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0/543

  董元醇算是慈禧太后最亲近的臣子,从昔日倡议垂帘就跟着皇太后的,所以大家伙都看着他预备着举荐谁,董元醇说了一个名字,“荣禄。”
  荣禄倒也使得,在兵部满尚书的位置上,大胜法国,虽然他不是直接统帅,但新军总是他一手操持的,何况荣禄更是皇太后铁杆的亲信,算不得特别奇怪的人选,大家伙对于这个人选是意料之中的。
  孙毓文提笔把荣禄的名字也写了下来,他对着额勒和布笑道,“额中堂,就看你的了。”
  额勒和布点点头,“我倒也没有别的人选,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肃顺!”
  几个人面面相觑,这个人选,未免实在是太不合适了!看看,董元醇是昔日惹怒肃顺被贬官的,虽然旋即开释,但这个梁子总是结下了,这里面张之万,昔日是密谋要干掉肃顺的,许庚身在军机章京的时候也是和肃顺闹得很僵,这军机大臣和备选人员里面就有三个人和肃顺不对付了,其余的孙毓文阎敬铭等,崛起的时候还在这几年,肃顺昔日的威风还没有朝着他们摆,所以还不算有什么想干,但是他们想了想肃顺这些年干的事儿,不免大摇其头,孙毓文说道,“额中堂,肃顺的资格自然是够的,可他的性子,哎,比朴存公更差,到了军机处,咱们只怕都别干活,吵吵架就得了。”
  阎敬铭也不是好脾气的人,这里头再来一个肃顺,只怕是没什么好日子过了。只是额勒和布坚持己见,“肃顺在文宗朝时候就是军机大臣,才干资历都是够了,八旗的事儿,是靠着他才压下去的,都察院这些年,差事办的极好,不让他入军机,说不过去。”
  他一味坚持,那么孙毓文也不好说什么,见到礼亲王也没反对,于是把“肃顺”两个字端端正正的写在了折子上,然后孙毓文又问礼亲王,“王爷,您的意思呢?要推那两位?”
  “现在洋务的事儿太多,总理衙门那里重要,奕劻这些年把总理衙门打理的不错,他可以是一个人选。”礼亲王眯着眼说道,他喝了口茶,慢悠悠的继续说道,“朴存公致仕,这些年的军机里头,一直没少了湖南人,我瞧着湘人少不了,要不就让郭嵩焘也加进去,他是湘人,功劳也很合适。”
  几个人心里暗暗腹诽礼亲王果然是看着笨,心里却是最聪明的主儿,郭嵩焘不仅是湘人,更是左宗棠的亲家,还是西圣昔日在欧洲最看重的大使,然后外交上面是须臾少不得的人物,中法之战的谈判就是他一手操持的,左宗棠只是最后去签字画押,慈禧太后见到了这个人,只怕是会当即点头同意,礼亲王一个人选,照顾了亲贵,另一个人选,照顾了左宗棠的面子也照顾了慈禧太后的面子,真是一等一的圆滑之人。
  于是孙毓文把人选写下:“奕劻、郭嵩焘、肃顺、荣禄、许庚身、张之万。”这样依次写好之后,把折子吹干,放在了一边,礼亲王点点头,叫了苏拉进来,“万岁爷这会子下课了?”
  这份名单里面,满汉各占三席,有宗亲,有翰林,也有知晓兵事的干臣,算的上都是十分妥当的名单了,于是军机处预备着要递牌子求见皇帝了,只是听说皇帝还在读书,礼亲王点点头,“皇上这些年读书是很勤快的,这一点来说,和昔日圣祖皇帝倒是差不离。”
  或许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太过惊才惊艳,已经用尽了清朝的元气,所以后面的几代,都算不得什么天资之主,这些年有些人把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也并列称之为“嘉咸之乱”礼亲王身为首辅,是不能够指摘前朝的列祖列宗的,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说的没错,那么自然接下去乱世之后就要再中兴了,“同光中兴”这个说法,这些年也屡屡被人提起,许多上奏的折子直截了当的就说:“自中兴以来……”这样的语句。
  孙玉文笑道,“西圣最是关心皇上的功课,不仅让七王爷当上书房的总监官,还请了英文的老师前来传授理科的知识,骑马射箭也要学,皇帝的诗文算是不错了。”孙玉文是翰林出身,自然是可以指点文字的,“前头看了一首御笔诗,真真不错。”
  额勒和布摇摇头,“可皇上都不怎么出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素日里只是去园子,要不就呆在宫里头,要知道前头英宗皇帝经常出门游猎,或者是去丰台大营观武,要不就是去学堂上课,这样子才能够体察世事,呆在宫里头是见不到多少东西的。”额勒和布显然还是以前的思想,“乾隆爷还是马上射箭游猎样样来得呢!”
