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校对)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543

  “臣等皆是此意。”礼亲王率领着军机大臣们鞠躬行礼。
  “好了。”慈禧太后开口说道,大家伙都是竖起了耳朵仔仔细细的听着,特别是孙毓文,一字一句的仔细听着,“大家伙的心思,我都是知道了,只是这凡事开头难,我昔日垂帘,也是什么都不会,这慢慢的摸索着,才渐渐的都会了,皇帝虽然年轻,但是勤奋好学,读书上进,朝政可以慢慢的学,想着按照他的脾气性格,只要耐下心来,日后慢慢的就会顺了,亲政的事儿,自然就不用再提了,我一言既出,就没有改变的道理。”
  孙毓文隐隐有些沮丧,皇太后的意思现在,说的很清楚了,这又是正式的一次表态,将他心里的一些想法全部打碎了,不过接下去他又听到了别的话语,“撤帘子也一定要撤的,我的年纪大了,事必躬亲,这日子是过得累极了,外头这些大事小事琐事,若是都要我去管着,我精神头不行,管不了,所以,这撤帘是一定要撤的。”
  说完了这些慈禧太后就请军机大臣们跪安了,今日没别的要紧事,显然,就算有,慈禧太后也兴致不高,今日的会议草草收场,于是军机大臣们都退了出来,礼亲王微微有些沮丧,他已经颇为适应了听从慈禧太后指挥,自己从事具体的工作,而不用自己去想接下去自己要如何处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是营造出一个执政方案自己推行下去,他有自知之明,是没有这样的才干的,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若是现状习惯了满意了,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去修改目前既定的状态的,礼亲王就是如此,他转过头,准备和孙毓文说着什么,只见到孙毓文脸上带着从容之色,他不免有些惊讶,孙毓文似乎对慈禧太后的态度的反应不太在乎,“恩,莱山?”他开口问道,“你的意思如何?咱们还要接着上折子吗?”
  “自然要上折子。”孙毓文笑道,“礼王。”他也就是在这样的当庭广众下公然说话,边上的各位军机大臣都仔细听着他说话,“皇太后的话大有深意,礼王难道听不出来吗?”
  “莱山你的意思是……”
  “撤帘亲政是必然的,可皇太后也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大事小事一起料理,是必然管不过来的,这是没错的话,自然也有很有深意的话,王爷。”他靠近了礼亲王低声说道,“小事儿,亲政了都归属皇上,大事,难道不能设一个章程出来,让皇上请示皇太后,听皇太后的吩咐办?”
  礼亲王恍然大悟,他指了指孙毓文的鼻子,“到底是你们这些读书人,花花肠子最多,寻常的一句话里头,也能听出个一二三出来,既然你说的如此,那咱们就不算是媚眼做给瞎子看,得了,这事儿,就交给我。”他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接下去总要把这个事儿办好喽!”
  果不其然,礼亲王的号召力是很足够的,不过是稍微透了一点点的风声出来,外面的臣子都知道了军机大臣们的用意,还不用力上赶着巴结?又有李鸿章率先几日之间,奏请皇太后继续垂帘的折子如雪花一般的飞入到了军机处,又飞入到了养心殿,不仅仅是慈禧太后已经尽数知道外头的意思,光绪皇帝这些日子早已知道了这所有的事情。
  这一日在毓庆宫听课,他十分轻松释然的对着翁同龢说道,“外头的人心和朕的心思是一样的,都是想着亲爸爸继续垂帘几年,亲爸爸高瞻远瞩,总要多帮衬着朕才是。”
