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339

  刘季正被乡人围着,这个当初被人看不起的无赖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人物,没有人再敢如当初那样嘲讽他,只是听着刘季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说着自己见过的那些大人物,刘季知道这些人啥也不知道,也就放开胆子胡吹一顿,什么见过王翦,在武成侯麾下当过兵,跟他一起吃过饭,可谓是张口就来。
  当然,他吹的也是有理有据,他的确见过王翦,王翦当时来巡查军队,他也见过武成侯,跟他一起吃过饭,因为武成侯每顿饭都是跟将士们一同吃的...刘季正在吹着呢,刘太公挤开了人群,笑着走到了他的身边,站在他的面前,打量着自己的儿子,刘季看着面前的父亲,那一刻,他也沉默了下来。
  双眼瞬间泛红,沉默了片刻,刘季忽然笑了起来,他咧嘴说道:“您当初该多给我一些钱的!”
  儿子还是这副模样,无论地位如何,刘太公也是大笑着,拽着儿子的衣服就将他带回了家,对于刘季的今日,他的哥哥弟弟,包括侄子刘信,都是客气了很多,他们甚至有些拘束,毕竟如今的刘季这身黑色的衣裳,就足以让人害怕了,态度没有变化的,只有母亲了。
  父亲都不再像从前那样骂自己,只有母亲,还是握着自己的手,哭着询问他是否吃了苦。
  刘季其实是个很孝顺的人,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母亲,虽然常有人用“分我一碗”来嘲讽他,可实际上,在那时,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护他的父亲,在当上皇帝之后,刘季面对父亲都格外的尊敬,老父亲偶尔打骂,他也能忍着,后来有大臣劝说刘太公,说你只是个臣,你儿子是皇帝,你不能这样对他。
  刘邦听闻,直接给父亲封了个太上皇。
  刘季真的很享受这样出人头地的生活,他也就给父亲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经历,他前往魏国的时候,信陵君已经逝世了,士卒们将自己抓住,有一位长安君,是当今皇帝的胞弟,他将自己的流亡罪变成了迁徙,让自己从“在秦地逃窜”变成了“逃离楚国迁徙秦国”,从而成为了秦国的移民。
  秦国对移民非常的亲切,甚至分发土地,可是刘邦又喜欢耕作,可是在秦地他不敢任性,只能无奈的耕作,如此过了一段时日,忽然爆发了对楚国的战争,正在耕作的刘季也趁机学会了秦语和秦文字,又从亭长那里学习了律法,随即参加到军队里。按着秦国原先的规定,定居秦国三代的秦人才有资格当士卒。
  是武成侯改变了这一点,刘季顺利的进入军队,从此开始了升级之路。
  人们总是喜欢放大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然后忽视他的其他方面,好像刘季就只会耍无赖,自己没有半点的能力,就好像刘备只会哭,屁事不会,说什么刘季是跑出来的江山,刘备是哭出来的江山...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刘季本身的军事能力,行政能力都是非常杰出的,同时他人格魅力极高,算是个缩小版的有野心的更接地气的信陵君。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有地方的官吏来拜见刘季,刘季对这些人也是客客气气的,如老朋友那样对待,他甚至记得那位战友的名字乃至籍贯,这让那位关系不是很亲密的战友瞬间被他打动,将他当作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刘季也没有闲在家里,他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如今的样子,他就在各地乱转,听着那一声声夸赞,看着那些羡慕的目光。
  “兄长...你这衣服是哪里买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抬起头来,好奇的看着刘季身上的黑色官服,不由得问道。
  刘季敲了敲那小子的脑门,说道:“什么兄长,要喊仲父。”
  小家伙看起来只有五六岁,被刘季这么一敲,瞪大了双眼,气呼呼的看着他,说道:“你不告诉我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呢?你不怕等我长大了,再把你打回来吗?”,听到小家伙这么问,年轻的刘季更是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他低着头来,看着面前的小子,说道:“你就是长大了,也未必是我的对手啊。”
  “那你等着吧,等我长大了,就要把你绑起来,天天打你的额头!”
  “哈哈哈~~”,刘季笑着,摸了摸小家伙的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的孩子?”
  “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我叫樊哙!”