  “皇帝的身子一向都不太甚好,单薄的很,当年刚入宫。”董元醇说道。“也不知道怎么的,每日里啼哭不已,还接连的发高烧,西圣整宿整宿的不睡觉,照看皇上,跌跌撞撞,小病小灾的到了今天,这些年身子是好了,可谁也怕累坏了龙体不是?所以要像英宗皇帝一样混军营子,只怕是不成!”
  “这些年好了,不然也不会开始骑马。”礼亲王点点头,“想必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文治武功,从来都是很难两全嘛。”同治皇帝就如何都算不得是文治之主,“圣天子垂拱而治,原本不用亲临战场,只要是强身健体就足矣。”
  王恺运预备着说六国灭亡不同的原因,“那些共性的东西,我就不谈了,且说一说,各国灭亡不同的缘由,秦灭六国,自三晋最弱的韩国始。韩国不仅最弱,而且是山东六国之中,离着秦最近的国家。臣对于韩国灭亡的评语是:术治亡韩。战国法家当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韩非则是法术势三者结合。韩国曾用申不害变法,所以盛行术治,堂堂法家大才韩非竟英雄无用武之地,终身死秦国大狱。韩秦几乎同时变法,但秦用法治韩用术治,一个正道一个邪魔外道,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这个邪魔外道竟将‘劲韩’荼毒的只会用阴谋诡计,可悲,可笑。”
  “且阴谋诡计若是运用得当,也就罢了,且说这个郑国渠,就足矣贻笑千年。”光绪皇帝点头,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
  王恺运继续说道,“打铁还需自身硬,阳谋为主,阴谋为辅。现如今有许多流行的话儿,叫做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我却认为是不对,恰恰相反,弱国才更需要外交,强国可以一力降十会,比如如今的英国,乃是世界霸主,头等强国,许多事情他根本就不屑和其他国家搞什么阴谋诡计,只需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各国,英国人的利益如何,他们预备作什么,你们最好不要做什么,都十分的清楚,就是昭告天下,颇有昔日中国上国号令藩属之感。”
  光绪皇帝听到英国如此威势,隐隐有些不忿,倒也没说什么,这是事实,大家伙都清楚的,他从小就被教育了世界的地理等知识,“英国果然是日不落帝国,这样的蛮横,只怕是他国难和其抗衡。”
  “术法之外,还有势,如果我们把英国人的技术称之为法,那么他另外的两条,只怕未见得做的多少好,一味的逞强欺弱,又不懂合纵连横,只是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均势之策,谁出头削弱谁的力量,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术用的不好也只能是一味蛮干,若是有一国,比如我大清,时候到了要崛起,要成为天下之霸主,那么英国人再怎么拦,也只是徒劳。古人就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规律所在的,英国人如今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这大势,他看的清楚吗?”
  “何谓大势?”
  “英国人号称日不落帝国,可世界上就不曾有过不落之帝国,英国人是如何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这个规律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算是今日臣留给皇上的功课,过几日臣再来听皇上是如何答复的。咱们今日还要谈其余几个国家的事儿。”
  “是。”光绪皇帝点点头,“王师傅请继续讲。”
  “灭韩之后是灭赵,战国后期秦赵之争一直是主旋律,长平之战更使得两国仇恨加深。论军事实力,赵国最强,比秦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战力最强的国家偏偏内乱最盛,被赵王迁与郭开的乱政搞垮,其中原因盖赵国史上从未有如秦国商鞅般的变法,‘胡服骑射’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但没有触动赵国内乱传统的根源因子,使得这个英雄辈出,唯一能在战力上与秦国一脚高下的战国豪强轰然倒下,可谓命数也。就连赵武灵王这位枭雄也被因为政变,活活被饿死在沙丘宫之中,这又是一个教训,若是军力鼎盛,但乱法乱政,亦是无用。”
  “赵国之哀,臣以为如今有两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王恺运说道,“一是沙俄,二是奥匈。”
第814章
指点江山(三)
  “沙俄之乱,倒是可以预见。”光绪皇帝点点头,“彼国之中,农奴甚多,剥削极重,党争乱党纷争未停,就连最近两任的沙皇,一位饮弹于乱党枪下,一位被炸弹炸死,这是足够乱的,朕这点是知道的,可奥匈为何也有赵国之哀呢?”
