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543

  “你退下吧,朕一个人静静。”
  皇帝走到了千秋亭,坐了下来,面上带着愁容,心里却是如着了火一般,把自己的脑袋倚在了朱红色的柱子上,不发一言。
  为什么做事这样的难,什么都不能做!朕不是天子吗!
  同治皇帝的脑袋快要炸开了,他闭上了眼,眼珠子在眼皮底下剧烈的抖动着,过了许久,在微风花香水声之间,沉静了下来,似睡非睡之间,恍惚有个人影在跟前站着一动不动,皇帝微微一惊,睁开了眼,只看见玉树一般皎然站立的王庆琪拿了一个折子,含笑望着自己,皇帝揉揉眼,“仙卿怎么来了。”
  王庆琪请了个安,淡然笑道,“臣知道皇上心里不痛快,特送解药来,有两个好消息要告诉皇上。”
  “你说。”皇帝看到王庆琪不由自主的心情愉悦起来,“什么好消息,能让朕痛快的。”
  “太后已经从上海出发,不日就要到天津,此外。”王庆琪把手里的折子递给皇帝,笑道,“北洋水师去了台湾,确切的说,去了琉球。”
  “什么!”皇帝刷的站了起来,身上落了许多的蔷薇花瓣纷纷飞舞起来,落入了福海之中。
第455章
海不扬波(三)
  “《申报》刊载《论本要约琉球》一文:
  琉球世世臣服本朝,朝贡不绝未尝有失臣事之义。
  日国多方伺隙而琉球尚难为楚至从楚、晋至从晋之谋,然经日夕诱胁,国小民贫势将坐困,又不得不改辄……又易启强邻恩逞之心,不得不感激而从之。自此与中国通商好使闻往来而于中朝,则仍守礼仪恭顺不渝两受其盟。
  当中国与日本和好之际固无虑,以从日本见责于中朝,以不背中朝见怒于日本也。况日本自命强大,欧洲列国尚以与之通商为荣,则以海岛小邦俨然厕衣裳之会为许男可也,小邾子亦可也,然以今日新闻则殊可虑焉何也?
  自古通好之国小役于大,弱役于强,岁时聘问阅世相朝征伐,会师、会盟、应召亦曰至矣,断未有举其国之政治禁令悉听命于大过而更张之者。琉球虽小,亦世及相承,有祖宗之遗法可守也,今以日本之故而尽弃之非,所以为国也,中朝亦知字小之义。
  ……日人得寸得尺之计而琉球所不能不从者也!闻高丽以咨文达中国请示而行,而中国辞以不逞代谋,今日人竟有此举,则琉球或请于中朝,亦将置之不愿其无援可知矣,然而字小之道固不若是也,倘以交换日本之故而弃与国以媚之,虽中国政尚宽,大其无乃示人以无能乎?”
  高心夔的话音刚落,太后抚掌赞道,“最后一句最好,‘示人以无能乎?’打到朝中诸公的脸上啪啪啪响。”太后的轮船在上海短暂停留,随即北上,沿着海边,朝着天津驶去,太后坐在船舱里,“恭亲王等人,哎,老成谋国是没错的。只是我素来以民意为支撑,却不得不如此,行强硬之事。”
  “恭亲王等人所虑甚是,京中来报,大久保利通狮子大开口,要求赔偿五十万银元,平息牡丹社之事,他们如此嚣张,不免令人怀疑。”
  “伯足,你在怀疑什么?”
  “日本天皇虽说也已经下了诏书维新,可如今不过是两三年时间,他就算是天纵奇才,也不可能在这两三年之间就国力暴涨,敢和中国放对的程度,联想到西洋诸国对中国的态度,微臣倒是以为,这里头,想必有人煽风点火。”
  “你是说,有人找了日本人做出头鸟?”
  “是,且臣以为,不是英国,就是法国。”
  太后眯起了眼睛,沉思许久,“有可能!”她想到了后世的时局,“法国人要在远东布局,英国人要对付沙俄,亦要对付我们!”
