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苏公群原名叫苏涣,是苏东坡的二叔,跟著名的三苏父子相比起来,苏涣的名气要小了许多。
宋仁宗时候中的进士,也做了多个地方的官员,最高做到一个省的检察长,六十二岁病死。
《全宋诗》里记录了苏涣的两首诗,有一句残诗还是有点水准。
“云台胜景压苍溪,东汉遗名冠蜀西。”
这个人比苏东坡大了三十七岁,二十四岁中了进士以后就四处为官,跟苏家三父子聚少离多,就靠书信往来联络。
苏东坡二十一岁随着父亲苏洵,小弟苏辙一起进京赴试,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同科父子三进士,风传天下,风光无限。
而苏东坡更深得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器重赏识,盛赞之下,名动京师,一时风头无二。
当时的欧阳修可是文坛巨匠,领袖级的人物,他对苏东坡的评价就是。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出名需趁早,说的这就是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
二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大展宏图的时候,但天不从人愿,苏东坡的老妈也在这一年没了。
“百善孝为先。”
在宋仁宗赵祯这个千古圣君做皇帝的那个朝代,孝道尤为看重。
自古以来官场上都有守孝三年的规矩,于是苏东坡一家子功成名就的回家奔丧守孝。
这封书信,就是在守孝期间给他的叔父苏公群写的。
苏公群名气自然没三苏父子的大,但他却是出仕最早的一个。
当时苏家三进士在家守丧的时候,苏公群已经在做利州路刑狱,相当于一个省的检察长,实职正厅。
信中的内容就短短的二十多个字,意思是说苏公群的来信已收到,家里一切安好,听说叔父大人身体不好,万望保重。
就是这么二十多个字,用的纸是当时最好的金粟山藏经纸。
这种金粟山藏经纸可是一代名纸,前些年就是这么一张纸,拍卖落槌价三十万。
纸呈黄色或浅黄色,表面施加腊质,再经砑光处理,因此帘纹不显,纸质发硬,黄药濡染后发黄,具有防虫功能。
纸质厚重,纹理粗,精细莹滑,久存不朽。当年满清宫里也收藏得有这种纸,数量还不少。
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一个皇帝乾隆还曾用它来做过画,也是赞不绝口。
金锋初见这张纸的时候,还不确定这就是金粟山藏经纸,毕竟经历了整整十个世纪,再好的纸都得褪色。
当时那讹人的中年妇女抓扯梵青竹胡搅蛮缠,金锋靠近摸了下那纸,这才心里有了数。
再看纸上露出来的子瞻两个字,金锋暗暗激动的同时也惋惜这种珍稀无比的手札竟然被人用来包纸钱。
真是暴殄天物。
至于手札里包的东西,金锋初始以为是纸钱,直到拆开才发现是李叔同的手札。
这简直就是个不敢相信的神话奇迹。
此后金锋也没想明白,为什么民国的东西会被北宋的东西包着?
结合那中年妇女自己所说的话,金锋特意跑到老街里那个叫佘老太婆的摊子走了一圈。
因为北宋和民国两件稀世之宝一起出现意味着绝对还有其他的珍宝。
结果,当金锋找到佘老太婆的时候,才发现佘老太婆其实就是一个瞎眼多年、一直在老街街边摆摊专卖香蜡纸烛的普通人。
在她的店子里,是不用塑料袋的,全是用废书废报纸包东西。
给佘老太婆买了两大箱矿泉水,金锋骑着板车回家,不再去探究答案。
冥冥之中,自由天数。
该自己得到这两件稀世之宝。
可惜这两件珍宝拿回来就被三水当做是祭祀品给扔火里。
饶是自己发现最早,抢救最快,也没保全这两件珍宝。
就像是中国最著名的那副《富春山居图》,传到江浙豪门吴正志手里,临终的时候他想把这幅画烧了殉葬。
最后《富春山居图》被抢救下来,却是变成了两幅画。
一幅叫《剩山图》,一幅叫《无用师卷》,从此天各一方,一个在海峡这头,一个在海峡那头。
虽然两头都叫故宫博物院,却是各自天涯,天各一方。
第116章
真迹!!!
李叔同的心经手札经过修复已经完好如初,但苏东坡的叔父贴可就损毁太过严重。
四英寸的大豁口子,整整不见了三个半字。
其中两个已经完全化作了灰灰,剩下一个半字跟心经法帖一样,碎成了几十瓣。
找得到的碎片金锋能用自己的秘法修复,四英寸的大口子补上去仅仅补上一小半。
这样的残缺手札,除掉历史意义外,其他的价值肯定大打折扣。
金锋肯定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
自己还答应过龙二狗,把这手札卖了换成钱淹死他的。
谁说残缺的手札就不能还原?!
当先去了銭莊找到了覃允华,让他帮忙买一张金粟山藏经纸,新旧无所谓。
金粟山藏经纸虽然说相当名贵,但保存量还是有的。
恰好黄冠养那里就有,不过只有小半张,是自己早年收的。
小半张的纸肯定没啥用,也就放在家里没动。
听说是金锋要金粟山藏经纸,黄冠养立马带上纸飞速赶到。
钱的事都是小事,主要是金锋要这纸干什么?
当下黄冠养就轻声询问金锋这纸张的用途。
金锋淡淡回了句:“补,苏子瞻的手札。”
苏东坡的手札就已经够惊世骇俗了,金锋还加了一个补字,那可就真的是耸人听闻。
于是乎,黄冠养跟覃允华两个大馆长天天就往金锋这里蹲点了。
覃允华可是太了解金锋性格,跟黄冠养一说,黄冠养嘿嘿阴笑。
“好办。我们考察他家里那头石犀子去。”
就着这个由头,两个老货的上班地点就改到了帝都山废品收购站。
早上八点专车准时送到,一人一个紫砂壶,两瓶开水,外加一个秘书两把沙滩折叠椅子还自带干粮。
标准的考古行头。
笑着跟废品站每个老少打过招呼,完了就跟那头疑似李冰镇水的石犀耗上了。
这么一来,梵青竹也就有伴了。
由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的监视队伍里从此多了两个老贼生力军。
跟梵青竹不同,两个老贼可是要管饭的。
不管还不得行。
一到开饭时间,两个老货变戏法似的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大碗,径直走到厨房门口,递上十块钱,嘴里嚷嚷。
“一两米饭,只要素,不要荤。”
“嗳,等等……”
“哈哈,有红烧肉说,先不要素了,给我整一份红烧肉。”
“再来份回锅肉,只要肉,不要蒜苗,豆豉给我挑了。”
厨房里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们,两老二货也不客气,径直自己打饭夹菜,完了转身出门,边吃变哼着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