  “奥匈帝国,乃是两个国家硬生生捏合在一块的,两个民族不分上下,何况奥皇还有区别对待之政策,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动乱,且他国和我国体制不同,国内有许多自治公国,又有保护国,监护国等种种可以不听中央号令之事,如今奥皇尚在,权威甚大,自然不愁有变,可昔日奥普战争,奥地利就已经被挤出了德意志联邦,未来若是再有大国兴起,再把奥地利挤出奥匈帝国,也是可以预见之事。”
  王恺运倒是真真是大言不惭,就在毓庆宫之中指点古今,讨论内外,偏偏光绪皇帝爱听的就是这个,其余的师父教授的都是些寻常之事,只有王恺运这个鲜明了当指点政事得失,实在是对人口味,“此两国不足为惧。”王恺运说道,“俄罗斯的重心永远不会在亚洲,故此,咱们可以放心,北疆的万里戈壁冰川就是最好的屏障,西北哪里自然不说,有许多的藩属国拦住,俄罗斯再怎么样,也只能是灭掉藩属,北边如今有了到张家口的铁路,接下去又做到内蒙古的铁路,将来的计划,马上就要做到北海去,外头许多人说北海之地无甚出产,做铁路自然是浪费银钱,臣倒是不以为然,有了铁路,这地儿就牢牢的是咱们的了,俄罗斯人日后想要转过身再和咱们争北海之地,他们能运多少兵来?要运多久?”
  “昔日咱们能够夺得北海之地,不花费多少钱,就是靠着俄罗斯的内乱,他们不来找我们的麻烦,未必代表我们将来不去找他们的麻烦,若是俄罗斯内乱再起,北亚之地,大清还可以要的更多。”王恺运说道。
  “是。”光绪皇帝点点头,“王师傅说的极是吗,秦灭赵之后,下一个就是轮到了燕国。”
  “正是燕国,赵国灭亡之后,山东诸国也因此失去了最可靠的屏障,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军机处里头,大家伙讨论了一番皇帝的身体也就丢开了,接下去说起了正经的差事,阎敬铭正经的说了一件事,“昔日朴存公的计划里,说了一件事,到现在还没开始弄,虽然剩下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下半年的大事儿忙乎忙乎,估摸着也没多少时间了,王爷。”他对着礼亲王说道,“这件事儿耽误不得。”
  “我知道,我知道。”礼亲王点点头,“你说的发新币的事儿是吧?这事儿,大家伙是怎么个意思啊?你老阎王管着户部,该是你先说话。”
  “我的意思是缓办,国库里头有多少银元,咱们呢就先发多少,新币这个事儿,最要谨慎,如果万一火候不到,煮成了夹生饭,新币将来就难用了。”
  这里面有不少和外面那些票号的大鳄关系好的很,四节八庆时常孝敬,但是这个时候也不好不直接说,“外面不少票号,对着之前咱们发行债券的事儿,就一直不乐意,暗地里说了不少的风凉话,前几年趁着大胜,这个债券的行情水涨船高,成了大势,这才少了许多阻碍,可明里暗里,明刀暗箭什么的,就没停过,咱们自然也不好无故惩罚他们。”其实这是客套话,按照阎敬铭的性子,巴不得明日就把晋商八大票号,尽数封了才是称心如意,可这事儿也只有心里想想,不能付诸行动,只要这么略微一提,只怕反对之声就要淹没自己,不过,阎敬铭也并不是没有帮手,“所以若是将来有人来挤兑新币,咱们起码有些准备,只是……”阎敬铭迟疑地说道。
  “怎么。”董元醇笑道,“也有您阎中堂没法子定下来的事儿?”