  翁同龢心里微微一叹,面上却是丝毫不露,只是微笑接话说道,“是这个道理,昔日英宗皇帝亲政之后,凡有大事都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太后商量着办,就像这承恩公崇绮被打一事,也是皇太后让英宗皇帝不得惩治恭亲王等人,这才容忍了下来,皇太后心胸极宽,不拘小节,是皇上学习的榜样。”
  这话说的有些不对劲,不过光绪皇帝这会子也没有想到什么,只是和翁同龢相顾无言,不一会,不知道如何,光绪皇帝说起了话,“翁师傅,外头的臣子既然和朕的心思是一样的,那朕应该如何应对呢?之前也和亲爸爸说过,亲爸爸却十分的不肯。”
  “皇上应该多在养心殿说几次,让皇太后知道皇上的心思才是。”翁同龢和无奈的看着光绪皇帝,人心如此,真真是无可奈何,所见之人,尽数是后党,皇上又是如此敬仰钦佩皇太后,将来就算是亲政,想要从这些洋务党人之间寻求到执政的可能性,继续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是继续帮着添油加火得了,“请皇上效仿勾践故事,卧薪尝胆,将国政慢慢的学习起来,将来必定能够让皇太后放心。”
  于是光绪皇帝又亲自在养心殿,陪着慈禧太后一起见军机的时候,郑重其事的复又提了几次,慈禧太后还是不肯,只是态度有了些软化,“皇帝我瞧着你很好,你办事,我放心,何须老婆子继续在后头,看着你办事?万万没有这个道理,你别听了外面那些人的话,横竖和你是不相干的,你安心等着大婚就是。”
  皇太后越是如此说,其余的人心里越是会多想,那么基本上,在光绪十六年的三月里头,除了寻常的政务之外,请皇太后继续垂帘的事儿,成为了最为主要的政事了,孙毓文见皇太后还是不松口,于是亲自到了醇亲王的府邸,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把还在病中休养的醇亲王给请了出来,因为犯了肝病,醇亲王已经许久没有进宫了,这一日递牌子觐见,慈禧太后见了也颇为惊讶,“你怎么进宫了?你的身子不好。”慈禧太后皱眉不悦说道,“是要少见风的,我现在都颇为后悔,让你去天津检阅水师,这样旅途奔波,把你的身子弄垮了,你若是再不好好将养,我怎么对得起婉贞?”
  这是由衷的温馨亲戚该说的话,醇亲王十分感动受用,连忙从凳子上起身,“承蒙皇太后圣眷顾,奴才的身子已经好了许多了,皇太后体恤知道奴才的身子不好,所以虽然这要奴才照看军机处的事务,可奴才偷懒,皇太后也没有怪罪,实在是圣恩浩荡。”
  慈禧太后点点头,“最要紧的就是身子,别的什么荣华富贵的,也指望不上,若是身子好了,才有福气享受这荣华富贵的,你的身子一定要养好,接下去内务府要安排张罗着选秀,然后就要大婚,这事儿你要帮忙操持着。”
  “是是。”醇亲王说道,“这事儿,奴才责无旁贷,必然会帮着内务府做好,只是如今倒是有一件不情之请,请皇太后恩准。”
  “你说就是。”慈禧太后痛快地说道,“七爷又是我的妹夫,也是我的小叔子,这两层的关系,最亲近不过的,只要是你说的,自然我没有不准的道理。”
  “是,太后圣恩。”醇亲王的额头上露出了细细的汗珠,他也不敢抬手擦拭,“奴才要说的,和外头说的一样,就是请皇太后继续垂帘,总要多帮衬着皇帝几年才是。”
  “皇帝虽然不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可到底也是我三五日就要过问功课,这样严加管教出来的,他什么样的才能我自然知晓,现如今国政不算太忙,和外头也没有战事,这海清河宴的,他小心谨慎一些,就能够办好差事,外头有你七爷和军机处的一起帮衬着,不会有什么差池。这个你就放心好了。”
  “皇上读书写字倒也还算可以,只是这治国理政和读书是不一样的。”醇亲王摇摇头,“不瞒皇太后,奴才昔日很是抨击恭亲王在朝政上多数无能懦弱,等到参政之后,才知道这军机处的担子是多少的重,奴才只是一个臣子而已,这压力就如斯泰山,何况皇太后这样君上的压力呢?故奴才是体会最深的,外头说起奴才来,也无非是懦弱二字,可是到了这个位置上,才知道治国理政是多难,若是不懦弱着料理的差事,只怕是一件事儿都办不成。皇上他年纪小,阅历浅,虽然读书尚可,但若有挫折,必然急躁沮丧,这个时候若是皇太后不能耳提面命,必然对政事不妥当。”他说着就跪了下来,“奴才恳请皇太后继续垂帘,总要再看着朝政几年,为了祖宗的基业劳累些日子,顺顺利利的交接下来,等以后皇上可以独当一面了,再撤帘子归政也不迟。总是请皇太后多累一些日子才是。”