  “除了洋人们的怂恿之外,日本人自己怕也有挑衅之意,见中国行止而定谋略,所以我说,不能太过软弱,日本是近邻,若是太过软弱,只怕将来越发蹬鼻子上脸,永无宁日。”
  太后对于日本似乎特别容不下,昔日法国军舰盘旋于东海,都未见太后如此不悦,高心夔心里暗暗思量,太后继续说道,“琉球的位置,乃是中国驶出近海前往大洋之必经道路,不能让日本人轻易得了去,再者,这兔死狐悲,人之常情,南掌暹罗、安南饱受法国人凌虐,若是见我们护不住琉球,中国在南洋之势,必然会慢慢消解,你瞧着户部和海关的账目就知道了,南洋诸国,我们卖了多少东西去?基数是不大,可增速极快。”
  就在去年开始,国内一些生意做得颇大的轻工业地主们尝试着把洋布、面粉和一些简单的工业制品卖到诸藩属国,朝鲜、琉球、中南半岛等国极为欢迎,当然了,如今国内的工业产品想卖到欧洲去,自然是不可能,卖到欧洲去的产品,这么多年,还是瓷器、茶叶和丝绸老三样,不过咱们去藩属国试试水总没错吧。
  藩属国虽然国力弱小,需求也不多,但多少也是中国工业走出去的标志不是?大清日报大书特书,把此事无限拔高,远在欧洲的皇太后都知道了。
  “和诸国争一长短,想想也是不错。”太后笑嘻嘻说道,“不过眼前不做梦,我也只要守住,原来的这些藩属就行,南海,东海,黄海,三海之地,北洋水师说了算,这就是极好。至于远洋出征,争霸天下,我以为,二十年之间大约还是做不到的。”
  太后说的很明智,高心夔点点头,“大清的底线若是能坚持住藩属之线,就是足够,只是如今。”高心夔对着太后的肆意妄为有点哭笑不得,“北洋水师又擅自行动,恭亲王等人怕是要发怒了。”
  “他们没有擅自行动,有我的旨意在呢。”
  “太后,可是您已经撤帘归政了。”理论上,太后不应该干涉政务,特别是军务了。
  “我知道,所以我也没明下旨。”太后笑眯眯地说道,脸上的笑容人畜无害,“凡是有进取心的军人,都是鹰派,什么是鹰派,主张用强硬的政治或者是军事手段对外扩张的人,本来对着军机处的指令就是怒火中烧,我只需稍微说几句,他们必然都会景从之,而且。”太后随意地看着手里孟德斯鸠的著作,“我又没有和日本国宣战。”
  ……
  “匡谬!”李鸿藻在书房里拍了桌子,气的满脸都是不悦之色,他转过头吩咐家人准备轿子,又对着徐桐说道,“荫轩兄,今日就不能奉陪了,我要进园子去。”
  “兰荪,这这这。”徐桐也慌乱了起来,“北洋水师到底还是不是朝廷的水师,怎么中枢的钧旨,对他彭雪琴就没有用?”
  “北洋是朝廷的水师,更是太后的。”李鸿藻淡然说道,双手笼在袖子里微微发抖,他是清流之中难得的主战派,但是他也十分恼怒,李鸿藻最重视法度的,虽然也不赞成恭亲王的妥协之策,但是这是军机一起定下来的,不容许任何人变更,太后如此发号施令,到底军机处还是不是中枢,皇帝到底是不是皇帝!“彭雪琴不敢如此。”
  “要我说,这水师撤了也罢。”徐桐气冲冲地说道,“才几年,之前在苏禄国和洋人们对上,如今又在琉球,要和日本人对上了,这若是朝廷下的命令,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可您瞧,这都是自行其是!跋扈至此,这几十年,差不多只有胜保可以相比!我以前就说过,这水师浮于海上,天高皇帝远,犹如国中之国,将来若是有不臣之心,如何了得?千万都是不能大办的呀。”
  李鸿藻听着徐桐的牢骚话十分烦躁,但是也不好说什么,相比较之下,坐在一旁的翁同龢就安静了许多,翁同龢捻须沉思一番,趁着徐桐喘气的时候,问李鸿藻,“北洋水师行止到底是如何?”
  “彭雪琴还没有上奏报。”李鸿藻说道,“是台湾道的电报,说是昨日,北洋水师经过鸡笼,往东北方向驶去。”
  “东北方向,就是琉球了。”翁同龢说道,“兰翁入勤政殿,圣上垂问,您预备着说什么?”
  “自然是弹劾彭玉麟!”徐桐抢先说道。
  李鸿藻点点头,见到翁同龢含笑不语,问道,“叔平,你的意思是?”
