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339

  赵括开口就是询问起了伤亡。
  “赵军伤亡不大,只是损失了两万多人,秦人被杀了很多,也被抓了很多,我听闻,廉颇将军带着这些俘虏,郑安平,正在赶往邯郸...”
  “唉...”,赵括长叹了一声,没有再说话,狄又说道:“邯郸里非常的热闹,具说上君准备亲自前往迎接廉颇将军,还有郑安平。”
  “还有更重要的消息。”,狄咧嘴笑着,看着众人,又说道:“我听闻,这位郑安平,是因为范雎的举荐,方才成为了秦国的将军,如今他投降,这是死罪,秦国的律法,举荐的人犯下了错误,举荐他的人同罪!”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秦军在赵地的失败,使得秦人震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遭受过这样的惨败,而更让他们惊讶的是,郑安平居然投降了!无耻的投降了!这在秦人看来,无疑是最大的罪行。白起最先得知了这个消息,知道秦人在赵地的惨败,他眼里满是怒火,他实在不理解,带着那么多的精锐,到底是怎么会溃败的如此迅速呢?
  这郑安平,难道是个完全不懂兵事的?
  他先前给郑安平下令,可不是让他去围攻邯郸,也不是让他擅自进军,只是让郑安平攻打附近的城池,给魏无忌造成压力,之下可好,因为郑安平的冒进,反而是给白起带来了威胁,廉颇若是再次出兵,直接攻占上党,四国联军直接将秦人围困在韩国,那就是对秦人的威胁了!!
  就在这个时候,屡战屡败的景阳包围了陈都,只留下了一道缺口,随后他亲自参与了攻城战,以夺回王都的名义,展开了陈都的疯狂进攻,景阳身负二十余创,终于是带着士卒攻上了城墙,秦人被迫撤退,景阳从秦人手里夺回陈都之后,又迅速朝着城阳,上蔡等地发动了进攻,汝水之岸,再再再一次落在了楚人的手里。
  形势逐渐对秦国有些不利,而秦人撤退之后,聚集在邓城,秦国的大军终于是汇集在了韩国,楚军在东南,三晋联军在北,从两个大方向形成了对秦人的压迫之势。
  秦国,咸阳
  秦王看着面前的范雎,范雎跪坐在秦王的面前,弯着身子,保持着向秦王下拜的姿势,他是来向秦王谢罪的。范雎原先是正坐在宅院内,攻读最近被送来的马服君的学术成果,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门客们匆忙的冲进来,告诉了他一个令人惊惧的消息,郑安平降赵。
  范雎手里的竹简顿时掉落在了地面上,张目结舌。
  这对范雎而言,真是一次无妄之灾,当初曾救下他,又得到他举荐的郑安平,就这样轻易的投降了,甚至说,是他害死了数万跟随他入赵的将士,范雎险些晕厥,呆愣了片刻,他就来到了王宫里,跪在了秦王的面前,请求秦王将自己连坐处死。秦王看着范雎那绝望的面孔,无奈的长叹了一声。
  秦王站起身来,走到了他的身边,伸出手,却是用力的将他扶了起来。
  “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击败诸国之人,这些事情,还是等战事结束之后再说吧。”,秦王说着,范雎明白了秦王的意思,戴罪立功,将四国联军击败,消除这件事的影响,范雎握紧了双拳,却是说不出话来,那种许久不曾出现过的羞耻的感觉,再一次遍布全身,此时此刻,他仿佛不是在王宫,而是在魏国的国相府里。
  几个人将他按在地面上痛殴,无论他如何解释,求饶,都没有人信任他,没有人怜悯他,他被按进溷蕃,有人朝着他身上便溺,往他身上唾弃。范雎忽然干呕了起来,就在秦王的面前,他捂住了喉咙,痛苦的干呕着,秦王被吓了一跳,急忙伸出手来,抓住他的双手,询问道:“范叔?您怎么样?”
  范雎清醒了过来,茫然的看着面前的秦王。
  “范叔..没有关系的,寡人会派人去砍下郑安平的首级。”,秦王认真的说道。
  范雎摇着头,开口说道:“秦国的连坐法,是商君时就定下的,臣举荐郑安平来担任将军,他又犯下这样的罪行,我必须要接受一样的惩罚,秦国以律法治理国家,若是您不惩罚我,国人就会非议您的行为,这样做,违背了秦国的制度,这是不对的,请您责罚。”
  秦王笑了起来,他说道:“寡人听闻,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国人商量。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的礼制。您在秦国,这是能使国家富强,是对百姓有益处的事情,违背制度又如何呢?”