  醇亲王言辞恳切,不仅是慈禧太后听了动容不已,就连,慈禧太后叹了一声,“你们这些人,就是不让人安稳着过日子,我原本想着,等到皇帝大婚,我再把这个垂帘听政给撤掉,那么自然安心养老,日后帮着皇帝抱孙子就是,就不管外头琐碎的事儿了,可你们还要这么说,也罢,小李子,把七爷扶起来,你既然这么说,我也要答应才是。”醇亲王听到了慈禧太后答应了,这才放下了心,连忙山呼不已,“只一样。”慈禧太后说道,“我说出的话,答应的事儿,就不能反悔,皇帝是要亲政的,我自然是要撤帘子的,其余的事儿,如何,你出去和军机处的人商议着办,不要坏了大婚亲政的这个老规矩就是。”
  醇亲王觉得有些为难,这两件事儿,撤帘归政,和继续帮忙操持政事,不是两码事儿,是相互冲突的事情,怎么可能同时存在呢?但是慈禧太后显然不愿意继续谈这件事儿,于是他退了出来,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着身边袖手站着的李莲英说道,“李总管,这里头到底怎么办,您可要给我画一道线出来啊。”
  “七爷别着急,老佛爷不是让您去和军机们商议嘛,您先去商议就是了,人多力量大。”李莲英笑眯眯地说道,“老佛爷以前下旨让军机处有大事儿和你商议着办,这旨意可一直算数的,只是看你用不用罢了。”
  醇亲王点了点头,凝重地说道,“我知道了。”
  他马不停蹄的到了军机处,礼亲王等人连忙迎了出来,把醇亲王请到了上首,他也不谦让,坐了下来,“礼王,各位大臣,我已经从皇太后那里得了准信,太后十分仁厚,咱们的意思她都听进去了,也愿意听咱们的,所以让我来找大家伙商量一番。”
  孙毓文等人喜形于色,这下子松口就好办了,孙毓文连忙说道,“既然皇太后同意了这个,皇上也十分诚恳,那就请皇太后继续垂帘就是了。”
  醇亲王摇摇头,“皇太后说了,金口一出,绝无更改,说好了皇帝亲政,太后撤帘归政,这事儿,就是不会改,所以我来找各位。”醇亲王环视四周,“问一问军机处大臣的意思,到底这事儿怎么办?”
  几个人也同样陷入了沉思,这事儿不好办,不能违了亲政的要紧事儿,也不能打皇太后自己的嘴巴,醇亲王自己想不出来什么,只好来军机处求救,见着大家伙似乎也没主意,他焦急的看着礼亲王,“外头为了这事儿闹的沸沸扬扬的,若是再办不好,将此事稳下来,只怕是日子久了,两宫之间会生出嫌隙,到时候最不好当差的就是你们军机处了。”
  礼亲王也无法,只好为难的看着底下的人,还是孙毓文,他朝着醇亲王拱手,“七王爷,王爷,下官倒是有一个主意,却是不知道妥当不妥当。”
  “莱山且说。”礼亲王连忙说道,“咱们这些臭皮匠,集思广益嘛。”
  “就是按照高宗和仁宗仿内禅例子,请皇太后训政就是。”
  “啊!”醇亲王恍然大悟,“好的很!这个法子极好。”高宗皇帝禅位给嘉庆皇帝的时候,嘉庆皇帝虽然亲政,但每逢大事都要请示高宗皇帝,并且圣旨要用高宗皇帝的“太上皇帝之宝”才算是有效的圣旨。
第833章
训政意向(三)
  想起了这事儿,醇亲王才觉得十分的妥当,孙毓文继续说道,“皇太后言明大小事务一概处理,圣心忧虑,所以皇上亲政是必然的,但是大小臣工们也只是担心,大事儿的把握上有些偏差,既然如此,那就请皇太后训政,大事儿皇上奏请皇太后,商量着办,小事请皇上圣断就是,我想着如此几年下来,皇上必然是可以顺顺利利的把朝政都接过来!”
  醇亲王点点头,“很是,莱山,你说的很有道理,礼王。”他转过头对着礼亲王说道,“你觉得如何?”
  “如此甚好。”礼亲王捻须点头说道,“如此缓缓图之,才能将各项事务好好的办下来,朝政不会生出什么大波浪出来,极好,莱山你这次立了大功了!”