  “发行货币的事儿,到底不是我户部一家的事儿。”阎敬铭淡然说道,“自然要各部协商,然后请军机处定夺才是。”
  大家伙看着礼亲王,礼亲王点点头,“发行新币,这里头的益处就不必再说什么了,大家伙都明白,按照阎大人的意思,倒也妥当,我的本意也是如此,下半年这么多的事儿,一起挤上来,若是万一有损了朝廷的颜面,我是没什么颜面的,可是西圣和皇上的威严,总是不能损害的。”
  孙毓文咳嗽一声,“礼王,银行那里的意思,也不是不妥善的发啊。”
  礼亲王笑眯眯地说道,“所以这件事儿,还是请圣裁吧?恩?咱们就别操这个心了。”
  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伙都明白了,这位王爷的行事风格,必然和前任是不一样的,不是左宗棠那种敢于任事的风格,于是大家伙也不说正经的政事,在候着光绪皇帝得空的功夫,大家伙谈起了一些他们觉得可能不是很重要的事儿来。
  “德国那里,是要办一个国际会议。”总理衙门不归军机处管辖,这是总理衙门成立之初就已经确定下来的章程,以前恭亲王兼任总理衙门大臣,自然没有什么妨碍,可如今是奕劻在那边打点,郭嵩焘襄助,之前左宗棠的性子,是一定要管过来的,但是他不去当总理衙门大臣,但是现在,显然礼亲王对外交的事情也不甚感兴趣,军机处虽然不直接管辖总理衙门,但是还是有一个军机大臣联系总理衙门的,这个大臣原本是左宗棠,但是现在换成了孙毓文,孙毓文有些支应不起来,但是起码的消息还是清楚的,“说是商议有关非洲的事务,德国股那边传来的消息,德国大使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分割非洲!”
  “分割非洲?”礼亲王疑惑地说道,“那里和咱们有什么干系?”
第815章
激扬文字(一)
  “按理来说也不算有什么关系。”孙毓文说道,“只是咱们如今和以前不同了。”他的神色有些得意,“一来,咱们胜了法国,就是天下有数的强国了,这是列强都公认的,所以这是涉及到分割非洲之地的会议,咱们自然是不能缺席;另外一个嘛。”孙毓文捻须微笑,眼睛乌溜溜的转了转,“这是我的一点浅见,也是咱们和德国的关系好,德国巴巴的希望咱们过去帮他助一助声势吧。”
  这里头的人,五个人里面一个外交的人才都没有,所以礼亲王说要让奕劻和郭嵩焘进军机,也不是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如今这么多的洋务事情,而且中枢要处理的外国事务相比较以前,何止增长了万倍。他也是给自己分担的考虑在内,不过这话倒也不算错,礼亲王点点头,“你这点浅见,只怕不算浅,这事儿不用说,自然是要派人去的。”这会子他倒是痛快极了,马上就拍板定下此事,“不过派谁去,倒是要好好斟酌,郭嵩焘自然是不能去了,他年纪不算小了,怎么再能去海上颠簸,这个人,让奕劻和郭嵩焘好好选一选,然后你来再选一选,最后报给西圣。”
  这事儿就算结束了,再说了说最近的一些琐事,大家伙等的无聊,然后就谈起了市面上的新闻,这些事情孙毓文是最活络的,他翰林出身,风花雪月的事情也喜欢,“东城槐花里那边上,开了一家日本艺妓馆,门面不大,看上去也简朴,可是里头别有洞天,风韵十分别致,亭台阁楼和我中华完全不同,倒是挺有韵味。”
  “日本艺妓?”额勒和布笑道,“可是和陕西巷那些红灯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吗?”