  范雎沉默了片刻,秦王却是认真的问道:“请问击破诸国的办法?”
  范雎的脸上,终于没有了方才的绝望,他迅速的思索了起来,回答道:“楚国已经因为那些返回的俘虏,变得混乱起来,虽然黄歇禁止马服书流通,又将所有的罪过都承担了下来,可是这并不能阻止什么。楚国严重的缺少粮食,百姓们已经没有了活路,臣想要派人进入楚国,借用黄歇反对议和,不顾百姓等罪名...在楚国内引发更大的混乱。”
  “楚国的百姓也是经历过操练的,他们只是缺少军械,缺少一个带领他们的人..”
  “楚国的贵者们痛恨黄歇,这也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我们私下里与这些人议和,呵呵,就能看到楚国高层的内斗。”
  “而在魏国,若不是因为平原君,魏王是根本不会允许魏无忌来带领魏国军队的,臣会想办法再扩大魏王与魏无忌的仇恨,让魏王对平原君也生出忌惮之心来...只要魏王能不听从平原君的建议,魏国大军,不攻自破,魏王才能不足,却总是喜欢亲自下令来指挥大军..”
  “赵国目前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赵国势头正盛,不过,臣在赵国是有人的,他一直都在想办法来引起魏国内部的混乱,施行让马服君入秦的谋划,臣给他写信,让他不顾一切的引发他所安排好的矛盾...”
  “至于韩国...哈哈哈,臣这就给韩王写信。”
  果然,范雎很快就走出了那种低沉,迅速的开始了自己的谋划,秦王也是大笑了起来,说道:“还好您提前在各国都做好了部署,不然,武安君想要击败诸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这次,范雎却没有再诋毁白起,他认真的说道:“也只有武安君,才能如此淡然的面对四国之联军,还能打出优势来。”
  “若秦国只是有臣,是没有办法击败诸国的,臣所能做的只是协助武安君来为您击败敌人。”
  秦王笑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认真的说道:“寡人有范叔和武安君,所以全天下也没有可以让寡人惧怕的。”
  两人再次坐了下来,秦王这才认真的询问道:“在赵国执行您的吩咐的人,如今如何了?”,范雎笑着,认真的说道:“他做的很好,他找到了一个很轻易就可以利用的蠢物,我听闻,他让这个蠢物白白的背负了不少的罪名,这个蠢物正在按着他的谋划行事,魏无忌,他是回不到赵国了。”
  “只是,如果让他现在就去执行,逼迫马服君入秦的谋划,可能就要拖延一段时日了。”
  “哈哈哈,无碍,马服君,迟早都是寡人的!”
  “赵丹那样的君主,不配!”
第两百零四章
加强版的武安君
  “我听闻,魏无忌在韩国,带着赵国,魏国的勇士,接连击败了王陵这样的善于带兵的将军,使得秦国的大军只能驻扎在新郑之外,不能击破诸国。应侯送给我书信,他说:战事紧急,请您尽快完成我所吩咐的事情。”
  “仲父,我们安排的人还没有磨快兵器,没有喂饱战马,没有给战车上油,匆忙的进行,恐怕会失败。”
  “这件事,无论成败,魏无忌都不可能继续待在邯郸,去执行吧。”
  “唯。”
  ..........