  唯一有一点美中不足稍微有些瑕疵的就是,高宗皇帝禅让之后,名义上是训政,可到底还是大权独揽,高宗皇帝信任和珅更胜过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在高宗皇帝三年太上皇期间简直是比儿皇帝还要来的悲惨,蜗居在毓庆宫之内,无人听他命令,甚至连皇后病逝也因为高宗皇帝忌讳病死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匆匆发丧,丝毫未见皇后威仪。到底这个训政要如何料理,这个事儿又要好好的谈一谈。
  不过先奏请了皇太后再说后续的事情,醇亲王起身,整了整衣帽,递牌子求见,不一会慈禧太后就叫起了,到了里头,恰好光绪皇帝也在,礼亲王领班出奏,效仿高宗皇帝内禅的例子,请皇太后训政,慈禧太后半晌无语,大家伙心里惴惴不安,这时候倒是生出了一些疑问,是不是这个法子不好?
  醇亲王微微抬头,看了一样光绪皇帝,皇帝这才开口了,“亲爸爸,儿臣的心思,也是如此,请亲爸爸多操劳些日子,帮着儿臣拿主意,这外头的多少事儿,都要亲爸爸来把关,儿臣虽然是读书读了不少,可这朝政的事儿,不是读书就学的起来的。”他也站了起来,走下了宝座,对着珠帘之后影影绰绰的慈禧太后鞠躬行礼,“儿臣请亲爸爸训政!”
  “请皇太后训政!”
  群臣山呼,声音整齐有力,可见军机处的人同心协力,在请皇太后训政的这一件事上,没有什么异见,“皇帝你能如此想,自然是最好,只是我的精神不如以前了,素日里看折子累得慌,若是长时间的看折子,见大臣,自然是不成了。”
  皇帝并军机处大臣再三恳求,醇亲王也说看在祖宗基业的份上请皇太后多操劳几年,如此推让再三,“好吧,好吧。”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下来,“既然大家伙都要我扶着皇帝上马,再送一程,那么我自然也不能没有担当,有本朝高宗仁宗的例子,那就是最好。”慈禧太后点点头,“训政?可以,那就按照这个制度办,不过。”她也再三提醒,“训政的日子不能过长,管的事儿,不能过多,你们拟定一个章程出来,让醇亲王把把关,再也让皇帝看一看,那些事儿,军机处禀奏皇帝就可以,那些事儿,我和皇帝商量着办,这把章程立好了,日后少了些麻烦。”
  于是军机处大臣们和醇亲王退了下来,复又回到军机处的值房内,聚在一起商议着训政的事情,又是孙毓文开口说话了,“仿照高宗皇帝的例子,三品以上的官员任用,都要请慈圣御览朱批,七王爷以为如何?”
  醇亲王摇摇头,“三品以上,到底是人少了些,还是列为四品吧。”
  “那要紧的军务呢?是咱们自己报皇太后,还是先请示皇上?”
  “先请示皇太后。”礼亲王下了决断,“然后同时报给皇上,这样就成。”他对着醇亲王说道,“王爷您觉得如何?”
  醇亲王点点头,“这样很妥当,重要的政事儿,就按照这样处理,先请示皇太后,再发一份给皇帝,这样两宫都知道了,到时候问起来,也不至于什么事儿都不知道,然后皇帝再请示皇太后,到时候军机处承旨就是了。”
  这样的法子也好,不至于送了消息给一宫,另外一宫不知道的,到时候军机处反而会落埋怨,于是这样子各项事儿都敲定了,其实不算费工夫,把旧年垂帘听政的章程拿出来,再把皇帝的职权加进去,把“垂帘听政”改成“训政”就是了,于是敲定了章程,准备呈送御览,一直没说话的张之万这时候却是说话了,“且慢,别的都差不多了,可一件事儿,怎么处置,还没个说法,这训政是多少日子?可还没有个定数!”
  “对!对!”醇亲王恍然大悟,“这个是最要紧的事儿,大家伙觉得是这个时间定到什么时候?”