  “北洋水师到底去东北方向做什么,如今还是未知之数,兰翁还是莫轻举妄动才好。”翁同龢说道,“且我有一事不明,望兰翁解惑。”
  “在我这里,叔平但请直说。”李鸿藻说道,“开诚布公就是。”
  “皇上新亲政,自然是意气风发,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不然也不会准了崇绮的意见,要改革八旗,虽然遭受挫折,可这心,还是火热的,近来天意读书读到汉书,都为陈汤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击节再三赞叹不已,如今彭玉麟这样一下子,且不说是不是和日本人开战了,帝心必然大悦,这时候,说什么反对的话,怕是皇上都不会听的,若为帝心计,兰翁还是不要弹劾彭玉麟才好。”
  “这。”李鸿藻犹豫了起来,徐桐也猛点头,翁同龢继续说道,“恭亲王等人力主慎重,皇上原本就是不悦,彭玉麟不管如何,这样的姿态必然是遭受恭亲王斥责的,兰翁只要声援一二,甚至不要发表自己的意思,这皇上就会知道老老大人的态度,这一下比较,就知道亲疏了,何况老大人不是也一直主战的吗。”
  “叔平说的有理。”李鸿藻叹道,“上次那事儿,原本是极好的机会,可惜皇上圣心急了些,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且不急,叔平你丁忧回来,咱们好好商量,且看日后。”
  李鸿藻到了内室穿了官袍,走了出去,两个客人还在,说了几句话,管家来报,“承恩公来了,在花厅候着老爷。”
  “哪位承恩公?”如今的承恩公是国朝历史上承恩公最多的时候,倒不是皇帝立了许多皇后,只是这太后的父亲加上皇后父亲,就不少了,第一位自然是慈禧太后的父亲,鸿胪寺卿惠征,第二位是慈安太后的父亲,交通部尚书穆扬阿,第三位是御前大臣,东阁大学士塞尚阿,因为他是如今皇后的祖父,女儿又是皇帝的珣嫔,三朝的老臣,太后为壮后族门楣,特意加恩封了承恩公,第四位就是皇后的父亲,第一位八旗出身的状元,蒙古族承恩公崇绮。
  时谚有云“同治朝八大怪”其中就有一条:“承恩公,满地走。”
  “是礼部员外郎崇绮大人。”
  “他来做什么。”李鸿藻微微皱眉,“闹出这么大的风波,自己没了颜面不说,还让皇上丢了脸面,实在是毛躁。我不愿意见他,你告诉他,就说老夫要当差去了。”
  管家应了声是,准备走开,却被翁同龢叫住,“诶,且慢,兰翁,这位承恩公原本就是八旗出身,又是咱们清流之中,有着勋贵身份的人物,您可不能等闲待之啊。他的一片心思,虽然鲁莽,做的还是与国有益的事儿,咱们正道之人,凡事问心无愧,就是君子也。”
  “你也说的有理,那咱们一起去见,我略微说几句话,就要进园子,就劳烦叔平和荫轩兄一起代我招呼吧。”
  崇绮为人颇为英俊,少了蒙古人的彪悍之意,见到三位弘德殿翰林出身的前辈,不敢怠慢,也没有摆承恩公的架子,率先站了起来,行礼如仪。
  李鸿藻吩咐人看茶,略微说了几句,就出门了,只留下徐桐和翁同龢一起陪着崇绮讲话,崇绮脸上的淤青好了不少,只留下一点点的痕迹,谈笑自如,丝毫不见被八旗纨绔打过的窘迫样子,几个人闲谈几句,又约好了空的时候一同去京郊的潭柘寺赏菊花设诗会,说了一会子话,也就散了。
  李鸿藻坐着轿子一路朝着圆明园行去,他住的地方略微有些远,皇帝有心赐给他一处靠近圆明园的宅子,免得他奔波,却被李鸿藻谢绝了,路途虽长,在路上却可以思索平时难以静心下来思考的事情,且如今赐的宅子颇为清幽古朴,深得李鸿藻心意。
  他正在想着入大内之后,皇帝怎么问,自己该怎么答,突然有鞭炮声响起,李鸿藻的思绪被打断了,不悦的皱眉,掀开轿帘,问长随,“怎么回事?”
  长随走了出去,随即走回来,“是几户商户因为北洋水师去琉球大展国威,故此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李鸿藻摇摇头,“民心虽然如此,可不当家焉知柴米贵。”
  李鸿藻到了军机处的值房,见到恭亲王面沉如水,却也不去管它,只是闭目养神,文祥的身子一直不好,索性就告病在家,不来过问这些糟心之事,清清净净的将养。死了官文,退了贾帧,又病了文祥,所以军机处只有恭亲王、宝鋆、朱学勤、胡林翼和李鸿藻五个人,军机处事务万千,就这么五个人,太不够用,大约是又要增补人手了。
  苏拉来禀告,说是皇上已经在勤政殿,几个人收拾了下衣服,正了正帽子,依照班次,恭亲王打头,后面依次跟上李鸿藻、宝鋆、胡林翼、朱学勤。
  到了勤政殿,没等恭亲王开口,皇帝就把折子拿了出来,面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北洋水师来报,这几日前往台湾海域巡视,之后沿着琉球群岛北上返回青岛,议政王,你觉得如何?”
