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339

  群臣虽然惊讶,却没有人出来反驳,因为御史这个位置,就是记录群臣的言语,算是记录文书,记录历史的,而这个位置,一直以来都是由宗室,公室来担任,不曾变过。长安君从齐国回来之后,也该担任官职了,只是,众人很厌恶他,也没有人起身祝贺他,随后,赵王再次谈起了楼缓的事情。
  “我觉得,可以宽恕楼缓的死罪,将他囚禁起来!”,长安君即刻起身说道,目光也只是放在了赵王的身上,并不去看台下的那些大臣,听到他的言语,众人一惊,董成子愤怒的站起身来,说道:“按着律法,他的罪行是不可以被宽恕的!”,他恼怒的说道:“我与马服君编订赵国的律法,律法就是要告诉众人什么不可以做,如今楼缓的罪行,怎么可以赦免呢?”
  “若是不加以严惩,只怕会有更多人效仿!”
  长安君眼前一亮,他虽然厌恶董胖子,可是这胖子还真的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给与了董成子一个赞许的目光,这让董成子有些懵,可是他随后又说道:“楼缓毕竟也有功于赵国,是可以被赦免的。”
  “不错!”,庞公点着头,笑眯眯的看着长安君,说道:“确实是这样的。”
  “可以赦免死罪,但是应该要处与极刑!”,虞卿忽然开口说道,董成子惊讶的看着他,他不知道虞卿为什么要这样说,于是乎,群臣之中再次爆发出了争执,长安君,郑安平,庞公等人要求释放,董成子,廉颇,许历要求处死,虞卿却要求极刑,三方在王宫内吵开了。
  一直皱着眉头,忧心忡忡的赵王,此刻却显得轻松了不少,他笑着看着群臣,这才打断了众人的争议,说道:“既然诸公都说不准,那就由寡人来决定吧,让楼缓体面的离开吧。”,听到他的话,众人这才停止了争吵。随后,长安君提出了要与秦国和议,停止这次的战争,众人再次争吵了起来。
  这场面一如往常,虞卿与楼昌吵,许历与平阳君吵,听到这熟悉的争吵声,赵王总算是能够稍微的安心。
  在此刻,战场上的形势却是对联军非常不利,首先是周王室,完完全全的成为了一个笑话,周天子借钱组织了一支军队,这支倒霉的军队出门遇到了一批精锐的秦国运粮队,随后就被全灭了,连西周公都被俘虏,送回了咸阳,而那位运粮官,带着自己的运粮大队覆灭了西周公国....西周灭亡。
  最大的赢家,当然就是那位唤作王翦的运粮官,他以一种充满了传奇性的故事,成功的拿下了灭国之功。而西周公在咸阳,遭受到了非人的对待,秦王令武士剥掉了他的衣服,将他当作牲畜那样的鞭打,又把他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最后将他贬为庶人,赶了回去,而不堪受辱的西周公自杀了。
  随后,那些借钱给周天子的富贵人家开始上王宫催债。
  在这君主专制并不强盛的时期,大臣可以随意的谈论君王,可以跳槽别家不遭受非议,富贵人家也可以与君王相见聊天,学者更是可以训斥君王的行为,故而当这些富贵人家上门催账的时候,可怜的周天子只能躲在王宫的高台里,可谓是“债台高筑”。
  或许是被催账催的有些狠,也可能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这位与庞公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在高台里一命呜呼。只是可怜了那些给他借钱的人,到死也没有能追回债务。
  周王室失去了最后的王,也失去了最后的遮羞布,就那样赤裸裸的,遭受到了羞辱。
  这使得那些原来因为周天子的号令而聚集在一起的诸侯们,也有些不敢再行动,若只是这样也就算了,更加要命的是,因为“叛乱”事情所引起的动荡,先是韩国,当初韩国的士卒都跟随魏无忌作战,由一批刚刚溃败的魏人来守护王宫,韩王想要抓住这些魏人,却被赶出了新郑。
  好在国相张平及时安抚了士卒,再次迎接韩王进入新郑,并且接手了新郑守军的指挥权。
  在魏王的命令下,毛遂还是离开了,不再听从魏无忌的命令,驻扎在魏国的边境线上,魏王这个荒唐的命令,却是害苦了他,因为他的对手,白起,并不会放过这样完美的时机,白起策划了六路大军,并且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从多个方面来进攻联军,切断彼此之间的联系,一一歼灭。
  魏人再一次遭遇大败,急忙逃回了魏国。
  魏无忌同样遭受了重创,只有楚人,在景阳的指挥下,击退了白起的袭击,大概是因为这些时日里的连续战败,景阳的抗压能力已经变得极强,就是面对白起,他也能不再露出破绽来,行军格外的谨慎,原先遭受惨败的楚人,在景阳的带领下,居然还推进了一些。
  可即使这样,对战局也没有什么帮助了。
  营帐内,魏无忌正在给将领们讲述自己的战略,这些时日里的战争,让他也变得有些沧桑,他点着舆图,认真的说道:“我们带上不多的辎重,全军急速行军,只要能通过太行,长途跋涉,避开秦人的耳目,绕过函谷关...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白起回援是来不及的,我们要打到咸阳去!”
