来杀死的说法,劝阻李斯。韩非这位从前的王权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却成为了律法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督促律法的施行,以及确保没有人可以违背。
  李斯再次上书,要求皇帝烧毁除却秦国史书之外的所有史书,烧毁除却农耕,医疗之外的所有书籍...这却是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暴怒,那就是李斯的同门师弟张苍,张苍是一个爱书的人,读书成魔大概就是指他这样的人,听闻李斯想要烧掉那些书,张苍直接拿起了笔,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上书。
  书里的内容是劝说皇帝听从李斯的建议,烧掉那些不实用的书籍,最好从《马服书》开始烧,第一本就烧赵版的《马服书》。
  这上书来到皇帝身边,着实将嬴政气得不轻,直接下令捉拿张苍。有大臣韩非,刘季,萧何,赵高,蒙毅等人上书,方才保住了张苍的性命,当然,始皇帝也没有想要杀死张苍,只是看不过张苍这样挑衅的行为,想要给他一个教训,你要劝谏朕,这可以,但是你不能阴阳怪气!!你是儒家又不是阴阳家!你师出荀子又不是师出戈公!
  最惊惧的就是李斯了,李斯本来只是想要通过烧熟的方式来消弱其余百家的影响,留下法家书籍,以此减少庙堂里那些烦人的噪音,他也没有想到张苍这个小师弟会背后捅刀子,直接将马服书提出来,李斯被吓得不轻,接练几天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生怕被始皇帝怪罪。
  这件事到最后,当然是无疾而终,始皇帝并没有烧书,却是开始下令修书,所谓修书,就是修编天下书籍,找齐那些遗漏的篇章,树立石碑来保存这些经典,这样的行为顿时得到了百家学者们的好感,百家学者们纷纷书写文章,赞扬当今皇帝的德行,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这样的话,可不只是法家和儒生会说。
  皇帝看着这些对自己的赞扬,不屑的丢在一旁,脸上的喜色却是怎么都掩盖不住。
  百家存在的意义,是带动学术竞争,让任何一家都不能沾沾自喜,从而停止探索的脚步,尤其是像墨家这样的学派,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实在可惜,各派都有自己的优势,其中发展最猛的就是杂家马服学派...杂家马服学派开辟了一种“不要脸”的“集百家之长”的学术模式。
  无论百家钻研出什么东西来,杂家马服学派都喜欢来掺一脚,打着要吸收他们学术精髓的名义,进行赤裸裸的抄袭,再发扬光大...百家深以为恨,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抄了之后还要进行再创作,不只是单纯的给你抄过来写到自己的书里...百家钻研各自的领域,杂家马服学派却钻研他们的成果...
  在短短的时日里,各个学派都拥有了不少的成果,儒家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雏形,法家在韩非的率领下是更进一步,彻底抛弃了王权,开始走向了法制道路,墨家则是搞出了更多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连医家,都开始主动的研究疾病,开辟医学领域的发展...杂家马服学派如今的代表人,唤作张良。
  这位也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学者,据说,他是以前的韩国相张平的儿子,他在齐地修书,以自己的想法重新注释了《马服书》,结果,他被抓进去了,因为私人注释马服书并且传播是重罪,这是秦国律法里所明确规定的。可是,当韩非看到了这本被重新注释的马服书后,顿时惊为天人,即刻将这位从牢狱里带到了咸阳。
  韩非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实在不明白,他对老师为什么研究的如此透彻,甚至有些地方比自己还要清晰,韩非将老师的手稿送给了这位年轻人,韩非认为,能继承老师衣钵的人,只有面前这位年轻人。尽管他都没有见过自己的老师,张良在得到这些手稿后,继续钻研,随即,又有人找上门来,却是大臣赵高,令人将一部赵括与吕不韦的言谈经过送给了张良。
  张良就安心的钻研,他当初得到了黄石公留下的与武成侯论,从而开始研究其中的道理,研究了很多年,张良完成了对马服书的注释...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着迷,越是研究,他就越是敬佩武成侯,他不只一次的抱着马服书痛哭,直呼“没有人明白啊!”,有人说,他是因为没有能当面见到武成侯而哭泣,有人说,他是因为感慨君侯的贤德而哭泣。