  “自然是不同的,这两者绝非同一回事。”孙毓文摇着头,“她们只是陪陪酒,或者是喝茶清谈,或是歌舞一番,不会有什么别的交易。”
  “这有什么意思。”额勒和布笑道,“也知道老孙您这样的风流嘉客才会去那里了。”
  “去的人不算少,都是为了见一位柳生小姐。”孙毓文笑道,“只是许多人都无缘一见,我也是没见过,听说只是见有缘人,说到这里,我倒是有些鄙夷了,东洋小女,搞这些花名堂,待价而沽的事儿不是没有,矫情到他们这份上的,倒是头一次见。”
  “您孙大人都巴巴的赶上去了,其他没您这个见识的,岂不是要倾家荡产的去瞧了?”董元醇笑道,“她摆架子,必然是有人去捧场的,不然摆了架子只怕也无用。”
  “这些年,日本人似乎在四九城里头多了起来。”额勒和布说道,“似乎到处可见穿着木屐和服的日本男子,听说槐花里那里,差不多都要成了日本人的据点,这些东洋鬼子。”额勒和布冷哼一声,“整日在京师里头乱晃荡,又不穿咱们的衣服,真真是不成体统。”
  “这有什么,额中堂一句话。”孙毓文笑道,“叫五城兵马司的人去多关照他们就是了,不许他们乱晃荡,多排查几次,他们就能收敛了。”
  “这事儿还是谨慎些吧。”礼亲王摇摇头,“我知道莱山你是玩笑话,可日本人也是洋人,涉及到洋人的事儿,还是要注意着,不要因为这些小事儿起了风波,外交上,大事儿处理好了,小事让他们厮混就得了。”他微笑说道,“大约他们也知道咱们大清国是顶好的地方,呆在这里头不想走呢。”
  毓庆宫。
  “燕国是召公所建,论起这周王室的血脉,战国诸侯之中,没有一个比得过燕国的,可这倒是成了燕国最大的累赘,老燕国有传统,有资历,有天子血统,作为战国最为古老的诸侯国,燕国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和想象的自尊与骄傲,而正是这种自尊与骄傲,使得耿直坚韧的老燕人自始至终的坚守周天子的‘礼治’王道,然在大争之世,实力才是王道,变法才能图强,燕人迂腐的固守大而无当的所谓‘王道’,逆历史潮流而不顾,虽有荆轲刺秦之豪迈,虽有蓟城坚守之惨烈,然终只能毫无悬念的败于秦军铁蹄之下,可谓势也。皇上,古往今来,就未有一成不变之法可以运用于永远的,若是现在恢复先王之礼,只怕就是笑话,燕国抱守周朝礼仪,在战国时候就已经不适用了,除了曾经在燕昭王时代差点覆灭齐国之外,其余的政绩乏善可陈,这和燕国的立国之本,是有关系的,以本朝为例,入关当年,八旗最骁勇,而后到了平三藩时候,绿营的兵就更厉害了,而到了文宗皇帝的平长毛之乱,团练最强,到了本朝的北海之战,越南之战,那么新军就脱颖而出了,军事上尚且如此,何况政事?抱残守缺,是不成的。顺潮流而动,不顺者改之,顺者从之,如此才是正道。”
  王恺运丝毫不忌讳什么,对着本朝之事也是侃侃而谈,毫不保留,光绪皇帝眉心一跳,看了看左右,未见到什么外人,这才稍微定了定心,继续听着王恺运说道,“如今之国,各国均是奋发图强,都有变法改良之事,只在于多少而已,臣仔细观之,现如今,唯一不改良的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了。”
  “此国占据交通要道,群雄垂涎,自己却国力渐衰,处境已经十分不好了。”
  “是。”王恺运点点头,“居福地而无力守之,疆域再大也是肥猪一头,任人宰割。就如三尺儿童在闹市之中手持金银,附近围观的大汉,是不会放过这个三尺儿童的,现如今他们的苏伊士就已经保不住了,最大的大汉自然是英国,和法国,咱们也算的上是一个青年,苏伊士这样的黄金航道,他们保不住,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接下去就等着各地渐渐的被列强蚕食吧。”
  “燕国既灭,接下去就轮到了魏国,魏国最出名的故事莫过于围魏救赵了,两次围魏救赵,最大的得利者自然是齐国,还有孙膑,孙膑借此名扬天下,可大家却忘了一点,若非昔日魏国强大到可以攻灭一国,何至于赵国要向齐国求救呢?”
  “三晋亡其二,只余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魏国。魏国人才济济,然大部分都西去为秦所用,‘失才亡魏’切中要害。魏武侯时失吴起,魏惠王失商鞅,孙膑,乐毅、张仪,更不用说其后的范睢,尉缭等人,可谓文武人才失了个全,连我们后人读之也深感惋惜。如今世界大局,最宝贵的是人才,昔日同样如此,别人且不说,只商鞅,张仪,范睢三人,若留在魏国,足以改变魏国,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魏国孕才之能令人赞叹,失才之‘能’更是令人咋舌。”
  “西洋诸国,来往频繁,彼此人种相同,倒是互通有无,有昔日战国之风,君不正则投外国,十分寻常,咱们大清和他们相比,华夷大防,甚是严密,这一点都是无虞,而且咱们靠着他们人才的出走,倒是赚了不少便宜,比如这个马克沁机关枪,也就是闪电炮,就是咱们捷足先登,占了英国人的便宜,洋务以前自然不用说,洋务以来这么多年,从未有武器出口之事,而如今每年有超过一千支的闪电炮出口到英美德等国,自然花不了多久,他们也能研发出机关枪,可咱们已经领先一步,只要维持住继续改进,咱们的优势就会一直领先,这就是得人的缘故,还有如今的电灯等,都是因为大清挖了许多的人才,才得以创造至今,说到这里,臣倒是有个疑问。”王恺运开口说道,“听说有一群翰林或者是詹事府的人这些日子提建议,说是西洋之科技我大清已经研习足够,无需再让洋人在京师之中,在学堂之中教育学生,西洋之人居心叵测,必然会引诱学生走向歧途,这事儿,皇上是怎么看的?”