  这是魏无忌想到的最完美的对敌之策,通过迂回,准确的来说,是白起给了他灵感,当初白起与景阳在南阳大战,白起就是通过大迂回,绕开了景阳,直接出现在他的身后...如今,信陵君想到了一个更大的迂回战术,千里大迂回,直接打河东,过函谷关,他一定要让白起和范雎也尝尝恐惧的滋味!
  就在信陵君完善着自己的战略的时候,忽然有士卒在营帐外求见。
  为了隐蔽,信陵君并没有将自己的战略泄露出去,知道他想要做什么的,也只有在座的几个值得信任的大将,经过了上次的背叛,魏无忌再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做事了,他挡在了舆图的面前,这才让士卒进来,士卒走进来的时候,显然是有些惶恐的,他急忙说道:“我们失去了与周围诸县的联系...”
  “斥候为什么不早来禀告呢?”
  魏无忌说着,却又没有等士卒的解释,咬紧了牙,急忙说道:“迅速支援!”,他急急忙忙的再次看向了舆图,魏人的撤退,有些打乱了他的部署,他原先是想要以一部分人来牵扯白起,自己再实现大迂回的,可是如今没有人可以做牵扯,自己要是直接带人突进,白起再关上撤退的道路,自己不就是要死在秦地了嘛?
  魏无忌无奈的长叹了一声,摇着头。
  各国都是为了援助楚国出兵,秦国没有直接威胁到他们,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全力与秦人作战。联军内矛盾重重,彼此又不信任,白起凶猛,范雎狡诈,魏无忌的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此下去,他只能被白起牵着走,白起完全占据着战场上的主动,唉....
  年末,魏王不顾平原君与龙阳君的劝阻,执意派人与秦国议和,并且再次退出了自己所攻占的河内土地,秦国大方的原谅了魏国的行为,并且奉劝他们:不能再犯这样的聪明,这样的小聪明。这才允许魏国退出战场,当然,在议和期间,白起通过自己对时间的完美把控,趁着魏国派人去议和,议和却还没有成功的机会,迅速追赶回撤的魏军,并命令各地的秦军进攻魏国。
  秦人攻占了高都,氏篸,有诡等城池,尽管魏国在解释,自己已经在议和了,秦人也并没有退出,在议和结束之后,魏王这才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领土又缩水了,他急忙派人去交接,可是秦人并没有同意,以魏国同意议和,已经退出了战场,何况议和就是代表着同意了这些城池的所有权为由,赶走了魏国的使者。
  魏王听闻,病倒在了床榻上。
  随后就是韩国,好吧,这次并不是韩王做主,而是国相张平上奏,希望韩王能够停止与秦国的战争,韩国都沦为了主要战场,遭受到了太大的损失,韩国没有力量再交战了,连驻守新郑的魏人都跑了,白起随时都有可能攻进新郑来屠城,韩王便也派遣使者去跟秦国议和。
  秦国并没有搭理他们的使者,直接派人告诉韩王,让韩国割让阳城,负黍二座城池给秦国,这才让韩国滚出战场。
  而如今在正面抗衡秦国的,居然就只有赵国与楚国了,规模庞大,精英聚集的联军,并不是武安君在外,应侯在内的秦国的对手,接着,就是楚国,楚国再也接受不了战争了,国内民怨沸腾,叛乱四起,烽火狼烟,忍受了两年饥饿的楚人,再也无法忍受,楚国已经饿死了太多人,耽误了太多次的耕作。
  士卒们厌恶,痛恨战争,一触即溃,都无心再继续交战,无比的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有大批的士卒叛逃,有大批的士卒自杀,日夜流泪,哭诉着家人的姓名。有贵族趁着这个机会,拉拢百姓们反抗王室,楚人互相残杀,原先的那肥沃的土地上,流淌着的不再是清澈的溪水,而是楚人的血。
