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校对)第5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7/543

  “请皇上的旨。”礼亲王问道,“派多少人?”
  “两三千人就是。”皇帝不耐烦地说道,“这等小事儿,你们自己做主就是了,让李鸿章自己定,载漪也在朝鲜,他那里还有两三千人,加上袁世凯的一千人,就算是这滔天的叛乱,也可以平了!自然不用咱们再操心!”
  “嗻!”
  皇帝黑着脸离开了养心殿,原本想着去皇后宫里,在路上的时候,突然改了主意,朝着右转,到了毓庆宫,他原本是想找王恺运,谁知王恺运今天不当值,就去西郊访友去了,倒是翁同龢在,翁同龢起身迎接,皇帝想了想,于是屏退众人,坐了下来,对着翁同龢说道,“翁师傅,亲爸爸的万寿庆典,办的如何了?”
  “户部已经开始把圆明园到京中的道路两边营建景点彩楼花坛等,并修建拓宽水泥路,其余的各国祝贺的来使也已经准备启程来北京。”翁同龢现如今已经当上了户部尚书,“此外清漪园也已经将苏州街修建完毕,几处喇嘛宫等也已经修缮一新,预备着迎接活佛入京为太后祈福。其余的施粥、放生都已经预备妥当,旧年按照崇庆皇太后六旬大寿的规矩来操持,错不了。”
  “还要再加几分才是。”光绪皇帝摇摇头说道,“亲爸爸劳苦功高,远超崇庆皇太后,怎么样都不过分,朕说过要以天下养孝敬亲爸爸,这是绝不能错的。”
  “是,臣明白了。”翁同龢应道,他看到了皇帝脸上似乎有些忧色,“皇上可是为了朝鲜的事儿担心?”
  “是。”皇帝点点头,他并不否认,“朝鲜叛乱不要紧,可日本人就不能等闲视之了,总理衙门要办交涉,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皇上请放宽心,咱们军威鼎盛,日本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捋虎须作死。”翁同龢抚须笑道,“新军练了这么久,已经是海内无敌,皇上何须担心什么。”
  “现如今最要紧的还是要办好皇太后的六旬圣寿庆典。”翁同龢继续说道,“皇太后虽然已经撤帘归政,但朝中的影响力还是极大,无论是军机、六部、还是军中,都是如此,皇上若是不能办好这庆典,想必,就有许多人会说闲话了。外头的意思,虽然不太可能就是皇太后的意思,但,皇上总是要顾及的。”
  “是这个理儿,没错。”皇帝摇摇头,“只是外头的人说什么后党帝党,朕听着可真是不舒服。”
  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后党帝党,皇帝和皇太后也绝不会有这样的意思,想要建什么党派起来,为何如今有后党帝党之别,也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见缝插针,故意搞出来的花样。
  原因还是出自皇帝和慈禧太后两人的关系上,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皇帝没有成年的时候,以母亲的身份,代行皇帝之权,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在于这撤帘归政之后。两个人如何协调权力的分配。
  若是直截了当的撤帘归政,这也就罢了,可关键在于两个人,皇帝和太后,包括外头的醇亲王,都太客气了,客气的不成样子,才有了今天皇帝这样的郁闷。
  为什么说太客气了,皇太后撤帘,也是真心实意的,不然不会主动提出来要撤帘归政,把事务都交给皇帝办理,自己躲在宁寿宫里头,后来住到园子里,皇太后也不愿意住在圆明园,而是在万春园或者长春园居住,这也像是一个标准的老太太,在儿子结婚之后,不愿意和儿子媳妇在一块,这都没问题,问题是皇帝太客气了,一定要请皇太后继续垂帘,实在不行就还要训政,醇亲王也是如此,皇太后第一次提出要撤帘归政,他连忙跪拜痛哭不已,请皇太后收回成命,后来见皇太后态度坚决,又找出要皇太后继续训政,而皇太后显然,也对着皇帝十分的客气,“你既然有什么事儿,拿给我要我帮忙,我也自然不会不帮。”