  “我瞧着三五年的时间,倒是不错。”礼亲王说道。
  “我倒是觉得,训政的时间不能太长。”许庚身说道,他持身甚正,说话也比较敢说,醇亲王和礼亲王两个人一味着延长训政的时间,只怕不是好事。“一来,皇上马上就要大婚,这大婚就是成家立业,若是还让皇太后训政的日子太久,恐伤中外物议,自然这个物议什么的,咱们可以不在乎,但是两宫情分,还是要注意着些的。”
  “星叔。”礼亲王亲热的喊着许庚身的字,“你说的不错,那按照你的意思,定多少年为好?”
  “昔日高宗禅位太上皇,训政是三年,既然如今咱们要法古,自然这些都要一体学过来。”许庚身说道,“我以为,不要超过三年的期限为好。”
  于是就将训政的日子定到了三年,张之万的书法最好,于是让他工工整整的撰写了条陈,又进献到了养心殿,这时候皇帝还在,慈禧太后和皇帝一东一西坐在靠山炕上,礼亲王将折子递了上来,慈禧太后先让光绪皇帝,“皇帝你先瞧瞧。”
  光绪皇帝花了半盏茶的时间,慢慢的看完,起身将折子递给皇太后,“儿臣没有意见。”
  慈禧太后微微一笑,接过了折子,仔细的看了一遍,“这个训政的日子不能太久,皇帝到底是要亲政的,我虽然帮着忙,也不能帮皇帝一辈子,三年太久了,明年就要大会诸藩,估摸着是下半年是吧?若是八九月份,那刚好一年半,就按照一年半的时间来,大会诸藩之后,我就彻彻底底的荣养了。”
  “是。”光绪皇帝说道,“儿臣都听亲爸爸的。”
  “四品以上的官,也实在太多。”慈禧太后说道,“就改成二品以上的官,来我这里用印,其余的就都让皇帝处理,要紧的政事儿送一份给我,这个极好,我直接和皇帝商量着办就是,不用劳动你们军机处的人跑前跑后了。”
  孙毓文的耳朵轻轻一动,原本拟定的方案就是让慈禧太后在皇帝亲政之后,也有权力召见军机,可慈禧太后的意思,不和以前垂帘听政的时候一样直接召见军机,这样的话,未免将来还是不方便,可这个时候慈禧太后都如此说了,谁也不好提反对的意见,毕竟皇帝在跟前,若是建议皇太后继续召见军机,那不是说明对皇帝并不信任,让皇帝下不来台吗?
  这个时候适合说话的就两个人,醇亲王连忙说道,“若是皇太后不见军机和大臣等,如何算是训政?那岂不是让外头的人觉得皇帝不孝顺太后吗?奴才请皇太后继续和垂帘听政时候一样,继续召见大臣。”
  “儿臣亦是这个意思。”光绪皇帝也说道。
  “好吧,要紧的政事,我再叫起是了。”慈禧太后笑眯眯地说道,“既然有了定论,就下旨明发吧,下半年皇帝大婚亲政的事儿有了定论,把这件事儿定下来了,我的事儿就少了一半了!”
  事情定下来了,慈禧太后还有话说,“皇帝是五岁的时候入宫的,由我亲自抚养教育,十几年如一日,外头的朝政忙着,可皇帝的教育学习也没放松,这里头的感情多深,自然不用多说,皇帝今年已经二十岁了,不能再拖下去,若是现在不抓紧时间学习朝政,将来必然会耽误时候,我垂帘了这么些年,经验之谈是有的,皇帝若是有拿不准的地方,若是来问我,我必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心传授才是,皇帝是我的儿子,我不帮衬着他,还帮衬着谁呢?这是我身为皇太后的职责所在,不容推卸,另外,我在这里也提前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难听的话说在前头总是没错,皇帝虽然年轻,到底是天子,是天下之主,亲政之后,凡事可以多劝谏也可以指点,但决不可指指点点,你们若是敢有不尊敬的行为举动,别说是我了,就连天下人都饶不过你们,明白了吗?”