  春申君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要平定地方的叛乱,他要救济百姓,他要给前线运输粮食,而且,他还要背负骂名,引发战争的,战争失败的,叛乱的,战争持续了三年,春申君坚持了三年,可是,他最后也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当春申君吐血,晕厥在了竹简面前的时候,楚王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急忙派人去告知赵国,楚国撑不住了,楚国要议和了。
  春申君醒来的时候,双眼通红的楚王就坐在一旁。
  “大王...对不起...楚国败了...败了...”
  春申君哭着大叫道。
  “无碍,无碍,我们还有肥沃得土地,还有数百万勇武的百姓,还有景阳将军,项燕将军,还有您...楚国会再次强大起来的,楚国会强盛起来的,如今秦国所强加给我们的羞辱,寡人与您,一定要向他们讨要回来!加倍的奉还给他们!!”,楚王紧紧握着春申君的手,认真的说道。
第两百二十二章
《马服书》之年
  战争终于结束了。
  联军也并没有能战胜秦国。除却赵国,魏国割让了几座重要的城池,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主动进攻权,秦国牢牢的占据了南阳,以及楚国支援韩国的重要路段,楚国割让与韩国接壤的所有城池,失去了进攻三晋地区的权力,而韩国是付出了最惨痛代价的,秦国直接在韩国割让的土地上设立了三川郡。
  这直接威胁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
  也只有赵国,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秦国看似强势,可是这一场战争,秦国坚持的也并不容易,与联军交战,秦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很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国力。故而,面对依旧保存着实力的魏无忌,还有余力作战的赵国,范雎也没有再逼迫,“兄弟之邦”本就该友好相处。
  景阳将军带着军队返回楚国境内作战,迅速的平定了国内的叛军,国内这些匆忙兴兵的杂军,根本不是在前线上与秦军血战的楚国精锐的对手,这些楚国精锐虽然不是秦人的对手,可是长期的战争让他们变得非常强悍,景阳也不冒进,稳扎稳打,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消灭了层出不穷的叛军。
  楚王下令,赦免或减少了各地的税赋徭役,这才将爆发的民怨所安抚住。楚王甚至像迎接英雄那样迎接了所有返回楚国的勇士们,他带着城内的贵族,兴高采烈的走出了寿春,景阳将军低着头,看起来格外的沮丧,只是,楚王抓住他的手,大声的告诉众人景阳将军在前线上的功劳,抵御白起的功绩。
  楚王拿出了自己的家底来,很好的犒赏了这支远征而归的军队,从将领到士卒,都得到了楚王的赏赐,就连重病在身的春申君,也是来到了楚王的宴席上,他当面向众人请罪,恳请景阳将军的原谅,景阳自然是没有什么要怪罪他的想法,说起来,春申君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被怪罪的地方。
  在从前,景阳很鄙夷春申君的为人,因为春申君一味的讨好秦国,根本不敢与秦国交战,面对秦人的无礼与蛮横,春申君也只是想着委曲求全,给秦王和范雎送上自己的礼物,做出一副谄媚的样子来,可是此刻,景阳真正有些明白了面前这个虚弱的人,他终于明白了春申君为什么一直都要保持忍让。
  楚国并不是秦国的对手,因为从前的惨败,楚国并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军械,这一点,春申君先前跟大家说过很多次,他一直强调,楚国应该做的不是与秦国硬碰硬,而是不断的积累实力,增加势力,联合诸国来一同讨伐秦国。可是,他的言语都被大家当作了胆怯,就好像他说的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