  刘季大笑着,离开了这里,并没有将这个小孩子放在心里,实际上,樊哙的年纪不大,比起刘季要小十几岁。故而樊哙对待刘季大概不是将他当作朋友,而是当成兄长或者值得信任的长辈来对待的。在历史上,若是说最能打的将军,争议定然是很大的,能带兵打仗的将军实在太多了。
  可若是说武艺最强,最勇武的,那樊哙绝对能在第一梯队。
  很多人都知道项羽之勇,史书里也记载项羽一个人连杀一百多人的记录,这就非常吓人了,个人勇武达到了极点,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樊哙的个人勇武也是属于天花板级别的。
  曾经有那么一位猛人,第一次参与战斗,拿着长矛乱杀,一战下来砍下了十五颗人头,顿时就从普通的士卒升级到了第六级的官大夫。然后第二场是攻城战,他不顾箭矢横飞,第一个冲上了城头,再次乱杀,最后清点,好家伙,二十三颗人头,直接升第七级的公大夫。
  第三场还是攻城战,这猛人再次第一个破城,击败丞相的儿子,只是状态不好,只砍死了十六个,再升一级到公乘。第四场他围困郡守击退了援军,大概是因为不再那么迫切的需要军功了,杀了十四个,抓了十一个。第五场就是一场大战,或许是有人吐槽他实力开始倒退,不能再保持从前的勇猛。
  猛人怒了,这一次的大战,他一个人砍下了六十八颗人头,抓住了二十七个人,弄得军中将士瑟瑟发抖,不敢抬起头来看他的脸,再次开始跳着升级。类似的场面一次次的出现,猛士不再愿意杀普通士卒,开始专门挑选都尉将军之类的杀,普通士卒看到他都降了,最高记录是俘虏了一百十六个人,降服一千多人。
  是否觉得有些虚幻?
  实际上,这是原本历史线上刘邦军队里实打实的功劳簿,也就是樊哙的战绩,不加一点水分的。
  项羽连杀一百人,这看起来有些虚幻,也不是非常的精准,太史公写史,也是避免不了夸大,因为不少东西都是道听途说,而且太史公也总喜欢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历史。当然,史记虽然难免有夸大的成分,可总体来说还是很符合历史的。
  而樊哙这个功劳簿,就是实打实的记录了,这厮的战绩太可怕,让人看的头皮发麻。
  当汉朝这些可怕的家伙们开始成为秦人的时候,秦的辉煌大概是可以继续的。
  ........
  而在此刻,公子扶苏也是来到了南方。在这一路上,还没有立冠的公子,好奇的看着沿路的情况,自从离开咸阳之后,他就换了个身份,他不再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大秦太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室弟子,刚刚通过考核,准备前往会稽郡任职。只有抛弃了自己原先的身份之后,扶苏方才看到了最为真实的秦国。
  很多事情,似乎跟这位年轻人所想的不太一样,在离开咸阳之后,走出了函谷关后,他的世界居然出现了动摇,他本以为,所有地区的官吏都是如咸阳那样的清廉正直,可是,他遭遇了几次恶意的盘问,对方要求他交纳过路费用,当年轻人愤怒的搬出律法的时候,却是被狠狠的笑话了一通。
  当地官吏以通行证似乎是伪作的借口将他扣留下来,他们说,只要扶苏能交一点点钱,就可以安心离开。扶苏并没有选择妥协,他执意要向上层检举的时候,对方才有些惶恐,想要在暗中除掉扶苏这些人,若不是三川太守“凑巧”来这里巡视,只怕扶苏就要秘密死在牢狱里了。
  这让扶苏非常的生气,仁义君子头一次如此愤怒,他急忙给咸阳上书,告知这里的情况,而三川太守的脸色煞白,将郡县几个官吏迅速下狱。扶苏继续赶路,在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他看到了歹毒的酷吏,为了政绩恶意的为难他人,有善良的官吏,会亲自帮助地方百姓,却被认为是装腔作势,受到排挤....世界并不像扶苏所想的那么美好。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苏就皱起了眉头,秦国的制度说起来很优越,严查贪官污吏,用律法治理国家,可是无论多么严厉的制度,总是也避免不了罪恶。这才是现实,现实里的秦国,并没有咸阳中所看到那么美好,同样有着贪官污吏,同样有着庸碌无能的官吏,有盗贼,有奸商....
  当扶苏来到了会稽郡的时候,他最先前来拜见仲父。
  赵康眯着双眼,看着面前的扶苏,读了读父亲的书信,他咧嘴笑了起来,说道:“你这一路上前来,有四五个县令被杀,一位太守被罢免...弄得我可是心惊胆战的啊....”,扶苏面对仲父,这一路上所带来的不安,也都消失了,仲父坐在那里,犹如一座大山,扶苏就将自己心里的委屈,这一路上的见闻都告诉了赵康。
  赵康认真的听着,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惊讶。
  “不过,仲父这里,想来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听闻,您是南方最出色的太守...在您这里,大概是遇不到小人的。”
  “哦?”,赵康一愣,随即眯着双眼,他说道:“我只是一个凡人,并非是父亲,我又如何能确保我周围都是些贤人呢?算了...我知道什么职位最适合你了。”
  扶苏有些茫然的看着赵康,第二天,他就被任命为了有秩,有秩是乡官,主要是负责监督和统计。扶苏很开心,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帮助仲父来选出郡内的那些不轨之徒。可是,当他真正开始到达地方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都是些正人君子,这些人让你找不到半点的罪行,有百姓来找他,状告某位官吏,当他决定审判的时候,百姓又忽然改口,低着头,再也不敢言语。
  而都邮这些上级官吏,对自己格外的严厉,自己数次上书,都被驳回。
  扶苏总觉得有些不对,为什么做事就这么难呢?