  张良就这样开始了钻研,越是钻研,他的学问就越是高,从赵括留下来的那些书籍里,张良找到了无数东西,包括军事,政治,文学,天文,地理...他一一学习,不敢说完全继承了武成侯,却已经是走到了杂家马夫学派的顶峰,成为了新一代的学术大牛,始皇帝召见他,跟他言语的时候,据说始皇帝都被吓了一跳。
  始皇帝私下里对韩非说,“从没见过言行如此相似父亲的学者。”
  从来没有见过赵括一面的张良,却成为了钻研他最为深刻的人,赵括当初留下的书籍里,有很多来自两千年的经验,包括各个方面,这些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有才华的人是学不来的,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看懂学会。张良无疑就是这样,他越是研究,发现的东西就越是多,有些时候,他感觉武成侯似乎就坐在自己面前,缓缓为自己讲解。
  张良因此成为了杂家的顶梁柱,这些年来,杂家可以将手伸进百家的口袋,甚至可以将他们的学说吸收总结,在基础上发扬光大,都离不开张良的努力。
  就在此时,有一位唤作徐福的方士,上书始皇帝...始皇帝本来是没有在意的,随意看了一眼,这一眼,始皇帝就挪不开双眼了,徐福在书中形容了三个聚集了圣贤的仙岛,海中有三座山,唤作蓬莱、方丈、瀛洲...这上头所居住的都是仙人,这些仙人生前为人,因为生前的大功德而为仙。
  徐福甚至在书里格外清晰的描写了仙岛的情况,地理环境,就感觉他真的见过一样,而最让嬴政感到惊讶的是,徐福在上书里提到,武成侯因为生前的大功德在蓬莱为仙,常常能看到他坐在龙车上,有一位暴躁的贤人驾车,身后跟随十数个门客,身边坐着一位素衣女仙,以黄龙为骏马,翱翔在半空。
  始皇帝看完这上书,心里却久久无法平静,便令人将这位方士叫来。
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
  “也就是说...你曾亲眼见过武成侯乘坐龙车,在天空之中翱翔?”,始皇帝眯着双眼,盯着面前的徐福,徐福被皇帝这眼神盯得有些发毛,此刻,坐在他面前,是这天下的统治者,地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只要一句话不对,他就要尸首分离了...徐福心里十分清楚这一点。
  武成侯的光泽,遮掩了这位皇帝的光芒,就好像这位皇帝是完全沾了武成侯的光,本身能力并不出众...可惜,这是错觉,始皇帝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在与武成侯的对比下,这些缺点尤其能被放大,他暴躁,自负,急功近利...只是,这位皇帝同时也具备了优秀皇帝所拥有的所有品质。
  他能识人,光是看他在庙堂里所安排的那些人,看看他们的成就,就能知道这位皇帝在用人方面的能力,就是赵高李斯这些在正史上的秦国掘墓人,本身能力也是非常的出众,没有人知道皇帝是怎么发现了他们,又如何看出了他们的能力。在原本的历史线上,编订新文字的是赵高和李斯...抛开私人道德不谈,论能力,没有多少人可以比得上他们。
  同时,他拥有非凡的胆魄,雄才伟略这个词,仿佛就是为这位皇帝量身打造,而在如今,因为赵括等众人的培养,皇帝身上残暴好杀的性格被消灭,这让他没有了最后一块短板,他开始在乎底层的百姓,不会将六国百姓们当作奴隶来对待..武成侯逝世之后,秦国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皇帝的注视下,反而是走的更加迅速。
  徐福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先前几个同行,这些同行都是将皇帝当作傻子来糊弄,什么可以让皇帝长生不老,什么可以让武成侯起死回生,结果这些人都被带出去杀掉了,要不是韩非求情,全天下的方士都差点被带出去斩首了。徐福义正言辞的说道:“我并不曾见过。”
  “哦?”,这终于是引起了皇帝一些兴趣,徐福并不愚蠢,相反,这个人非常的聪明,在原本的历史线上能将皇帝骗得团团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不同寻常,尽管那时的皇帝因为畏惧时间的力量而迷上永生。皇帝再次问道:“那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为什么可以如此详细的描述出那些场景来?”
  “陛下...这些都是齐地沿海居民所亲眼看到的...我是记录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在齐地的琅琊,曾有超过两千人看到远处出现仙岛的场面..您可以派人前往询问,我没有那样的运气,不曾亲眼见过这些...”,徐福正说着,皇帝毫不客气的打断了他,怒声质问道:“既然不曾看到,就是些道听途说的事情,你怎么敢上书糊弄朕呢?”
  徐福惶恐的跪下来,说道:“不敢..我之所以如此上书,是想要为陛下证实这件事是否是真的...”