  可是在如今,景阳是真正明白了春申君的想法。没有粮食储备的楚国,根本无法与秦国进行正面的交战,因为过多的征召士卒会影响耕作,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会让楚国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没有足够的军械,使得楚人只能空手,或者拿着农具来上战场,想要击败秦人,这实在是有些痴心妄想。
  故而,在面对春申君的时候,景阳的脸上只有愧疚与悔恨,景阳一直都是主战派,他尝尝辱骂春申君的胆小,劝说楚王收复楚国的领土。他有些不敢去看春申君的双眼,不敢去看这个为自己顶替了罪行的人。黄歇却主动握住了景阳的手,笑着说道:“如今,我可以陪您喝酒了。”
  楚王看着宴席内的群臣,并没有怪罪任何人,他笑呵呵的,仿佛完全忘记了战败的耻辱,大臣们也是如此,他们听着歌,跳着舞,彼此都是那么的开心,战败的阴影被抛却到了脑后。很快,楚国就开始施行一系列的恢复国力的制度,包括强行分配耕牛,鼓励农桑,释放奴隶家臣等等。
  除却这些事情,在本土引起了更大轰动的《马服书》的问题上,黄歇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在国内泛滥的《马服书》,黄歇选择了公开,他发现,自己越是禁止这类的书籍,这著作的影响力就越是大,故而,黄歇带着人收集了不少马服君的著作,又将其进行修改。在这期间,他惊讶的发现,《马服书》又变厚了,原来是因为赵括教导弟子们时用了一些新的言论,黄歇即刻罗列了这些,制作了楚国官方版的《马服书:王七年》。
  随即开始大量的传播。黄歇所修订的这个版本,有意的减少大一统观念,却大力的提倡仁政思想,甚至将楚国最近的制度与之结合起来。
  俨然一副楚国要效仿马服君施行仁政的样子,随即又修改了税率,减少了徭役的频率等,将这件事大书特书,原先还在愤怒着,伤心着的楚人,终于是见到了一丁点的曙光,他们重新振奋了起来,开始投入到了耕作之中。
  而《马服书》的真正意义,他所提到的制度,终于也在各国相继散发出了影响力,最重视学说的齐国,自然是不会错过这本书的,齐王收集了赵国原版的记录赵括言行的文稿,又收集了秦国版的《马服书》,秦国书写散步在楚国的删改版楚文《马服书》,楚国黄歇版的《马服书:王七年》,制作了一套相当厚实,查缺补漏,将四本合成一本的齐国版《全马服书》。
  顿时,这些著作书籍开始大范围的传播开来,赵括在赶到这个时代之后,为了防止自己的记忆力逐渐下降,也是为了教导韩非,将自己后世的全部经验都告诉了韩非,当然,这是很繁琐的,基本上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韩非问了什么说什么,其中包含了科举制,举孝廉,乃至公务员考试等选拔官吏的方式。
  还包括了君主专制,立宪,共和等方面的政治内容,他将后世的那些国家都冠上了古名,直接讲述给韩非来听,韩非虽然觉得老师说的有些荒谬,可还是记录了下来,在讲完了律法,政治,外交,历史,军事等方面之后,赵括又讲述了天文,地理,以及后来会提出的几个简单的科学原理,还有一些数学概念。
  只是赵括的理科一直很差劲,他也只是在这方面提出我们居住的地方是球体,月球围绕地球,地球围绕太阳,什么万有引力,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杠杆定律,还有水蒸气可以做动力,机械方便生活什么的,这些他所能想到的初中知识...赵括很差劲,他说的这些,后来人几乎都是可以说上几句的,韩非很厉害,因为他对这些进行了总结。
  他按着不同的学说进行分类,开篇是核心的大一统理论,随后就是政治制度,律法,外交,历史,军事等,再是他自己也搞不懂的科学,数学,天文,地理,逻辑学之类,还有杂篇,杂篇里是韩非所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什么篮球,足球之类的,还有什么五言诗,词,曲,乐器,漫画,演戏,京剧....