  楚人喜欢穿赤色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冠,衣裳上绣着精致的飞禽,挥动着衣袖,就仿佛是一只只高傲的凤凰。楚人有着别样的自豪,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有着不一样的浪漫,楚人很喜欢唱歌,无论是看到美丽的景色,或者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子,他们都喜欢高歌一曲,诉衷肠。
  楚人性格刚毅,却又不像咸阳人那样严谨,楚人生性浪漫,却又不像邯郸人那样优雅。
  楚国疆域辽阔,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总是以不同的腔调唱着歌,耕作流汗。道路上偶尔行驶过商贾的牛车,商贾也会笑着与他们和歌。可惜,持续了两年的战争,摧毁了所有的一切,有很多的楚人死在了这次的战争里,陈都,上蔡,城阳等无比繁荣,车水马龙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了一片废墟。
  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活人了,别说是人,就是连条狗,飞鸟,也都找不到了。
  在经历了秦人与楚国的数次争夺战后,这里成了生命的禁区。当然,除却这些前线地区,在楚国的其他地区,也再也听不到百姓的歌声,老人们颤颤巍巍的走在耕地上,看着因为没有人收拾而长满了荒草的耕地,弯下腰来,想要拔掉那些荒草,只是,他已经很老了,他在丢下拐杖之后甚至都没有办法前进。
  老人们望着这些荒废的耕地,哭泣着,即使他们忙碌了一年,也没有能忙完,所种下的耕地不过三四十亩,而这是不够缴纳税赋的,甚至,就算不缴纳税赋,也是不够他们一年所用的,看着身边骨瘦如柴的孙子,小家伙并没有能明白大父的苦衷,他只是指了指自己的嘴巴,说道:“饿。”
  老人将手握成拳,用力的打着自己的脸,崩溃的大叫道:“你吃了我吧...吃了我吧。”
  年轻人不是在战场上,就是在道路上,春申君为了这次的大战,征召了很多的战事,其余人,也要帮助去运输物资,为了能支援前线,春申君又征收了几次赋....楚人死伤无数,而不幸的是,因为暴雨,楚国有多处城池遭遇了水灾,而有更多的楚人直接将自己投进了河流之中,他们已经活不下去了!
  楚士们也并不能松懈下来,不是去投军,就是拿出自己的粮食储备来支援战场,而那些失去了门客,失去了家臣,几乎失去了一切的士,则是穿上了自己最为鲜艳的衣裳,亲自驾车,站起身来,风中长袖飞扬,士高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也有士人拿出了自己的家业来帮助那些受灾的百姓,看着这些已经苦难折磨到麻木的百姓,低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就在这个时候,各地都出现了些人,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楚人,说是从上蔡逃来的,他们诉说着国君不顾百姓的生死,不愿与秦人议和的事情,又说着他在寿春看到的那些达官贵人,救济百姓的粮食,全部都被他们吃的干干净净,在这之后,他们就是说起各国的起源,我们根本就不是楚人,只是我们的国家当年被楚国灭亡而已!
  当这些言论从民间到达贵者耳边的时候,有些贵者选择了痛下杀手...而另外一些人,却是直接拿出了自己的家产来,分给了附近的百姓们,在百姓感激涕零的时候,他们认真的说:我想要带着二三子成就大事。
  楚王五年,九月。担任东陵县公的贵族左司氏聚民叛乱,一时间,竟是连下数城,在他之后,楚国各地都相继涌现出了叛贼,有的人是因为活不下去,春申君命令他们派人支援战场,送去粮食,可是他们已经一无所有,而如果完不成春申君的命令,又会被处死,只能愤怒的拉起了大军,杀向寿春。
  也有的只是觉得如今是最好的时机。楚国内王族与公族的战争,就从不曾停歇过,楚国的贵族叛乱是非常多的,因为他独特的政治制度,使得国内封君的实力非常的大,甚至到如今还拥有私兵,对于这些封君,从春秋时期开始,历代楚王都在想办法削弱,也有很多贤才进行变法,可是都不能说是很成功。
  前一个想要变法收拾旧贵族而失败的还是屈原。
  楚国是真的乱了,各地都涌现了叛军,他们往往是讨伐春申君的名义起兵,楚王大怒,只能命令景阳分出一股军队来镇压国内的叛乱,因为叛乱的缘故,给景阳运送粮食也不再像往常那么的顺利,景阳的大军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可怜的景阳,可谓是焦头烂额,只能令一只偏师前往讨伐叛军。
  而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个混乱的时机,趁着景阳缺粮分兵,白起令蒙武猛攻楚军,双方大战,而白起算准了魏无忌会来救援,他亲自设伏,等待魏无忌的援军...果然,魏无忌误以为白起正在领军攻打楚人,急速行军,在半路上遭遇到了白起的伏击,三晋联军大败而退,失去了三晋联军的支援,景阳再次溃败了。
  景阳收拢残兵,驻扎在安陵到阳夏之间,以便更好的与三晋联军进行交流,形势有些清晰了,白起驻扎在阳翟,魏无忌驻扎在新郑,楚军则是遍布在安陵,阳夏。可以说,景阳还是很聪明的,他直接将战场从楚国转移到了他国,也算是减轻楚国本土的损失吧,白起这一战,抓住了四万俘虏。
  很快,阳翟再次传出了秦吏们高亢的声音,当他们谈起了马服书的时候,被俘虏的赵人懵了,白起下令,区别的对待这些俘虏,被俘虏的赵国士卒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吃的,喝的,住的都与其他俘虏不同,秦吏对他们也非常的热情,还常常询问他们马服君的事迹,再结合手中的书籍来为众人分析。
  俘虏营内,赵人抬起头来,笑着说道:“因为马服君的缘故,二三子才保住了性命啊。”
  被捆绑在一起,吃不饱饭的魏人嫉恨的看着这些赵人,愤怒的骂道:“嬴括是通贼的小人,赵人都是无耻的匹夫!”