  一番柔中带刚,感情和道理和威严并存的话语说下来,无人不叹服,就连光绪皇帝也十分感动,一起鞠躬,“臣等遵从皇太后懿旨,绝无更改之心。”
  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七,光绪皇帝下诏,这是朱笔亲书的诏书,“上谕:现在国事艰难,庶务待理。皇太后勤劳宵旰,日综万几。就业之余,时虞丛脞。恭溯同治年间以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故此请皇太后于朕亲政之后多加教导,仿高宗纯皇帝内禅之例,行训政之事,本年十一月初一行亲政大典,钦此。”
  《训政章程》同时也下旨明发,训政的时间为一年六个月,规定在皇帝亲政后,所有谒陵、祭祀等大典,均循旧制由皇帝出席,或循旧制由礼部提出具体方案;凡遇皇帝召见、引见事宜,建议参照礼臣会议规制,暂设纱屏为障,皇太后在幛后升座训政;凡中外臣工呈递皇太后、皇上的奏折,均按照通行的规制书写;凡须接见的各部臣工,仍按旧制一律带领引见,至于皇太后是否出面接见,由皇太后届时自行决定;至于乡会试等各项国家大考,仍建议循旧制由相关部门拟题,呈皇太后审定,由皇上宣布,录取结果也仍由皇太后把关;内外臣工所递奏折需要批示、批复的,拟照旧制均请朱笔批示,由皇太后审定后发下。
  慈禧太后也发出懿旨,说明垂帘听政之举,实在是出于万不得已。十余年来深宫训导,欣见皇帝典学有成,特命十一月内举行亲政典礼。这个决定经过反复审慎权衡,是最后决定,不容再有游移。但皇帝及各位王公大臣再四恳请,情真意切,力陈时事艰难,军国重要,提出了不少应对方案,读后令人深省。所以当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何敢固持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一年六个月。俟一年后即可荣养天年。
  这样的话一下子两件事儿都办了,亲政之前自然是继续垂帘听政,亲政之后就改为训政,慈禧太后的态度十分的清楚,那就是在训政的这一年半之内,快着些让皇帝迅速的成长起来,可以熟稔政务,接手这个国家,故此,大婚和亲政是连在一块的,这亲政的日子定下来了,可如今大婚还没有个具体的头绪,醇亲王拖着病体,也不先出宫,料理了训政的章程之后,就和礼亲王一起去内务府看选秀的事宜,“这事儿不能再拖。”醇亲王对着礼亲王说道,两个人在大内都是享受坐轿子的待遇,礼亲王还年轻,素日是不用轿子的,只是今日醇亲王一起,他身子不好,故此陪着他一块坐轿子,免得醇亲王一个人尴尬,“英宗皇帝大婚,是早早就定下来了,可如今都快要到四月了,秀女选的差不多,可这最后的人选,怎么还没定下来?”
第834章
皇后人选(一)
  大婚成为了亲政的前提,而亲政意味着慈禧太后要撤帘归政,以后就是用训政来代替听政,所以选秀的事儿,现如今是显得十分重要,由不得醇亲王不急,他已经很久没有管过具体的政事了,昔日张之万算是和他有交情的,可这一次张之万要入阁,醇亲王也是袖手旁观看的时候更多,只是这一次是不一样的,慈禧太后在大家伙再三恳请之下同意训政,这倒也不是醇亲王完全做作,甚至光绪皇帝也没有太多别的心思,那么已经定下来训政,亲政就是要大婚,这个时候,醇亲王也不怕人讽刺自己是“太上军机”干涉政事了,一定要把大婚的事儿办好,“这事儿不能再拖,再拖下去,误了吉时就不好了。”醇亲王咳嗽了几声,虚弱地说道,“礼王,你这里到底选了多少人出来,有没有请皇太后瞧过。”
  “目前还没到这个地步。”礼亲王摇摇头,“如今还是初选,不过外头有几家才貌双全的,我已经悄悄的请宫里头的嬷嬷去瞧过了,多多少少有了个定论,皇太后的意思,嫔妃不拘满汉,可我心里的意思,总是咱们满洲的闺秀最合适了。”
  “这话原是没错。”醇亲王说道,“最关键还是要看皇太后属意谁,若是和英宗皇帝以前那样自己个做主选后,只怕是皇太后心里不舒服,心里不舒服,后宫之中就容易出乱子,这对皇帝的前朝政务是没有助益的。”
  两个人到了南熏殿,下了轿子,预备看秀女的花名册,礼亲王看着左右没人,悄声对着醇亲王说道,“七爷,我在外头听到了一些谣言,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说皇太后心中已经有了一位皇后的人选了。”
  “哦?”醇亲王久在病中,加上一味的躲懒,不问世事,许多传闻都无从知道,听到这个消息不免来了兴致,“是什么人?说出来,咱们心里好歹有个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5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