  故而,当这些文稿流传到秦国的时候,秦王会那么的惊喜,而范雎也完全没有了攀比之心,赵括几乎是将两千年的经验做了一个总结。
  范雎将这些编为《马服书》,秦人严谨,严谨的好处就在于他们不会胡编乱搞,会尊重赵括的原著,可即使如此,范雎还是去掉了其中那些太过骇人听闻的东西,什么百姓选举出王,未来将由百姓当作主之类的,范雎读着都觉得荒诞,没有想到啊,连马服君的这样的人,居然也会仰慕上古,想要恢复上古时那种国人议事,明君禅让的事情。
  至于天文地理方面,这个时代倒是自由的多,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故而没有删减。
  只是因为秦人重鬼神的缘故,所以将赵括提出的无神论给删除了。
  至于杂篇,呵呵,我们秦人会玩什么足球??
  可即使如此,《马服书》里涉及的内容太多,几乎涵盖了一切,严重的挑衅了所有的学说。这就让很多学派感到愤怒,他们大多都是钻研一个领域,您倒好,这是要将我们一网打尽??
  若是一个普通人写出这样的书来,那他一定会被所有人排斥,或者直接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因为他书里的内容根本无法让人接受,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又不是普通人,说出这些话语的是马服君,马服君是一位贤人,是所有人都敬佩的。因此,当五个版本的《马服书》流传之后,终于是爆发出了他该有的影响力。
  公元前255年,所有的国家都不约而同的停止了战争,他们的目标都放在了《马服书》上,不同的人,总是能从书里看出不同的东西,秦王从书里看到了大一统,白起从书里学到了攻心,秦吏从书里学到了法治,黄歇从书里学到了治国,有国中的贤人开始钻研马服君提出的那些制度,是否可行?
  有武将们开始钻研马服君提出的战争理论,墨家开始钻研马服君所说的什么水蒸气为动力,还有他提出的那些机械,有学者开始动手试验杠杆定律,有人准备按着马服君给出的地图来探索世界...当然,最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有人开始玩起了《马服书》杂篇里的游戏,这些游戏还相当的火爆。
  赵括就好像忽然给这个世界的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刷新了一切认知。
  可这也犯了众怒,很多的学者,很多的圣贤,开始了对《马服书》的批判,故而诞生了《批马服书》,《论马服书》等专门钻研和批判赵括的书籍,一时间,就连各国的庶民,都知道了有这么一本神书...赵王得知各国的事情,也不甘落后,急忙找来了韩非,弄了一本最正版的《赵国马服君书》。
  这版的马服书也被韩国和魏国所接受,燕国是最懒惰的,他们直接找来了各个版本的马服书...并没有再制作,也没有表态自己是接受那一版本的。逐渐变得全面起来的《马服书》在各地流行,成为了贵族们必读的书籍,若是没有读过《马服书》,与朋友聊天都不知该吹些什么。
  可即使传播量惊人,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还是层出不穷,没有人,根本没有人全盘的接受《马服书》的知识,包括了韩非,他也不认可老师所提出的一些言论,这些东西太超前了,故而,如今的人,有的是认可其中一部分理论,有的是利用其中一部分的知识,而有的是全盘否定。
  马服君再次扬名诸国,这次,倒不再是因为他又做了什么仁义的举动,或者是他又击败了哪个强敌,这次他是以学说来扬名,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众人所认可的一位圣贤,被归类到杂家,可是将他当作敌人,抨击他学说的人,却是与日俱增,在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学者赶往赵国的场面。
  各派别的学者开始浩浩荡荡的赶往马服,有的是要跟他探讨知识,有的是要让他承认错误,有的则是想跟着他学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