  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中枢只有一个发号施令的,外头的人也不会生出这么多的心思,可这些洋务老臣们,皇帝若是不成,后头还有太后可以拿决断,那么自然,皇帝就不会太会被尊重了。
  这就是二元制的弊端,翁同龢虽然不知道这个二元制是那里来的词儿,但是他明白这个道理,“皇上办好了这件事儿,体现出来孝敬之意,那么皇太后自然就放心皇上办事了。只要是皇太后支持皇上,那么外头的人,怎么闹起风波,都无关紧要了。”
  皇帝点点头,显然是听进去了,“翁师傅,你说的不出,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这件事儿。”
  “不过李鸿章那里,军费要多拨多给。”皇帝说道,“不能够短了,虽然如今咱们不好出兵,也自然不可能和日本人打起来,但是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有备无患,让他的水师费用宽松些,也好为国效力,恩,先拨五十万两,用作开拔朝鲜之费用。”
  “户部的银子素来都是有定数的,每一处都要好生用着,若是贸然增加,臣怕各部院,都会闹着要多申请银子。”翁同龢慢慢地说道,“除却老佛爷要过寿的开支,其余倒是也准备了一部分,只是,怕还要紧着今年的河工和漕运。”
  “钱的事儿,你和胡雪岩想法子。”皇帝不悦地说道,“银行那里不能多发些新币,那就提议军机处,发行债券,务必不能短了李鸿章的。”
  “其实李鸿章有盛宣怀等人坐镇直隶,银钱已经足够了,况且臣听说。”翁同龢慢悠悠地说道,“外头有传言,说什么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讲话,李鸿章奢侈无度,想必是不差钱的……”
  “翁师傅。”皇帝眼中有些不高兴了,只是还尊师重道,不好面斥,“朕倒是忘了告诉你一件事儿了,朕已经决定。”皇帝站了起来,翁同龢也连忙站了起来,“纳李鸿章之女李氏入宫为妃,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翁同龢身子一震,雪白的胡子若无其事的抖了一下,“皇上的意思……”
  “朕现在要用李鸿章,这是毫无疑问的,你管着户部,朕也不要求你特意照拂李鸿章,只是他在北洋任上,北洋是咱们的门户,无论花多少银子都值得的,这一点,翁师傅你一定要明白。”
  “是,臣知道了。”
  “翁师傅啊,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名利二字,许多人是利字当头,为人做事先讲利益,翁师傅你素来是不讲利的,这一点,朕很明白,可这个名字,翁师傅你还是看不穿啊,名在利前,这也不是一件好事。”
  皇帝并没有说重话,但是这一番话已经让翁同龢背心冒冷汗了,皇帝悄然离开,翁同龢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有些惭愧却又有些欣慰。
  直隶总督衙门,威严极大,这里是用的军法管理,若有人不听指挥,必然是要就地正法的,大堂之内,大家伙吵的不可开交,“这会子怎么能和日本动手呢?咱们可是什么都没准备好呢!”
  “就是,中堂!北洋水师这么多年,虽然是炮火弹药都保障了,可这三年里头,片船未增,而日本别的不说,这高速巡洋舰一下子就多了两艘,人家在日新月异,可咱们还是在吃老本。这怎么成?”
  “也不至于要和日本人打,这不是去平叛吗?麻利儿的把叛乱平了,日本人怎么动手?想要浑水摸鱼也不成吧?”
  “就是,你们就是杞人忧天,一下子想的这么远!”
  “南洋水师可是一直在造船呢,这咱们的超级铁甲舰不是已经出来了吗?”
  “出来的东西真不真,能不能放到北边用。”说话的人微微冷笑,“都还是两码事儿!”
  “朝鲜有袁世凯在,还派什么兵啊,咱们这里可没多少兵!”
  “地方军有一些,可中枢那里,若是不给枪炮,咱们拿什么平叛?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装备不给齐全了,咱们可是不能出兵!”
  下头闹成了一团,各人都各有意思,互相争吵不休,李鸿章端坐于上,闭目养神,不发一言,盛宣怀看了看对面的张佩伦,又看了看地下的人闹得不成样子,咳嗽一声,“好了好了!”