  顿时,赵人就冲上来,将这个魏人按在地上痛打。
  战俘营变得混乱了起来,站在高坡上的白起冷冷的看着战俘营里的混乱,看着秦人帮着赵人痛打那些被俘虏的魏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可以了,放走这些人吧。”
  这些俘虏离开了白起的大营,便朝着新郑赶去,就是楚人也不例外,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主力在哪里。一路上,赵魏双方还是屡次爆发出了矛盾,秦人送给赵人一些兵器,让他们用来防身,于是乎,在打斗之中,赵人杀掉了不少手无寸铁的魏人,哪怕有楚人帮忙,魏人也打不过有武器的赵人,他们只能忍着屈辱,咬着牙,一声不吭的来到了新郑。
  只有韩人,吓得浑身哆嗦着,看着双方大战。
  魏无忌站在新郑城头,拿出了酒袋饮了一口,这才看着那些站在城门口,在经过核查之后一一走进城内的士卒。毛遂就站在他的身边,这位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为人有辩才,有胆魄,于是乎,平原君就将他举荐给了魏王,并且成为了魏国军队这次的统帅,他注意到魏无忌那紧紧皱起的眉头。
  “公子并不开心?”
  “我也不知道...”,魏无忌摇着头,这些人活了下来,并且回到了新郑,这本该是值得开心的事情,可问题是,白起放走他们,并不是出于仁心,他是赵括的好友,赵括也曾给他说过仁者的军队,在魏无忌等将领看来,所谓的仁义的军队,其实就是善于攻心的军队,能够感化敌人,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景阳的遭遇,魏无忌也已经知道了,白起通过一些溃兵,愣是杀的楚军一触即溃,魏无忌长叹了一声,这些人短时间内,怕是不能再上战场了,他正在想着,忽然听到城内有人惊呼了起来,他一愣,猛地丢下了酒袋,冲下了城墙,新郑之内,返回城内的魏人与赵人厮杀了起来。
  “赵人通敌!”
  “他们杀了我们的人!”
  当魏无忌来到这里的时候,双方是出现了不少的伤亡,魏无忌刚刚赶到这里,周围的将领们即刻出来控制自己的军队,很快就镇压了这次的风波,无论是赵人还是魏人,在看到魏无忌之后,都仿佛是找到了主心骨,魏人是非常信任自己的这位公子,信陵君在魏国,是有很名望的。
  当然,赵人也会相信自己的统帅,故而,双方几乎是同时前来诉苦,说着自己的委屈。
  魏无忌听了片刻,随即,脸色变得很是难看。
  一个擅长包围歼灭的将军,如今却变成了攻心的高手,只是区别的对待俘虏,就加大了赵魏联军的隔阂,甚至,魏无忌还有些束手无策,若是责罚赵人,那因为他魏国公子的身份,白起肯定又会大做文章,若是自己什么都不做,那魏王那边,只怕也不会允许自己来担任联军的统帅...
  魏无忌眯着双眼,忽然,他大笑了起来,摇着头,大声的说道:“这是白起的攻心之策啊,二三子看不出来,我却是能看懂的,他故意区别对待双方的俘虏,就是为了让赵国与魏国的士卒自相残杀,他也好趁着这混乱,攻下新郑...”,魏无忌认真的看着众人,问道:“二三子怎么能做出这样让朋友伤心,让敌人高兴的事情呢?”
  魏无忌将话题从惩罚直接转到了白起的奸计之上,控诉了一番白起的罪行,又劝说众人不能搞内斗,这才吩咐将领们好好款待这些回来的俘虏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