  “皇上,这事十分不妥,臣要弹劾彭玉麟。”宝鋆率先跳了出来,“中枢有了钧旨,不许擅起边衅,彭玉麟身为水师提督,上不能持朝廷命令,中不能谨慎自身,下不能安抚水师士兵,做出这样目无法纪的事情来,实在是不把皇上和议政王放在眼里,尤为可恶!臣请皇上降职,将彭玉麟开除一切差事,免去爵位,即刻押送进京,交由三法司处置。”
  皇帝显然心情极好,宝鋆气势汹汹,他也丝毫不在乎,“彭玉麟并非开启边衅,只是例行巡视而已,台湾本是大清海域,自家的水师在自家海域里头巡航,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且彭玉麟沿着琉球北上,如今也未和日本国海军发生冲突,可见,彭玉麟还是老成谋国,遵守着朝廷命令的。”
  朱学勤知道皇帝的心情甚好,对于彭玉麟的举动也十分赞成,所以他准备换个角度来说此事,“北洋水师调度,乃是中枢直管,尚不归兵部统率,如今擅自行动,虽无大碍,可从法度来说,北洋水师之举,令中枢难堪,须知旨意才下没几日,皇上,为了旨意的权威,和中枢的事权,此事不能就这样放过,且日本人举动难以揣测,牡丹社一事已经来势汹汹,若是北洋水师此举惹怒了日本人,日本人抗议到了总理衙门,咱们如何应答?”
  “就说是信风吹得护送皇太后的舰队偏离了航线,不慎到了台湾,这不就好了。”皇帝漫不经心得说道,“外交者,外假话而已,怎么应答,还要朕教你们吗?”
第456章
大国小国(一)
  胡林翼和彭玉麟同是湘人,持中不言,只是默默听着,他听到皇帝如此懒怠的样子,也不由得心里苦笑了起来,皇上,到底是皇太后亲自教导出来的,语气腔调一模一样。
  李鸿藻亦是沉默不言,果然,皇帝没有生气……
  宝鋆再三又说了一句,“皇上,北洋水师随从皇太后返航,其中却出现了这样擅自行动的举动,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宝鋆咬咬牙,有些愣头青的话,也只好自己来讲,他豁出去了,“如今已经是皇上亲裁大政,皇太后擅自动用朝廷军队,未免有违撤帘归政之意!”
  原本应该觉得被侵犯皇权的皇帝笑嘻嘻的坐在宝座之上,听到宝鋆说的如此明确,顿时阴下了脸,“大胆!”皇帝一声喝道,“你欲离间朕与太后焉!”
  “臣不敢!”
  “还有什么不敢的,这事儿是不是皇太后的意思,还不一定,说不得只是彭玉麟自己做主而已,你未得实据,如何红口白牙就污蔑皇太后?你的意思是皇太后干政了?可笑!且不说是不是皇太后之懿旨,就算是皇太后得奉北洋水师随行,稍微指示有何不可?”皇帝佯怒,指着宝鋆的鼻子说道,“本朝以孝治天下,皇太后的懿旨,自然就是朕的旨意,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母子同心,你说这话的意思,是要离间朕和皇太后的母子之情吗!”
  皇帝说话有理有据,且语气十分严厉,宝鋆头冒大汗,连忙免冠俯身请罪,恭亲王等人又连忙求情,皇帝犹自愤恨不已,“真是当得好差事!”他也知道军机大臣的体面,不宜当众长时间持续的呵斥,也就没有继续朝着宝鋆继续追击,皇帝问李鸿藻,“李师傅,你怎么看?”
  太后的确是突然又干政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咸丰朝以来,太后干政了那么多年,也不差这么一次,只是按照寻常帝王家的道理来说,一个亲政的帝王,总是不喜欢肘掣太多,以免自己难以施展拳脚,可到底这次干政,合了皇帝的心意,为皇帝的意思撑腰,不免皇帝在勤政殿里头,要为自己的母亲说话起来。
  李鸿藻回道:“俗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彭玉麟在海上,若是日本人有图谋不轨之事,局势瞬息万变,自然不能先请旨,再做拱卫海疆之事,程序虽有瑕疵,其心可嘉,不可轻易贬斥之,且皇太后熟知兵事,尚在海上,自然是十分妥帖的。”恭亲王的眉毛险些要飞进了官帽里头,惊讶的听着李鸿藻的话,李鸿藻巧妙的无视了皇太后是否干政的问题,“臣从未听说有不修武备能得享太平者,圣祖皇帝平三藩、灭准格尔,收复台湾,又逼退沙俄,如此才开创康雍乾盛世。外王内圣,乃是正道,若不动干戈,便能威慑外敌,臣十分赞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5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