  为什么这跟自己从书籍上所学的东西不太一样呢??
第四百六十章
不该是这样
  扶苏所想的,七国人民手牵手共同迈向太平盛世的场面并未出现...楚人对秦国的抵触情绪非常的重,他们常常私下里怀念将军项燕,甚至为他祭祀。扶苏是半个楚人,身上还有楚宗室的血统,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按着血统来说,那秦王有不少的王都是半个楚人,也没看到这些人对楚国有多么客气。
  扶苏第一次发现,天下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美好,楚人对秦国的认同感极低,明面上不敢多说什么,可是在私下里,他们还是会抱怨,会怀念。七国,大概都是这样,百姓们虽然不可能像将军们那样为国而死,可是不敢反抗,难道还不能保持沉默吗?秦国的很多制度,在地方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就是因为百姓的不配合,而面对这些刁民,秦国的官吏有些时候也只能拿出一些冷血的手段,在扶苏看来,楚地有不少的酷吏,而这些酷吏又恰恰是维持了此地太平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残酷严厉的手段,楚人才没有更过分的举动,只能被迫的配合。这些年来,儒家一直都是在说仁政,包括赵括也是如此。
  扶苏一直都觉得,如果是自己来治理天下,就一定会奉行以道德教化百姓的办法,让天下不再有那么多的酷吏,可是具体下来的时候,道德教化却不如律法威严更好用。楚地的三老,楚人可以自己推举出几个人,然后由地方来决定任用谁来担任,这些三老整日召集百姓,给他们宣讲大一统理论和个人道德。
  可还是有人任性的做一些违背秦律的时候,只有将秦律的大刀砍掉这些人的首级的时候,其余人这才缩紧了脖子,不敢再任意妄为了。
  在会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扶苏的身份,除却赵康之外,就只有他的郡尉知道,那是一个唤作曹参的年轻人。赵康因为事情忙碌,无法照看扶苏,就让这位深受自己信任的年轻人来负责保护扶苏。扶苏最初担任有秩,几次统计粮食出产,却发现了问题,可是他上书无门,上头的官吏根本不愿意搭理他。
  各处都是互相推脱,一怒之下,他直接上书赵康,可是也没有等到赵康的答复,县中官吏对他越级上书赵康的事情非常生气,他一下就从有秩掉落到了里监门的位置...这都不算是官吏了,只是在里外守门。在这里,扶苏反而是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百姓们对这位愿意为他们请命的年轻人,很有好感。
  常常邀请他前往自己家居住,得知扶苏的母亲是陈人,这些人更加开心,扶苏在百姓家里用食的时候,就常常能听到百姓们抱怨,“趁着秦法还没有禁止我们吃饭的时候,得多吃一些。”,扶苏苦笑着,他当然明白百姓们的意思,楚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还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秦国律法的苛刻。
  楚人是非常浪漫的,想想他们还专门有个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会出门,寻找让自己心动的人,然后狠狠来上一炮,年轻人每年都在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心里渴望美好的爱情,他们会想办法来化妆,让自己更加好看,男人们坐在马车上,高声歌唱,任由马车将自己带到随意一个地方去,女人则是在道路上站着,看到自己喜欢的未婚男子,就直接跳上他的车。
  可是这些在秦律看来,简直就是无法无天,一天天不去耕作,在这里唱歌?抓起来剃胡子!一天天不去耕作,在这里打扮求爱?抓起来剃胡子!总之,秦国这个严谨的国家遇到楚国这个天真烂漫,甚至带点二的国家,文化上的冲突就很明显了,老秦人穷苦惯了,他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件事,耕作和战争。
  而楚人的生活当然就更有格调,这大概也是楚辞之所以诞生在这个国家的原因,你让老秦人来唱一首楚辞这类的歌词,你就会觉得怪怪的,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尽管赵括已经在想办法改变秦国的方式,想要让秦人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可是他在制度上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宽松律法也是在进行。
  只有抛弃了公子的身份,扶苏才渐渐融进了这个真正的世界,这跟儒生们所讲述的不同,地方百姓们对礼仪,对所谓的德教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更在意的是吃的饭,穿的衣裳,他们希望能多生几个孩子,他们希望税赋低一些,他们不想去奔赴徭役。扶苏也渐渐从一个贵公子,成为了底层的官吏。
  在这期间,他真的看到了很多,他看到官吏们横行霸道的样子,他看到底层官吏们对上级的谄媚,他看到了被欺辱的百姓是如何诅咒秦国的,他看到了很多在太阳下所看不到的东西。让扶苏有些惊讶的是,赵康完全就将他当作一个普通官吏来对待,甚至都不肯接见自己,对自己的上书也不理会。
  扶苏明白,仲父这是故意的在磨砺自己呢。
  扶苏渐渐变得跟其他官吏一样了,面对上级的官吏,他也是会笑着面对,遇到一些事情,他也会闭上双眼,假装不知道,偶尔也会跟同僚们保持礼物上的来往,这样的改变,让地方官吏很快就接受了他,官吏们将他称为孺子,因为他年纪实在太小,即使他对外谎报了自己的年纪,可脸上还是有着藏不住的稚嫩。
  他与官吏们同流合污,从一个高贵的公子变成了满脸堆笑的底层官吏,这样的变化,让地方的百姓们对他也是有些失望,不再愿意邀请他前来自己的府邸里,可是扶苏却认识了不少的同僚。同僚们浑身酒气的告诉他,年轻人,这就是现实。你从前那样的莽撞,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如今多好啊?贵人们开心,我们开心,这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招惹麻烦呢?