  “自然是不成。”光绪皇帝略微有些不安,他是不太清楚外头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事他是清楚的,因为是另外一个师傅翁同龢在上《礼记》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说给光绪皇帝听的,光绪皇帝并不是傻子,知道翁同龢的意思,但是他不甚认可,“苟日新,又日新,这是先贤的道理,若是没有继续新鲜的东西能拿出来用,自然还是会停滞不前,当然,他们的意思,或许是觉得,西洋教授传授或者是研究的那些科学,投入甚多,产出极少,因此有些得不偿失而已,绝没有说中断西洋技术之事。”
  王恺运微微一笑,也不针对此事说什么,“基础科学的用处,如今市面上的薪水价格就知道了,凡是清华大学堂出身的科学人才,每年的薪水可以到一千两,这个薪水,可比一品的内阁大学士还要多得多了,若是无用,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要花大笔银子去请这些人呢?教育的用处,绝不是急功近利之事,如今推行新学才十多年,大约许多地方还不知道效果,可再过四五年,或者是再过十年,再来看,基础科学的用处如何,就知道了。单单就说咱们在欧洲最为重要的友国,德国,他们的君主就是认为基础的教育,也就是全民普及的教育是战胜法国最为关键的基础因素。”
  “中德两国,论及人口,实在是天壤之别。”光绪皇帝点点头,“这我们花的费用,就实在难以估算了。”
  “所以要缓缓图之,但却绝不能停滞不前。”王恺运点头说道,“这又是另外的话了。”
  说起政事,王恺运似乎也有些忌讳,具体的措施方案如何,现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甚少发表自己的见解,“旧年拿了法国的军舰技术来,如今正在研究之中,可法国的军舰技术在西洋也不算是一等一的,若是坐吃山空,法国拿来的技术,用不了几年就不够用了。”
  “只是水师进展甚慢,奈何,奈何。”光绪皇帝扼腕叹道,“这么些年来,一艘铁甲舰也未建成。”
  “西洋人有句话叫做百年海军,臣深以为然。”王恺运说道,“海军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两洋水师有如今规模,不仅仅是花钱就做到的,还有许多精通水师作战方法的海军士官,这些都是要时间来培养的,法兰西的海军技术,就如同是一座米山,咱们要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那是不成的。”
  光绪皇帝点点头,“请先生继续讲。”
  “地图上就看的十分清楚,楚国疆域之大,可以和日后的南宋同样比较,从四川到荆襄,再到淮河,再到江南,都是楚国之土,可楚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分治,虽未,兴楚亡楚皆自分治。楚国分治实属无奈,一则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不利于中央统一管理,二是楚国四大世族本就是勾心斗角,除非有国难当头,否则断不会一心一意,于是分治成为楚国权力政治的必然结果。秦国灭楚,楚国实实在在的抵抗了好一阵,甚至让秦国吃到了鲜有的败仗,但是分治亡楚的必然性不言自喻,本已无可救药的楚国回光返照一次,又如何能阻挡秦国的精锐之师呢?”
  “查之西洋诸国,若是分治之国,那是没有的,但是咱们的左近,印度,倒是实实在在的分治之国,昔日所谓的皇帝就如同周天子一般,没有实权,地方诸侯势力甚大,英国来攻打,各怀鬼胎,自然是无法统一,昔日有一位詹西女王举起反旗抗英,可是结果如何?没有倒在英国人的枪下,倒是倒在了叛徒的手里了。”王恺运说道,“本朝英宗朝也是如此,昔日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若不将团练之兵收归中枢,只怕如今也未免不会有楚国之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0/5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