  他是天津巡抚,在直隶此地的位置,仅仅在李鸿章之下,又主管招商事务,是妥妥的财神爷,这么一喊,地下的人都停住了嘴,张大眼睛看着上头眯着眼养神的李鸿章,“请中堂大人示下。”
  张佩伦拿着一份电报说:“袁世凯已经连发了好几份电报催促了,日本已经派了四百名海军陆战队员抵达朝鲜,之前说的是警察,这会子倒是又换成军人了!他的意思,如果朝廷还没有反应的话,就是示弱!日本人就会得寸进尺,不光朝廷的面子没地方搁,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他放下电报接着说:“我觉得袁世凯说得有道理,日本人是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
  盛宣怀沉思,不以为然地说道,“不至于吧?慰亭是不是有一点夸大其辞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倒也不是说他不好,只是他急于建功立业,总想寻点事出来。”
第988章
万事俱备(一)
  李鸿章慢慢的睁开了眼,他似乎都没有把这两个左膀右臂的话听进去,“慰亭毛病也有,见识也有,对他的话要听,又不可全听。”
  张佩伦疑惑地说道:“那中堂的意思是……”
  李鸿章点点头,“兵要派,但不必太多,能对付他四百人足矣。”
  李鸿章的意思倒是和中枢的没什么两样,盛宣怀看了张佩伦一眼说道,“如果真如慰亭所说,日本四百人后面恐有大部队紧随,我们派少了恐怕无济于事吧?”
  李鸿章微微沉思,随即摆了摆手,“这你就不知道了,日本国体制与我不同,像大举出兵这种大事,一定要经过国会批准。但据我所知,伊藤内阁和国会严重对立,在野党六派攻击政府极其激烈,而且他们的国民经济也承受不了,出兵的事肯定得不到国会的批准。”
  “那我们朝廷的意思呢?”
  “我已请了谕旨,上折说明,着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团练一千五百名,赴朝戡乱。一旦内乱平息,即刻撤军回国。”李鸿章这时候倒也还不把日本人的活动放在心上,“袁世凯那里也有些人,端郡王也在,他虽然有些纨绔,但是手里是有些力气的,这三番人马合力,就能够把叛乱赶紧的平掉,到时候咱们就马上回国,不给日本人有机会钻空子。”
  “伍廷芳那里。”李鸿章对着张佩伦说道,“发电报去,要求他即刻对着日本外务省发出声明,表明咱们的谴责之意,真真是开玩笑,国家大事,对外宣称的事儿,怎么说改就改,日本人还号称亚洲最为文明之国,这文明,都文到狗肚子上去了?”
  底下的人哄堂大笑,“中堂大人。”直隶提督叶志超抱拳行礼,“标下一定在朝鲜,好好的把这些人收拾一般,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文明。”
  “也别大意了。”李鸿章点点头说道,“朝鲜的事儿,算不得什么,但若是以为这去了朝鲜,就是为了镇压东学党叛乱么,那就是错了,朝鲜事务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中日两国的事务,和朝鲜。”李鸿章摇了摇手里的烟斗,“那是没多少关系的,若是忘了日本这身后的狼,那就是要吃亏的,你去了朝鲜,凡事多和袁世凯商量着办,他久在朝鲜,知道许多事儿。”
  叶志超很不以为然,论起来,袁世凯可是外围的外围,那里比得上自己是李鸿章嫡系之中的嫡系,他又是新军出身,也是以前淮军的旧部,这渊源可是比那个不知道什么辈分的袁世凯深多了,但是李鸿章如此说,他也不好意思反驳,只是唯唯,“中堂大人,若是担心日本人捣鬼,咱们为何不先下手为强,先把朝鲜的日本人都赶出去再说就是了!”
  “寻常的时候倒也罢了,可这事儿,就没有这么简单,牵一发而动全身。”李鸿章叹道,“以往还要考虑别的,今年更是要注意,今个是老佛爷的六旬大寿,什么闹纷争的事儿,都不能够办,朝廷大典在即,凡事要稳,不能够惹事。”
  李鸿章吩咐完毕,挥挥手,让众人都散了,只留下张佩伦和盛宣怀二人,张佩伦果然已经扶正,成了天津布政使,正把子负责后勤之事,脸上的得色是怎么掩饰都掩饰不住的,他跟在李鸿章的后头,“日本人派了人,朝鲜那边,可是还要多注意一点。”
  李鸿章点了点头,坐在了沙发上,“户部的拨款就要到了,你先给袁世凯一半,一半的银子里头,军械弹药大炮等,就在保定军械制造厂提取折合进去,总不能让他委屈了,其余的,也分批次给叶志超预备着,一起带到朝鲜去。”
  “这个翁同龢。”李鸿章有些疑惑,“今个怎么这么好说话起来,素日里我北洋若是想要多一分银子用一用,他必然都是不肯的,这一次,一下就拨款下来了。”
  李鸿章有些奇怪,倒也不放在心上,他素来是有两个口子可以花钱的,一个是户部拨款,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地方自筹,地方自筹又分为地方的财政以及盛宣怀主持直隶洋务赚来的银子,张佩伦笑道,“中堂执掌北洋多年,这几年可是为朝廷省下不少银子了,翁常熟以前不知道,如今当家了,难道还不知道这柴米油盐多贵吗?”