  扶苏点着头,又给那几个人倒上来自咸阳的美酒。
  扶苏很快就从监门升到了有秩的位置上,几次的大比,其余人也是故意让着他,他们甚至还编出了一个时间表,今年谁第一,谁第二,明年谁第一,共同作弊,互相提携...扶苏又从乡里升到了县里,成为了会稽郡最年轻的干吏,擅长饮酒以及吹捧...直到有一天,赵康来这里巡视。
  在宴会上,年轻的扶苏脸上的笑容忽然消失了,他站起身来,走到了正中间,朝着赵康附身一拜,他说道:“拜见郡守,我有事情要奏告。”,赵康冷漠的看着他,就仿佛从来不认识他,在席的官吏们脸色大变,瞪大了双眼,看着扶苏,在那一刻,扶苏拿出了这些时日里自己所搜集的全部罪状。
  从乡野到县里,他共检举了四十多位大小官吏。
  赵康的脸色阴晴不定,凝视着周围的官吏们,而其余官吏瑟瑟发抖,甚至有几个瘫坐在地面上,有县令起身,指着扶苏说道:“这是一个叛贼!”,县令看着赵康,认真的说道:“我听闻,这厮与楚人交好,常言语其母为楚人...我料定他一定是楚国贵族之后,他是想要谋反!想要背叛秦国,光复楚国!”
  “我这里还有他不少贪污受贿,暗中拉拢百姓的罪证!”,县令愤怒的叫道。
  赵康有些呆愣,他复杂的看了一眼县令,问道:“你是说他反秦复楚?”
  县令认真的点着头,说道:“我有证据,并且,他多次诉说自己的母亲是楚人....”
  “混账!!母亲是楚人就是想要光复楚国吗?!那你看我是不是想要光复赵国?!”,赵康忍耐不住,一把抓住县令的脖颈,犹如小鸡一样将他丢了出去,县令哪里受得了这个,被赵康狠狠丢在了正中间,头晕目眩,赵康这才站起身来,犹如雄狮那样看着周围的官吏们,下令道:“都给我抓起来!”
  士卒们冲了进来,在一片哭喊声里,将众人都抓了起来。
  原先的宴席里,就只剩下了赵康和扶苏两个人,扶苏脸色肃穆,再也没有那个油腔滑调的小官吏的样子,赵康眯着双眼,看着他,无奈的摇着头,他说道:“我还以为,你已经屈服了。”
  “大父曾说过:正义永远不会屈服。”
  “所以你先前的一切,都是为了要找到他们的罪状...掌握证据?呵,到头来,你还是什么都没有学会啊...”,赵康忽然严肃了起来,他说道:“你以为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样子的吗?整个天下,哪里的官吏不是这样的呢?可是,他们没有犯下什么大错,我就可以忍耐,因为我还需要用他们来治理地方...”
  “你知道你给我找了多大的麻烦吗?这些人全部被处理之后,还有谁愿意来担任官吏?我该如何治理地方?我自己来做吗?我让你到底层,本来是想让你明白,非黑即白是错误的,有些时候要精明,有些时候要迷糊,可是你倒好,一下子就将我一个县的官吏全部打掉了...今年的大比,全毁了啊。”
  赵康摇着头,他也没有想到,扶苏居然这么的倔强,自己的任命反而是起了反作用,本来是想让看清,结果这孩子一下给自己来这么狠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啊。
  扶苏肃穆的看着仲父,他摇着头,说道:“我不是这样觉得,错误的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那些犯了过错的,无论错误的大小,都应该受到处理,而有功劳的,无论功劳大小,也应该得到奖赏...如果您就用这样的人来治理地方,暗许他们的过错,这是不行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