  皇帝摇了摇头,冷笑着说道:“若是假的,就是那些渔民的过错,若是真的,那你就可以领赏...你还真的是不愿意吃亏啊,不必多说了...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是真的?”,嬴政脑海里浮现出赵括严肃的脸,“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所谓神灵,也是人自己所想出来的精神寄托,不可相信。”
  嬴政根本没有给徐福太多表现自己的机会,直接就让武士们将他赶出去,徐福虽然没有能说服皇帝,性命却也保住了。送走了这个方士,皇帝跪坐在案牍前,却不由得再次看起了徐福所呈上来的上书...那其中对仙岛,对岛上仙圣的描述,实在让人心动,只可惜,这都是假的,嬴政想着,直接将徐福的上书丢在了一旁,不再理会。
  这些年来,皇帝没有忘记赵括的劝告,在自己可以决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按着自己的渴求大搞工程,就是水利工程,也只是搞了一处,也就是黄河沿岸的那座大工程...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郑国,在得到皇帝命令后的第一时间里,坐车赶往魏地,准备沿着黄河,从韩地一路过魏赵两地,修到齐地附近。
  他这些年来,一直在反复的制定这条渠道,等待着皇帝的许可,最终,他终于是活着等到了这一天。郑国心里的激动无法言表,那沧桑的双眼里射出精光,整个人充满了力量,仿佛年轻了二十岁...只可惜,郑国已经太老了..他的年纪本来就比赵括还要大,这些年来,因为庙堂不愿意动工,他一直都是郁郁不得志。
  若不是皇帝那句承诺,只怕他熬不到如今这个时候,当皇帝一声令下,开始沿着大河修建网状渠道,改善大河周围环境的时候,郑国主动要求全面负责这件事....这位老人,坐着牛车,晃晃悠悠的赶到了魏地,定下了自己的挖掘计划,只是,来不及完成,在赶到魏地的第三个月,郑国就病逝了。
  他在接到皇帝命令的时候,就已经身怀重病,他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长途跋涉,加上实地考察,日夜操劳,在一个晚上入睡之后,他就安安静静的离开了人世,再也没有能醒过来。而他留下的纸稿,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看懂的,由其子郑共来代替父亲继续这项大工程。
  在其他方面,皇帝也是强忍着自己心里的愤怒,即使自己麾下这些傻子总是不能最好的达到皇帝心里的目标,可皇帝还是强忍着不去杀死他们,不然,若是他真的想要杀掉,韩非是拦不住他的,而对韩非想要限制皇权的行为,皇帝也没有理会,他常常与扶苏辩论,听着扶苏那些“狗屁不通”的“伟大志向”,他觉得限制一下王权也挺好!!
  扶苏比起父亲要差很多,无论是在处政的能力上,还是在识人方面,又或者在其他领域,他都比不上嬴政,甚至是年轻时的嬴政,他身上唯一的闪光点,就是他真的很仁慈,深得众人的喜爱,在民间的名望也非常的高,他几次外出巡视,一路上都在撒币,给与百姓们钱财,整顿地方,这就让百姓们非常的喜爱他。
  大臣们也是如此,比起皇帝,他们更亲近与扶苏,毕竟扶苏好说话,不会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掉脑袋。
  说实话,皇帝对他有些不满,他认为扶苏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他自己可以在一天内审阅完的奏表,扶苏需要十天的时间,这就让嬴政非常的不开心了,可是,他也没有办法,他其他几个孩子,还不如这个扶苏...实际上,扶苏的能力真不算太平庸,只是在嬴政面前...就显得有些不够看。
  好在,赵括曾多次提到过,有这么一位温和仁慈的皇帝来继承大事业,这是好事,天下百姓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六国百姓要变成秦人,至少需要六十年的时间。而这前三十年在嬴政手里,后三十年就在扶苏手里。嬴政也不反对这一点,扶苏上位,就是凭借在民间的影响力,秦国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什么动乱。
  况且,可以让他任用的大臣也不少,光是嬴政所知道的,如萧何张苍蒙毅,还有那位继承了父亲学问的张良,这些年轻人在将来都会成为扶苏的左右手,有他们在,扶苏只要不主动作死,应该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而扶苏的性格,并不是那样爱找事的皇帝,只要能任用这些有才能的人就好。
  接下来的时日里,皇帝就是在忙着西北几个郡县的事情...他终于发现,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迅速的处理完手里的事情,自己变得容易疲惫,肚子不断的变大,浑身愈发的沉重...他终于发现,自己的年纪也大了,当扶苏的儿子在身边玩耍的时候,他尤其能感受到这一点,他也成为了大父。
  茗走进大殿的时候,嬴政面前点着烛,他正看着手里的文书,聚精会神的思索着...茗没有敢打扰他,只是安静的坐在一旁,等待他,只是,她等了许久,皇帝还是皱着眉头,根本就没有放下手里的纸张。茗无奈的站起身来,走到了皇帝的身后,轻轻的捏着他的肩膀。
  皇帝浑身一颤,这才看到了站在身后的皇后,他平静的问道:“你怎么还没有睡?”
  “这都几天了...你整日在这里忙碌,这怎么能行呢?太医令可是说过,你需要休息..不然,就会跟上次那样,头晕目眩...”
  皇帝皱着眉头,什么都没说,表情愈发的严肃,茗却知道他的想法,这老头啊,就是不肯服输,明明上了年纪,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可他就是不肯认输。茗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的开始拿捏,皇帝看着手里的奏表,这是一份关于西北诸郡官吏任免的名单,他缓缓放下了纸张,长叹了一声。
  “明明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就是挑选几个人...怎么变得...”,皇帝低声说着,茗看着他头顶上的几根银白色头发,只是安慰道:“你忙碌了好几天,不如休息片刻,明日再做,说不定就能做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