  “也是有这个道理的。”李鸿章翘起了二郎腿,“这笔钱来了倒是也有个激励的作用。”
  盛宣怀说道,“日本驻天津领事已经登门拜访过了,说是抗议此事。”
  “抗议没有用。”李鸿章吧嗒吧嗒的抽着烟斗,“你接待一番也就是了,若是这外交的交涉有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事儿闹出来了。”李鸿章不耐烦地说道,“明明是狼子野心,却还表现出这样一幅文明国家的嘴脸出来,可笑,又可恨啊!”
  管家李三上前,示意有事禀告,他从袖子里拿了一张纸出来,递给李鸿章,李鸿章看了一眼,脸色大变,也不知道是如何,脸上露出了极为复杂的神色,盛宣怀见状连忙问道:“可有什么要紧的事儿?”
  李鸿章看了张佩伦一眼,摇了摇头,“京中来电报,言明,今个上午,皇上下旨,册封小女菊耦为妃,迎入宫中了。”
  “啊!”盛宣怀闻言大喜,起身连忙行礼,“恭喜中堂贺喜中堂。”他这个时候心里头明镜似的,清楚极了,翁同龢那个抠门鬼,为何突然这样的大方,无非也只是看在皇帝的份上才有这样痛痛快快的给钱。“有了这样外戚的身份,中堂大人再也无需和往日一样,忧谗畏讥了。”
  李鸿章点点头,“这也是了却我的一番心事,菊耦在京中寓居,终身大事没有解决了,我心里头总是不安定,虽然皇家并非什么好去处,后宫之中也是纠纷颇多,但多少也是个归属。”
  “说来奇怪,小姐也不知道如何,突然改了性子?”盛宣怀笑道,这笑声让张佩伦听着十分的刺耳难受无比。“之前老佛爷属意她入宫,小姐似乎不愿意。”
  “世易时移,也是有可能的事儿。”李鸿章淡淡的看了一眼张佩伦,张佩伦的脸上如同开了染坊一般,各种颜色均有,“人心总是会变得。”
  “中堂大人有了小姐在后宫之中为助力,日后在北洋自然是如臂指使,绝没有什么问题了。”盛宣怀笑道,他假装没有看到张佩伦那十分难堪的神色,自顾自的朝着李鸿章恭喜。自家的恩主乃是皇太后的亲信,这点世人皆知,原本若是两宫有什么冲突,李鸿章是一定要选边站的,可如今又成了皇上的亲眷,这就好说很多了,也不用担心将来慈禧太后千秋老去,李鸿章没有人可以作为靠山。“旨意只怕马上就要下来,还是请中堂大人预备着接旨吧。属下等就不打扰,去前头告诉大家此事,再好好的热闹一番。以表庆祝之意。”
  张佩伦脸上火辣辣的回到了自己的签押房,一脸的不悦,又有些惶恐不安的感觉,属官把支付给朝鲜袁世凯文书送给张佩伦审批,他是天津布政使又是天津兵备道,军需本来就是归他管理,寻常的时候拨付的手续没有这么快,只是李鸿章那边发了话,故此属官迅速的把文书送来了,张佩伦看了几眼,丢在一边,“且放着吧。”
  属官有些不解,“大人,这……”
  “公事有先来后代的顺序,轻易不好改变,袁世凯在朝鲜呆了这么久,已经是朝鲜太上皇了,难不成还差这点银子?”张佩伦微微冷笑,“事有轻重缓急,别的要紧事儿先办吧。”
  “是。”
  东京,内阁总理大臣官邸。“太好了!”伊藤博文一拳击在自己的左掌心,他看到了天津来的电报,喜上眉梢,“李鸿章终于上当了!”
  陆奥宗光也毫不掩盖得意的神情,“现在该看我们的了!”
  伊藤博文对着军部代表伊东佑亨,“马上通知参谋部,混成旅团八千大军,立即开赴朝鲜,扩大事态,让阴云变成暴雨!”
  “哈伊。”军部代表伊东佑亨兴奋的摩拳擦掌,“我们军部的武士们多少年了,只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啊,这一天!”
  “接下去就请各部做好准备,营建作战大本营。”伊藤博文沉稳的下达命令,“我们所有的准备事务都完成之后,就可以迎接天皇陛下的到来!”
  “哈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7/5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